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北鬥「天團」講述幕後的故事:他們鑄就北鬥的不凡

2020-07-21 中國網

聽北鬥「天團」講述幕後的故事——

他們鑄就北鬥的不凡(走近創新團隊①)

聽北鬥「天團」講述幕後的故事:他們鑄就北鬥的不凡

工作人員在精心操作中。南勇攝

聽北鬥「天團」講述幕後的故事:他們鑄就北鬥的不凡

工作人員在發射塔前的合影。資料圖片

聽北鬥「天團」講述幕後的故事:他們鑄就北鬥的不凡

6月23日上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後成功布陣太空。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中國創新的步履不曾停歇,中國創新的成果令人驚嘆。

不論是仰望星空,還是探索海洋,抑或關注身邊,中國都創造了許多「最」、「首次」、「第一」,這些振奮人心的字眼,記錄了中國創新的堅實足跡,彰顯著中國創新的昂揚力量。

創新的背後,是人的力量。在中國這片創新熱土上,湧現出眾多科學大家、領軍人才、青年才俊和研發團隊,他們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在創新前行的畫布上,留下了濃墨重彩。

從本期起,我們推出「走近創新團隊」系列報導,向讀者講述中國創新人才的奮鬥故事和火熱的創新實踐。

——編 者

6月23日,中國西昌,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成功發射,當衛星太陽翼打開的瞬間,反射出金色光芒。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計劃提前了半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成為中國第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

一個個有關北鬥的數字振奮人心:發射的所有北鬥三號衛星,100%成功;提供定位精度優於10米的全球服務;衛星單機和關鍵元器件100%自主可控;70%以上在中國入網的智慧型手機有北鬥服務……

55顆北鬥衛星是怎樣成功「出道」的?這支由數萬科學家、設計師、指揮員和技術員組成的北鬥「天團」,用怎樣的辛勤付出,成就了今天的北鬥系統?

日前,本報記者走進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獨家採訪了北鬥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以及北鬥團隊裡的部分年輕人,聽他們講述不尋常的創新發展之路。

汶川抗震救災一戰成名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率先到達重災區的戰士們,通過北鬥衛星導航的用戶終端機,為災區發出了急救信號,給後續救援提供了寶貴依據。」北鬥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介紹說,這是當時北鬥二號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所用到的,正是北鬥獨創的短報文技術。

什麼是短報文技術?

航天五院總體部導航衛星總體室副主任康成斌解釋說,GPS只能讓用戶知道自己在哪裡。而北鬥獨創的「短報文」功能,實現了導航+通信的功能,用戶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還可以把自己的位置通過衛星反饋給管理中心,向外界傳達。

這意味著,即使在沒有通信信號的海洋、沙漠,或者通信基站遭到破壞(地震、洪水)的地方,只要擁有一臺北鬥終端,就可以與外界進行緊急通信,獲得生的希望。

如今,北鬥三號的短報文能力,比北鬥二號又有了大大提升,每次可達1200個漢字,還可以傳圖像、語音等內容。

「這是北鬥團隊技術攻關重大進步的一個標誌。比如遠洋漁船上,可以在海上沒有信號的地方,通過北鬥終端發送全球短報文,報告船隻位置和船上情況,有利於安全航行。」康成斌說。

據悉,目前,全國7萬多隻漁船和執法船都配備了北鬥終端,累計救助1萬餘人。

短報文功能,只是北鬥三號獨有功能中的一項。

自1994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起,從雙星定位到區域組網,再到覆蓋全球,三代北鬥人接續奮鬥,建成了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

與北鬥二號相比,北鬥三號最大的進步是「從區域到全球」,做到了「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

「具體而言,北鬥團隊提出了國際上首個高中軌道星間鏈路混合型新體制,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間鏈路網絡協議、自主定軌、時間同步等系統方案,綜合性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設計理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遲軍說。

通過星座星間鏈路技術,實現了衛星與衛星、衛星與地面站的鏈路互通。

「有了星間鏈路,我們通過天上衛星之間的網絡,就可以只依靠國內的地面站,實現對所有衛星的管理。雖然我們『看不見』處在地球另一面的衛星,但通過星間鏈路,同樣能和它們取得聯繫。」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有效載荷總體部星間鏈路子系統主任設計師胡錦濤介紹,打個比方說,有了星間鏈路,就像是把衛星都拉到了一個「微信群」,可以聊天,共享位置,可以共同交換所看到的信息。

