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看重點:【北鬥衛星系統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北鬥衛星導航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量產】北鬥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大部分智慧型手機均支持北鬥功能,支持高精度應用的手機已經上市。【北鬥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北鬥相關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基於北鬥的國土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成功應用。【北鬥三號全球服務可用性達99%以上】北鬥三號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米,亞太地區性能更優。2018年北鬥基本系統建成時,全球服務可用性為95%,如今北鬥全球系統建成後,全球服務可用性已達到99%以上。 【北鬥系統發布的接口控制文件已覆蓋全部7類服務】在前期基礎上,再發布定位導航授時(B2b)、星基增強(BDSBAS-B1C)、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PPP-B2b)、國際搜救共5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區域短報文通信、全球短報文通信將定向發布。至此,北鬥系統發布的接口控制文件已覆蓋全部7類服務。
【北鬥將大力發展量子導航、全源導航、微PNT等能力】2035年前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為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持續推進系統升級換代。
【2025之前全世界都能享受北鬥釐米級服務】我們即將要建設一個天際的低軌增強系統。建成之後,有望在2025年之前就建成高精度這張網,全世界都會享受到北鬥的釐米級的定位服務。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20年8月3日(星期一)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等介紹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以下為發布會全文:
胡凱紅: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請來了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先生,北鬥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鬥三號工程衛星系統總師謝軍先生,北鬥三號工程衛星系統總師林寶軍先生,北鬥三號工程運控系統總師陳金平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有請冉承其主任作介紹。
冉承其: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和我的三位同事出席今天發布會。7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著北鬥「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完成,北鬥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介紹有關情況。
一、工程建設提前半年完成,彰顯中國速度
攻堅克難,完美收官。北鬥三號2009年11月啟動建設。10餘年來,工程建設歷經關鍵技術攻關、試驗衛星工程、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完整系統五個階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建成即開通、開通即服務,工程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一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二是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高效完成組網。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建強工程總體和兩總研製隊伍,以總體、技術、質量、進度為標準,創新研製建設體系,單星研製周期縮短四分之一,運載火箭總裝周期縮短三分之一,衛星入網周期縮短四分之三。構建形成風險分析及控制保障鏈,不帶隱患發射,不帶疑點上天。自2017年11月起,兩年半時間高密度發射18箭30星,建成40餘個地面站,快速形成星地一體化運行能力。特別是面對年初以來的新冠疫情影響和航天領域質量形勢風險,工程全線狠抓任務組織實施、狠抓產品質量複查、狠抓任務風險防控,實現組網收官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二、系統功能強大性能一流,展現中國品質
追求卓越,世界一流。建設目標對標國際,迭代升級、實施增量工程,功能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一是系統功能強大。北鬥三號具備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7類服務,是功能強大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二是性能指標先進。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於99%,亞太地區性能更優。今天特意帶來一個展版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張圖是2018年剛建成北鬥基本系統時的情況,圖中陰影部分、顏色比較深的是系統不能覆蓋的區域,當時全球服務可用性為95%;如今北鬥全球系統建成後,在上面2020年的圖中,已沒有陰影,全球服務可用性99%以上。二是全球典型區域上空北鬥衛星的星空圖,紅色圓點代表觀測到的北鬥衛星,我們衛星數量大大增加。我們實測的導航定位精度都是2-3米,比我們公布的指標精度更好,所以應該講北鬥是特別好用的系統。
