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家|武大團隊給北鬥導航裝上「透視眼」

2020-11-26 騰訊網

楚天都市報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吳江龍 高柯夫 實習生 劉芝妞 夏瑞婷

人物簡介:牛小驥,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博導,慣性導航與組合導航學科帶頭人,清華大學博士,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博士後。長期從事慣性導航和組合導航技術研究與應用探索。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以及橫向應用課題多項,累積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牛小驥教授

近日,一臺北鬥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俗稱北鬥慣導小車),在京瀋高鐵施工現場大顯身手,對49.6公裡的有砟軌道進行了多回合精測任務。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後,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這臺北鬥慣導小車,是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牛小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

小車讓軌道精測提速20倍

鐵路軌道對位置坐標、姿態和軌距有著嚴格的要求,高鐵軌道更是如此。別看北鬥慣導小車,只是一臺手推的小車,卻讓軌道精測速度提升了至少20倍,還可實現軌道平順性指標毫米級、裡程釐米級的測量精度。它是怎麼做到的?

北鬥慣導小車在精測軌道

牛小驥介紹,早期鐵路建設和路軌維護時,技術人員使用軌距尺測量軌道,作業效率非常低;後來,使用全站儀配合軌道測量儀,主要依靠光學測量,所以不得不採取走走停停的測量方式,一個小時只能測量200米。使用北鬥慣導小車後,因為有北鬥的精密定位功能結合慣性導航強大角度和位置推算能力,因此可以實現連續移動測量,推著小車一路走一路就測完了,測量效率可以達到步行的每小時5公裡左右,甚至更快。

「這項技術是由我們團隊的年輕教師陳起金博士提出並主導設計的,武漢大學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它最初是GPS慣導小車,這次用到我們自己的北鬥導航,再次引發了關注。」牛小驥說,因為北鬥系統獨特的星座設計,在中國上空的北鬥衛星數量更多,所以測量精度更高,抗幹擾性能和可靠性也更強。北鬥慣導小車今後有望在我國鐵路建設和維護中廣泛運用。

慣性導航能改變你我生活

北鬥慣導小車只是牛小驥團隊科研成果的代表之一,該團隊的研究領域是慣性導航與組合導航,它與普通市民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

「慣性導航是一種獨立自主推算的導航定位手段,工作時不受外界幹擾。」牛小驥通俗地介紹,我們開車進入隧道後沒有衛星導航信號,導航軟體就是用這項技術來繼續推算我們的位置。

不管是北鬥還是GPS,都「看不見」隧道、建築裡面的情況,因此,通過慣性導航和衛星導航的融合互補,手機車載導航、手機室內定位、機器人導航、自動駕駛等技術才能得以實現。「就像一個方位感強的人,可以蒙眼行走一段距離,但走得越遠偏差就越大,我們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輔助信息(包括北鬥定位),盡力縮小這個偏差。」牛小驥說。

牛小驥認為,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因此急需在「低成本、大眾化室內外無縫精準定位方案」上有所突破,這正是他的團隊目前的科研重點。他舉例說,有快遞公司想要有一種電子標籤,可以記錄包裹運輸過程中完整的位置和狀態信息,包括是否被摔過、倒置過,便於出現問題時查詢和取證,「今後所有人和物都會獲得實時定位標籤,進而享受無處不在的位置服務。」

放棄外企高薪他收穫更多

牛小驥介紹,慣性導航設備原先昂貴而笨重,只在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應用,直到後來光纖陀螺和微機械陀螺的出現,才開始快速民用化,而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

牛小驥在清華大學讀博士期間,就在導師指導下,完成了首套基於國產微機械慣性器件的姿態測量系統。2003年博士畢業後,他又來到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測繪工程系做博士後。4年海外科研生涯,牛小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理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他總感覺「自己在國外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漂泊感。」

2007年,牛小驥回國發展,去了上海一家做GPS晶片的外資龍頭企業,在享受了技術變成產品的喜悅的同時,也深感企業科研的局限性。直到2010年,經過同事引薦認識了北鬥導航專家劉經南院士。彼時,劉經南院士正在考慮拓展衛星導航技術,雙方一拍即合,牛小驥不顧巨大的收入落差,來到了武漢大學。

這些年來,牛小驥在劉經南院士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取得科研成果,同時始終重視教學和指導學生。「在大學工作,首要任務當然是人才培養。」曾獲評武漢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的牛小驥說,他每學期要給本科生上一門《慣性導航原理》課,還開設了幾門研究生專業課程,多數時間都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們泡在一起。

牛小驥給學生調整背包式多傳感器移動定位測圖系統

「牛老師是我見過的最溫和的老師,但他的研究思路很大膽,我們的很多新想法他都會支持。」2020級博士生王琰這樣評價導師。確實,牛小驥的原則就是充分尊重年輕人的奇思妙想,指導和幫助他們實現。慣導小車就是陳起金博士在讀研期間提出的想法,當時也被很多人認為「不可能」,卻得到了導師牛小驥的鼓勵和認可。

