武大劉抗團隊:紫外光輔助的微通道動電轉換

2020-09-15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裴俊先
通訊作者:劉抗,楊培華

通訊單位:武漢大學,南洋理工大學

研究背景

分布式電子器件和傳感器的高速發展使得自供電系統備受關注。為了擴大自供電系統的應用範圍和複雜應用需求,各式各樣的發電機制被廣泛研究,包括光電、熱電、壓電、摩擦電等器件。微流體納米發電機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它可以通過微通道的邊界效應,將流動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具備高效、穩定、可應用面廣泛等特點。


對於微流體納米發電機,要獲得持續穩定的電流和功率輸出,就必須在電極上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將溶液中的離子電流轉換成外電路電流。最常見的方式是使用活性電極(如Ag/AgCl)。但是這種方式在持續運行條件下,活性材料將會被逐漸耗盡,無法繼續維持電流,因此微流體納米發電機在實際應用中十分關鍵但關注度較低的一個難點是如何實現長期穩定的電流和功率輸出。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惰性電極上實現長期穩定的電流和功率輸出,為微流體納米發電機的實際應用提供穩定可靠的新思路。

研究思路剖析

光催化反應可以實現溶液中離子和催化劑中光生電子在電極界面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在光分解水制氫、有機物降解、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等方面有廣泛的研究。使用光催化材料作為微流體納米發電機的電極,電極在紫外光照下可以形成電子和空穴。在動電電勢的電場作用下,電子和空穴分別可以與電極附近的離子發生反應,實現溶液離子和外電路載流子的電荷交換,從而形成穩定的電流輸出。通過動電效應和光催化效應的耦合,一方面可以利用紫外光輔助實現動電效應的持續電流輸出,另一方面利用微通道動電轉換實現可控的高電流和電壓輸出。

圖文簡介

近日,武漢大學劉抗團隊基於微納米通道的動電效應與紫外光誘導的光催化反應,成功設計了一種新型微流體納米發電機。該納米發電機在紫外光輔助下可以持續輸出穩定的電流,並且通過微通道動電轉換和界面光效應的耦合實現了可控的高電壓輸出。


要點1. 紫外光輔助實現持續穩定的動電電流

圖1為該微流體納米發電機結構,根據經典的動電效應,膜通道內會自發形成雙電層疊加,導致AAO納米通道具有離子選擇性,只允許水中的氫氧根離子通過,而不允許氫離子通過,從而形成動電電流。

▲圖1. TiO2電極微流體納米發電機結構。(a)發電機原理。(b)實驗裝置照片。(c)AAO膜照片。(d)AAO膜SEM圖。(e)TiO2電極的XRD圖譜(插圖為TiO2電極的SEM圖)。


傳統的微通道動電轉換中,惰性電極是無法輸出穩定電流的。但有趣是的,該微流體納米發電機在有紫外光存在的時候卻能夠輸出非常平穩的直流電流(圖2a)。對比實驗排除了紫外光自身產生持續電流的可能性,當驅動壓力為零時,器件電流輸出約為零(圖2a內置圖)。但實驗同時也證明,穩定電流的輸出與紫外光是有直接的關係的:紫外光輔助下器件輸出穩定的短路電流,關閉紫外光電流隨即消失(圖2b),並且短路電流隨著驅動壓力的大小和紫外光強度線性增加(圖2c, d)。

▲圖2. 驅動壓力和紫外光照對納米發電機短路電流的影響。(a)有無紫外光照射時發電機的短路電流,插圖為無驅動壓力時的短路電流。(b)周期性開關紫外光照時的短路電流。(c)不同驅動壓力下發電機的短路電流。(d)不同紫外光照強度下發電機的短路電流。


持續電流的存在意味著電極上發生了穩定的電荷轉移,且該反應與紫外光直接相關。TiO2中的光生載流子可能是與水中電離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或溶解的氧氣參與了反應。為進一步釐清該反應,作者在發電機工作的時候持續向電極附近通入O2或N2,發現穩態電流並無顯著差異,排除了析氫反應(或吸氧反應)和析氧反應發生。鑑於以上實驗結果,作者提出了一種持續電流產生機理解釋觀測到的現象:壓力驅動去離子水流動,會在AAO膜兩端產生氫氧根離子和氫離子富集,從而產生動電電勢。此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TiO2中的光生電子就會通過外部電路往對電極流動形成電流。空穴將從TiO2表面附近的OH–離子中捕獲電子形成羥基自由基(OH– + h → OH•)。而溶液中的OH•自由基會在濃度梯度的驅動下擴散至對電極附近捕獲電子生成氫氧根離子(OH• + e– → OH–),完成自由基循環,從而產生持續的電流。光催化效應和微通道動電效應耦合產生了穩定持續的電流輸出。