短報文通信服務進行了升級拓展,區域通信能力達到每次14000比特(1000漢字),既能傳輸文字,還可傳輸語音和圖片,並支持每次560比特(40個漢字)的全球通信能力。星基增強服務具備一類垂直引導進近(APV-I)能力,填補我國星基增強服務空白。國際搜救服務檢測概率優於99%,具備返向鏈路確認特色能力,顯著增強遇險人員求生信心。此外,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還能提供最高釐米級定位服務。
今天,我們在前期已發布的有關文件的基礎上,再發布定位導航授時(B2b)、星基增強(BDSBAS-B1C)、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PPP-B2b)、國際搜救共5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北鬥官方網站同步上線。區域短報文通信、全球短報文通信2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將定向發布。至此,北鬥系統發布的接口控制文件已覆蓋全部7類服務。這是今天帶過來要同步上線的北鬥所有7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供所有企業研製、生產。
三、綜合效益顯著成果豐碩,凝結中國智慧
一是國之重器,利國惠民。北鬥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建設。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大部分智慧型手機均支持北鬥功能,支持北鬥地基增強高精度應用的手機已經上市。構建起集晶片、模塊、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到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北鬥在中歐班列運輸、京張高鐵建設運營、民用航空等方面得到應用,基於北鬥的高精度服務在抗擊新冠疫情和南方水災中發揮積極作用,正在加速進入新基建,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北鬥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不斷湧現。
二是中國北鬥,世界北鬥。北鬥已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與美國、俄羅斯、歐盟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與互操作及系統間合作持續深化。相繼進入民航、海事、搜救衛星、移動通信等多個國際組織,多個支持北鬥系統的國際標準已發布。成功舉辦中阿北鬥合作論壇、中國-中亞北鬥合作論壇,在突尼西亞建成首個海外北鬥中心,中標阿爾及利亞地基增強網項目,在中阿合作論壇第九屆部長級會議上,中阿商定繼續推進深度合作。目前,北鬥相關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基於北鬥的國土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成功應用。
四、打造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再續中國創造
秉承「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的發展理念,大力弘揚「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2035年前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為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持續推進系統升級換代,融合新一代通信、低軌增強等新興技術,大力發展量子導航、全源導航、微PNT等新質能力,構建覆蓋天空地海、基準統一、高精度、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益的時空信息服務基礎設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胡凱紅:謝謝冉承其主任,下面開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目前北鬥系統在應用和市場化發展方面已經初具規模,未來將如何全面推動北鬥系統的深度應用?謝謝。
冉承其:7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布北鬥系統建成開通以後,應用這個重要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北鬥應用前期取得很大進展,衛星導航產業產值2019年超過3450億元,但和系統建設成就來比,北鬥未來應用道路依然漫長,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構建完整的政策保障體系,比如相應的法律保障、建立相應標準等,構建讓北鬥更好發展的產業環境。
第二,更加開放、更加融合。今天發布的7類文件便於全世界企業關注、使用、研製、生產北鬥的產品,讓這麼好用的北鬥產品更早地深入到各行各業。
第三,要進一步推動衛星導航和新興技術的融合,比如5G、移動通信、大數據、網際網路等一定會帶來新的更多的模式、業態和經濟增長點。
第四,進一步注重科研創新。創新是北鬥建設和應用永遠的靈魂,創新也會帶來產業、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舉例來講,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抗疫中北鬥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家所知道的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精準測繪就是北鬥立下的功勞,在救災減災車輛的運輸方面,北鬥也提供了高精度的基準服務。
