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微流體液滴系統調整3D列印的柔性材料

2021-01-17 白令三維

微流控技術的核心是圍繞行為,操縱和控制流體,使這些流體被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當處理亞毫米級的流體時,精確處理至關重要。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工程師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了基於液滴的新型微流體系統3D列印柔性材料。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使用液滴夾雜物在印刷點調製擠出油墨的方法,這種方法代表了適應微流體技術和開發下一代增材製造技術原理的持續趨勢。

3D列印既經濟又高效,不過很難用多種材料來製造具有最佳柔軟度的組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化學工程助理教授萬建迪意識到,典型的3D印表機噴嘴與學生在他的實驗室中研究的玻璃毛細管微流體設備沒有什麼不同,玻璃毛細管微流體設備具有相互放置的多個噴嘴。

大多數基於擠壓的3D印表機使用的都是非常簡單的噴嘴,開發的玻璃微流體技術可以將由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組成的水性溶液的液滴封裝在常見的有機矽中,基有機聚合物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該設備使用多相滴注系統產生小的PEGDA液滴。

在這種情況下,PDMS在滴頭周圍流動,而PEGDA液滴被均勻地引入到有機矽基聚合物中。這樣,兩種材料將一起流到3D列印的任何結構上。

該系統可以靈活的調整3D列印結構,這在可穿戴技術、組織工程、軟機器人和生物列印等應用中可能非常有益。

微小的PEGDA液滴被PDMS材料包圍,一旦PEGDA擴散出去,PDMS就會化學軟化-從而產生更靈活的結構。還可以將其他化學物質封裝在液滴中,以使整個基質更加柔軟或更硬。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PEGDA液滴顯著改變了「局部PDMS化學」,3D列印的構造物的彈性模量降低了85%。

通過改變液滴的流速和大小來調整結構的柔韌性,基於液滴的系統還可以製造出多孔的柔性組件。實際上可以就地改變「液滴的空間分布」,以操縱機械特性,包括「含水和液態金屬液滴」。

通過分散鐵磁流體液滴在PDMS中賦予了磁性功能,合理設計和列印了基本的磁響應軟機器人執行器,以此作為基於液滴的策略的功能演示。

由於該系統使操作材料的靈活性變得非常容易,因此在3D列印微流體設備方面,研究人員可以享受更多選擇。

白令三維認為這將打開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將成熟的微流體技術應用於3D列印代表了新的發展方向。

