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入網工作。系統全面建成開通後,將提供全球定位導航授時,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國際搜救等多樣化服務,這標誌著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為了這場「收官之戰」,北鬥人堅持自主創新,核心部組件全部國產化,僅衛星系統就實現了百餘項技術突破。日前,本報記者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冉承其進行了專訪。
記者:北鬥「出道」的背後,有一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團隊,您如何評價新一代北鬥人?
冉承其:我在工作中接觸很多年輕人,給我特別深的感觸就是,他們非常富有朝氣。北鬥是一個特別需要創新的工程,要做到世界一流,需要在技術上、在方案上、在產品製造上做很多創新。創新來源於活力,而活力,就來源於這些充滿熱血的年輕人。
做航天、做北鬥的技術人員,大部分都是名牌大學的碩士生、博士生。無論是從物質、精神層面,他們完全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但做航天需要年輕人做出奉獻。航天有句話叫996、白加黑,經常要加班,還需要服從安排去外地做實驗。
在這樣一個高強度、高負荷運轉,物質待遇又不是那麼優厚的情況下,想要堅持下來,不僅需要他們練就的過硬本領、值得肯定的技術,還依靠他們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記者:北鬥發射任務為什麼會這麼難?
冉承其:造導航的衛星其實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北鬥系統是幾代北鬥人、歷經三十年接續奮鬥探索實踐建成的,可以說是我國航天史上最複雜的巨型航天系統。
北鬥系統的時間基準都是以納秒來計算。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件叫做原子鐘,它是提供時間的基準信號,精度能夠到十的負十五次方,甚至負十六次方。這樣一個高精尖的時間精度,需要我們核心設備的保障。按當時國家的條件,沒有特別好的原子鐘能裝在衛星上用,在尋求合作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難,最後我們下定決心,堅定不移地靠自己把這個難關攻克了。
從建設之初到現在,北鬥系統從衛星到火箭、到地面系統,所有的核心器件,完全是由中國自己的企業、自己的科學家設計製造出來的。可以說,我們實現了100%的自主可控。
記者:您覺得北鬥團隊的紀律體現在哪些方面?
冉承其:一個系統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完成了30顆衛星的18次發射,這在全世界航天史上是一個奇蹟,從來沒有過。這需要工程隊伍精細的工作作風。
我講個小故事,孫家棟老先生是「兩彈一星」的元勳,也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的總設計師。有一次在發射場,衛星發射過程中出現了點小問題,火箭和衛星已經豎在發射塔前,進入到發射的相關程序了,這位80多歲的老先生,不放心我們對出現問題的處理,一定要眼見為實。他親自坐電梯到塔尖上,鑽到整流罩下面去看衛星的實際狀況。作為工程總師,衛星最後發射的時候具不具備條件,需要他拍板。從他身上能看到老一代航天人的精神和傳統:不留任何隱患上天,不留任何觸發故障的條件,一定要讓發射的質量達到最好狀態。
從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部件做起,這就是航天的高要求,它已經成為每個航天人、每個北鬥人融到血液裡的一種規矩和意識。我覺得有一個詞特別能形容北鬥精神,叫追求極致。
記者:在您看來,北鬥系統代表著什麼樣的中國形象?
冉承其:北鬥系統的星座設計經過縝密論證精心設計,每一顆衛星都有存在的意義和重要的功用,缺了任何一顆衛星都不是北鬥系統。同時,北鬥是一個大系統工程,一定要多顆衛星組網、按照設定的程序工作才能提供服務,沒有哪種衛星更重要,缺一不可。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會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自主,開放自主是北鬥系統要堅持的原則和方針。北鬥建設到今天,衛星導航正在呈現更加融合、更加尋求合作的一個國際態勢。在聯合國的組織架構內,專門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來推動全世界衛星導航的合作。我國作為核心成員國,也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核心提供商之一,特別願意尋求更多的國際合作,把自己優質的技術產品推介到全世界。
記者:下一代北鬥系統將會在哪些方面更進一步?
冉承其:首先會解決衛星導航本身的弱項。衛星導航是無線電系統,無線電信號會有信號比較弱、容易受到幹擾的情況,比如無線電信號在水下會碰到一定的困難,下一步就要解決這些困難。這需要我們把其他的導航技術融合進來,如新興的量子導航,也叫全員導航,就是把地球空間能夠找到的、可以用於衛星導航應用的資源都用上,綜合使用、融合建設,提供一個安全可靠、性能更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時空基礎設施。我們計劃在2035年前完成下一個系統的建設。(本報記者 葉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