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時候,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單液滴3D生物列印技術,通過定製的3D印表機創建了由224個液滴組成的3D液滴網絡,從而自動生成以創建3D晶格。最近MIT也開始了相關研究,成功用3D列印的方法生產由單一樹脂液滴創造的可控3D結構。
在固化界面處固化3D模型的基於光固化的3D列印方法已成為微流體,傳感器,生物列印和形狀變形系統應用中的一種有前途的技術。但是, 與熔融沉積建模(FDM),數字光處理(DLP)和立體光刻(SLA)技術相比,這些技術具有較低的溼物料利用率和淨物料利用率。
根據研究人員的研究,這些方法在特定應用中的缺點是,未固化的樹脂需要在印刷過程之前以過量覆蓋整個容器,這導致更高的成本,更多的浪費以及散熱不足。
受天然荷花和水罐表面的啟發,研究人員研究了如何操縱固化界面以使用單滴樹脂製造3D結構,在這種表面上捕獲的空氣或液體會大大降低層之間的粘附力。
該技術成功的關鍵是通過引入後退TCL來實現液滴系統的自由接觸表面特性,這既增加了液滴內部的液體循環,又降低了液態樹脂,固化樹脂和樹脂桶的附著力。
列印設置包括使用UV投影儀,UV透明固化界面以及安裝在移動平臺上的鋁支撐板。
首先,液態樹脂滴沉積在固化界面上-樹脂桶底部的上表面。在列印之前,支撐板與固化窗口接觸,並且樹脂滴在兩者之間。然後,將紫外線照射圖案連續投射到固化界面上,同時以恆定速度升高支撐板。由此,可以將液態樹脂固化成UV圖案形狀的固態樹脂。
同時,通過紫外線固化工藝消耗掉的液態樹脂滴的TCL逐漸降低,直到最終將液滴成功固化成所需的固態3D結構。
受到研究結果的鼓舞,科學家們通過3D列印用於定製牙科應用的牙齒結構,進一步證明了UV固化和TCL去溼單滴工藝。為了說明該方法的可控制性元素,研究人員列印了適合牙科治療的臼齒,門齒和犬齒冠結構。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這種從單個液滴產生可控3D結構的策略對於按需3D製造將「具有重要意義」,並且具有許多潛在的未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