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以《複合導航波場中量子化在軌追逐的液態金屬液滴對》為題,報導了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的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John W. M. Bush在評論這項工作時認為:「作者們通過引入液態金屬為流體導航波研究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在經典的流體力學中,一個放置於豎直方向振動液面上的液滴,會受到自身撞擊液面形成的局部波作用而產生導向性水平運動。這種由流體導航波體系中表面波引導的液滴運動,與量子力學中導航波理論描繪的量子粒子的運動情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已經證實的是,流體導航波體系中的懸浮液滴能夠模擬量子領域的一系列神秘行為,例如隧穿、幹涉、衍射等。對這種宏觀層面上波粒二象性的認識,使得流體導航波研究近年來引發科學界的重視。除了量子體系之外,物理系統中普遍存在著波動伴隨的粒子運動,然而這些行為通常要麼發生在極端尺度,要麼需要藉助特殊條件才能實現,這給相應系統中的直接觀測和控制帶來了巨大困難。而對於宏觀的流體導航波體系,由於其驅動參數以及系統結構均可靈活變換,從而為研究波粒二象性及其他物理體系中由波場引導的運動,提供了一種易於實現的途徑。

  在此之前,已有一部分研究考查了常規流體導航波體系中單個液滴或者多個液滴的動態行為,並探索了它們與量子體系的相似性問題。然而以往對於液滴動態行為的研究通常都局限於單一粒子與導航波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液滴運動只受其自身撞擊液面產生的局部導航波的導向而運動。這種單一的導航波情形將液滴運動的驅動條件限制在一個很窄的區間內。為了突破傳統的流體導航波系統結構,也有研究通過調整液池的構造來改變液滴的運動,例如採用具有階梯高度的液池,或者控制容器進行旋轉等。然而這些方法均人為增加了系統結構的複雜度。因此,為了進一步擴展流體導航波理論及研究範疇,在尋找全新液滴運動模式的同時,應避免增加系統和控制的複雜程度。

  在此項發表的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的研究工作中,作者們開創性地引入了一種具有高表面張力的全新液態金屬液池-液滴系統,利用金屬液池邊界振蕩產生的全局導航波和液滴自身的局部導航波構造複合導航波場(圖1)。研究發現,當兩個大小不同的金屬液滴在液池上相遇時,會自鎖形成共同圍繞液池中心旋轉的液滴對。而且液滴對之間能夠實現不同的自鎖距離,同時液滴對的運動軌跡被鎖定在液池表面所形成的不同半徑的同心環表面波軌道內。更為有趣的是,這些旋轉追逐的液滴對之間的自鎖距離和旋轉軌道半徑,體現出一系列量子化的離散數值。通過調節液滴對的自鎖距離和軌道半徑這一組變量集,可以實現各種各樣的液滴對運動模式(圖1和圖2)。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還觀察到液滴對的協同旋轉追逐運動具有方向性:既可以由大液滴追逐較小的液滴,也可以反過來由小液滴追逐大液滴,而追逐的方向取決於兩個液滴之間的自鎖距離。如果兩個液滴彼此相鄰(短程自鎖),則大液滴在後面追逐著小液滴運動;反之,如果液滴彼此遠離(長程自鎖),則大液滴帶頭在前,小液滴在後追逐,追逐方向發生反轉。然而不論對於短程自鎖或者長程自鎖的液滴對而言,其旋轉運動的中心都是液池的中心點,而不是沿著兩個液滴連線的中心點,後者是在常規流體(如矽油)導航波體系中觀察到的液滴繞轉現象。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液態金屬液滴對的追逐方向完全決定於兩個液滴的自鎖距離,而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圖3)。而以往發現的液滴對追逐運動方向,是可以通過改變加速度進行調節的。這些液態金屬液滴對的獨特行為意味著液態金屬體系隱藏著新的作用模式。

