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甚至皮膚上的微流道電子器件與傳感器3D列印技術

2020-10-10 柔智燴

研究人員開發曲面甚至皮膚上的3D列印微流道電子器件與傳感器技術

導讀:通過軟光刻技術製造的微流控設備已被證明具有引人注目的應用,例如晶片實驗室診斷,DNA微陣列和基於細胞的檢測。通過將微流控技術與電子傳感器和曲線基板直接集成,以及提高自動化程度以提高生產率,可以進一步開發這些技術。當前的增材製造方法,例如立體平板印刷術和多噴射印刷,傾向於在印刷過程中用未固化的樹脂或支撐材料汙染基板。

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種印刷方法,該方法基於精確地將粘彈性油墨擠出到自支撐的微通道和腔室中而無需犧牲材料的情況。結果證明,在亞毫米範圍內,擠壓後的有機矽油墨的屈服強度足以防止在特定角度範圍內發生蠕變。列印工具路徑經過專門設計,可實現通道和腔室,T形交叉點和重疊通道之間的無洩漏連接。自支撐微流體結構可實現多功能設備的自動化製造,包括多材料混合器,集成有微流體的傳感器,自動化組件和3D微流體。

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是第一個在曲面上進行3D列印的微流體通道的方法,它提供了第一步,有朝一日可以將它們直接列印在皮膚上,以便實時檢測體液。

在一項具有開創性的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士兵中心合作,以微米級尺寸進行了3D列印的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成所使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適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

該團隊是第一個在曲面上進行3D列印的結構,提供了第一步,有朝一日可以將它們直接列印在皮膚上,以實時檢測體液。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微流體技術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涉及控制微米級(百萬分之一米)的流體流動。微流體技術在廣泛的應用領域中使用,包括環境感應,醫學診斷(例如COVID-19和癌症),妊娠試驗,藥物篩查和遞送以及其他生物測定。

目前,全球微流體市場價值估計為數十億美元。微流體設備通常使用稱為光刻的複雜,多步驟技術在可控環境的潔淨室中製造。該製造過程涉及矽酮液體,該矽酮液體流過圖案化的表面,然後固化,以使圖案在固化的矽酮平板中形成通道。

在這項新研究中,使用3D列印在單個步驟中創建了微流體通道。該團隊使用定製的3D印表機在開放實驗室環境中直接在表面上列印微流體通道。這些通道的直徑約為300微米-約為人類頭髮大小的三倍。研究小組表明,可以使用一系列閥門控制,泵送和重新引導通過通道的流體。

3D列印的自支撐微流結構。

3D列印的多材料微流體混合器。混合器的三步印刷程序。設計了連續的刀具路徑,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墨水擠出中斷,並實現通道之間的無洩漏連接。

集成了微流控的鹽度傳感器,包括微製造的傳感器陣列和3D列印的通道和腔室。

3D列印的微流體閥,泵和球形微流體網絡。(圖片來源:明尼蘇達大學的蘇瑞濤)

(A)示意圖顯示了3D列印的微流體閥的配置。(B)顯示3D列印微流體閥打開和關閉狀態的照片。以100kPa的壓力關閉閥。比例尺,3毫米。(C)在變化的壓力下對3D列印微流體閥的關閉壓力測試。(D)微流泵的流量測試。用標準蠕動代碼001、100和010驅動泵,其中1和0分別表示打開和關閉狀態。插圖顯示帶有兩個儲液罐的3D列印微流體泵。比例尺,5毫米。圖片來源:明尼蘇達大學的蘇瑞濤。(E)帶有集成閥的3D列印球形會聚和蛇形微流體通道。圖像顯示了閥1和2的三種組合操作狀態。比例尺為10 mm。圖片來源:明尼蘇達大學的蘇瑞濤。(F)球形微流體通道的細絲堆積方案。(a)至(c)展示了三個通道橫截面的設計和印刷輪廓。添加了間隔絲,以防止球體中心遠側的不對稱通道塌陷。

技術成果:

