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蘇達大學的工程師們使用自己研發的一臺3D印表機製作了這些可伸展的電子感受設備。這臺特製的印表機具有4個噴嘴,可以為「仿生皮膚」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類型的特製「墨水」。「我們開發的這種可伸展電子織物具有許多實際用途,」機械工程助理教授麥可·麥卡爾平(Michael McAlpine)說,「將這種『仿生皮膚』用在外科手術機器人上,可以使外科醫生在微創手術中有真實的感覺,從而使手術更加容易,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使用攝像機。對其他機器人來說,這些感受器有利於它們更方便地行走並與周圍環境互動。」
這種電子織物具有由矽製成的基底層,頂部和底部的電極由導電性的墨水、一個螺旋形的壓力感受器和一個「犧牲層」組成。在列印過程中,犧牲層可以保持頂層的位置不變,一旦列印完成,這一層就會被洗掉。
傳統的3D列印系統往往使用高溫、剛性的液態塑料,而此項研究中使用的多層「墨水」可以在室溫下設置,這意味著它可以直接列印到人體皮膚上。「雖然我們還沒有在人體皮膚上列印,但利用這一技術,我們已經在一隻模型手的彎曲表面上成功進行了列印,」麥卡爾平說,「我們還把一個列印好的織物與皮膚接觸,驚喜地發現它非常敏感,甚至可以實時探測到脈搏。」
除了潛在的醫學應用,研究人員還表示,這種材料代表的將是「終極的可穿戴技術」。利用這種材料,未來我們可以直接透過皮膚來監控健康狀況,或在軍事場景中探測危險的化學物質或爆炸物。「這是一種3D列印電子設備的全新方法,」麥爾卡平說,「我們有一臺多功能的3D印表機,能進行不同層次的列印,製成這些可伸展的感受設備。從健康監測到能量採集,再到化學物質探測,這項技術可以有許多方向的應用。」
研究人員還表示,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將會很快到來,因為產品的製造已經被整合到了列印過程中。「大部分研究中,你有了某些發現,然後這些發現需要按比例擴大,」麥爾卡平說,「有時候,一項技術需要許多年時間才能準備好投入應用。這一次,產品製造已經被整合到了列印過程中,這項技術已經為實際應用做好了準備。未來的可能性是無窮的。」
原文連結:https://twin-cities.umn.edu/news-events/3d-printed-bionic-skin-could-give-robots-sense-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