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試圖了解細胞的內部結構

2020-12-04 大波仔綜合小達人

【健康:試圖了解細胞的內部結構】

導語:你怎麼想像我們細胞的內部?通常與小型工廠相比,細胞找到了智能和複雜的方式來組織他們的「內部」。大多數生物過程都需要細胞在適當的時間將其「員工」聚集在一起,例如蛋白質和核酸(如DNA)。基礎科學研究所(IBS,韓國)軟體和生命物質中心的科學家解釋了體外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液體狀液滴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人們對了解產生這種液滴背後的分子機制非常感興趣,因為它與一些人類疾病有關,例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結果發表在「 生物物理學雜誌」上,表明DNA序列在形成這種液滴時有多重要。

就像牆壁將工廠分成幾個部門一樣,細胞具有脂質膜,將其空間分成細胞器。然而,在過去的10年中,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一些未被膜包圍的細胞區室,也稱為無膜細胞器,表現得像緻密的液滴。有點像在開放空間辦公室開會工作的團隊,這些是具有特定任務的動態組件。然而,這些無膜細胞器如何組裝,並且它們的含量受到影響尚不清楚。

為了回答其中的一些問題,IBS的科學家測試了不同的DNA序列是如何形成液滴的,這是一種由單一重複胺基酸製成的簡單蛋白質; 賴氨酸(聚-L-賴氨酸)。兩者收費相反,因此互相吸引,但仍能保持解決方案。

IBS團隊比較了雙鏈和單鏈DNA。雙鏈DNA被扭曲成螺旋狀的螺旋形樓梯。樓梯的每個步驟由兩個鍵合的核苷酸製成:腺苷與胸苷(AT)和鳥嘌呤與胞嘧啶(GC)。由於其螺旋結構,雙鏈DNA非常堅硬,並且通常被建模為剛性杆。相比之下,單鏈DNA - 垂直方向上一半的樓梯,具有不成對的核苷酸更靈活。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時期,大約兩年前,我們想要形成一個含有雙鏈DNA和聚L-賴氨酸的模型液滴系統,」該研究的主要貢獻者Anisha Shakya回憶道。兩者一直在聚集並沉澱。另一方面,單鏈DNA很容易形成液滴。 這個結果雖然一開始令人沮喪,但導致Shakya尋求更深層次的解釋。

參與該研究的兩位IBS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兩個DNA分子之間的總電荷相同,DNA序列也最終決定了液體狀液滴的穩定性和外觀。「由於DNA分子的剛性可以根據其核苷酸序列進行微調,我們比較了具有相同變化密度但序列不同的DNA分子,」John T. King解釋道。例如,僅具有T的單鏈DNA能夠比僅具有A的單鏈DNA更容易形成液滴。原因是poly(T)比poly(A)更柔韌。一致地,已知富含A和T的雙鏈DNA比聚(GC)更硬,並且需要添加更多的鹽以獲得液滴。

該團隊還證明,三磷酸腺苷(ATP)通常作為細胞中的燃料來源,促進液體狀液滴的形成。聚L-賴氨酸和雙鏈DNA的混合物通常在低鹽濃度下沉澱,在ATP存在下容易形成穩定的液體狀液滴。