▲圖3. 在流動和紫外光照射下納米發電機內的離子輸運和電荷轉移原理圖。


要點2. 微通道動電效應和界面光效應耦合實現穩定的高電流電壓輸出

為了進一步揭示微通道中動電效應和界面光效應的耦合機制,作者將納米發電機其中一個TiO2電極替換為Pt電極(圖4a插圖),這是一個經典的光催化器件結構。在沒有驅動壓力的情況下,一定強度紫外光照下該器件產生穩定的固有光電流(350 nA)和光電壓(0.4 V)。但施加驅動壓力後,發電機的電流和電壓都出現了明顯增強(圖4a, b),並且輸出電壓和電流的增加均與驅動壓力呈良好的線性關係。從圖4c和 4d中可以明顯的看到微通道動電電壓和電極固有光電壓和光電流的疊加關係,隨著驅動壓力的增大,器件輸出電壓可遠高於電極光催化產生的固有光電壓。結合圖3的機理解釋,可以得到器件的等效電路圖,如圖5所示:動電輸出與光電輸出是串聯關係,同時動電效應與光電效應相互促進。光催化效應為動電效應提供持續電流的有效途徑,動電效應引起H+和OH-離子的富集,反過來促進了光電流。當驅動壓力為80kPa時,單個發電機的開路電壓可以達到將近0.9V,可以直接為電子器件供電。

▲圖4. TiO2-Pt納米發電機的輸出電流和電壓。短路電流(a)和開路電壓(b)對驅動壓力的依賴性。

▲圖5. 流體納米發電機等效電路圖。

意義分析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氧化鈦電極的新型微流體納米發電機,在惰性電極上利用紫外光的輔助實現了長期穩定的電流和功率輸出。產生持續電流的機制為微流體能量轉換裝置的電荷傳遞過程提供了新的認識,並為設計光輔助微流體能量轉換系統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這種發電機可通過驅動壓力和光照強度調節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為微流體納米發電機的實際應用提供穩定可靠的新思路。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68606920301362