新技術實現衛星長壽命。北鬥三號衛星採取多項可靠性措施,使衛星設計壽命達到10到12年,為北鬥系統服務的連續、穩定提供了基礎保證。

新「神器」讓服務「零誤差」。北鬥衛星採用銣原子鐘,同時還配置了性能更高的新研製的國產氫原子鐘,星載氫原子鐘的在軌應用,對於實現北鬥導航定位「分秒不差」發揮著重要作用。建成後的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將為全球用戶免費提供優於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0.2米/秒的測速服務。

「硬著頭皮第一個『吃螃蟹』」

遲軍至今記得一個電話,那是一個生產重要元器件的國外廠商打來的。

「她說了很多,大意是希望跟北鬥合作,向我們供應一個重要元器件。我只是簡單地回復了一句話:我們北鬥三號,已經全面實現了單機和關鍵元器件自主可控。」遲軍說,「當時我是很自豪的,正是靠著自主創新,北鬥徹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賴進口、受制於人的局面,從而鑄造了北鬥導航系統的『中國魂』。」

事實上,自1994年正式立項以來,中國北鬥就將自主可控要求落實到關鍵技術攻關、產品研發、競爭採購等各環節,在發布的標準規範、質量管理文件中也明確提出了「自主可控」要求。

國產化是從北鬥一號的太陽帆板做起的。

遲軍介紹說,當時很多衛星都不敢上,北鬥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硬著頭皮上。此後,北鬥開始了艱苦的國產化攻關。

「拿陀螺儀來說,作為星上關鍵姿態敏感器,是衛星姿態精確控制的核心部件。北鬥衛星使用了中國自主研製的宇航用陀螺儀,通過不斷的技術攻關實現了該部件的高可靠、長壽命、高精度,保障了衛星的長期在軌可靠運行。」航天五院北鬥三號副主任設計師郭建新說。這是北鬥團隊技術攻關重大進步的一個標誌。

「還有星敏感器,使用它就相當於給衛星裝備了一雙『銳利的眼睛』,是北鬥三號衛星的核心部件,現在也全部採用國產部件。我們在研製星敏時,幾乎是每克必較,既要壓縮體量,保證其尺寸、重量不超標,又需保證高精度、高可靠。」郭建新說。

再說原子鐘,這也是北鬥導航衛星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

作為導航衛星的頻率基準,銣原子鐘被譽為導航衛星的「心臟」,其背後蘊藏著有關時間基準的核心技術,決定著導航衛星定位、測距、授時的準確性,中國的科研團隊在研製之初也面臨著各種困難。

「有沒有遇到過困難甚至讓人撐不下去的時候?肯定有!」遲軍說,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北鬥團隊也從未動搖過國產化的信心和決心,要打造世界一流工程、實現航天強國夢,就離不開國產化。

如今,中國北鬥人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國產星載銣鍾從無到有,從粗到精,性能指標不斷提高,填補了技術空白。

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北鬥導航衛星全部單機和關鍵元器件實現100%自主可控。

「要做中國人自己的導航衛星」

如果說以國為重是北鬥的核心價值觀、自力更生是北鬥的風骨,那麼不斷創新則是北鬥的靈魂。

對於北鬥三號衛星全球組網的成功,航天五院總體部高級工程師朱位感慨地說,「這是創新的勝利,也是年輕的勝利」。

作為一名「80後」,朱位覺得,每個北鬥人都是一樣的,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創新的衝動。

談及北鬥,朱位說,這更像是一種對「新生兒」的孕育和陪伴——看著衛星的模樣在屏幕中一點點生成、完善;陪著它經歷熱試驗、力學試驗等一系列「挑戰」;最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看著它搭乘火箭穿過蒼穹,時刻不離。

這幾年,北鬥衛星密集發射,朱位的心,總是要同時分給好幾顆星,常常是這邊剛發射成功,朱位已經收拾好行裝,從發射場趕回北京,因為「家裡」還有幾顆星要「陪」。

每一顆北鬥衛星都有著強大的「幕後團隊」,僅以衛星系統為例,就包括了總體設計、結構機械、熱控制、綜合電子、控制與推進、載荷等眾多分系統,以及測試、總裝等各個環節,正是整個團隊對創新的孜孜追求,才成就了今天的堅實步伐。

在創業階段,「老北鬥人」用藥盒和大頭針製作簡易的衛星模型,給新員工做講解;後來,他們用「共享筆記本」等形式,你一句、我兩行地記錄研製心得;再後來,他們編著總體設計指南以及各分系統的設計工作手冊,詳解設計寶典。

這樣的傳幫帶,加上北鬥工程密集組網的歷練,大大縮短了北鬥人才成長的周期。如今,北鬥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團隊。