這項工作提出了一種基於擠壓的3D列印方法,該方法可使用一鍵式的乙醯氧基矽酮自動製造自支撐的彈性體結構。印刷後的矽樹脂壁的機械平衡狀態使得能夠印刷中空的微流體通道和腔室,而無需在亞毫米範圍內使用支撐材料。通道寬度低至100μm。儘管由於是單壁結構,彈性體通道的破裂壓力相對較低,但它仍比大多數微流體應用中驅動水流所需的典型壓力高至少一個數量級。

此外,通過專門設計的連續列印工具路徑,實現了包括T形交叉點,通道與腔室之間的連接以及重疊通道在內的無洩漏微流體成分,這有助於與預先沉積的3D結構和電子傳感器進行簡潔的集成。通過這種方法,創建了多材料微流體混合器,並使用CFD模擬和共聚焦顯微鏡成像驗證了混合效果。通過將串行連接的通道和腔室直接列印到微製造的鹽度傳感器上,從而製造了微流集成傳感器晶片,從而實現了基於自上而下的基於光刻的微加工與自下而上的通過3D列印的微流體圖案之間的混合平臺。值得注意的是,將與閥集成的3D微流體網絡直接列印到球形表面上,並成功控制了匯合和蛇形通道中的流量。隨著進一步的研究,此方法可以擴展到自由曲面,例如直接用於3D列印生理傳感器的人皮膚。

在未來的工作中,將進一步增強和擴展3D列印微流體設備的性能和功能。例如,(i)通過選擇較小的噴嘴和調整列印參數可以實現較高的通道解析度;(ii)可通過多層印刷增加破裂壓力,以滿足某些應用的壓力要求;(iii)傳感陣列可以在3D印表機上單獨進行功能化,併集成在微流傳感器中,以進行多重生化傳感;(iv)對於涉及快速傳熱和細胞粘附等問題的應用,可以研究控制壁面粗糙度的方法;(v)可以進行大規模集成,自動化和多功能流體處理,以進行自動診斷分析。總體而言,基於擠壓的3D列印在此得到了展示,它是製造常規和下一代多功能微流體結構和設備的多功能工具。

應用展望:

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是第一個在曲面上進行3D列印的微流體通道的方法,它提供了第一步,有朝一日可以將它們直接列印在皮膚上,以便實時檢測體液。

在潔淨室設置之外列印這些微流體通道可以在生產這些設備時提供基於機器人的自動化和便攜性。研究人員還首次能夠將微流體直接列印在曲面上。此外,他們將它們與電子傳感器集成在一起,以實現片上實驗室的傳感功能。

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這項研究的高級研究員麥可·麥克阿爾平說:"這項新的努力為微流體裝置開闢了許多未來的可能性。" "能夠在無塵室中進行3D列印的設備意味著診斷工具可以由醫生直接在其辦公室列印,也可以由野外士兵遠程列印。"

