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劉靜教授課題組首次觀察到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

2020-11-24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6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劉靜教授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在液態金屬基礎研究中取得進展,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圖1)。相關成果以「複合導航波場中液態金屬液滴的量子化在軌追逐行為(Quantized orbital-chasing liquid metal heterodimers directed by an integrated pilot-wave field)」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上。

圖1  液態金屬液池表面的量子化軌道和在軌追逐的液態金屬液滴

波粒二象性是指物質在具有粒子特性的同時又會表現出波動特性。量子世界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它充滿了這類讓人難以琢磨的既是粒子又是波的物質。這使得我們無法單獨用粒子或者波動的理論來描述量子世界。玻爾等人提出量子體系中粒子的位置或者狀態是概率性的,可以通過一個波函數來描述。這一觀點逐漸演變成為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與玻爾抽象的概率波概念不同,德布羅意則認為,量子粒子的運動是由實際存在的物質波所導航的。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哥本哈根詮釋相比導航波理論一直以來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很多人也對玻爾的理論持懷疑態度,其中不乏物理和量子力學權威和大家。例如,愛因斯坦就曾以「上帝不會擲骰子」的觀點來反駁玻爾。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庫代(Yves Couder)的團隊用矽油實現了波粒二象性的實體化,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導航波理論以及量子世界本質的重新思考。

這種所謂流體導航波體系的實驗系統由一個上下振動的液池和「懸浮」在上邊的液滴組成。雖然液池和液滴是同一種液體,但是一種叫作雷諾潤滑的流體效應可以有效的防止兩者的融合。從而液滴可以在液池上維持周期性的彈跳,這場景就像液滴被置於一個流體蹦床上。液滴每一次落到流體蹦床上的時候,都會在液面留下一個以液滴為中心向外擴散的波場。這樣一來,液滴與其在液面上產生的漣漪恰好構成了一個宏觀的波粒二象性體系。來自法國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之後在這種矽油體系中陸續發現了液滴的幹涉、遂穿以及圍欄效應等類量子行為。此次清華與中科院理化所聯合小組的研究,開創性的將室溫液態金屬引入流體導航波體系,成功構建了一個複合導航波場對液滴加以引導,由此實現了一系列全新的量子化的液滴在軌追逐行為(圖2)。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布希教授(John W. M. Bush)在評論這一項工作時指出:「作者們通過引入液態金屬為流體導航波體系研究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圖2  液態金屬液滴在複合導航波場中的在軌追逐運動俯視示意圖

「在之前報導過的矽油體系中,液滴的運動是由液滴自身產生的單一導航波場來導航的。而在我們的體系中,液滴的彈跳和液池邊界的振動會分別產生一個局部導航波和一個全局導航波,這是由於液態金屬的特殊流體性質決定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湯劍波博士解釋道,「正因如此,我們能夠實現更豐富更複雜的液滴導航模式」。

正如核外電子繞原子核旋轉的軌道是量子化的一樣,液態金屬液池表面形成的環形全局導航波軌道也具有類似的量子化特徵。因此,在其中追逐的液滴的軌跡是一系列不同直徑的環形軌跡(圖3a)。研究還發現,通過調整兩個液滴之間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實現液滴在軌追逐方向的改變(圖3b)。這種複合導航波場導致的液滴的方向性旋轉可以進一步與泡利不相容原理描述的原子軌道上電子的正向和反向自旋行為類比。

圖3  高速相機拍攝的不同模式下液態金屬液滴的量子化在軌追逐運動(a 不同軌道半徑; b 不同液滴間距)

這些引人入勝的現象的背後是液滴與液池表面的導航波場之間的一系列微妙相互作用。從側面觀察會發現,這些在液面水平方向上旋轉追逐的液滴同時在豎直方向上不停的彈跳。研究發現,如果兩個液滴的大小不相同,他們彈跳的節奏就會不同步。較小的液滴在彈跳過程中總是先於較大的液滴抵達液面。而正是由於這一豎直方向彈跳的不同步引起了液滴水平方向的運動(圖4)。

圖4  液態金屬液滴追逐運動的側視圖

在談到該研究的意義時,劉靜表示:「流體導航波體系在宏觀尺度上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可能的量子世界。液態金屬的引入一方面將導航波運動進一步擴展到存在另一個外場約束的情形。另一方面,這項工作也將流體的波粒二象性推廣到其它存在粒子和波相互作用的物理體系。例如,在光學系統中曾觀察到與我們系統有著驚人相似性的在軌追逐運動。更令人欣喜的是,這意味著或許可以通過我們的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去認識或者模擬諸如量子體系等複雜的物理系統。」