  該研究設計了一系列實驗來探究液態金屬液滴對的軌道化追逐效應的背後原理。通過採用高速成像、數字圖像跟蹤、粒子成像測速等方法,作者們揭示了振動的液態金屬液池(圖4和圖5)和彈跳液滴(圖6)的流體力學特性。通過比較幾種不同模態追逐液滴對中單個液滴的豎直運動後發現,兩個液滴的振動始終存在一定的相位差,大液滴撞擊液面的相位總是滯後於小液滴。正是這個相位差的存在使得液滴在撞擊液面時,會受到與其自鎖的另一個液滴的局部導航波的影響,而產生一個水平推動力,從而導致了液滴水平方向上追逐行為的發生(圖7)。同時液滴對的共同運動又會受到液池全局表面波的限制作用,從而被約束在不同的圓形軌道內。這個全局導航波的存在,是將當前系統與其他系統區別開來的根本原因所在,液態金屬液滴對的軌道化旋轉追逐效應,是液滴同時受局部導航波和液池全局導航波場這一複合波場的引導所致。

  對於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的探索,一方面豐富了流體力學不穩定性的研究範疇和知識,另一方面也極大擴展了流體動力學層面波粒二象性的含義。此項工作中發現的液態金屬液滴對的軌道化追逐運動,與光學系統中納米顆粒對的運動模式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同時,該研究中提出的複合導航波場的理論和方法,也有望擴展到其它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物理體系中,例如從微觀世界中的電子對傳輸到宇宙間的行星運動等。

  以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中科院院長基金及前沿項目等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及其中液滴對的量子化在軌旋轉追逐運動模式