今年水災抗災過程中,北鬥也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在形變監測、提前預警、轉移人員、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想,隨著全國上下共同推動北鬥應用,世界各國更加關注,北鬥應用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前景。謝謝。
總臺央廣記者:為確保衛星系統長期、連續穩定的可靠服務,在衛星研製中,通過哪些方式保證衛星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發射後,發射地面如何檢查和評估衛星以及星上設備工作情況?
冉承其:今天很高興請到謝軍工程副總師,請謝總回答這個問題。
謝軍:謝謝。北鬥系統是一個高風險、複雜的系統,技術上的特點是混合星座,有約36000公裡高度的GEO、IGSO衛星,有約21000公裡高度的MEO衛星,衛星指標要求高、空間環境複雜,同時工作壽命也是大於10年和12年,作為衛星的產品,它的質量具有在軌很難維護、很難修復、很難更換的特點,所以研製和入軌後,我們做了大量細緻有效的工作。
首先,在衛星系統方案的設計上,我們選用的都是成熟的技術方案,這樣來能保證風險最小。對於一些新的技術,北鬥創新的技術體制和產品,我們開展了充分的地面試驗驗證,保證這些風險是可控的。同時,在設計上我們關注到,客觀上作為衛星產品不可能不出一點問題,都是考慮有了冗餘、備份的設計。某一臺單機同一功能出現問題有另一臺單機替代,比如時頻系統,我們保證無縫切換,保證系統可靠穩定工作。設計階段單機選用上,我們首先立下了這樣的規矩,同時認真貫徹。
在生產研製的過程中,針對北鬥的高密度發射,我們三年完成了30顆星的發射、組批生產這樣一些特殊要求,避免由於進度帶來質量問題,我們也是有嚴格的質量管理規定。首先,產品技術狀態上一定是按照嚴格的充分論證,更改要經過層層審批、試驗驗證。另外,對於非常基礎的、源頭的元器件、原材料固有的要影響產品質量的這些環節我們加嚴控制,有專門機構負責元器件、原材料的篩選,出現有疑點問題整批都不用。這是研製生產階段的第一步。第二步,對所有要上天的產品與其他產品一樣都有相應完整的力學和熱真空實驗。北鬥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面對組批生產、高密度,我們專門對關鍵單機安排可靠性專項實驗。某一個產品在軌工作的溫度可能是正負10度範圍,對同類產品同樣設計生產狀態要進行加嚴20度、25度實驗,某一個產品的工作是40度的工作範圍,平時可能要做到60度,而且是全壽命周期來做。可靠性專項工程在北鬥整個研製過程中對保證對上天產品的質量作出了非常紮實的貢獻。有一些疑點問題我們就是通過這個來解決的。第三步,我們還是加嚴了產品驗收。驗收過程中做好產品的數據比對,第一批產品建立一個基線,第二批、第三批、第十批的產品和基線數據比對,我們有數據成功包絡線,通過這樣一些措施把上天前的產品,不帶問題出場、不帶疑點上天。
衛星發射入軌以後,工程研製隊伍並沒有不做任何工作。管理上,北鬥系統相對其他航天系統,專門設置組建了由衛星設計方為主的在軌支持系統,由有經驗的衛星設計師對在軌產品以及衛星工作狀態,通過衛星下傳的工作參數以及工作狀態的信號連續地判讀,比如原子鐘的數據我們連續累計進行趨勢分析,導航信號完好性也是這樣做。工程上,定期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可以發現一些變化規律,對於這些規律,我們相應的在地面研究相應對策。在入軌之後,我們還充分地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很好地對衛星產品的工作狀態,比如有時的工作溫度、工作電流,我們進行調控。有專門的風險與控制保障鏈,相應的文件已經進入2.0版本,前年有1.0版本、1.1版本,今年開通服務之前我們升級為2.0版。通過這樣一些管理,研製過程加嚴,上天以後不放鬆監測,整個系統的理念要「先於故障發現問題、先於問題發現苗頭、先於苗頭解決問題」,「先於苗頭解決問題」就是一定要讓用戶不能體驗到一流的北鬥對他使用造成影響,北鬥系統這次開通在服務功能和性能指標上有實實在在的承諾,相信通過前期的工作和後續在軌的措施,北鬥系統一定能夠為全世界範圍內的用戶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一流服務。
謝謝大家。
南華早報記者:您剛剛提到,北鬥系統將會和美國、俄羅斯的系統兼容,這方面是否能夠具體說一下,中方將如何進一步推動北鬥系統的兼容性?第二個問題,未來可以期待中國會繼續推出哪一些規模同北鬥類似的大型太空工程。謝謝。
冉承其:第一個問題,衛星導航是人類共有的財富,衛星導航系統一直以向全世界提供服務作為終極追求,北鬥毋庸置疑堅持「和平發展、人類共享」,始終秉承「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理念,在聯合國的框架下專門成立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北鬥系統是四大核心供應商之一。北鬥系統從建設之初,一直把向全球提供更好服務作為追求目標,兼容互操作是衛星導航系統之間非常重要的合作內容,簡單講就是要解決北鬥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之間在信號層面互不幹擾,並且要實現「1+1>2」的應用效益。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北鬥跟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無論和GPS、GLONASS、GALILEO,都有雙方兼容互操作政府間協議或合作備忘錄的籤署。當然,這僅僅是合作第一階段。後續要進一步推動在應用、技術、後續發展等方面合作,中國有這個信心,也有實力和願望,繼續推動和其他系統的合作。
關於後續發展的考慮,北鬥永遠在路上,建設在路上、應用在路上,北鬥三號建成以後,我們已經著手下一代北鬥建設發展。我們要在2035年前建設一個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的系統。簡單來講,從室內到室外、深海到深空的立體服務覆蓋的更強、更安全、更可靠的系統。我們正在推動這個工程的論證和後續的起步建設,它一定是北鬥三號後續新的亮點工程。謝謝。
鳳凰衛視記者:剛剛介紹了衛星安全問題,我們知道有地面控制系統,它對於保障系統運行穩定方面有怎樣考慮?會發揮怎樣的作用?