「武大的學生很優秀,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陪伴他們成長,也受到他們很多啟發。」牛小驥說,這是他從企業走進高校的最大收穫。(視頻來源:湖北電視臺)

相關焦點

  • 別被迷惑了,你手機上的北鬥導航App和北鬥衛星導航沒關係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隨著北鬥導航在民間熱度上升,在手機應用端還出現了一款名為北鬥導航-高清衛星導航的App,並且已經登上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榜單第一名,霸榜三天。澎湃新聞發現,開發這款應用的公司為深圳逗趣互聯科技有限公司。
  • 你手機上的北鬥導航App和北鬥衛星導航沒關係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隨著北鬥導航在民間熱度上升,在手機應用端還出現了一款名為北鬥導航-高清衛星導航的App,並且已經登上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榜單第一名,霸榜三天。北鬥導航App打開頁面這款掛上北鬥導航名字的App存在混淆視聽的嫌疑。其實在2018年這樣的事情也有發生過。當時,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穎還就相關問題進行科普。
  • 他是北鬥導航總工程師,為我國裝上了千裡眼
    一氣之下,我們決定不僅要有自己的導航系統,還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導航系統,北鬥導航系統就這樣立項了。今年6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的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意味著北鬥導航系統組網成功,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 專訪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冉承其
    日前,本報記者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冉承其進行了專訪。記者:北鬥「出道」的背後,有一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團隊,您如何評價新一代北鬥人?冉承其:我在工作中接觸很多年輕人,給我特別深的感觸就是,他們非常富有朝氣。北鬥是一個特別需要創新的工程,要做到世界一流,需要在技術上、在方案上、在產品製造上做很多創新。
  • 國航20架飛機年底裝北鬥導航,全球航班追蹤將自主可控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婷婷)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北鬥導航離每個人都不遙遠,未來,它將更加廣泛地應用於民航領域,以提高中國和全球航空安全水平。記者獲悉,預計到今年年底,將有20架國航飛機裝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哪些民航飛機已經用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 手機怎麼才能用上北鬥導航?終於明白了……
    搜索「北鬥」,會跳出來很多相關軟體。可早前官方卻闢謠:北鬥沒有開發過任何相關的手機導航應用!(早前報導:北鬥App下載火爆?此「北鬥」非彼「北鬥」)「天上的星星參北鬥」,手機裡卻都是假北鬥……有網友大聲疾呼:怎麼才能用上北鬥定位2.0呀!為什麼北鬥不自己開發一款北鬥導航APP?如何用上北鬥定位和導航?
  • 北鬥為我們導航,誰為北鬥「導航」?丨中國科學院撐起北鬥導航系統的時空基準
    目前,國際上四大衛星導航系統GPS、GLONASS、Galileo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原理都是相同的,均是採用三球交會的幾何原理來實現定位:以衛星為球心,距離為半徑畫球面;三個球面相交得兩個點,根據地理常識排除一個不合理點即得用戶位置。用戶觀測出自身到三顆衛星的距離;用戶已知此時衛星的精確位置。
  • 我國建北極科考站 武大版地圖為科考導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趙飛通訊員張文燕報導: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已於近日啟程前往北極建立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共有兩位專家參與,而由武大製作的兩種北極地圖,將為整個科考行動導航。據介紹,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將建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西斯匹卑爾根島新奧爾松地區。
  • 再提醒一遍,北鬥導航不是軟體,你的導航app已自動切換北鬥信號
    隨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成功,目前北鬥導航已經向全球範圍提供導航服務,但是,並不是有些人想像的那種,有專門的一個app叫北鬥導航,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各位,現在各大應用商店裡付費的,都是蹭熱度賺黑錢的無良開發商開發的app。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於7月31日正式開通
    第三天,臨時組建的北鬥導航分隊攜帶上千部「北鬥一號」終端機進入災區,終於實現了震中各點位與指揮部的直線聯繫,為整個抗震救災行動提供了關鍵的通信保障。這是北鬥系統與救災減災、電力、通訊行業的首次結緣。北鬥的出色表現讓它的名字開始廣為人知,也讓國家電網認識到北鬥在電力領域應用的價值。為了擺脫衛星導航系統受制於人的現狀,把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 原來「北鬥導航」只能在安裝了北鬥接收設備的手機才能使用!
    就在昨天,看了新聞,國家北鬥導航全球組網最後一顆衛星成功升空,歷時二十多年的建設,北鬥終於圓滿完成,全球覆蓋。今天,迫不及待地全網搜索北鬥導航系統,及時搜到一個,想也不想就下載安裝。沒曾想卻要交20塊錢,猶豫片刻,心想支持北鬥也罷,就把錢給交了。地圖也可以使用,只是我卻豬了。本來也有想過,國人使用北鬥應該不交錢的吧?可當時就是頭腦一熱,把錢交了。
  • 科學家詳解中國北鬥導航系統面臨三大挑戰(圖)
