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單一液滴3D結構

2020-10-09 筆記本天空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單液滴3D生物列印技術,通過定製的3D印表機創建了由224個液滴組成的3D液滴網絡,從而自動生成以創建3D晶格。最近MIT也開始了相關研究,成功用3D列印的方法生產由單一樹脂液滴創造的可控3D結構。

在固化界面處固化3D模型的基於光固化的3D列印方法已成為微流體,傳感器,生物列印和形狀變形系統應用中的一種有前途的技術。但是, 與熔融沉積建模(FDM),數字光處理(DLP)和立體光刻(SLA)技術相比,這些技術具有較低的溼物料利用率和淨物料利用率。

根據研究人員的研究,這些方法在特定應用中的缺點是,未固化的樹脂需要在印刷過程之前以過量覆蓋整個容器,這導致更高的成本,更多的浪費以及散熱不足。


將單個液滴固化為3D結構的方案

受天然荷花和水罐表面的啟發,研究人員研究了如何操縱固化界面以使用單滴樹脂製造3D結構,在這種表面上捕獲的空氣或液體會大大降低層之間的粘附力。

該技術成功的關鍵是通過引入後退TCL來實現液滴系統的自由接觸表面特性,這既增加了液滴內部的液體循環,又降低了液態樹脂,固化樹脂和樹脂桶的附著力。

列印設置包括使用UV投影儀,UV透明固化界面以及安裝在移動平臺上的鋁支撐板。

首先,液態樹脂滴沉積在固化界面上-樹脂桶底部的上表面。在列印之前,支撐板與固化窗口接觸,並且樹脂滴在兩者之間。然後,將紫外線照射圖案連續投射到固化界面上,同時以恆定速度升高支撐板。由此,可以將液態樹脂固化成UV圖案形狀的固態樹脂。

同時,通過紫外線固化工藝消耗掉的液態樹脂滴的TCL逐漸降低,直到最終將液滴成功固化成所需的固態3D結構。


液滴3D列印過程的試驗設置方案

受到研究結果的鼓舞,科學家們通過3D列印用於定製牙科應用的牙齒結構,進一步證明了UV固化和TCL去溼單滴工藝。為了說明該方法的可控制性元素,研究人員列印了適合牙科治療的臼齒,門齒和犬齒冠結構。


液滴式3D列印過程的牙齒模型生成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這種從單個液滴產生可控3D結構的策略對於按需3D製造將「具有重要意義」,並且具有許多潛在的未來應用。