陳金平:北鬥三號系統有30顆在軌衛星、幾十個地面站,星與星要組網、星與地要組網、地與地要組網,組網關係極其複雜,對於系統的穩定運行、確保服務連續不中斷,也是極其複雜的問題。當然,對於北鬥系統需要向廣大用戶承諾服務,這也是一個底線問題。為此我們做了大量工作,這裡主要介紹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建立了充分的故障處置預案。北鬥三號系統從2018年底開始向全球提供基本服務,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時間。這次全面開通的各類特色服務,在5月份就開始試運行,至今已有兩個多月時間。這個過程中北鬥系統還做到了服務連續不中斷。這並不是說我們系統裡沒有出現過故障問題。每一次故障出現,我們的運維人員在及時進行處置歸零的同時,也強化落實舉一反三,建立積累故障處置預案庫。我們前期集成測試中,專題設計了許多故障測試場景,同時作為故障預案放在庫當中。有了這樣一些預案的積累基礎,再加上有北鬥一號、北鬥二號20年的長期運行管理經驗,現在對北鬥三號的各種故障問題,我們運維人員是越來越從容了。
第二,我們建立了充分的運維保障手段。在北鬥三號系統設計當中,就把穩定運行工作作了充分考慮,同步安排了相應運行保障系統建設。比如大數據分析系統,可以把星地各類運行狀態數據進行關聯分析,進行挖掘分析,從而為系統的穩定運行和故障預測提供支撐。另外,引進了很多外部監測數據,及時反饋,診斷系統服務性能狀態。同時,建立了幹擾檢測系統、訓練保障系統,這些系統在過去都是沒有的。這次隨著整個系統的開通,我們一併投入使用,一定能為系統的穩定運行起到比較好的保駕護航作用。
第三,建立了完善的運行管理機制。北鬥系統長期堅持的「多方聯保機制」,地面系統常設運維單位與衛星系統其他各類設備研製單位建立協調機制,共同進行管理維護系統。另外,還有狀態會商機制、常態巡檢維護機制,這些機制可以把我們的運維人員與系統的運行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我們常說,我們能夠把系統管好,確保系統穩定運行。
北鬥系統的建設目標是「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一流的北鬥也是系統運行管理的目標,系統一流不一流,更多地還是需要長期運行服務去檢驗,也需要廣大用戶體驗去評價。我們在未來的運行管理過程中,一定會堅守北鬥人的初心使命,秉承「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把系統運行好、管理好,確保系統服務可靠,讓大家用得放心。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北鬥系統衛星需要長期在軌運行。請問,有哪些具體措施能夠保證在軌運行衛星的持續先進性?謝謝。
林寶軍: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通常一個重大攻關需要花十年時間,我們的衛星是10-12年壽命,壽命末期已經是20年前的技術了,大家想想20年前的技術很難說它是先進的。所以說如何保證長壽命、高可靠特別是不可修復的衛星的持續先進性,確實是難題,也是工程初期困擾我們很長時間的一個命題。通常設計一個系統,都是按照短板理論來做,一個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短板決定了盛水的量,短板理論最經濟。通俗地來說,只要滿足系統的需求和指標就行了,不用過多考慮餘量,包括指標的餘量、能力的餘量,這對於長壽命、高可靠的衛星來講並不是很合適。我們的做法是,不拘泥於當下能夠實現的指標,而是通過系統的持續創新把長板和短板結合,持續地改進硬體系統的先進性,通過在軌賦能來解決衛星發射上天后產品性能的持續改善。
在工程設計之初,我們打破以往新技術不超過30%的慣例,在配置上儘量進行前瞻性的規劃,儘量採用一系列的創新技術。我們的新技術甚至超過70%,像當今新技術不斷湧現、系統更新周期很快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更有利於提高系統的性能。在產品的研製過程中,我們採用符合客觀規律的創新技術,再加上成熟的工藝、充分的地面,實驗實現產品的快速定型。特別是每組衛星投產前,我們最後再進行一次狀態確認,保證上天產品能成功。舉個例子,工程初期為解決地面覆蓋問題,我們提出了「相控陣」這種星間鏈路方案,這是國際上從來沒有過的技術,我們用這種思路很好解決了問題。這項技術成為我們很重要的創新,把整個衛星連成很大的網,國內測站可以實現全部衛星的測控,實現了一星通、星星通。衛星發射上天以後硬體沒有辦法更改了,通過在軌賦能技術解決後面問題。就好像手機一樣,手機可以通過軟體升級來更新系統,我們可以下載一個新的APP,增加新的能力,我們這種能力在衛星上叫做「軟體重構和在軌賦能」,當衛星有了這種能力之後,衛星在發射上天后就可以完成性能、能力的持續改進。