    近日,由中國科協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啟動,今年的第一期就將內容聚焦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今天,我們邀請了幾位專家做客《科技天地》,為讀者朋友揭開「中國北鬥」的神秘面紗。  ● 美國GPS系統  目前世界使用最多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美國的GPS系統。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成熟、可供全民使用的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該系統由28顆中高軌道衛星組成,其中4顆為備用星,均勻分布在距離地面約20000千米的6個傾斜軌道上。
  • 北鬥完成組網,農機自動導航產業駛入快車道
    北鬥自動導航系統的應用,在中國農機市場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但是,由於事前沒有預留安裝位置、接口等,後裝往往要對機器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有時候還要對導航設備進行改裝或訂製,匹配性沒有前裝好。目前,國內北鬥農機自動導航駕駛設備前裝市場已經開始啟動,其推動的力量來自農機管理機構和企業內部兩個方面。
  • 聽北鬥「天團」講述幕後的故事:他們鑄就北鬥的不凡
    聽北鬥「天團」講述幕後的故事——他們鑄就北鬥的不凡(走近創新團隊①)在中國這片創新熱土上,湧現出眾多科學大家、領軍人才、青年才俊和研發團隊,他們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在創新前行的畫布上,留下了濃墨重彩。從本期起,我們推出「走近創新團隊」系列報導,向讀者講述中國創新人才的奮鬥故事和火熱的創新實踐。——編 者6月23日,中國西昌,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成功發射,當衛星太陽翼打開的瞬間,反射出金色光芒。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無人機上的應用
    資料來源:《北鬥導航系統在無人機上的應用》、《一種基於北鬥定位的無人機高樓室內救火系統設計》、《運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植保無人機發展現狀研究》背景1、提供實時精確位置信息並進行導航定位。可以利用北鬥地基增強系統,為無人機提供實時的釐米級位置信息並進行導航定位。為無人機提供位置信息是北鬥的首要任務,基於北鬥的地基增強系統的精準定位功能和數位化地圖庫配合可在電子地圖上標註出無人機的實時位置和相應時間。2、顯著提高無人機導航的可靠性。
  • 追夢北鬥的通信團隊
    自2000年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在中心勝利升空以來,有這樣一支通信團隊,他們秉承&34;精神和西昌航天精神,紮根山溝、矢志航天,甘居幕後、默默奉獻,不畏艱險、勇攀高峰。這20年,也是這支通信團隊跨越發展、高歌猛進的20年。以航天發射任務為牽引,該團隊緊盯信息技術發展前沿,積極轉型轉變,謀求科技創新,全面提高可視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構建起全域覆蓋、高速帶寬、業務綜合、自主可靠的通信網絡體系。回想起與北鬥的初相識,老一輩航天通信人仍然記憶猶新。
  • 中國北鬥導航全面開啟:小米手機已全面支持北鬥導航
    ,可以說2019年的這一時刻,也同樣是非常值得讓國人驕傲的時刻,也正是因為中國科學家們的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讓國產的航天科研成果來更多地服務我們的生活。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目前市面上所銷售的智慧型手機幾乎都支持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但唯獨蘋果例外,iPhone手機由於在硬體晶片上並不支持北鬥導航系統, 所以果粉們也無法通過後續的系統升級來獲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支持,其實中國北鬥導航系統曾多次對iPhone手機發出邀請,但蘋果都屢次的拒絕了在iPhone手機上加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功能,即便是支持日本更不成熟的的準天頂衛星系統
  • 談談北鬥導航及其意義
    國際上有一個高大上的俱樂部,它只有四個會員,卻吸引了各國首腦的關注和眾多頂級科學家工程師的研究,這個俱樂部就是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四個會員分別是美國GPS、歐洲伽利略GALILEO、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中國北鬥COMPASS。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近況
    與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一起,成為國際GNSS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我國的北鬥系統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了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二步,區域性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2012年12月27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開始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連續無源定位、導航、授時等服務。
  • 國產的北鬥導航已經很厲害了,怎麼國產手機還是GPS導航?
    早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手裡有定位系統,大家只能選擇使用GPS,但因為美國擁有自主開關的能力,為了不受制於美國,俄羅斯和歐盟陸續搭建起了自己的定位系統,而中國通過這些年的努力,也搭建起了北鬥導航。因為大家對於新產品都有一個考核階段,所以北鬥導航只能慢慢普及,顯然目前國內連這一步都還沒有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