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版傳媒集團主辦
有溫度更有態度
文 / 北洋君
在你心中,
誰是中國最璀璨的巨星?
誰是中國最頂級的天團?
就在今天,答案揭曉!
相信很多朋友跟北洋君一樣,
剛剛經歷了激動人心的時刻,
9時4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噴薄著烈焰拔地而起!
北鬥第55顆,
也是組網的最後一顆衛星
發射成功!
26年,55顆北鬥衛星環繞瓊宇,
正式宣告中國第一「 巨星天團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鬥衛星太陽能翼成功打開的瞬間 反射出金色的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55顆北鬥「出道」的背後,
還有一個中國當之無愧的
「天團」級別的隊伍!
他們的隊伍龐大,
人數竟有30萬人之多,
在過去26年的時間裡,
他們把一顆顆北鬥衛星打上天。
「北鬥」這支以
80後、90後為主力的團隊,
平均年齡才只有31歲,
比國外相關團隊年輕了十幾歲!
整整奮鬥了26年,
今天,當我們驕傲地指向天際
大聲說:「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
北鬥星辰!」時;
當我們享受著北鬥導航系統,
為我們打網約車、點外賣、開車導航、
借還共享單車提供眾多便利時;
今天,當我們在享受和平,
享受著北鬥為我們的國防帶來的安全時,
我們必須向他們說一聲
謝 謝!
現在,北洋君就帶大家
回首26年北鬥來時路,
認識下「北鬥天團」裡
曾經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
NO.1
三個20多歲小夥子
在10平米的倉庫
解決「北鬥」核心難題!
時間回到30年前,
1990年8月,就在美國的GPS系統
第8顆衛星發射升空的當天,
「海灣戰爭」爆發。
儘管還未「發育」成熟,
但美國軍方果斷地提前將GPS投入使用。
令人驚訝的是,
並不成熟的GPS顯示出強大的威力: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精確打擊伊拉克,
伊拉克軍隊甚至找不到對手在哪裡!
GPS一出手就震驚世界!
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
等於把國防拱手送給別人,
中國也愈發認識到
這個系統如果使用別人的,
無異於高樓大廈建在了別人的地基上。
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
迫在眉睫!
1994年,中國制定「九五」規劃時,
定位導航系統「北鬥」進入國家視野,
可當時總共有三個衛星項目需要立項,
另外兩個項目已經通過審批,
到了北鬥這裡,
國家實在拿不出錢了。
相比於美國耗資300億美元打造的GPS,
北鬥項目最初的辦公室,
設立在總參測繪局招待所三樓的一間
不足20平米的房間內。
1995年,北鬥導航工程立項啟動不久,
一個不速之客——
信號「快捕精跟」問題跳了出來,
嚴嚴實實地堵住了北鬥一號的工程進展。
能否實現對信號的「快捕精跟」,
將成為決定北鬥一號整體性能、
甚至左右整個工程進展的關鍵。
就在所有人都一籌莫展的時候,
三位博士還未畢業的20多歲小夥子
——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
竟拿出了一套「全數位化」方案!
王飛雪
這三個小夥子,
從北京抱回一臺比較先進的計算機,
拿了4萬元的嘗試經費,
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
他們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
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
沒有儀器設備,
就東挪西湊找人借,
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
他們的仿真試驗取得了理想效果!
由於他們採用的技術路線
堪稱世界首創,
立項表決時很多專家都持保留態度。
難以決斷之時,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陳芳允
鄭重表示支持這些年輕人!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北鬥一代系統的總設計師 陳芳允
「快捕精跟」關鍵技術立項後,
王飛雪和同伴們
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左右。
他們餓了就泡包方便麵,
累得眼皮子都撐不開時,
就泡上一杯濃咖啡提提神,
直到實在堅持不住時才打開行軍床……
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
1998年5月,
他們終於迎來苦盡甘來的日子,
測試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數據,
效果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
陳芳允聽到報告後拍手稱讚:
「效果這麼好,太令人興奮了!」
解決了核心技術問題,
2000年,兩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
被送上太空,
2003年,第三顆衛星送入太空後,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建立
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NO.2
北鬥心臟中國造
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如果說進行「雙星」定位的北鬥一號
是中國對定位導航衛星系統的探索,
那麼北鬥二號的研發就是中國逐步打破
美國GPS和俄羅斯GLONASS系統
壟斷地位的利器!