總得來說,在工程前期我們進行很好的前瞻性規劃,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對系統很好的把握住創新和繼承性的關係,使得北鬥三號系統提前半年完成了工程建設,同時也達到了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北鬥的工程總目標。使北鬥真正變成了「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謝謝大家。
香港紫荊雜誌記者:近期我國南方多地發生洪澇地震災害,防汛形勢比較嚴峻,能否詳細介紹一下,北鬥導航在近期防汛救災方面有哪些實際應用?謝謝。
冉承其:今年是中國水災比較嚴重的一年,中國也是自然災害比較多的國家,在自然災害的減災防災方面,衛星導航特別是北鬥系統具有特別重要的支撐作用。北鬥系統跟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我經常講兩大特色服務,一個是短報文服務,短報文服務就是在沒有任何地面移動通信網支持下可以發簡訊,北鬥三號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提升到單次14000比特(1000個漢字),可以傳圖像、發語音,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有全球的星間鏈路,正是因為有星間鏈路功能,我們拓展實現了全球短報文,每個人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沒有移動通信,都可以靠北鬥提供通信的手段,所以北鬥的第一大特色服務是北鬥的簡訊服務。
另一個重要的特色服務就是高精度應用。我們靠天上的衛星系統,地面建了一張高精度增強網,中國境內接近3000個地面站,最高精度能夠實時處理到釐米級,事後處理可以到毫米級的高精度。形變監測、泥石流這種變化,就是在毫米級的運動上,如果靠這套系統加上相應的輔助設備,就可以實時的形變監測,包括鐵路、邊坡有泥石流的地方,可以提前預警、轉移人員,為搶救贏得時間。
今年在我的家鄉湖南石門縣,裝了一套北鬥監控系統,我們有一個鎮上出現了泥石流滑坡,提前預警、提前轉移60多人,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今年南方水災過程中,北鬥已經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呼籲各個省市各個地方關注北鬥的新應用,高精度一定是北鬥今後無往而不勝的一張牌。高精度進入手機裡未來可期,如果用了高精度應用的手機,開車可以實現車道級導航。如果叫一個計程車,可以讓計程車閉著眼睛開到你的腳底下。
我們經常講,北鬥的應用是什麼,俗話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但是對北鬥來講是「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為什麼這麼講呢?其他系統有的東西,我們做得更好,我們是一流的北鬥,定位精度都是最好的,其他系統沒有的,除了導航、授時之外,北鬥還有很多增值服務,如短報文、星基增強,我們還有一個特色服務是國際搜救服務,北鬥系統加入國際搜救組織,在海上遇險救災,船隻可以通過北鬥衛星發射求救信號。但是以前國際搜救組織標準都是單向鏈路,你只發出去,自己並不知道對方有沒有收到,有沒有人在組織搶救你、在出動救援力量。北鬥因為強大的通信能力解決了這個問題。地面運控站收到信號以後,我們發一個信息告訴你,你發的求救信息我們收到了。所以北鬥豐富多樣的服務為全世界做了更多的貢獻,現在北鬥的返向鏈路特色服務即將加入國際組織新標準。高精度應用、防災減災一定會帶來很多變化。防災減災過程中,今年疫情中,我們用於春耕夏收都有北鬥的影子。所以特別呼籲媒體朋友多關注北鬥的創新應用。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剛才發言人提到,中國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這個體系將來如何建設呢?