相關焦點

  • 聚焦| 《光明日報》聚焦武大生命科學學院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
    為了實驗快速有序進展,實驗室不僅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設備支撐,還專門聘請了細胞培養員、動物飼養員和清潔員等一系列輔助人員。目前,我們已經證實抑制該基因可以顯著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抵抗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展,並且在我們建立的斑塊破裂血栓模型中,抑制該基因有很好的抗凝效果,防止過大的血栓形成,阻塞血管。為了能更好進入臨床研究,我們還設計了該基因的特異性抑制劑,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進展。
  • KCNE1是兩個不同離子通道超家族的輔助亞基
    KCNE1是兩個不同離子通道超家族的輔助亞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0 14:59:13 法國尼斯大學Guillaume Sandoz研究組發現,KCNE1是兩個不同離子通道超家族的輔助亞基
  • 【材料】紫外光來啦!排好隊的分子伸展一下筋骨,分子晶體彎彎腰、跳一跳
    從光能、熱能、化學能向宏觀機械運動的轉換是自然界的基本過程,如植物的生根發芽、動物的運動與捕食等,這些能量轉換過程是在複雜的有機體中進行的。設計一個簡單的體系、跳過繁瑣的生物變化過程即可實現能量轉換,為人工肌肉、微流體器件和軟體機器人等提供核心構件是目前智能材料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近日,吉林大學的盧然團隊利用分子晶體中的拓撲光化學反應獲得了運動模式多樣化的單組分「光能-機械能」轉換材料。
  • 深度解讀紫外光通信技術
    ,在接收端通過對紫外光束的捕獲和跟蹤建立起光通信鏈路,經光電轉換和解調處理提取出信息信號。儘管其電功率為150毫瓦,輻射光功率僅為微瓦級,還不能與光功率為毫瓦級的紅外LED相提並論,但是近年來隨著工藝和材料等方面的長足發展,紫外LED的電功率和光功率以及可靠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4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林肯實驗室採用274nm的紫外LED作為光源,將240支紫外LED做成陣列,其光功率僅為4.5毫瓦。實驗採用非直視通信,在100米的範圍內通信速率為200bit/s。
  • 走近科學家|武大團隊給北鬥導航裝上「透視眼」
    「這項技術是由我們團隊的年輕教師陳起金博士提出並主導設計的,武漢大學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它最初是GPS慣導小車,這次用到我們自己的北鬥導航,再次引發了關注。」牛小驥說,因為北鬥系統獨特的星座設計,在中國上空的北鬥衛星數量更多,所以測量精度更高,抗幹擾性能和可靠性也更強。北鬥慣導小車今後有望在我國鐵路建設和維護中廣泛運用。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沈氏微通道工業化成功應用案例
    圖1微通道反應器 杭州沈氏從2010年開始引進微通道換熱器技術 圖2微通道反應器 微化工連續流反應系統為沈氏節能率先將自主研發的微米級別通道結構設計與真空擴散焊技術應用創新研發的民用產品
  • 濟南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
    本報9月15日訊(記者 韓霄鵬)日前,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目前微通道面臨的限制,突破矽技術的一種新方法
    由電子工程師、材料科學家和微系統技術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已經研發出一種方法,解決微流控裝置只能在微觀尺度使用的挑戰。如麻省理工學院新聞稿中所述,這樣就能擴大微流控裝置的使用範圍。 目前微通道面臨的限制 微流控裝置是具有微通道的小型系統,可用於化學或生物醫學的測試和研究,如處理微小血滴並進行測試。
  • 我市召開微通道反應技術推進座談會
    我市召開微通道反應技術推進座談會 發布日期:2020-11-20 11:31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 多通道A/D轉換控制模塊的設計與實現
    摘要 提出了利用MC143150 Neuron晶片和Burr—Brown公司生產的12位串行模數轉換器ADS7844實現多通道A/D轉換控制模塊的設計與實現方法。
  • 「紫外光」一照 電纜製造降能耗——哈理工紫外光交聯聚烯烴絕緣...
    紫外光交聯聚烯烴絕緣電纜製造裝置是由哈爾濱理工大學電介質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科研團隊研發的、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始創新技術。電纜生產企業利用該項目成果改造傳統的電線電纜生產線,在同等條件下,可實現單位能耗降低80%、生產速度提高2倍以上、原材料成本降低30%的良好經濟技術指標。該技術共獲專利6項,還榮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Cell|挑戰傳統離子通道分類:K+通道輔助亞單位KCNE1新功能
    K+電壓門控離子通道蛋白的孔形成亞基KCNQ1屬於鉀離子通道超家族,與其β輔助亞基KCNE1聯合產生緩慢的心臟鉀離子電流,K+離子通道功能障礙會導致心率失常。一直以來,KCNE1的功能都被認為是只與K+通道相關,但是否的確如此呢?
  • 誰能看見紫外光+綠光?
    不過,一些動物可以看到更寬的光譜,比如鳥類就擁有除上述三種視錐細胞之外的第四種視錐,這種額外的視錐細胞不僅將鳥類的可見顏色範圍擴大到了紫外光,還使得這些鳥兒可以感知到紫外光+綠光、紫外光+紅光這樣的組合顏色。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想要了解鳥類究竟是如何感知多彩的世界的。
  • Cell | 挑戰傳統離子通道分類:K+通道輔助亞單位KCNE1新功能
    K+電壓門控離子通道蛋白的孔形成亞基KCNQ1屬於鉀離子通道超家族,與其β輔助亞基KCNE1聯合產生緩慢的心臟鉀離子電流,K+離子通道功能障礙會導致心率失常。一直以來,KCNE1的功能都被認為是只與K+通道相關,但是否的確如此呢?
  • 微通道反應器與流動化學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
    引言微通道反應器(Microchannel reactor)是利用精密加工技術製造的特徵尺寸在10到300 μm 之間的微型反應器,通常作為連續流反應器(Continuous flow reactor)來使用(相對於間歇反應器,即Batch reactor
  • 科學家研究新鈣鈦礦材料,或可再度提高太陽能轉換效率
    ,對此,美國科學家已尋覓出全新鈣鈦礦材料,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或許能好好把握佔 47% 光譜的紅外光,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 陽光是由許多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構成,紫外光佔 8%,可見光與紅外光分別佔 48% 跟 44%,其中光的能量取決于波長長度,波長越長其所含有的能量就越小,短波所含有的能量較高。 然而目前的太陽能板無法善加利用所有的光,當陽光照射到矽晶太陽能板時,只能將等同於近紅外光的較低能量轉換成電,其餘轉為熱,矽晶太陽能只能吸收近紅外光、可見光及紫外光,波長較長的紅外光則完全無法吸收。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細胞鉀離子通道的遠程調控
    該工作中,通過化學反應將鈣調蛋白(CaM)結合肽和GO共價連接,並將氧化石墨烯轉變為還原型氧化石墨烯,得到光熱轉換效率44.3%的肽修飾的rGO(rGO-P)。該研究中選擇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鉀離子通道: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10.1、小電導鈣激活鉀離子通道SK2以及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Kir2.1。
  • 王小凡和董欣年:中美院士伉儷竟是武大同學
    他是國際腫瘤分子生物學及相關領域傑出科學家,在細胞信號轉導、DNA損傷與修復、腫瘤微環境等多個癌症相關領域做出重要學術貢獻,尤其在TGF-β相關研究領域取得國際矚目的成就。 28日,新當選的16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裡,有個名字,你或許很陌生,但他跟武漢有莫大的聯繫,他叫「王小凡」。
  • 紅外光可轉為紫外光和可見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系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新技術,能夠通過納米粒子將紅外光轉化為紫外光和可見光,為深層腫瘤的非侵入性療法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