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科學家將製造懸浮金屬液滴揭開玻璃之謎

2020-11-24 cnBeta
據美國《生活科學》雜誌報導,美國物理學家正在製造一個中子靜電懸浮室,用於將一滴液態金屬懸浮在半空中,進而觀察金屬液滴冷卻成玻璃過程中的原子活動. 懸浮室將幫助科學家揭開玻璃謎團.

玻璃是一種令人迷惑不解的形態,物質屬性更接近液體而不是固體.通過懸浮室實驗,物理學家希望進一步了解物質從液體變成 玻璃過程中原子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們通常簡單地認為,玻璃就是安裝在窗戶上的東西,但實際上,玻璃也是一種物質形態,就像氣態、液態或者固態一樣.所有液體都能變成玻璃,只是難易程度不同罷了.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物理學家肯尼斯·凱爾頓表示:「4000年前,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人就開始使用玻璃,但我們至今仍不了解液體如何變成玻璃的過程.這是最有趣的動力學過程之一.」

    此次研究中使用的液體為金屬,例如鈦、鋯、鎳、鉑以及合金(兩種或更多種金屬的混合物).如果能夠快速冷卻,這些液態金屬也能變成玻璃,而不是固體.關鍵的問題是必須讓這些液態金屬處於不與容器等其他物質接觸的狀態.使用容器更容易讓液態金屬變成固態而不是玻璃.為了進行這種實驗,液態金屬必須在真空中漂浮,不接觸其他任何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要使用懸浮室.

    中子靜電懸浮室造價165萬美元,製造完畢後將在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投入使用.項目組領導人凱爾頓及其同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田納西州大學的江上武(Takeshi Egami)、愛荷華州大學的艾倫·高曼以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王勳利(Xun-li Wang,音譯)——希望能夠在大約3年內完成製造並投入使用.

    懸浮室將使用電極誘導金屬液滴表面的電荷.在此之後,電磁場將負責讓液滴在一個點上保持懸浮狀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另一臺機器「散變中子源」將產生中子束,目標直指懸浮液滴.(中子是原子核中的電中性亞原子粒子)研究人員計劃讓中子擔任光線的「替身」,形成一個中子顯微鏡用以研究液體.穿過液滴過程中,中子能夠與液滴中的原子發生相互作用.當中子在液滴另一面出現時,它們會因液滴中的原子排列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結構.

    凱爾頓說:「我們希望懸浮室實驗能夠為我們提供有關液體中從未被研究的東西的信息.如果原子在液體中移動,我們能夠通過中子穿過的方式了解這種移動.」在室溫下以固態存在的金屬必須被置於高溫環境以保持液態.研究人員計劃採用雷射束照射液體樣本以保持加熱狀態,而後調整雷射束能量進而調節溫度,讓液態金屬冷卻成玻璃.

    物理學家希望在不同形態下比較金屬的微觀結構,以確定哪些因素決定形態差異.凱爾頓表示:「如果對從液體變成玻璃的結構差異進行觀察,我們就能發現差異,但這種差異非常微妙.」

    固體擁有組織非常嚴密的結構,原子有規則地排列並且不斷重複,就像是一個個積木.隨著時間流逝,這種結構仍比較穩定.相比之下,液體中的原子排列則較為混亂,以不斷變化的不規則結構聚集在一起.從表面上看,玻璃更像是固體,但內部原子排列卻更接近液體.它們也會發生變化,只是速度比固體更為緩慢,這也就是為什麼舊玻璃靠近底部的地方更厚.隨著時間推移,玻璃的一些區域在引力作用下向下 「滲漏」,但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很難被觀察到.

    物理學家表示,雖然玻璃中的原子在一定程度上隨機排列,但它們實際上要比表面看起來更為穩定.絕大多數原子可能被它們的鄰居禁錮在一定位置,對於移動的原子來說,其周圍的原子也不得不發生移動.因此,玻璃流動的唯一原因就是內部大量原子的共同移動.

    凱爾頓及其團隊在懸浮室進行的早期實驗顯示,原子以有序結構聚集在一起可形成島狀物.這些島狀物似乎可以幹擾在固體中形成的更大結構,它們的存在阻止液體變成固體,讓液體保持一種較為混亂的狀態.但對於島狀物如何發揮作用或者所有玻璃中是否都存在這種現象,研究人員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他們希望未來的懸浮室實驗能夠提供新線索.