但是未來更具吸引力。"能夠在彎曲的表面上進行列印也為設備提供了許多新的可能性和用途,包括直接在皮膚上列印微流體以實時檢測體液和功能"。

相關焦點

  • Nano Energy: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
    隨著柔性電子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物聯網技術的普及,能夠用來監測人類生理指標(如心跳、脈搏、運動周期、血壓等)和機械運行狀態(如主軸跳動、機器人運動狀態感知等)信號的可穿戴電子器件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中。
  • 科普 | 皮膚上直接列印3D電子元件 或帶來癒合傷口新療法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5日報導,在一項開創性的新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使用定製的低成本3D印表機,首次在手上列印出電子產品。藉助新技術,戰場上的士兵能在身體上列印出臨時傳感器以檢測化學或生物製劑,或列印太陽能電池以給電子設備充電,而且只需鑷子就可將其剝離,也可用水衝洗掉。研究報告發表於26日出版的《先進材料》雜誌。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微流體控制裝置已被證明具有引人注目的應用,例如診斷用的晶片上的實驗室(微流控晶片),DNA微陣列和基於細胞的檢測裝置。而將微流控技術與電子傳感器、曲面基板材料直接集成,並通過提高自動化程度來提升生產率,將可以進一步開發微流控技術的應用。微流控設裝置製造中可應用的3D列印技術例如立體光固化(SLA)、多材料噴射(MJM)在列印過程中存在未固化樹脂或支撐材料。
  • 3D列印"仿生皮膚"讓機器人也有觸覺
    明尼蘇達大學的工程師們使用自己研發的一臺3D印表機製作了這些可伸展的電子感受設備。這臺特製的印表機具有4個噴嘴,可以為「仿生皮膚」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類型的特製「墨水」。「我們開發的這種可伸展電子織物具有許多實際用途,」機械工程助理教授麥可·麥卡爾平(Michael McAlpine)說,「將這種『仿生皮膚』用在外科手術機器人上,可以使外科醫生在微創手術中有真實的感覺,從而使手術更加容易,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使用攝像機。對其他機器人來說,這些感受器有利於它們更方便地行走並與周圍環境互動。」
  • 東南大學醫學院3D列印抗菌、變色、形狀自適應的電子皮膚
    東南大學醫學院3D列印出抗菌、變色、紫外線(UV)敏感、形狀自適應和免疫調節的電子皮膚日前,江蘇省三維列印裝備與製造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與東南大學醫學院任建安課題組合作研發了一種抗菌它也是最大的免疫防禦屏障,在可穿戴設備和人機互動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模擬自然皮膚的綜合功能而不是簡單地感知外界物理刺激,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驗室與東南大學醫學院合作,使用3D列印技術列印了具有壓阻性能與重要的天然皮膚特性(如顏色變化性、抗菌性、免疫調節和形狀定製)的無縫集成水凝膠電子皮膚。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出可用於醫學檢驗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晶片。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而近期,在一項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士兵中心合作,以微米級3D列印技術開發出了一種獨特的微流控晶片,該晶片可以自動生成用於化驗和診斷的傳感器,以及用於各種醫學檢驗和其他應用的分析。
  • 如何通過3D列印的無害水凝膠傳感器來探測皮膚被紫外線照射的強度
    打開APP 如何通過3D列印的無害水凝膠傳感器來探測皮膚被紫外線照射的強度 MEMS 發表於 2020-12-01 16:10:09
  • 研究人員使用運動捕捉技術將3D列印傳感器直接安裝在器官上
    中國3D列印網6月22日訊,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方法,可以部署好萊塢式運動捕捉技術,以協助將傳感器3D列印到可擴張和收縮的器官上。直接列印在運動的軟組織上具有挑戰性,因為傳感器需要能夠適應器官不斷變化的參數。另一方面,研究小組的新技術通過使用雙攝像頭實時創建3D列印的工具路徑來克服了這一障礙。
  • 研究人員使用運動捕捉技術將3D列印傳感器直接安裝在器官上
    中國3D列印網6月22日訊,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方法,可以部署好萊塢式運動捕捉技術,以協助將傳感器3D列印到可擴張和收縮的器官上。直接列印在運動的軟組織上具有挑戰性,因為傳感器需要能夠適應器官不斷變化的參數。
