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液滴轉移的仿生吸盤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20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實驗室研究員王樹濤團隊提出了結合固液氣三相接觸線調控和電化學聚合,用於製備可控微米吸盤結構的圖案化導電聚合物的普適方法。該研究成果以Controlled Growth of Patterned Conducting Polymer Microsuckers on Superhydrophobic Micropillar-Structured Templates為題發表於《先進功能材料》。

 

導電聚合物的形貌對其在信號檢測、微型驅動器製備和液滴操縱等方面性能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然而,以往的大多數方法因為其固有的弊端,存在不能精確調控形貌、生長位置以及犧牲模板等缺陷,難以滿足實際的應用。因此,王樹濤團隊提出了一種通過調控固液氣三相接觸線和電化學聚合,用於製備可控微米吸盤結構的圖案化導電聚合物的普適方法。通過調控鉑片和微柱陣列模板之間的距離,微柱頂部聚吡咯吸盤的生長方向從朝上(+26 ± 5°)變到朝下(-32 ± 7°),並且聚吡咯吸盤距離微柱頂部的距離也可以隨著固液氣三相接觸線的調節發生改變。研究人員系統地研究了影響聚吡咯吸盤生長的因素,比如電聚合時間、電聚合電流的大小、微柱的形狀和大小、導電聚合物的種類。受自然界生物通過毛細液橋作用的溼態粘附現象的啟發,該研究製備得到的聚吡咯吸盤可以和液滴形成毛細液橋,並且通過調節聚吡咯吸盤的大小,可以改變對液滴的粘附力,用於液滴的有效轉移。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王樹濤和副研究員孟靖盺。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大力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圖1. 結合氣液固三相線調節和電化學聚合,在超疏水矽片陣列上沉積具有可控生長方向的聚吡咯吸盤。

 

 