總結:這是檢驗核酸靈活性如何影響液液相分離的完美平臺。「最令人著迷的部分是想像細胞如何利用這種依賴序列的信息來指導和調節體內液相分離,」Shakya總結道。

相關焦點

  • 健康細胞工程,你了解多少?
    細胞是決定人體健康的基本要素,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即:健康鄉鎮/街道、健康社區/村、健康單位)也是建設健康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健康細胞工程的提法很形象,意思是讓社會各個角落充滿健康,機關、單位、學校、小區、企業、市民等城市細胞健康,城市整體上才能健康。
  • 細胞被放大3000倍後,科學家發現其內部結構很像一個微型宇宙
    即使可觀測宇宙的大小都高達930億光年,以光速飛行穿越可觀測宇宙需要整整930億年;如果把人類比作是地球上細菌的話,那麼宇宙就相當於銀河系,細菌連人體都不搞清楚是怎麼回事,更不可能搞清楚龐大的銀河系,而人類就像宇宙體內的細胞一樣,根本不可能弄清宇宙的真實面目,除非人類能夠進化成為更高級的生物,但是以目前人類的進化速度來看,從三維生物進化成為更高級的高維生物需要億萬年才可能實現,因此人類從理論上來說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宇宙
  • 了解細胞就是了解生命
    細胞是生命的最小單位,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正軍表示,細胞在地球上的物質形態演化過程同時也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過程,「了解了細胞,我們就能了解生命」。
  • 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細胞,其實內部有著非常精密的結構
    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細胞,其實內部有著非常精密的結構!這個結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造的機器都要複雜!這幅圖,是動物細胞結構圖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細胞,其實內部有著非常精密的結構!這個結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造的機器都要複雜!
  • 人體細胞內存在全新DNA結構
    這表明,除了眾所周知的雙螺旋結構外,人類DNA還擁有更複雜的結構,這些結構也影響著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將促進我們對DNA的理解。最新研究負責人、伽爾文醫學研究所的丹尼爾·克裡斯特指出:「當大多數人想到DNA時,腦海中浮現的是雙螺旋結構,但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著完全不同的DNA結構,i-基元是DNA的四鏈『結』,與雙螺旋結構大相逕庭,且其很可能對我們的細胞至關重要。」
  • 科學家對地球的內部的結構到底有多少了解
    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那麼接下來本文就來大概的介紹一下地殼,地幔,和地核。什麼是地殼(qiao)?
  • 細胞分裂過程首次在細胞外「重演」
    圖為細胞分裂過程首次在細胞外「重演」。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了解細胞如何建立、移動、運輸和分裂背後的物理學。現在,美國科學家首次在細胞外「重演」了細胞分裂過程。
  • 科學家在細胞外「重演」細胞分裂
    科技日報北京6月2日電 (記者劉霞)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了解細胞如何建立、移動、運輸和分裂背後的物理學。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團隊的最新研究首次在細胞外「重演」了細胞分裂過程,該成果將有助進一步洞悉細胞開展日常活動的物理過程,有朝一日催生出重大醫學突破,並為新型材料甚至人造細胞開闢新方向。芝加哥大學物理學教授瑪格麗特·加德爾和博士後基姆·韋裡奇領導了這項創新性研究。
  • Nature | 幹細胞圖片資料庫共享,深度學習預測細胞外觀
    改變一個基因對細胞整體而言,如同一場正在進行的球賽換了球員,細胞的命運或將被改變。而細胞內部這場球賽的後續過程,也將在人們眼前栩栩如生地呈現。幹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人,都是從受精卵這一個幹細胞發育而來。
  • 細胞結構的介紹
    細胞是生物體中的最小單位。所有的細胞都有三個共通點,不管它們是什麼類型的細胞。所有細胞具有細胞膜,它能把細胞的內部和環境分開。細胞質是一種果凍狀流體,是細胞的遺傳物質。細胞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真核細胞。它們具有許多細胞器,包括細胞核和其他特殊部位。真核細胞是屬於較先進及複雜的細胞,如植物和動物中的細胞。第二類是原核細胞。它們不具有細胞核或膜封閉的細胞器。
  • 如何保持身體健康?mitoq細胞健康是關鍵
    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關注健康問題,養生也逐漸向「年輕化」趨勢發展。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身體的各項機能也逐漸下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身體負擔會越來越大,更加速生理機能的老化,細胞也隨之衰老。而細胞是我們人體的最小生命單位,與人體的健康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微觀電壓計可測量細胞內部電壓
    科學家發明了微觀小工具,竟然能鑽到細胞內部,測量細胞內部的電壓情況,或將開啟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電流信號是生物體內重要的一項指標。
  • 保持我們細胞健康的細胞膜
    —— 安德魯.莫裡斯在第二章中,我們討論了自由基是如何攻擊覆蓋在細胞及其內部結構上的油狀、柔韌的細胞膜的。現在,我們將告訴你為什麼這種柔韌性對於保持細胞健康尤為重要,以及細胞膜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嵌入在膜脂肪酸之間的是蛋白,它的作用相當於細胞間的通訊設備。如同細胞內分子會隨能量振動一樣,細胞膜的嵌入蛋白亦是如此。
  • 細胞都是騙局?再生醫學「細胞療法」南京擎安醫療了解一下
    使用iPS細胞的再生醫療已對嚴重眼病患者實施,但此次的對象是日本人死因中排名第二的、患者眾多的心臟病,將開啟全球治療先河。很多期待認為這些此前難以治療的疾病如果通過再生醫療的話將有望得到治療。如果進展順利的話,將有助於使用iPS細胞的醫療的普及。據了解,澤芳樹等人此前對心臟衰竭患者進行過移植其他細胞的治療。把從患者大腿等處採集的肌肉細胞做成片狀進行移植。
  • 你了解體內的5大免疫細胞嗎?各司其職,為健康保駕護航
    每一個角落都充斥著細菌和病毒,不過人們仍然完好且健康的活著,這主要得益於身體上的免疫細胞,無時無刻抵抗細菌和病毒入侵,清除體內的危險因子。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在身體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1、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是單核細胞分化生成的,雖然巨噬細胞數量少,不過其抵禦能力強。
  • 動、植物細胞結構全景講解
    歡迎來到全景植物細胞,體驗不一樣的動物細胞講解!採用h5全景技術,展示了動物細胞內部結構,相當於你站在細胞內部,可以360度觀察細胞每個部分,此即全景的含義。我們設置了兩個觀察點,一個是站在細胞中心觀察,一個是站在細胞邊緣觀察,不同的觀察點,不同的體驗!通過屏幕上方的兩個按鈕可以切換觀察點。滑動屏幕,可以依次看到細胞內部結構,細胞核、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溶酶體、中心體、葉綠體、液泡等。
  • 人體細胞內存全新DNA結構 或與基因打開和關閉有關
    細胞內部i-基元DNA結構的藝術圖。圖片來源:每日科學網站(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3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發現了一種新的DNA結構——被稱為「i-基元」(i-motif)的「DNA扭結」。這表明,除了眾所周知的雙螺旋結構外,人類DNA還擁有更複雜的結構,這些結構也影響著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將促進我們對DNA的理解。
  • 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主任Joseph Wu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近期將由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也稱為ipsC)產生的心肌細胞與太空人一起送往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以研究這些細胞發生的變化。
  • Cell:首次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功能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當前,研究蛋白納米機器功能的生物學家從細胞中分離出這些複合體,然後利用體外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它們的結構。或者,他們採用允許在活細胞內對這些複合體進行分析的技術,但是這很少會提供結構信息。
  • 衰老過程中細胞衰老的變化可能影響老年人的健康
    日本熊本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衰老過程中細胞衰老的變化可能影響老年人的健康。根據老年細胞分泌炎性細胞因子的特點,他們推測至少有四種不同的細胞衰老狀態,這四種狀態是由代謝和表觀基因組的協調變化引起的。定性地描述和分類不同的細胞衰老狀態,可以為細胞衰老過程提供一個新的認識。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齡化,特別是在發達國家。老年人口預計未來還會增加,所以保持健康的壽命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