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吳江龍 高柯夫 實習生 劉芝妞 夏瑞婷
人物簡介:牛小驥,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博導,慣性導航與組合導航學科帶頭人,清華大學博士,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博士後。長期從事慣性導航和組合導航技術研究與應用探索。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以及橫向應用課題多項,累積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牛小驥教授
近日,一臺北鬥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俗稱北鬥慣導小車),在京瀋高鐵施工現場大顯身手,對49.6公裡的有砟軌道進行了多回合精測任務。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後,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這臺北鬥慣導小車,是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牛小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
小車讓軌道精測提速20倍
鐵路軌道對位置坐標、姿態和軌距有著嚴格的要求,高鐵軌道更是如此。別看北鬥慣導小車,只是一臺手推的小車,卻讓軌道精測速度提升了至少20倍,還可實現軌道平順性指標毫米級、裡程釐米級的測量精度。它是怎麼做到的?
北鬥慣導小車在精測軌道
牛小驥介紹,早期鐵路建設和路軌維護時,技術人員使用軌距尺測量軌道,作業效率非常低;後來,使用全站儀配合軌道測量儀,主要依靠光學測量,所以不得不採取走走停停的測量方式,一個小時只能測量200米。使用北鬥慣導小車後,因為有北鬥的精密定位功能結合慣性導航強大角度和位置推算能力,因此可以實現連續移動測量,推著小車一路走一路就測完了,測量效率可以達到步行的每小時5公裡左右,甚至更快。
「這項技術是由我們團隊的年輕教師陳起金博士提出並主導設計的,武漢大學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它最初是GPS慣導小車,這次用到我們自己的北鬥導航,再次引發了關注。」牛小驥說,因為北鬥系統獨特的星座設計,在中國上空的北鬥衛星數量更多,所以測量精度更高,抗幹擾性能和可靠性也更強。北鬥慣導小車今後有望在我國鐵路建設和維護中廣泛運用。
慣性導航能改變你我生活
北鬥慣導小車只是牛小驥團隊科研成果的代表之一,該團隊的研究領域是慣性導航與組合導航,它與普通市民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
「慣性導航是一種獨立自主推算的導航定位手段,工作時不受外界幹擾。」牛小驥通俗地介紹,我們開車進入隧道後沒有衛星導航信號,導航軟體就是用這項技術來繼續推算我們的位置。
不管是北鬥還是GPS,都「看不見」隧道、建築裡面的情況,因此,通過慣性導航和衛星導航的融合互補,手機車載導航、手機室內定位、機器人導航、自動駕駛等技術才能得以實現。「就像一個方位感強的人,可以蒙眼行走一段距離,但走得越遠偏差就越大,我們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輔助信息(包括北鬥定位),盡力縮小這個偏差。」牛小驥說。
牛小驥認為,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因此急需在「低成本、大眾化室內外無縫精準定位方案」上有所突破,這正是他的團隊目前的科研重點。他舉例說,有快遞公司想要有一種電子標籤,可以記錄包裹運輸過程中完整的位置和狀態信息,包括是否被摔過、倒置過,便於出現問題時查詢和取證,「今後所有人和物都會獲得實時定位標籤,進而享受無處不在的位置服務。」
放棄外企高薪他收穫更多
牛小驥介紹,慣性導航設備原先昂貴而笨重,只在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應用,直到後來光纖陀螺和微機械陀螺的出現,才開始快速民用化,而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
牛小驥在清華大學讀博士期間,就在導師指導下,完成了首套基於國產微機械慣性器件的姿態測量系統。2003年博士畢業後,他又來到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測繪工程系做博士後。4年海外科研生涯,牛小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理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他總感覺「自己在國外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漂泊感。」
2007年,牛小驥回國發展,去了上海一家做GPS晶片的外資龍頭企業,在享受了技術變成產品的喜悅的同時,也深感企業科研的局限性。直到2010年,經過同事引薦認識了北鬥導航專家劉經南院士。彼時,劉經南院士正在考慮拓展衛星導航技術,雙方一拍即合,牛小驥不顧巨大的收入落差,來到了武漢大學。
這些年來,牛小驥在劉經南院士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取得科研成果,同時始終重視教學和指導學生。「在大學工作,首要任務當然是人才培養。」曾獲評武漢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的牛小驥說,他每學期要給本科生上一門《慣性導航原理》課,還開設了幾門研究生專業課程,多數時間都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們泡在一起。
牛小驥給學生調整背包式多傳感器移動定位測圖系統
「牛老師是我見過的最溫和的老師,但他的研究思路很大膽,我們的很多新想法他都會支持。」2020級博士生王琰這樣評價導師。確實,牛小驥的原則就是充分尊重年輕人的奇思妙想,指導和幫助他們實現。慣導小車就是陳起金博士在讀研期間提出的想法,當時也被很多人認為「不可能」,卻得到了導師牛小驥的鼓勵和認可。
「武大的學生很優秀,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陪伴他們成長,也受到他們很多啟發。」牛小驥說,這是他從企業走進高校的最大收穫。(視頻來源:湖北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