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科學家製造出液滴顯微鏡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水滴是天然的凸透鏡,透過一滴水,整個世界便在你的眼前倒立和扭曲,就像是水晶球裡看見的一樣。

近日,MIT科學家便利用了水滴的這種性質,發明了一種用複合液滴製成的微型透鏡,只有頭髮絲的直徑大小,這項結果發表在上周的《自然通訊》上。

這種微透鏡中其實是一個液滴,由兩種不相的溶體構成,一種液體被包在另一種液體裡,就像浸在水滴中的油珠。液滴在最簡單的形式下,也可以將周圍的物體放大成像,研究人員甚至可以調整液滴對光的折射,這類似於改變顯微鏡的焦距。他們通過結合光學與化學,精確地控制了內置液滴和外包液滴之間的界面弧度。該界面就是這個液體顯微鏡的「鏡頭」。

Mathias Kolle是MIT機械工程系的助理教授,他說:「液體有著豐富多彩的光學性質,它們可以被做成各種幾何形狀的液體透鏡,我們還可以調節這些透鏡,改變它們的弧度,從而改變焦距。它們的應用會非常廣泛。」

例如,可調微透鏡可以被用作三維顯示的液體像素,把屏幕的光導向一個特定的角度,這樣就可以產生隨觀察角度變化而變化的三維圖像。他還設想,取一個血液樣本,讓其穿過一個口袋大小的中空的便攜微透鏡,透鏡中的液滴矩陣從不同角度捕捉樣本的圖像,然後就可以還原出血細胞的三維圖像來了。「我們希望利用複合液體微透鏡可成像和可調節的特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進行成像,」Kolle說。

一個雙乳膠液滴從匯聚光的結構向散射光的結構轉變

Kolle團隊的工作建立在Swager的研究基礎上。Swager團隊在2015年發明了一種製造和調製複合液滴的新方法,用這個方法他們可以改變液滴——比如一顆油珠包著水再浸泡在水中——的大小和構成。Kolle製作的液體透鏡也採用了相同的技術。

他們找了兩種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不相溶的透明液體(光進入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時傳播速度會發生改變,這是折射的基本原理),將它們裝在一個小瓶中加熱,當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兩種液體開始混合,這時再加入溶有表面活性劑(一種可以降低表面張力的分子)的水溶液。這幾種液體快速混合,微小乳膠液滴就行成了。將液體冷卻後,液滴中的不同液體迅速分離,成為液滴中包液滴的微透鏡。

為了控制液滴的光學性質,表面活性劑的比例和濃度要適當。在這項實驗中,他們選擇了對光十分敏感的表面活性劑,這種分子在紫外光下可以變其形狀,從而改變液滴和包裹於其中的液滴的張力,進而改變液滴的距焦能力。

液滴中的兩種液體1:1混合,紅色部分折射率略高,相當於一個透鏡。不同的界面曲率有不同的焦距,可以匯聚光(I),可以讓光平行通過(V),也可以發散光(VIII)

「我們可以控制的特性有很多方面,例如我們可以改變液滴焦距,可以改變形狀以選擇某一個特定角度的入射光,或者使一束雷射向某一個特定方向匯聚」,Kolle說,「它可以在光導,光波剪裁等領域大顯身手。」

為了測試微透鏡的性質,Kolle和他的同事做了很多實驗。他們把液滴注入一個中空的容器中,上面放一個蝕刻著笑臉的模板。然後打開紫外線燈,光線就從模板的笑臉空洞中通過,激活處於下面液滴中的表面活性劑。這些液滴原本平展的表面變得彎曲,光線經過後被散射到別處,便留下了一個笑臉形狀的黑暗區域。而其它沒有被紫外線照射到的區域仍然保持著平展的界面,光線可以徑直通過。

被紫外線照射的區域中的液滴內部界面變得更彎曲,散射光的能力更強

研究人員還描述了用微透鏡做成便攜顯微鏡的想法。他們提出在設備上鍍一層微透鏡,每一個微透鏡都可以捕捉到旁邊流過的小物體(如血細胞),膜上的每一個微透鏡從不同角度給血細胞拍照,最終還原出血細胞的三維照片。