相關焦點

  • 【封面故事】聲音的力量——液滴的聲懸浮與操控
    整個過程不藉助任何外力,只需把液體彈珠放在聲懸浮裝置中,聲場就會把液體彈珠拉到一起並使之發生凝並。在液體彈珠內裝載不同的反應物質,利用聲懸浮使之凝並,這將會是誘發化學反應的一種新方式。更為神奇的是,聲懸浮條件可使液滴轉變為氣泡。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Bush在評論這項工作時認為:「作者們通過引入液態金屬為流體導航波研究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在經典的流體力學中,一個放置於豎直方向振動液面上的液滴,會受到自身撞擊液面形成的局部波作用而產生導向性水平運動。這種由流體導航波體系中表面波引導的液滴運動,與量子力學中導航波理論描繪的量子粒子的運動情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 如何通過將氧化鐵顆粒懸浮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來製造磁鐵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如何通過將氧化鐵顆粒懸浮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來製造磁鐵。液體的磁性可以通過外部場產生,即使它變形 - 壓扁 - 它仍保留其磁性。科學家們試圖製造一種具有臨時磁性的液體,這種效應被稱為順磁性。然而,當外部磁鐵被移除後液滴繼續「跳舞」時,它們被震驚了:不知何故,它們變成永久磁性或鐵磁性。「我們幾乎無法相信,」拉塞爾說。「在我們研究之前,人們總是認為永磁體只能由固體製成。」將小的固體磁性材料顆粒懸浮在液體中形成鐵磁流體並不是一個新想法,鐵磁流體響應磁場。
  • 我國科學家成功製備「金屬玻璃」(圖)
    我國科學家成功製備「金屬玻璃」(圖)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這是伸展開的衛星太陽能電池用盤壓伸杆,20釐米長螺旋狀的盤壓伸杆(右側小圖)打開後能達2米長(8月7日攝)據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經過多年攻關,我國科學家近年來在金屬玻璃的製備和機理研究上獲得一系列重大進展,並成功製備出用於衛星太陽能電池等伸展機構的非晶合金材料。
  • 通過聲懸浮技術實現飄浮
    阿貢國家實驗室嘗試使用聲懸浮技術生產更安全、更精確的藥物,以將製藥風險降至最低。製造藥品時需要無汙染的空間,因此科學家嘗試了許多創新的方法來改進相關工藝。在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曾希望能夠創建一種可以在稀薄空氣中漂浮和旋轉化學化合物的設備並予以實現。這種設備可以非常精確地控制所需的每種化學藥品的量,並將外部雜質破壞結果的風險降到最低。
  • MIT科學家製造出液滴顯微鏡
    近日,MIT科學家便利用了水滴的這種性質,發明了一種用複合液滴製成的微型透鏡,只有頭髮絲的直徑大小,這項結果發表在上周的《自然通訊》上。這種微透鏡中其實是一個液滴,由兩種不相的溶體構成,一種液體被包在另一種液體裡,就像浸在水滴中的油珠。液滴在最簡單的形式下,也可以將周圍的物體放大成像,研究人員甚至可以調整液滴對光的折射,這類似於改變顯微鏡的焦距。
  • 揭開雷電之謎
    用絲綢在玻璃上摩擦可以產生電,用貓皮在琥珀上摩擦也可以產生電。於是,人們就分別叫它們「玻璃電」和「琥珀電」。當電產生的時候,還會在金屬上放出火花。但是,人們都沒有把這種火花同天空中的雷電聯繫起來,總認為人工產生的電與天上的雷電不同。
  • 「前沿技術」用液滴流過金屬納米層的發電新技術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海軍研究署、DARPA等機構資助,美國西北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合作,提出了一種用液滴流過金屬納米薄層發電的新方法。利用液滴在納米級導體或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介電半導體等)上滑動發電的方法,已達到約30%的轉化效率,但在材料製造和結構設計方面仍然存在困難。研究人員提出一種一步合成穩定、全無機單元素材料結構的方法,用於液滴滑動發電。
  • 生命的起源之謎
    生命的起源之謎,你我都曾是漂浮的「小液滴」?Martin C. Jonikas是史丹福大學生物系的一名教授。他的實驗室研究的是葉綠體中一種叫做蛋白核的細胞器。2017年,他們和其它團隊合作,在冷凍電鏡下第一次揭開了蛋白核頗具迷惑性的面紗。