10年前,27歲的康成斌博士畢業,他只投了一份簡歷,就是要來北鬥。

「我讀博士期間攻關做導航接收機,最令我受刺激的是,當時所接收的信號,大部分都是美國GPS的信號。所以,我就要來北鬥,要做中國人自己的導航衛星。」康成斌說。

北鬥三號工程啟動建設後,一個問題擺在大夥面前:全球組網是延續國際上已有的方法,還是另闢蹊徑?大家決定,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創新衛星之間的連結方法。

在方案確立的關鍵階段,年僅29歲的康成斌,大膽提出了某關鍵技術的驗證方案。

「令我驚喜的是,我們團隊就確實建造了一顆模擬衛星,讓我去做這個測試驗證。」康成斌說,團隊還給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讓青年科研團隊放手去幹,歷時5年攻關,北鬥衛星全球組網的關鍵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郭建新做了11年的北鬥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所負責的北鬥三號控制系統,全部採用了新研發的國產部件。

「創新是需要勇氣和擔當的,我們整個團隊在國產化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精度、設備使用壽命,同時做到小型化,克服了各種困難。現在,北鬥三號衛星的在軌運行表現很好,正是北鬥團隊對創新的鼓勵和對技術的精益求精,才取得這樣的成果。」

「這次第55顆星的發射時,太陽翼在星箭分離後80秒內全部展開到位,那樣輝煌的場景,也是北鬥團隊的創新成果之一,令我們感受到夢想成真的力量。」郭建新說。

未來,在浩瀚的太空,北鬥還將耕宇牧星,在空間事業發展的偉大徵程中鑄就新的輝煌。

相關焦點

  • 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 走進三大「天團」青春故事
    青春「天團」接續奮鬥新時代(新時代青春之歌③)  「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鬥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這樣的青年英傑數不勝數!」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點讚極富青春氣息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褒獎他們是「青年英傑」。
  • 【北鬥背後的故事】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
    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天醒之路》路平身份揭曉,為何離開北鬥?山海樓幕後黑手是誰?
    隨著電視劇《天醒之路》的更新,之前的種種謎團也漸漸浮出了水面,路平的身份終被揭曉,正如大家所預料到的,由於路平天生六魄貫通,又與北鬥前任開陽峰峰主郭有道互為師徒關係,而師父也正是當初不顧危險奮力將其救出山海樓的盜聖,多重暗示下,揭示路平絕非普通人家的孩子。
  • 北鬥會影響駕考科目二?聽北鬥副總師謝軍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講
    上周六央視《開講啦》欄目播出了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在《開講啦》史上最大講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講述的北鬥故事節目中,謝軍以《北鬥三號「巨星天團」,齊了!》為題開講並與5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進行連線交流謝軍講了哪些知識分享了哪些故事這裡整理了一份學習筆記
  • 夜空中的一盞明燈,原來北鬥七星的來歷如此不凡!
    北鬥七星作用這麼大,想像力豐富的古人們,自然也少不了對它的遐想,各種各樣的神話故事層出不窮。西漢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名叫司馬遷,他寫了一部非常偉大的著作叫做《史記》,在這本書中,司馬遷將北鬥比作天地的馬車,勺口的四顆星星是馬車的輪子,勺柄的三顆分別對應一匹裝飾豪華的天馬,傳說天帝就座著這輛北鬥七星馬車,在天上巡察四方,並在巡查期間定了時間和四季。
  • 從觀眾到主演,聽,《沂蒙山》幕後的故事
    幕後還有哪些故事?今天我們採訪到主演之一,和我們一同分享幕後的故事......演出花絮人物:劉 航男高音,碩士研究生導師。曾就職於上海歌劇院。現任瀋陽音樂學院聲歌系教師。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歌劇團特聘藝術總監、聲樂指導。多所大學客座教授。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羅馬音樂學院。先後師從於男低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徐兆仁教授、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王洪波教授。
  • 大國精神之北鬥點滴
    所以,將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取名「北鬥」,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彰顯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淵源,讓人浮想聯翩。「北鬥」的年輕追夢人20世紀90年代初,剛滿而立之年、時任該校電子技術系總工的莊釗文帶領幾位青年博士臨危受命,展開了他們的北鬥徵程。「京陽五月春光照,庭院花開早。
  • 追夢北鬥的通信團隊
    自2000年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在中心勝利升空以來,有這樣一支通信團隊,他們秉承&34;精神和西昌航天精神,紮根山溝、矢志航天,甘居幕後、默默奉獻,不畏艱險、勇攀高峰。他們中,既有堅守在三尺機臺的話務員,又有巡邏在荒郊野外的線務員;既有視頻調度的技術大拿,又有捕捉電波的報務能手;既有文&34;雙全的鏗鏘玫瑰,又有敢打必勝的熱血男兒……航天報國,是他們共同的志向;航天強國,是他們永恆的夢想。
  • 了不起的中國北鬥