圖2. 液態金屬液滴對不同運動模式下的軌道旋轉運動軌跡和速度

圖3. 液態金屬液滴對軌道旋轉運動參數的量子化

圖4. 液態金屬液池的豎直振動描述和複合導航波場的刻畫

圖5. 液態金屬液池振動過程中表面形成的渦場及其可視化

圖6. 液態金屬液滴對豎直方向彈跳運動的刻畫

圖7. 液態金屬液滴對不同運動模式下液滴豎直方向彈跳運動相位差與液滴對水平方向軌道旋轉速度的關聯性分析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金屬液...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劉靜教授研究團隊,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上發表論文,揭示了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中的宏觀波粒二象性——在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了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導致的液滴協同運動行為。
  • 【經濟日報】我國科學家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劉靜教授研究團隊,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上發表論文,揭示了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中的宏觀波粒二象性——在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了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導致的液滴協同運動行為。
  • 醫學院劉靜教授課題組首次觀察到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
    相關成果以「複合導航波場中液態金屬液滴的量子化在軌追逐行為(Quantized orbital-chasing liquid metal heterodimers directed by an integrated pilot-wave field)」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上。
  • 金屬液滴:成雙成對,在軌追逐
    但是你知道嗎,我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發現液態金屬的液滴居然也能鎖定CP,在軌追逐!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劉靜教授研究團隊,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複合導航波場中量子化在軌追逐的液態金屬液滴對》。
  • 中國科學家新發現:金屬液滴也能「在軌追逐」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劉靜教授研究團隊,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上發表論文,揭示了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中的宏觀波粒二象性——在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了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導致的液滴協同運動行為。
  • 理化所等揭示液態金屬表面非常規法拉第波及其電學切換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首次報導了由振動誘發的液態金屬表面法拉第波及液滴懸浮效應,論文題為《液態金屬液池上激發的可電學切換的表面波及液滴跳躍效應》(Zhao X., Tang J., Liu J., Electrically switchable
  • 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胞吞效應及呼吸獲能現象等類生物學行為
    在該項研究中,與外來物跨越細胞膜類似的是,顆粒進入液態金屬內部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克服同時存在於固/液兩種金屬相界面上的氧化膜的阻礙。對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三類激勵機制以實現液態金屬的胞吞作用,即:電陰極極化、輔助金屬物極化及化學物質觸發(圖1)。
  • 中科院研究突破:讓液態金屬機器能"跑"能"跳"
    ,首次報導了由液態金屬驅動的金屬絲振蕩效應、金屬顆粒觸髮型液態金屬跳躍現象等,並研發出鍍有磁性功能層的自驅動液態金屬機器乃至以液態金屬為車輪的微型車輛,其中2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此前,液態金屬機器均以純液態方式出現,固液組合機器效應的發現和技術突破,使得液態金屬機器自此有了功能性內外骨骼,將提速柔性機器的研製進程。
  • 液態金屬有什麼新突破?液態金屬有胞吞效應甚至還會呼吸
    研究中國「終結者」——液態金屬機器人的中科院、清華大學劉靜團隊又有新發現。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據央視新聞4月29日報導,劉靜研究員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研究小組團隊最近發現,液態金屬也會做出這樣的「行為」,除此之外,它們甚至還會「呼吸獲能」。劉靜描述稱,「這有點像生命」,所以將其稱為「類生物行為」。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 液態金屬室溫「類超流體」穿越現象
    然而,液氦超流體穿透效應僅在幾乎為0 K的極低溫度下才能出現,也就是所謂的量子態或量子流體中。而對於傳統的液滴(如水和油),在室溫條件下,雖然由於毛細作用,液滴可擴散或滲透到具有孔隙結構的材料裡,但它們的表面張力使它們不能夠穿透多孔材料。
  • 中國科學家發現液態金屬具「胞吞效應」 類生物學現象
    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但您想過金屬也能像生物細胞一樣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嗎?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了液態金屬的這種神奇的類生物行為。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上。
  • 液態金屬概念股龍頭有哪些?液態金屬概念股一覽
    ,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上。研究發現,溶液環境中的液態金屬液滴,在受到電場或化學物質的作用時,會產生類似於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能高效地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這一發現也開闢了一條構築高性能納米金屬流體材料的新途徑。
  • 理化所發現液態金屬在石墨表面的自由塑型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研究組首次報導了液態金屬可在石墨表面以任意形狀穩定呈現的自由塑型效應,並實現了逆重力方式的攀爬運動,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先進材料》。此前,金屬液滴因自身表面張力較大,在電解液中通常以球形方式存在,塑形能力及變形模式相對有限。
  • 青島能源所利用液態金屬引發開環聚合製備多功能液態金屬納米膠囊
    液態金屬(Liquid metal, LM)具有導電性、導熱性、流動性、低模量和生物相容性等諸多優異性能,是製備柔性仿生功能材料的理想原料。多數情況下,採用超聲的方法納米化LM,依靠氧化物或單分子配體層表面修飾獲得包覆型LM納米液滴。但是,目前方法獲得的包覆納米液滴仍然存在製備困難、易變性、難加工複合等問題。所以獲得膠體/化學穩定性好、易於加工和處理,且功能豐富的LM液滴仍存在極大的挑戰。
  • 室溫下控制液態金屬流 科學家們做到了
    phys.org網站7月27日報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CSU)的研究人員近期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公布了一項技術,在室溫下向動態液態金屬施加低電壓,能夠在至少三個數量級上調節其表面張力,使之形成液態金屬流。
  • 戰略研究丨液態金屬科技與工業的崛起
    液態金屬及其衍生材料的出現,打通了許多應用技術的瓶頸環節,促成了眾多顛覆傳統的產業應用。自21世紀初起,中國研究團隊在這一重大科技領域發揮了系統性、開創性作用,揭示了液態金屬諸多全新科學現象、基礎效應和變革性應用途徑;促成了一系列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提出並推動了「液態金屬谷」和液態金屬全新工業的創立與發展。近年來,國際上一些科研機構也相繼啟動液態金屬探索,取得可喜進展。
  • 中國科學家發現液態金屬類生物學現象(圖)
    原標題:我國液態金屬研究獲得新突破:液態金屬具有類生物學現象   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但您想過金屬也能像生物細胞一樣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嗎?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了液態金屬的這種神奇的類生物行為。
  • 在室溫下控制液態金屬流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技術,他們能夠在室溫下產生液態金屬流。通過對液態金屬施加低電壓,研究人員能夠在至少三個數量級上調整其表面張力。"液體想要形成液滴,因為這降低了它們的表面能,"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教授、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Michael Dickey說。"而對於液態金屬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它們的表面張力比其他液體高得多。"
  • 我國液態金屬研究獲得新突破:該物質具有類生物學現象
    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但您想過金屬也能像生物細胞一樣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嗎?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了液態金屬的這種神奇的類生物行為。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上。
  • 理化所發現電場誘導的液態金屬射流基礎現象及其用途
    與此同時,團隊還首次發現電場控制下液態金屬可在各種形態及運動模式之間發生轉換的多變形現象(Sheng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26: 6036, 2014,封面文章),並建立了系列調控液態金屬變形的方法。正是在延續上述工作的過程中,研究小組再次獲得出人意料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