  • 科學家首創永磁液滴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些液滴可以變形成各種形狀,並可以在外部操縱下移動。「我們通常認為磁鐵是固體,」麻薩諸塞大學教授託馬斯·拉塞爾(Thomas Russell)表示,「但現在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製造出液態磁鐵,它們可以變成不同的形狀。」他表示,那些液滴可以改變形狀,比如從球體變成圓柱體,再變成煎餅狀。「我們甚至可以讓它看起來像海膽。」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隨著人類對太陽的了解不斷加深,一些太陽問題的答案卻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引得科學家們競相追逐。 現在,這些問題的謎之面紗被漸漸揭開,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是如何探索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吧。
  • 理化所等揭示液態金屬表面非常規法拉第波及其電學切換效應
    迄今為止,學術界從未有過針對液態金屬這一特殊流體對振動響應的相關研究,此次發現揭開了豐富的液態金屬法拉第波現象,如顯著區別於以往的表面波特性、懸浮液滴效應,以及無法在非導電流體上實現的電控切換效應等,由此打開了諸多新的探索和應用空間。  實驗發現,通過調節驅動頻率和加速度,液態金屬液池表面會呈現出一系列高度對稱的規則表面波圖案(圖1a)。
  • 月球七大未解之謎:科學家束手無策,嫦娥四號或將解決最後一個
    而且,對月球的探索越深入,科學家越能感受到月球的種種詭異之處,下面就是科學界所盤點的月球七大未解之謎。重返地球後,科學家開始分析月球土壤,發現月球上居然含有巨量地球上極為稀少的金屬鈦,二其它的硬金屬如鋯,銥、鈹等含量也異常豐富,可這些金屬通常用來製造宇宙飛船和超音速飛機,難道月球真的是一個空心球,是一艘古老的宇宙飛船?
  • 科技之謎:人能懸浮在空中嗎?
    懸浮有兩種形式:利用空氣向下噴氣產生懸浮的方法叫氣懸浮,用這種方式人們已經製造出了直升飛機和氣墊船;利用磁性材料的相斥性和相吸性進行懸浮的方法叫磁懸浮。各種懸浮方法的目的是一樣的,即產生一個可以平衡地球重力的力,使物體懸浮起來。只是各種懸浮方法所採用的物理原理不一樣,從其名稱可以看出,分別採用了聲輻射力、磁場力、靜電場力、氣動力、電磁感應力、光輻射力等等。
  • 美發明處理金屬玻璃新方法 可製造「無暇」零件
    現在,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名為快速火花成型的新技術,該技術能低成本、快速地製造出無瑕疵、形狀各異的金屬玻璃零件。該項目的領導人、加州理工學院工程和應用科學教授威廉姆·傑森在1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表示,新方法將徹底改變冶金領域的面貌。
  • 科學家揭開北極地區原始居民之謎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科學家揭開北極地區原始居民之謎 2008-06-03 13:08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克萊夫•庫克森(Clive
  •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盤點
    地球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物種的多樣性,神奇的進化論讓地球變得豐富多彩。而地球上也有很多未解之謎,一些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件和事物時有出現。雖然人類科技水平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但還是無法解釋這些。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世界十大未解之謎,原來瑪雅人在70萬年前就知道月球背面了。一起來看看吧。
  • 科學家揭開動物自帶導航之謎
    ----- 鳥類的遷徙,在令人驚嘆之餘,也讓科學家們迷惑不已:遷徙路徑那麼長,鳥類卻能準確地達到目的地,它們是如何在茫茫天地間確定自己飛行的方向呢?德國法蘭克福市歌德大學的卡特琳·斯塔普特領導的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當這種磁感失真時,明暗圖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鳥類此時無法分辨哪些是從視覺圖獲得的信息,哪些是從磁力圖獲得的。 斯塔普特決定通過給知更鳥佩戴眼罩(一面是透明金屬,另一面是磨砂金屬),檢測這些理論。眼罩的兩面是半透明的,可使70%的光進入,但是磨砂一面的圖像顯得更模糊。
  • 百慕達水晶金字塔之謎揭開,科學家稱是多維度時空?
    百慕達水晶金字塔之謎揭開,科學家稱是多維度時空?位於地球上的百慕達三角,一直都是充滿神秘色彩的詭異地帶,在過去的100年中,大量的飛機還有船在這裡相繼失蹤,這就讓很多人開始猜測,所以,在百慕達三角這裡,一直讓科學家研究了幾十年。至今還沒有更大的突破。
  • 科學家揭開千年金字塔之謎
    世界上存在著很多未解之謎,埃及的金字塔建築就是其中之一。至今人類也不能理解在3000多年前的埃及人是如何不藉助大型的起重機等機器,就將金字塔身的每一塊平均重量都達到了2.5噸的磚送到130多米的高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