俄羅斯GLONASS(格洛納斯)系統
2003年歐盟邀請中國共同研發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然而,中國支付了2.3億歐元的「加盟費」,
卻根本無法接觸
」伽利略」的核心技術,
而一分錢都沒花的日本和印度,
話語權居然比中國還大!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 楊長風
最令人氣憤的是
歐洲人傲慢地認為
中國不可能造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這也讓我們愈發清醒地認識到,
「北鬥」導航系統是國之重器,
必須靠自己、
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北鬥二號系統的開發,
比北鬥一號更難。
2005年,當時正在建設的北鬥二號系統的
「原子鐘」突遇問題。
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
如果原子鐘有1秒誤差,
就意味著衛星定位會偏離30萬公裡!
沒有原子鐘不行,
精度差了更不行!
北鬥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
在央視的節目中層回憶說:
「因為原子鐘技術難度太高,
當時我們想從歐洲引進,
本來已經談差不多了,
但人家突然就不賣給你了。」
技術的突然封鎖,
給北鬥團隊當頭一棒!
核心關鍵技術必須要突破,
不能受制於人。
當時北鬥人有這樣一句話:
「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彈,
我們北鬥人一定要有
自己的原子鐘」。
為了加快原子鐘的研製進度,
北鬥一下成立了三支隊伍同時開展研發。
當時,只有20多歲的李春景,
成為原子鐘研發團隊的骨幹。
李春景帶領著年輕的團隊,
通過大量的分析和計算,
無數的試驗分析和驗證,
終於在2007年4月,
讓著一顆"中國心"原子鐘
伴隨我國首顆北鬥二號試驗衛星
成功發射上天!
僅僅兩年時間,
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就攻克了這項世界難題,
而同時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
卻因原子鐘故障,
不得不補發衛星!
外國人驚嘆中國科研的神奇速度,
但北鬥人心裡最清楚,
這種能力是被逼出來的,
是靠著不服輸的骨氣、
玩命幹的勇氣拼下來的。
現在,用在北鬥三號上的原子鐘,
其精度已提升到每300萬年
才會出現1秒誤差。
中國人不僅自己有了原子鐘,
隨著北鬥在全球布局,
中國人正在
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NO.3
頻率之爭絕不能輸!
解決了原子鐘這個核心難題後,
北鬥團隊面前又出現一道坎:
2007年2月,一顆剛剛打上天的衛星,
突然「失聯」!
地面既收不到衛星的信號,
也無法對衛星進行操控。
這件事,讓當時已經不算年輕的「年輕人」
——48歲的北鬥二號
導航衛星總設計師謝軍急得
心臟已經提到了嗓子眼裡。
「找,一定要找出來!」
他和地面監測人員鉚著一股勁兒,
找不到衛星堅決不撤退!
一個頻率不行就再試一個頻段,
一天找不到就再找10天!
經過不斷地搜尋,
在衛星「失聯」後的第17天,
觀測站終於再次捕獲了衛星信號,
經過地面人員的調控,
33天後,這顆「失聯」衛星重新開始工作!
險情被排除,
謝軍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然而謝軍並未變得輕鬆:
除了有可能出現的「失聯」的問題,
北鬥還面臨著另一個嚴峻挑戰:
與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
爭奪國際電聯的電信頻段。
當時留給中國和歐洲導航衛星的
電信頻率段已經十分狹窄,
誰先搶到這段太空領土
這段頻率就是誰的!
這要求下一顆北鬥衛星必須
在2007年4月17日零點之前
從太空中發回信號。
如果衛星再次「失聯」,
那麼不僅中國的「頻段領土」將不保,
之後發射的所有北鬥衛星
將不得不租借他國的頻段工作!
在這爭分奪秒的時刻,
謝軍異常冷靜,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
他帶領團隊在發射場
對衛星進行7天7夜連續檢查!
然而,就在運載火箭上了發射塔架
進行第三次總檢查的時候,
衛星應答機突然異常,
應答機是天上、地下信號聯通的關鍵。
此時,留給他們用來修復的時間
只剩下了三天。
如果三天內問題沒解決,
意味著中國會喪失這個頻段。
千鈞一髮時刻,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
親自抱著應答機驅車千裡
從西昌趕到成都,
從零開始,重新進行檢驗測試。
在應答機維修的三天裡,
謝軍安撫團隊,
鎮定地帶著科研人員
繼續對其他衛星部件進行檢查,
為了不出意外,
他整整72小時不曾合眼!
好在最後有驚無險,
在2007年4月14日4時,
這顆肩負重要使命的衛星在西昌升空!
2007年4月16日20時14分,
距國際電聯最後期限僅剩
4個小時的時候,
第一組衛星信號終於回來,
十幾個接收機上
同時接到了這組從太空回來的信號,
那一刻,在場所有人
都歡呼跳躍、熱淚盈眶!