閱讀到結尾的小夥伴,希望今天有關3D列印的知識可以帶給你新的認知。 要是想了解更多的3D列印知識,歡迎持續關注白令三維哦~

相關焦點

  • 一個魔方的微流體立方體
    Lai等人使用臺式立體印刷術(SLA)印表機3d列印所有這些模塊。為了便於觀察,他們使用了透明的樹脂,並在每個邊塊中加入了兩個矽橡膠o形環,以確保整個系統旋轉平穩。o型環輔助密封策略確保了塊體之間的密封接觸,實現了塊體的自動對準。 在開發出微流體立方體塊之後,該團隊通過確定它們的尺寸和容忍度來評估它們的性能。
  • 淺析3D列印在微流控器件系統集成中的應用
    ,包括液滴的定量產生和存儲、液體混合、生物監測等。主板直接由多材料3D印表機列印成型,主板上集成了三個微流體泵,多個微流體閥和一組篩分系統,提供液體的運輸、供給、篩分等基本功能。主板周圍提供接口,可以根據用戶具體需求,連接多塊微流體晶片,從而實現不同的功能,實現系統的高度定製化。主板結構部分由硬質光敏樹脂構成,提供結構強度;功能部分(閥)由軟質光敏樹脂構成,提供操控流體的閥操作。
  • TPU:用於批量化3D列印的新型柔性高分子材料
    金屬和高分子材料工業3D列印的全球技術領導者EOS為工業3D列印推出了一款全新柔性高分子材料:EOS TPU 1301。TPU(熱塑性聚氨酯)材料具有極佳的回彈性、良好的耐水解性以及高紫外線穩定性,被廣泛使用於對彈性及易加工屬性有要求的應用領域,該材料的推出是3D列印邁向批量生產的一大步。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多材料噴射(MJM)3D列印技術通過對可紫外聚合的墨水件製造微流體設備,並具有列印多材料的能力。但由於這些3D列印技術在進行微流體通道製造時可能會存在未固化的殘留樹脂或臨時用於形成中空結構的犧牲性支撐材料,因此將微流體通道直接集成製造在三維曲面結構或電子傳感元件基板中頗具挑戰性。此外,這些3D列印技術有去除殘留材料和支撐結構的需求,因此難以會影響到微流體設備製造的自動化程度。
  • MIT研究單一液滴3D結構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單液滴3D生物列印技術,通過定製的3D印表機創建了由224個液滴組成的3D液滴網絡,從而自動生成以創建3D晶格。最近MIT也開始了相關研究,成功用3D列印的方法生產由單一樹脂液滴創造的可控3D結構。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為微流體技術打開了新的大門
    諸如立體光刻(SLA)和數字光處理(DLP)之類的還原聚合印刷(VPP)由於具有高解析度,因此是創建3D列印微流體的流行技術。3D列印可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體中一步創建高通量的流體設備,並直接進行設備參數調整。只需共享設計文件,就可以在不同的設施中分發和複製設計和設備。
  • 流淌著的血液 3D列印材料有哪些(二)
    【中關村在線3D列印頻道原創】上期,筆者系統闡述基於不同3D列印技術下所使用的3D列印材料,並結合實際情況敘述FDM機型所需要的線材。FDM機型需要將3D列印材料製作成線狀的材料,我們通常稱為線材。時下,線材的種類有很多,如常見的PLA、ABS線材,另外還有各種性能的線材,如具有磁性的線材、可導電的線材等等。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該團隊是第一個對曲面3D列印這些結構進行研究的人,他們的研究成果於2020年10月9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題目為。 由於小樣本量和良好控制的微環境的優勢,微流體裝置有潛力實現進行微升規模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的轉化方法。他們在晶片實驗室診斷、床旁診斷化驗信息系統、晶片上的器官複製和生物測定等領域展現了引人注目的應用。
  • 3D列印材料柔性PLA基本性能表徵
    3D列印材料柔性PLA基本性能表徵 發表時間:2017/11/13 文|程燕婷  孟家光
  • 微流體分析和解決3D列印問題
    在最近發表的《微流體作為分析3D列印問題的平臺》中,作者探索了FFF 3D列印及其固有的挑戰。
  • 新的吸引定律:科學家列印磁性液滴
    所有這些技術都依賴於由固體材料製成的磁鐵。但是,如果你能用液體製造磁性設備怎麼辦?使用改良的3-D印表機,伯克利實驗室的一組科學家就是這樣做的。他們的研究結果將於7月19日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可能會產生一種革命性的可印刷液體裝置,用於各種應用,從提供靶向癌症治療的人造細胞到靈活的液體機器人,可以改變其形狀以適應周圍環境。
  • 在呼吸的肺部表面3D列印柔性傳感器 隨時隨地監測患者器官
    在人體器官上直接列印柔性傳感器將有利於實時準確的監測患者的器官。但是在不斷活動的器官上列印柔性傳感器十分困難。 目前就面臨兩方面難題:一是列印過程中必須實時監測器官的運動,同時快速的調整噴頭位置和列印路徑;另一方面,列印的生物材料要求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拉伸性能、粘接能力和電學性能。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化學教授兼首席研究員蒂莫西龍(timothylong)表示:我的想法是,只有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合作,才能實現這些創新。
  • 利用微納微尺度3D列印技術製備微流控液滴生成晶片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蔣卓副教授課題組基於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樹脂材料實現微流控晶片的製備。此工作利用一種新技術製造了單乳液和雙乳液的微流控生成晶片。這些晶片採用微納微尺度3D列印技術製作,實現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的有機結合,可以同時滿足不同乳液類型的製備和生成,清洗後可多次重複使用。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僅使用3D印表機,便能實現製造類似昆蟲的柔性機器人。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就是3D列印出柔性骨架。柔性骨架與傳統的柔性機器人很不同,會像昆蟲的結構一樣在特定區域增強剛度,而傳統的柔性機器人一般只在實體上黏附柔性材料。據悉,一個完整組裝的類昆蟲柔性機器人,由幾個柔性骨架組成。
  • 微流體 微液滴動態高速成像顯微系統
    本周,我們向您介紹由Navitar 成像光學組件構建的微流體、微液滴動態高速成像顯微系統。
  • 【材料】Nature:來自未來的科技——超高解析度3D列印技術
    ,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原理是通過軟體與數控系統將專用的金屬材料或者非金屬材料逐層堆積,從而製造出實體物品的製造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在逐步發展,其應用範圍也在迅速擴大,包括文物修復,運動鞋部件、牙科陶瓷、貴重飾品和航空航天部件的大規模生產,以及微流體、醫療設備和人工器官的製造等等,但這一技術目前仍然有諸多缺陷,例如非列印區域也會呈現固體,列印速度慢、解析度普遍較低。
  • 3D列印新突破!空中微流體技術或將造福器官移植患者
    3D列印這門技術早在1986年就已經誕生了,當時是由美國的科學家查克·赫爾所發明。但礙於技術不夠成熟,知曉3D列印技術的人少之又少。但在近幾年,科學進步飛速,這項頗為冷門的技術突然又火了起來。人們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
  • 用於軟機器人的3D列印材料最新進展
    最佳的軟機器人設備應由三部分組成:i)執行器,無電動機的組件,是設備最重要的部分,負責執行運動;ii)傳感器,它可以提供信息,例如致動器的位置和與表面接觸時遇到的壓力;iii)使用傳感器生成的信息來精確調節和增強動態性能的控制系統。 近年來,已經報導了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軟機器人的情況,在軟機器人領域,增材製造的用途多種多樣,包括各種印刷方法和材料的利用。
  • 【流體】| 醫療黑科技之微流體晶片
    在這間潔淨室裡,工程師們努力地改進一種感光材料。該材料在藍色或紫色光照射下,會變硬。因此,房間裡的照明是奶黃色燈光。除了他們,醫療晶片領域的很多實驗室也在開發新工具,以用於準備和分析血液和其它流體樣本,診斷遺傳異常,如癌細胞攜帶的突變。一般來說,這類分析工具都不需要在潔淨室內開發,但微流體晶片需要液體穿過非常狹窄的通道。這種通道狹窄得即便是一粒塵埃,都有可能令其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