圖2. 聚吡咯吸盤能夠像機械吸盤手一樣用於轉移水滴。通過調節聚合時間,得到不同大小的聚吡咯吸盤,每個聚吡咯吸盤和水滴之間會形成毛細液橋,進而可以調控對水滴的粘附力,實現液滴的有效轉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SERS液滴生化傳感器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陳大鵬課題組與中北大學教授熊繼軍課題組合作,在表面增強拉曼(SERS)生化檢測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陳大鵬課題組提出一種開放式SERS液滴傳感器,解決了傳統基底型SERS器件所需的複雜製備工藝問題,利用燭灰納米鏈結構的多孔易斷性,以滾動方式在基底形成具有豐富三維「熱點」的SERS活性液滴,從而增強液滴的拉曼檢測性能。
  • 章魚吸盤帶來的靈感:怎樣安全轉移組織薄片?
    近日,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受到章魚吸盤的啟發,研發了一種新設備。這種新設備可以迅速將脆弱的組織或電子薄片轉移到病人體內,克服了臨床應用的一個關鍵障礙。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研究領導者、伊利諾伊大學的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學教授Hyunjoon Kong說:「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細胞或組織薄片越來越多地用於治療傷病組織。
  • 中科院微電子所等在SERS液滴生化傳感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陳大鵬課題組與中北大學教授熊繼軍課題組合作,在表面增強拉曼(SERS)生化檢測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陳大鵬課題組提出一種開放式SERS液滴傳感器,解決了傳統基底型SERS器件所需的複雜製備工藝問題,利用燭灰納米鏈結構的多孔易斷性,以滾動方式在基底形成具有豐富三維「熱點」的SERS活性液滴,從而增強液滴的拉曼檢測性能。液滴提供的液相環境能夠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提高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DNA)等與「熱點」有效結合。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潤溼性作為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人們開發了許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比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超疏油性質,在空氣中油滴則會在乾燥的表面快速鋪展,從而失去防汙功能。
  • 「偷師」章魚的Nature:簡單「吸盤貼」,水下也可用
    圖片來源:Nature研究人員隨後「山寨」這種結構,以多孔矽基底為模,製備了具有章魚仿生結構(octopus-inspired architecture,OIA)陣列的聚氨酯丙烯酸酯(s-PUA)吸盤貼。s-PUA透氣率低,有利於乾濕環境下均保持較好的吸力。整個製備過程(如下圖c)未涉及繁瑣的合成及表面修飾步驟,方法簡便,適用於大規模高效生產。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仿生摩擦學(BMT)課題組在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簡單的噴塗、溼化學浸泡及原位合成技術,在多種常見的基底材料上,製備出兼得空氣中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表面、空氣中超親極性-超疏非極性液體表面、有機介質下超雙疏液表面和在油-水-氣系統中任意一相超疏其他兩相的超疏液表面材料,從化學角度提出,在不同環境介質中超疏液性質的可控制備策略(如圖),揭示材料表面親疏水異質化學組成是形成此類新型超潤溼表面的主要原因,結合熱力學計算對新型超潤溼表面的粗糙幾何結構和表面化學的協同作用進行剖析
  • 仿生高分子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仿生學家們對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以期待這種「荷葉效應」能早日為人們所利用。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悉,我國的高分子研究人員已經研製成功了這種具有超級疏水、疏油與自潔能力的人工仿生荷葉表面。在該所,記者看到了這種人工表面的自潔過程:在一個相對光滑的平面倒上一種聚合物溶液,使其表面形成一層均勻的高分子膜,這個平面就具備了類似荷葉表面的自潔功能。
  • 【材料】ACS AMI┃研究人員利用仿生表面實現了超高速、高通量的微流控陣列有望革新數字PCR/數字ELISA晶片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吳天準課題組在快速化微液滴生成和高密度顆粒陣列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課題組前期仿生豬籠草超滑表面研究(Sens.., 2016, 235, 732-738)基礎上,歷經幾年潛心研究,創新性地將仿生表面微流控用於新型dPCR和dELISA所需的高通量陣列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的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期刊上。
  • 「液滴機器人」—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宋延林團隊的最新研究
    精確控制液滴行為是冷卻降溫、防結冰、微流控等應用領域的關鍵。當前研究主要集中於單一液滴移動行為,此時僅需使液滴的驅動力大於其移動時受到的固定阻力。調節液滴所受驅動力及阻力的相對大小,實現複雜的液滴行為,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 西南交大黃楠/楊志祿教授在仿生雙功能血管支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仿生學的策略在血液接觸類材料表面功能化的應用研究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例如,再血管支架表面化學改性研究中,內皮細胞仿生策略更是研究熱點之一。然而,當前用於血管支架的表面生物工程學策略仍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模仿內皮功能方面的過於單調,缺乏自體內皮組織的多樣性與多功能協同性,無法將內皮細胞在血液接觸方面的諸多優勢綜合表現。
  • 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研究進展
    仿生微流控器官晶片是2011年以來快速發展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通過在微型晶片上建立模仿人體器官的微組織,並加入高通量檢測功能,從而使其成為一種高效、節約、仿生的生理毒理學研究與藥物研發工具。在肝晶片方面,近年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的設計理念仿生微流控晶片集仿生、小巧、高效於一體。
  • 貓爪靴、老鼠機器人、飛鼠探測器、吸盤手套、新冠病毒終結者....小小「仿生科學家」!
    最近,我們G3-6班的孩子們一起化身成小小「仿生科學家」,設計了貓爪靴、老鼠機器人、飛鼠探測器、吸盤手套、新冠病毒終結者等「創意發明」,這些發明創意就是課堂學習的成果,一起來看看。WondersG3級對應的是美國本土小學三年級的水平。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創新研究院、化學物理系羅毅教授研究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方面取得進展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演示新吸盤能吸住各種物體圖片來源:《物質》   作為海洋世界眾所周知的免費旅行家,鮣魚搭便車時會利用頭部由背鰭演化而來的吸盤緊緊地吸附在宿主的表面。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鮣魚強大吸附能力來自吸盤唇圈內部的特殊結構。相關論文2月27日發表於《物質》。
  • 納米晶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化所
  • 深圳先進院【綜述】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 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inspired actuators: from mono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受章魚啟發的吸盤可轉移薄而細膩的組織移植物和生物電子晶片材料
    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和合作者說,一種受章魚吸盤啟發的新設備可以將脆弱的組織或電子薄片迅速轉移給患者,從而克服了臨床應用的關鍵障礙。Kong的小組與普渡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韓國中正大學和韓國高級科學技術學院的合作者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工作。
  • Matter:中國科學家發現吸盤魚「搭便車」的新奧秘丨CellPress論文速遞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教授在描述這種特殊的扁狀、細長型的吸盤魚時說到「鮣魚本身的形狀和遊動能力不足以使其在自然界中取得生存優勢,於是它將自己頭部的第一背鰭進化成吸盤,這樣就可以搭載其它海洋生物的便車,從而實現兩項重要的生物學行為:捕食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