相關焦點

  • MIT科學家製造出液滴顯微鏡
    這種微透鏡中其實是一個液滴,由兩種不相的溶體構成,一種液體被包在另一種液體裡,就像浸在水滴中的油珠。液滴在最簡單的形式下,也可以將周圍的物體放大成像,研究人員甚至可以調整液滴對光的折射,這類似於改變顯微鏡的焦距。他們通過結合光學與化學,精確地控制了內置液滴和外包液滴之間的界面弧度。該界面就是這個液體顯微鏡的「鏡頭」。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而對於宏觀的流體導航波體系,由於其驅動參數以及系統結構均可靈活變換,從而為研究波粒二象性及其他物理體系中由波場引導的運動,提供了一種易於實現的途徑。  在此之前,已有一部分研究考查了常規流體導航波體系中單個液滴或者多個液滴的動態行為,並探索了它們與量子體系的相似性問題。
  • 使用微流體液滴系統調整3D列印的柔性材料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工程師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了基於液滴的新型微流體系統3D列印柔性材料。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使用液滴夾雜物在印刷點調製擠出油墨的方法,這種方法代表了適應微流體技術和開發下一代增材製造技術原理的持續趨勢。3D列印既經濟又高效,不過很難用多種材料來製造具有最佳柔軟度的組件。
  • 「液滴機器人」—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宋延林團隊的最新研究
    精確控制液滴行為是冷卻降溫、防結冰、微流控等應用領域的關鍵。當前研究主要集中於單一液滴移動行為,此時僅需使液滴的驅動力大於其移動時受到的固定阻力。調節液滴所受驅動力及阻力的相對大小,實現複雜的液滴行為,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 SERS液滴生化傳感器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陳大鵬課題組與中北大學教授熊繼軍課題組合作,在表面增強拉曼(SERS)生化檢測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陳大鵬課題組提出一種開放式SERS液滴傳感器,解決了傳統基底型SERS器件所需的複雜製備工藝問題,利用燭灰納米鏈結構的多孔易斷性,以滾動方式在基底形成具有豐富三維「熱點」的SERS活性液滴,從而增強液滴的拉曼檢測性能。
  • 用於液滴轉移的仿生吸盤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實驗室研究員王樹濤團隊提出了結合固液氣三相接觸線調控和電化學聚合,用於製備可控微米吸盤結構的圖案化導電聚合物的普適方法
  • 液晶液滴流場下的行為研究
    液晶液滴,又稱異晶液滴,是在各向同性和向列相共存的相圖區域內成核和生長形成的,它挑戰了人類對各向異性表面邊界在微小界面張力下限制的液晶的理解,從而形成複雜的非球形形狀。人們對它們的動力學性質知之甚少,因為它們大多是在靜止、準平衡條件下研究的。
  • 中科院微電子所等在SERS液滴生化傳感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陳大鵬課題組與中北大學教授熊繼軍課題組合作,在表面增強拉曼(SERS)生化檢測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陳大鵬課題組提出一種開放式SERS液滴傳感器,解決了傳統基底型SERS器件所需的複雜製備工藝問題,利用燭灰納米鏈結構的多孔易斷性,以滾動方式在基底形成具有豐富三維「熱點」的SERS活性液滴,從而增強液滴的拉曼檢測性能。液滴提供的液相環境能夠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提高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DNA)等與「熱點」有效結合。
  • 液晶液滴流場下的行為研究
    液晶液滴,又稱異晶液滴,是在各向同性和向列相共存的相圖區域內成核和生長形成的,它挑戰了人類對各向異性表面邊界在微小界面張力下限制的液晶的理解,從而形成複雜的非球形形狀。人們對它們的動力學性質知之甚少,因為它們大多是在靜止、準平衡條件下研究的。
  • 高通量表面張力限制液滴陣列微流控
    表面張力限制的液滴微流控技術在生物醫藥和材料合成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使用簡便而有效的方法製備出均勻性良好的液滴陣列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近日,上海大學的巫金波教授團隊通過表面親疏水的差異將微米級尺寸的液滴固定在基片表面,製備出不同形狀、尺寸的液滴陣列,並利用液滴陣列進行單細胞的培養與觀測。
  • 新的吸引定律:科學家列印磁性液滴
    用液體製造磁鐵在過去的七年裡,羅素在伯克利實驗室的材料科學部門領導了一個名為自適應界面組件的結構液體項目,他致力於開發一種新型材料-3-D可印刷的全液體結構。有一天,羅素和當前研究的第一作者Xubo Liu提出了從鐵磁流體形成液體結構的想法,鐵氧化物顆粒的溶液變得強磁性,但只有在另一個磁體存在的情況下。「我們想知道,如果鐵磁流體可以暫時變成磁性,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才能使其永久磁性,並且表現得像一塊堅固的磁鐵,但看起來仍然像液體一樣?」 拉塞爾說。
  • 劉靜研究員/江雷院士/王鑽開教授合作:提出一種柔性毫-微-納米多級剛毛結構,可實現液滴逆重力傳輸
    液滴在親水表面的傳輸大都依賴於表面能和拉普拉斯壓差,但是這些表面很難實現液滴的長程傳輸;而疏水材料表面在惡劣環境中非常容易被浸潤。所以,只有表面液滴不斷被釋放,實現定向傳輸,才能夠保障表面功能的穩定性。研究進展一直以來,人們通過學習自然和複製自然界的功能,達到為人類服務的目的。
  • 「獨當一面」——單一晶面碳化鉬的高效電化學固氮
    研究出發點在NRR的研究中,HER的有效抑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可控地合成特定單一晶面的Mo2C催化劑能否有效抑制其HER性能,對其在NRR領域的實驗和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利用CVD方法可控地合成具有特定單一(200)晶面的Mo2C膜,而其HER在-10 mA cm-2處的過電位高達~432 mV,遠高於已報導的利用高溫碳化或者溼法刻蝕製備Mo2C納米結構材料催化劑,進而可以實現有效抑制HER活性和提升NRR性能。而DFT計算表明Mo2C催化氮氣還原的決速步為*NNH2→*NNH3和*NH →*NH2,可以有效地降低NRR反應的能壘。
  • 中國科學家實現液滴的程序化操控
    近日,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宋延林研究院員團隊實現了液滴的可編程操縱。通過預先設定的程序,利用磁場控制的微型機器人可以實時地對液滴進行移動、切割、釋放和旋轉。該研究在微流控、組合化學和生物檢測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該研究於2020年2月15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教你如何用液滴製作一個「機器人」
    噴灑農藥時,人們通過各種方法防止噴灑到植物葉子上的農藥液滴從表面滑落,來充分發揮農藥的效用。然而,當前對液滴的簡單移動控制已無法滿足特定應用中的複雜需求。比如,控制液滴進行反應的微流控技術,不僅需要移動液滴,還需要從液滴中取出微量試劑進行反應。如何實現對液滴複雜運動行為的精確控制,是液滴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怎樣「玩轉液滴」?
  • 3d印表機結構_3d印表機分類
    打開APP 3d印表機結構_3d印表機分類 姚遠香 發表於 2019-04-28 14:19:11   3d印表機簡介   3D印表機簡稱(3DP)是一位名為恩裡科·迪尼的發明家設計的一種神奇的印表機,不僅可以「列印」一幢完整的建築,甚至可以在航天飛船中給太空人列印任何所需的物品的形狀。
  • 研究人員利用液滴自切割實現複雜樣品分析
    如何快速、簡便的製備樣品微液滴陣列,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對樣品中多種組分的分析和鑑定,是當前研究熱點之一。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宋延林課題組近年來致力於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噴墨列印墨滴控制和功能界面操控液體行為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 中國科學家發明磁性機器人:由兩顆小鋼珠構成 可操縱液滴進行多種...
    發表在《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中,An Li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一個研究小組提議開發一種磁控機器人。該結構具有可調節的結構來分配阻力和確定液滴行為。該機器人能夠運輸、分裂、釋放和旋轉液滴,適用於各種領域和惡劣環境。新的發現為自動控制液滴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在這項研究中,An Li等人想出了一種可靠的方法,在可編程的磁場中,使用帶鋼珠的磁性驅動機器人操縱液滴。
  • 地幔中發現大型熔巖 「液滴」:比珠穆朗瑪峰高 100 倍
    7月12日消息,在地球深處,科學家發現了兩個大型的液滴狀結構,每個的厚度都比珠穆朗瑪峰高100倍。這些大小與大陸相當的「液滴」位於地核之上,距離地表約2900公裡。研究者認為它們是由與地幔其他部分不同的物質所組成的。
  • 健康:試圖了解細胞的內部結構
    【健康:試圖了解細胞的內部結構】導語:你怎麼想像我們細胞的內部?通常與小型工廠相比,細胞找到了智能和複雜的方式來組織他們的「內部」。大多數生物過程都需要細胞在適當的時間將其「員工」聚集在一起,例如蛋白質和核酸(如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