文章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湯劍波,共同作者還有中科院理化所博士生趙曦。湯劍波和劉靜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文章連結:

https://journals.aps.org/prfluids/abstract/10.1103/PhysRevFluids.5.053603

供稿:醫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金屬液...
    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導致的液滴協同運動行為,對於探索認識原子層級的電子自旋行為乃至宇宙尺度的行星運動問題均有啟示。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劉靜教授研究團隊,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流體》上發表論文,揭示了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中的宏觀波粒二象性——在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了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導致的液滴協同運動行為。
  • 【經濟日報】我國科學家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
    在生活中,很多人會成為兩個明星的「CP(配對)粉」。但你知道嗎——我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發現液態金屬的液滴居然也能鎖定「CP」,在軌追逐。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液態金屬宏觀體系中發現類波粒二象性現象導致的液滴協同運動行為,對於探索認識原子層級的電子自旋行為乃至宇宙尺度的行星運動問題均有啟示。
  •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靜教授課題組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的研究論文,首次提出了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的概念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金屬的密度低於水?劉靜團隊再次實現液態金屬領域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團隊首次提出「輕質液態金屬」的概念,研發出了密度低於水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為打造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基礎。作為可變形智能機器的基本要素,液體金屬為可變形體(尤其是液體機器)的設計、製造開闢了全新途徑。正如劉靜教授所說:柔性機器、可變形機器在材料學和機器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而柔性正是液態金屬特有的行為。但同時,液態金屬的一個缺點在於密度較高,這就意味著給機器增加了額外重量,其便利性因而被削弱。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以《複合導航波場中量子化在軌追逐的液態金屬液滴對》為題,報導了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的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John W. M.
  • 中科院研究突破:讓液態金屬機器能"跑"能"跳"
    ,首次報導了由液態金屬驅動的金屬絲振蕩效應、金屬顆粒觸髮型液態金屬跳躍現象等,並研發出鍍有磁性功能層的自驅動液態金屬機器乃至以液態金屬為車輪的微型車輛,其中2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研發世界首個液態金屬機器的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觀察者網注意到,這個科研團隊的帶頭人是中科院理化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
  • 我在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實現全面突破
    過去,科學家們大多關注液態金屬在半導體、機器人製造等方面的應用,但我國科學家的研究卻開闢了液態金屬的新領域——日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和清華大學醫學院組成的聯合小組,首次系統地提出並構建了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新領域,並應學術期刊《國際材料學評論》之邀,撰寫了專題評述論文。
  • 液態金屬熱點前瞻 非晶合金時代液態金屬迎爆發契機
    1993年,Liquidmetal Technologies公司(據稱全球唯一可以生產大塊液體金屬的公司)的創始人,加州理工的Johnson教授 和他的學生Peker,開發出一類新型大塊非晶合金體系,Zr-Ti-Cu-Ni-Be,為液態金屬商業化奠定了基礎。
  • 液態金屬有什麼新突破?液態金屬有胞吞效應甚至還會呼吸
    據央視新聞4月29日報導,劉靜研究員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研究小組團隊最近發現,液態金屬也會做出這樣的「行為」,除此之外,它們甚至還會「呼吸獲能」。劉靜描述稱,「這有點像生命」,所以將其稱為「類生物行為」。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 中國誕生「終結者」:液態金屬機器領先世界
    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液態金屬,其在室溫時並不是液體狀態。在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靜實驗室,出現了這樣一幕:電解液中,直徑約5毫米的液態鎵金屬球,吞食了0.012克鋁之後,能以每秒5釐米的速度前進。而在各種槽道中前行時,可以隨槽道的寬窄自動變形調整,遇到拐彎時停頓下來,略作「思考」後,蜿蜒前行。
  • 液態金屬能給計算帶來什麼(關注·走近「顛覆性技術」③)
    為了提升信息處理能力,研究人員或者發展多核晶片,或者探索有別於馮·諾依曼體系的架構,或超越經典物理世界開發新一代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就是後者的代表。  液態金屬讓高度靈活性、智能性和可控性的柔性計算系統成為可能  液態金屬以其獨特性能進入科學家的視野中。  不同於一般的導電介質,液態金屬在不同的環境下導電性也有差異。
  • 液態金屬將帶來技術領域的新變革—新聞—科學網
    劉靜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這種異常獨特的現象和機制。 「我們的發現將為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人的研製開闢新通道。」劉靜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比如,研製實用化智能馬達、血管機器人、流體泵送系統、柔性執行器乃至更為複雜的液態金屬柔性智慧機器人。」 劉靜將團隊的發現命名為「液態金屬軟體動物」。
  • 迄今最宏觀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獲得成功
    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所有對象都可以被看作同時具備波的特質及粒子的特質。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美國UT Austin餘桂華教授AM:室溫全液態金屬電池界面化學研究
    成果簡介 基於對易熔合金界面化學的研究,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的餘桂華教授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室溫下工作的液態金屬全電池,該電池採用鈉鉀合金做負極(熔點:零下13攝氏度),鎵基的易熔合金做正極
  • 電路板上的「舞蹈」:世界首臺全自動液態金屬印表機
    該實驗室主任、液態金屬印表機的發明者劉靜形象地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 隨時隨地實現電子電路的直接列印是全球科學界與工業界的夢想,但受限於技術瓶頸,迄今為止大多數電子電路製造只能在設備齊全的大工廠進行。而這臺印表機的發明和問世,將顛覆人們對傳統製造的認知,開啟全新的電子電路製造模式。 「只要給列印出的各種電路圖加上幾個IC,通電後就可以直接使用。」
  • 訪液態金屬機器研發者:下一使命是重新定義生命
    讓他們在接觸研究中,有能力撬動世界級的科研。」劉靜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儘可能地落地。   事實證明,劉靜的教育理念卓有成效。前幾年,他在清華大學醫學院帶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兩年的時間就完成學業,成為該院當年唯一的優秀畢業生。在校期間,這位學生還前往伯克利大學演講,科研水平遠遠超過同齡的學生。而他帶研究生中,也不乏獲得國家獎學金、優秀論文獎勵的學生。
  • 液態金屬望「變身」計算機,這項「黑科技...
    據人民日報26日報導,日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