每一個微透鏡都在不同的角度捕捉物體的像,最後生成物體的三維圖像

「整個系統只有你的錢包大小」,Kolle說。「再加上一些電路,你就可以擁有一臺小型3-D顯微鏡了,你可以用它輕鬆測試流經的血液,並將結果可視化,」

他還設想了鍍有微透鏡的大屏幕,這種屏幕可以把光折射到某個特定的方向。「我們也許還能把大屏幕上的一部分信息投向人群的一部分人,把另一部分信息投向另一部分人?」

Kolle 說,「想法很瘋狂,但並不是沒有可能。」

相關焦點

  • [圖]美科學家將製造懸浮金屬液滴揭開玻璃之謎
    據美國《生活科學》雜誌報導,美國物理學家正在製造一個中子靜電懸浮室,用於將一滴液態金屬懸浮在半空中,進而觀察金屬液滴冷卻成玻璃過程中的原子活動
  • MIT研究單一液滴3D結構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單液滴3D生物列印技術,通過定製的3D印表機創建了由224個液滴組成的3D液滴網絡,從而自動生成以創建3D晶格。最近MIT也開始了相關研究,成功用3D列印的方法生產由單一樹脂液滴創造的可控3D結構。
  • 新的吸引定律:科學家列印磁性液滴
    幾個世紀以來的發明家和今天的科學家已經找到了巧妙的方法,通過磁鐵 - 從羅盤上的磁針到磁數據存儲設備甚至MRI(磁共振成像)身體掃描機,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所有這些技術都依賴於由固體材料製成的磁鐵。但是,如果你能用液體製造磁性設備怎麼辦?使用改良的3-D印表機,伯克利實驗室的一組科學家就是這樣做的。
  • 科學家無意中製造出了液態永磁鐵
    科學家們第一次製造出液態永磁鐵。根據最新的研究,可以把磁性液滴塑造成各種形狀,還可以通過外部操作來移動它們。
  • 藻類+液滴+光照=氫氣:哈工大科學家研發微生物迷你制氫廠
    藻類+液滴+光照=氫氣:哈工大科學家研發微生物迷你制氫廠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20-11-26 20:12 來源
  • 科學家首創永磁液滴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了一種具有永久磁性的液體。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些液滴可以變形成各種形狀,並可以在外部操縱下移動。「我們通常認為磁鐵是固體,」麻薩諸塞大學教授託馬斯·拉塞爾(Thomas Russell)表示,「但現在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製造出液態磁鐵,它們可以變成不同的形狀。」他表示,那些液滴可以改變形狀,比如從球體變成圓柱體,再變成煎餅狀。「我們甚至可以讓它看起來像海膽。」
  • 中英科學家研發特殊液滴 生物制氫成為可能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據報導,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國際研究團隊建立了基於液滴的微生物「微小工廠」,當暴露在空氣中的日光下時,可以產生氫氣不過,一個主要的缺點是製造氫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綠色的替代品,而此次的發現就可能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據悉,此次該團隊創造出了能產生氫氣的活性液滴,為未來的替代能源鋪平了道路。在正常情況下,藻類細胞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而這項研究利用活的藻類細胞糖滴,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氫氣,而不是氧氣。
  • 科學家開發的新技術可製造出合成活細胞 用於去除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有用的化學反應之一,所以科學家們經常嘗試模仿光合作用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在,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製造出混合型的合成活細胞,這種活細胞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太陽能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 北京化工大學博士生《Science》:可重構的鐵磁性液滴
    收藏化學加小程序,想找哪個產品輸哪個北京時間7月19日,《Science》在線刊登了北京化工大學軟物質高精尖中心最新研究成果 「Reconfigurable ferromagnetic liquid droplet」 ,即可重構的鐵磁性液滴
  • 俄羅斯在巨磁阻抗基礎上製造出掃描磁性顯微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MISIS的學者們在新型傳感器的基礎上製造出了掃描磁性顯微鏡的實驗室模型。學者們說,藉助這種裝置可以看到被研究物體的磁場影像。