    6月23日9時43分,在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7月31日,習近平爺爺在人民大會堂向世界鄭重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1994年,我國開始自主研製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並制定了「三步走」戰略:
  • 「北鬥導航」中的河南故事
    這是一個個河南精英默默奉獻的故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著我國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服務全球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其實,長期以來,我們河南人在為織就「北鬥」天網,在從衛星元器件到北鬥數據應用等諸多方面,都默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演繹著精彩故事。
  • 點亮北鬥 導航世界
    另一話題「北鬥衛星是個什麼星」,閱讀量也高達8993.2萬次,討論量1.2萬次。網友點讚「北鬥三號」開通,致敬科技工作者,表示將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北鬥,成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7月31日,隨著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布,中國北鬥開啟了服務世界、造福人類的新徵程。「北鬥,成了!」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北鬥一號衛星用的兩隻原子鐘是進口的,指標很低,算是勉強能用。  北鬥二號衛星研製初期本想走老路,還去國外買。但國外好幾家都以保密為由,一口回絕了。後來,好不容易找到歐洲一家廠商,答應賣給我們一款產品,技術參數基本夠用,正準備籤合同。沒想到除了價格一漲再漲,對方還附加了一系列霸王條約:比如賣給我們的產品,檔次要比他們用於伽利略導航系統的低一個級別;發貨時必須等待他們國家有關部門批覆等。
  • 北鬥七星大小遠近各不同,神話故事與科學分析風馬牛不相及
    過去說過多次北鬥七星的故事,但一顆一顆的介紹還沒說過,不過北鬥七星似乎沒有什麼太搞笑的,只有一些神神叨叨的故事,就神科混合一起來說一說。北鬥七星在古代有很多故事,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是孔明拜鬥。話說諸葛孔明率蜀國將士六出祁山,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決,心力交瘁病倒了。為了續命而點七星燈祈禳北鬥,只要七天燈不滅,則能夠延壽。
  • 北鬥團隊平均31歲!玩命26年,讓55顆北鬥星耀全球!向英雄致敬
    誰是中國最頂級的天團?就在今天,答案揭曉!相信很多朋友跟北洋君一樣,剛剛經歷了激動人心的時刻,9時4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噴薄著烈焰拔地而起!26年,55顆北鬥衛星環繞瓊宇,正式宣告中國第一「 巨星天團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他們通過測試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數據,效果遠遠超過了大家的期望值。3年後,星地對接現場,顯示器上脈衝「閃耀」,信號捕捉成功。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分別將第一、第二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建成了北鬥一號系統。雙星組成的北鬥一號系統能全天候、全天時地提供衛星導航信息,還具備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
  • 厲害了,這兩位北鬥功臣是咱福建人
    今天為大家講述兩位北鬥權威專家,他們也是福建的驕傲!今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共30顆衛星組成。與其他北鬥衛星共組成55顆北鬥系統衛星環繞穹宇。
  • 點亮北鬥 導航世界 網友熱議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網友點讚「北鬥三號」開通,致敬科技工作者,表示將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 「北鬥,成了」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7月31日,中國北鬥開啟了服務世界、造福人類的新徵程。 「北鬥,成了!」以簡單4字為題,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第一時間報導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的消息。
  • 只知道叫北鬥七星,你知道這七顆星的名字麼?名字都很震撼
    北極星所在的位置就北方,在夜晚迷路的時候可以幫人辨別方向,這也就是我們對北鬥七星大概的認識了。 但是關於北鬥七星的故事卻遠遠不止於此。 1、他們的名字 北鬥七星,首先他們每顆星都有自己專屬的名字。是指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
  • 天府大講堂,聽冉承其主任為你分享「北鬥之路」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為大家作了題為《北鬥之路——不斷突破邊界想像力》的主題演講。講座共分為:「自己擁有是永遠的真理」「尊重先行者,更要相信自己選擇的路」「核心在手,才能走好自己的路」「如何與『強者』相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要停止夢想與想像力」「無論走多遠,都不要忘記初心和來處」 等七個部分,講述了北鬥人
  • 北鬥七星與山西七古城
    《史記·天官書》有云:「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史記·天官書》有云:「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此句中的鬥是指北鬥七星,它指出一個自然規律,北鬥七星圍繞北極星旋轉,而北極星也被稱為紫微星,是皇帝的象徵。北鬥七星就像是皇帝的車駕,運於中央,臨制四方。中國自古將皇帝看作是紫微帝星在人間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