冉承其:前面我也講到這個問題。在31日開通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系統的未來發展問題。對北鬥三號建成後,首先解決系統的穩定運行。剛才陳金平總師特意講了系統的連續、穩定、高可靠運行是當務之急,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決心做好。接下來是謀劃未來發展,比如說我們後續要建設低軌衛星增強手段,剛才大家都說了,高精度應用這麼好,現在是地面的系統,僅僅是中國地區能享受到,怎麼能夠把高精度的服務向全世界分享,所以把高精度這張網要搬到天上去,我們即將要建設一個天基的低軌星座系統,有望2025年前建成高精度的這張網,全世界都會享受到北鬥的釐米級定位服務。設想一下北鬥在全球提供釐米級的服務,這是多麼大的成就。
另外,衛星導航有天然的脆弱性,信號弱、容易被幹擾,進入室內會有一定影響。水下導航會碰到很多困難,這些都是後續要解決的。所以,我們要解決水下導航問題、室內導航信號弱的問題、深空的問題。比如最近火星探測,未來向深空、向更遠的宇宙裡,它的導航靠誰呢?北鬥應該作出應有的貢獻,所謂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PNT體系)就是以衛星導航作為核心和基礎,把現在認知裡的各種各樣技術融合在一起,讓它更安全、更高性能、更可靠。我們特別期待2035年這個系統的建成和到來。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請問與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北鬥系統精度如何?剛才發言人提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請詳細介紹一下,北鬥系統有哪些其他導航系統不具備的優勢?
冉承其:北鬥系統的精度,現在對外發布的精度是10米,實際測試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是2-3米,其中有一個頻點的信號,在全世界定位精度最好可以達到1點幾米。所以說北鬥是一流的系統。
剛才講「人無我有」方面,全球短報文、區域短報文、星基增強、地基增強、搜救服務、精密單點定位等,我們提供7種服務,我們說「1+6」,後續發展一定讓「1」越來越強,「6」的功能越來越豐富,這就是我們北鬥的特色。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剛才冉承其主任介紹說到晶片的進展,28納米工藝的晶片已經量產,22納米的晶片即將量產。晶片的發展是北鬥系統應用的關鍵一步,我想知道後續晶片的發展還有什麼新技術可以跟我們透露?北鬥系統在空間段的發展速度非常快,進展非常顯著,但是在北鬥晶片這塊還是整個應用的短板和痛點。您覺得我們在北鬥晶片的發展上有怎樣的思路可以扶持,可以讓這個產業很快跟進,讓整個系統應用能夠快速發展起來?謝謝。
冉承其:關於應用的問題,我們經常講,應用是北鬥系統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晶片,「中國芯」當然是系統最核心的地方。你講的這些情況不完全準確。現在北鬥產業鏈所有環節全部打通,晶片、板卡、天線等實現量產。我舉個例子,北鬥晶片規模已經過億,22納米的晶片也即將大批量量產,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在國際上衛星導航晶片最高的工藝也就是這個水平,所以我們現在水平應該是國際一流。關鍵是中國企業參與進來以後,靠中國的科技人員和企業的積極性,把價格大大降低,現在最便宜的晶片不到1美元,約6元人民幣,而且含稅,我們特別有信心把晶片做到又好又便宜。高精度的板卡,10年前衛星導航的高精度板卡最貴的時候都是十幾萬人民幣,今天中國企業參與了,中國企業做北鬥高精度板卡以後,在中國國內不到3000塊人民幣,企業還有足夠的利潤。
應該講,我們在晶片發展規劃上,中國企業非常有積極性。政府要營造一個好環境,提供政策,比如智慧財產權保護、優惠政策、稅收政策、資金貸款的政策,鼓勵中國企業在晶片、北鬥產業鏈繼續加大支持、加大投入,把北鬥產業鏈做得更完善。我們期待北鬥產業比現在更進一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特別關注北鬥應用的原因。
胡凱紅:最後一個提問。
人民網記者:新基建最近成為熱詞,5G和衛星網際網路都屬於這個範疇。請問,5G和北鬥有沒有相結合的地方?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冉承其:5G是未來移動通信的新標杆,中國現在5G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正在逐漸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著5G的到來,對時間和位置就會提出更高要求。在目前可以認知的未來,只有衛星導航系統能夠提供更高精度的位置和時間信息。所以,5G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具有天然融合性。隨著5G的到來,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時代,我們也特別希望北鬥和5G、人工智慧、新興技術等的融合,一定會催生出新興產業、行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看到有很多新的變化,比如高精度應用到風力發電,能提高20%以上的效益。5G到來以後,可以在無人駕駛、自動駕駛、無人機等方面產生革命性變化。中國國內企業正在致力於把北鬥高精度應用和5G融合,在自動駕駛、網際網路汽車方面作很多創新應用。當然,網際網路汽車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無人化、智能化一定是北鬥+5G帶來的新變化。
胡凱紅: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