  • 俄學者在巨磁阻抗基礎上製造出掃描磁性顯微鏡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MISIS的學者們在新型傳感器的基礎上製造出了掃描磁性顯微鏡的實驗室模型。學者們說,藉助這種裝置可以看到被研究物體的磁場影像。所得結果發表在《磁學和磁性材料雜誌》(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雜誌上。
  • 英國研製出最強光學顯微鏡
  • 科學家在室溫下製造出鑽石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在實驗室裡,在室溫下幾分鐘內就製造出了鑽石,這個過程在自然界中通常需要數十億年、巨大的壓力和超高溫的溫度。
  • 研究創造出了能產生氫氣的生物液滴,為未來替代能源鋪平了道路
    科學家已經建立了微小的基於水滴的微生物工廠,當暴露在陽光下在空氣中產生氫氣而不是氧氣。正常情況下,藻類細胞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這項研究使用含糖的液滴和活的藻類細胞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氫氣,而不是氧氣。
  • 發現從過冷表面上落下的液滴,會以一種從未觀察到的方式凍結!
    科學家發現,在過冷表面上落下的液滴會以一種以前從未觀察到的方式凍結。與眾所周知的晶體生長不同,較冷的表面會導致圓形冰鋒移動,這些鋒面從中心移到冰滴的邊緣。特文特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複雜流體動力學中心的科學家首次證明了這一效應,並在最新《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對涉及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解釋。
  • 製作一個顯微鏡鏡頭需要多少錢?也許只要1美分
    確實,傳統的顯微鏡鏡頭的製作方法一般有兩種:研磨拋光玻璃盤和把高分子聚合物倒進模具,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價格高且難操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Steve Lee博士創造了一種新的製造顯微鏡鏡頭的方法——把矽膠滴放在烤箱裡烘烤。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鏡頭成本還不到1美分,而且這種鏡頭也能有不錯的效果。
  • 使用微流體液滴系統調整3D列印的柔性材料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工程師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了基於液滴的新型微流體系統3D列印柔性材料。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使用液滴夾雜物在印刷點調製擠出油墨的方法,這種方法代表了適應微流體技術和開發下一代增材製造技術原理的持續趨勢。3D列印既經濟又高效,不過很難用多種材料來製造具有最佳柔軟度的組件。
  • 科學家們通過改變藻類微生物的光合作用過程,製造了氫氣
    現在,科學家們製造氫氣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大家都在尋找一個足夠清潔的過程,而利用藻類細胞的特殊光合作用反應將幫助人類以無汙染的過程產生清潔能源。在隨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將大約一萬個藻類細胞放在了液滴結構中,然後通過滲透壓縮技術將它們集成在一起。如果這樣計算的話,大約25萬個微生物液滴工廠都只有十分之一毫米大小,可以在一毫升水中製備出來。
  • 科學家製成四維電子顯微鏡
    圖片說明:用四維電子顯微鏡來顯示納米鼓動現象。(圖片來源:Nano Letters; images and diagram produced at Caltech) 美國科學家近日製造出了第一臺四維電子顯微鏡,能夠用來觀察原子尺度物質結構和形狀在極短時間內所發生的變化。
  • 【能源前沿】APL:液滴撞擊過冷表面形成的三重「冷凝暈」現象
    液滴撞擊過程受到許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如撞擊速度、固體表面形貌和溫度、環境的熱物理條件和液體的特性等,這些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使得液滴撞擊固體表面成為一項複雜且極具挑戰性的基礎科學問題,至今仍缺乏對其機理方面充分的認識和理解。當液滴撞擊在光滑的表面上時,在液滴與固體壁面之間發生著質量、動量和能量的交換,特別是當撞擊表面為過冷或過熱時,這種能質的交換伴隨著特殊的液滴撞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