  • 新器件讓電子皮膚化身「數字顯示屏」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在柔性電子皮膚上創建出穩定的聚合物發光二極體(PLED)等器件,其可發出紅、綠和藍三種顏色的光。它與電子皮膚的集成有望把人的手背未來變成顯示血氧水平的「數字屏幕」、運動員心率傳感器等,其發光效率超過以往同類產品的6倍,是迄今最薄且柔性足夠靈活的產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增強或恢復身體功能的電子裝置,特別是可穿戴式電子設備,需要輕薄和靈活的材料,以儘量減少對其連接到身體部位的影響。
  • 卡內基梅隆大學開發在10秒內識別冠狀病毒的3D列印傳感器
    中國3D列印網9月29日訊,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3D列印了一個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大約10秒內識別Covid-19抗體。Aerosol Jet工藝對於生產高靈敏度和高速度的傳感器至關重要。」Optomec的Aerosol Jet工藝儘管AJP工藝已由Optomec商業化,但它最初是由DARPA資助的中尺度集成共形電子(MICE)項目於1990年代後期誕生的。該項目研究了能夠在幾乎任何基材上沉積多種材料的製造工藝。
  • 三維列印多材料設備的新技術
    然而,迄今為止開發的大多數3D列印方法僅僅被證明對於生產非功能材料是有效的,因為列印更複雜的結構,包括電子設備,將需要幾個生產階段和更苛刻的程序。用研究人員的方法印刷的艾菲爾鐵塔般的三維結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和空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了一種新的三維立體印刷生產由不同材料製成的電子器件的方法。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就是3D列印出柔性骨架。柔性骨架與傳統的柔性機器人很不同,會像昆蟲的結構一樣在特定區域增強剛度,而傳統的柔性機器人一般只在實體上黏附柔性材料。據悉,一個完整組裝的類昆蟲柔性機器人,由幾個柔性骨架組成。每個骨架組件,需要大約10分鐘的列印時間,在不到兩小時內,就能列印和組裝出一個成品。
  • 3D列印MEMS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應用
    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已廣泛用於現代各類電子應用,無論是在醫學、測量、微流控,還是在物聯網等各領域中,均可以看到它的身影。MEMS元件常用作微型傳感器或執行器,通常由矽製成;近年來使用聚合物製成的MEMS器件也比較常見。典型的矽基MEMS器件有:壓力傳感器、陀螺儀、加速度計、MEMS麥克風、噴墨列印頭等。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內窺鏡|3d列印|光學|奧林巴斯|創傷|儀器|微創醫療器械|超聲波
    在光學上,這種透明鞘相當於負柱面透鏡,並引起散光。散光增加了小型化探針的橫向解析度的衰減。因此,對這些非色差的校正對於用微型探頭在所希望的聚焦深度上獲得儘可能好的解析度是至關重要的,而當前的微光學製造方法缺乏減輕這些非色差的能力。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薄單片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內窺鏡,通過使用雙光子聚合3D列印技術將125微米直徑的微光學器件直接印刷到光纖上,克服了這些限制。
  • 太陽能電子皮膚,用光來模仿人類的觸摸
    格拉斯哥太陽能皮膚帶來極致的輕盈觸感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太陽能電子皮膚,該皮膚使用光來模仿人類的觸摸。而且包裹在柔軟的太陽能皮膚中的機器人手能夠在不使用專用且昂貴的觸摸傳感器的情況下與物體進行交互。
  • 畫在皮膚上的生物電子設備
    近日,美國密蘇裡大學官網發布一則消息稱,該校研究人員通過探索在人體皮膚上繪製生物電子設備的可行性,推動皮上生物醫學設備製造技術的發展。皮上生物醫學設備通常由兩部分組成:生物醫學電子設備組件和柔性襯墊。前者多由傳統無機材料、新型有機材料或納米材料製成。後者多為柔性聚合物,以確保生物醫學設備附著於人體皮膚上。
  • 應用納米SnO2石墨烯墨水3D列印一氧化碳傳感器
    「這樣溫度則限制了聚合物薄膜(作為柔性和薄膜電子的支撐)的發展。」       兩種不同的方法已經被應用於提升製造傳感器,採用納米尺寸的SnO2,可以被分散在溶液中或者基於SnO2的薄膜內,通過溶液法工藝製備。在之前所提的這些方法中已經有一些取得了成功,作者指出高溫加熱仍然還是需要或者需要個加熱器來激活反應。
  • 瞄準微米級3D列印技術,讓列印物品「五臟俱全」
    我們團隊可以通過3D列印替代現有基於平面模式的光電子封裝方案,製造高精度電子器件、柔性可穿戴設備、微小型機器人等,提供3D電子列印服務、設備與材料集成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西湖未來智造創始人兼CTO周南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