NO.5
100%國產化
每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北鬥二代衛星穩固了我們的太空疆域,
也讓整個北鬥團隊開始放眼全球。
2009年,北鬥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加快北鬥系統儘早服務全球,
造福全人類。
可問題來了,
歐美等西方國家並不希望
中國有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
中國的地面站,
在境外很難建立!
這時,北鬥團隊年輕的80後們站了出來,
不讓我們在境外建?
我們還就真不在境外建了!
我們有更大膽的想法:
星間鏈路!
星間鏈路就是讓衛星與衛星之間
建立起穩定的連結,
將遍布全球的衛星編織成一張網,
只要有一顆衛星在中國的領空,
所有衛星便能通過它聯繫到國內地面站!
星間鏈路效果
星間鏈路技術對北鬥能否
成功全球組網至關重要,
在方案確立的關鍵階段,
當時只有29歲的康成斌大膽提出了
某關鍵技術的驗證方案。
然而,要在太空七萬公裡之間
兩顆衛星實現建鏈、通信功能、
測距精度達到釐米量級,
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只有29歲的康成斌,
提出了一個要求:
做一顆模擬的衛星去進行測試驗證。
令他非常驚喜的是,
領導不僅同意建造了這顆模擬衛星,
更給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讓這支青年科研團隊放手去幹,
歷時五年攻關,北鬥衛星
全球組網的關鍵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最終,星間鏈路技術
讓北鬥三號「太空兄弟手拉手」,
不僅解決了沒有地面站的問題,
還將定位精度提升到了
7萬公裡測距精度達到釐米級!
相當於能看清幾十公裡外的一根頭髮絲!
測量精度甚至高於GPS!
年輕的北鬥團隊再一次交出了
令世界震驚令國人滿意的答卷!
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搭載第17顆北鬥衛星
2015年,北鬥系統裡程碑的一年,
隨著搭載著星間鏈路技術的
第17顆北鬥衛星升空,
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
開始向全球運行拓展。
運行星間鏈路的衛星CPU,
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創造的「龍芯」!
這宣告我們把外國人的晶片
當成自己衛星「大腦」的時代
已經結束了!
從這顆衛星開始,
我們北鬥衛星的所有核心部件,
全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創造」!
2018年5月,
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
康成斌非常驕傲地說:
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已經實現了核心元器件
以及所有單機部件100%國產化!
康成斌,以及所有的北鬥人,
目標都非常明確,
在2020年,
中國北鬥超過美國GPS,
為全球提供一流的導航服務。
30萬人,
接力奮鬥26年,
今天,他們的夢想終於實現,
55顆北鬥星耀全球!
(加圖)
其實,在不知不覺中,
從工農業生產、日常出行,
到抗震救災、抗洪搶險,
北鬥早已經服務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航空航天、跨洋航行,
到飛彈制導、部隊邊防巡邏,
北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時時刻刻保衛我們的家園。
當我們的汽車、飛機、精細農業等
關係到命脈產業和民生產業
在北鬥的指引下有序運轉的時候;
當在連GPS都到不了的蠻荒之地,
依然可以接收
北鬥系統的衛星信號的時候;
當我們的飛彈靠著精確的導航,
穿過萬裡雲山依然能夠
將目標誤差縮小到釐米級的時候……
回首北鬥26年來時路,
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
這些年輕的北鬥人,
為何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從幾十人的項目小組,
到如今30萬人的團隊。
從最初北鬥一號的兩顆、三顆、四顆衛星,
到北鬥三號覆蓋全球計劃,
從當年被歐美技術封鎖,
到今天100%實現國產化!
「連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26年過去,
曾經的年輕人——60後、70後們,
已經漸生華髮,
今天,80後、90後們已經挑起了大梁。
就像這些年輕的北鬥人說的:
有一天,我們也會老,
但是中國的北鬥事業永遠年輕,
我們把青春獻給北鬥,
這一生都做北鬥人!
今天,5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
已經超越31顆衛星的美國GPS,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當我們每個人在手機裡
看到北鬥、聽到北鬥、用到北鬥的時候,
請大家記住這支年輕的
「北鬥天團」,
他們,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參考素材:
1.2020年央視網絡春晚《愛星的人》
2.央視一套《開講啦——楊長風》
3.央視科教頻道《大家——謝軍》
—THE END—
給北洋君點個「在看」
放到朋友圈
就是最好的鼓勵!
北洋君近期好文:
1.19萬年輕人慷慨赴死!中國這一拳打出去,西方再不敢"霸凌"中華民族!
2.欠張伯禮院士17年的謝謝,該還了!
3."沒人敢對中國動武!"這底氣的背後,是我們最該致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