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仿生皮膚"讓機器人也有觸覺

2021-02-15 高分子科技

明尼蘇達大學的工程師們使用自己研發的一臺3D印表機製作了這些可伸展的電子感受設備。這臺特製的印表機具有4個噴嘴,可以為「仿生皮膚」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類型的特製「墨水」。「我們開發的這種可伸展電子織物具有許多實際用途,」機械工程助理教授麥可·麥卡爾平(Michael McAlpine)說,「將這種『仿生皮膚』用在外科手術機器人上,可以使外科醫生在微創手術中有真實的感覺,從而使手術更加容易,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使用攝像機。對其他機器人來說,這些感受器有利於它們更方便地行走並與周圍環境互動。」

這種電子織物具有由矽製成的基底層,頂部和底部的電極由導電性的墨水、一個螺旋形的壓力感受器和一個「犧牲層」組成。在列印過程中,犧牲層可以保持頂層的位置不變,一旦列印完成,這一層就會被洗掉。

傳統的3D列印系統往往使用高溫、剛性的液態塑料,而此項研究中使用的多層「墨水」可以在室溫下設置,這意味著它可以直接列印到人體皮膚上。「雖然我們還沒有在人體皮膚上列印,但利用這一技術,我們已經在一隻模型手的彎曲表面上成功進行了列印,」麥卡爾平說,「我們還把一個列印好的織物與皮膚接觸,驚喜地發現它非常敏感,甚至可以實時探測到脈搏。」

除了潛在的醫學應用,研究人員還表示,這種材料代表的將是「終極的可穿戴技術」。利用這種材料,未來我們可以直接透過皮膚來監控健康狀況,或在軍事場景中探測危險的化學物質或爆炸物。「這是一種3D列印電子設備的全新方法,」麥爾卡平說,「我們有一臺多功能的3D印表機,能進行不同層次的列印,製成這些可伸展的感受設備。從健康監測到能量採集,再到化學物質探測,這項技術可以有許多方向的應用。」

研究人員還表示,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將會很快到來,因為產品的製造已經被整合到了列印過程中。「大部分研究中,你有了某些發現,然後這些發現需要按比例擴大,」麥爾卡平說,「有時候,一項技術需要許多年時間才能準備好投入應用。這一次,產品製造已經被整合到了列印過程中,這項技術已經為實際應用做好了準備。未來的可能性是無窮的。」

原文連結:https://twin-cities.umn.edu/news-events/3d-printed-bionic-skin-could-give-robots-sense-touch 

相關焦點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如果沒有3D列印,在實驗過程中,需要自己去尋找適合的零部件。如果要採取特殊的訂製方法,成本很高,絕對遠遠超過1美元。」 促進仿生領域發展近年來,3D列印技術作為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已經趨於成熟化。該技術以數字三維模型為圖紙,採用數位技術材料印表機,以實現逐層列印製造物品。
  • 使用3D列印創建仿生機器人手指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並製造了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機器人手指。在今年的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展示的這種仿生機械手手指是使用多材料3-D印表機組裝而成的。
  • 中國科考馬裡亞納海溝再獲新突破,"海鬥一號"首次完成萬米潛。
    第二次是1992年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再次耗資5000萬美元,研製出專用於馬裡亞納海溝作業的機器人,名字叫「海溝號」。這個名字叫「海溝」號的機器人長3米,重5.4噸。它是纜控式水下機器人,裝備有複雜的攝像機、聲納和一對採集海底樣品的機械手。儘管日本在探測馬裡亞納海溝上投資巨大而且耗人耗時,但還是失敗了。
  • 溫哥華公園裡的那麼多"野兔",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那這些兔子是從哪兒來的呢?溫哥華公園管理局(簡稱VPB)表示,兔子和公園有一段歷史故事。VPB生物學家Nick Page說,這些兔子已經在公園生活了15年之久。這裡擁有大片的沙灘,沙質細膩,還是玩風帆衝浪(Windsurf)的好地方。
  • 仿生3D印表機器人可以吞噬水中細菌
    Row-bot(意為划水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在湖泊和池塘的表面自我推進或「划行」,並且能夠在行走的過程中吞噬微生物獲取能量,因此它不需要充電也能永遠運行下去,直到壞掉。Row-bot在水中張開口——右上的插圖為口部關閉據中國3D列印網了解,這個機器人的原型是由兩個仿生的子系統組成的:首先是推進系統,可以讓甲蟲在水面上滑動
  • 3D列印技術分類
    3D列印的思想自古有之,早在房舍的構建技術中就有所體現,現代意義上的3D 列印技術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於美國,3D列印技術以3D模型文件為藍本
  • 添了這對雙胞胎女兒,一瞬間張杰的評論開始"炸"了!
    接下來傑哥也有的忙碌了!老婆是用來疼的,禮物呢?最關鍵的還是孩子是囤貨啊!看看我們今天的特價好東西!那可都是為傑哥準備的呀!長按下圖二維碼,後"識別圖中二維碼"可直接進入"家園商城",或(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搶購區)
  • 獨領風騷,中國"人造月亮"光明喜人。面對自然規律,是利是弊?
    "的重量,整體還不到4Kg,可由"和平號"太空站太空人操控。然而,由於當時的航空科技能力受限,這個計劃也就"流產"了。作者認為,"人造月球"作為一種設想,它是人類進步的特徵和需要。其目的、其價值、其結果,在於它的獨特性和實用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 新型電子皮膚:讓機器人與義肢擁有卓越的觸覺!
    導讀據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神經系統,也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通過這個系統,機器人與義肢裝置也許很快將擁有與人類皮膚同等甚至更好的觸覺。通過這個系統,機器人與義肢裝置也許很快將擁有與人類皮膚同等甚至更好的觸覺。(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這種新型電子皮膚系統實現了超高的靈敏度和抗破壞性,能結合任何種類的傳感器皮膚層成為一個電子皮膚系統高效地運作。
  • ​科學家通過"摘除"魷魚的色素基因,出生後魷魚是透明的
    科學家通過"摘除"魷魚的色素基因,出生後魷魚是透明的科學家歷史上第一次通過摘除一種產生透明生物的色素基因,產生了基因變化的魷魚胚胎。研究小組使用 CRISPR-Cas9來"去除" Doryteuthis pealeii中的基因,從而消除眼睛和皮膚細胞中的顏色。
  • 現實版的3D列印仿生手臂
    該公司使用3D列印技術為手臂截肢者製造出價格更便宜的仿生假肢,而Melville佩戴它的多手柄Hero Arms至今已有大約三年時間。但是現在,視頻遊戲迷的運動方式更加酷炫:官方的《合金裝備》「毒蛇」 3D列印封面可以夾在他現有的英雄手臂上。「這是令人難以置信。這是仿生手臂所需要的一切,」梅爾維爾談到他的全新金屬齒輪固體毒蛇仿生手臂時說。
  • 中科院2nm晶片研究突破瓶頸獲得成功,"無芯"之痛將為期不遠。
    因為,美國和他的一些所謂"鐵哥們",就是用這把"鹽"來擦抹我們這處已經受傷的傷口,也正因為我們的晶片研發落後,才讓這痛很難癒合。晶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我們使用的手機和電腦;全自動洗衣機和照相機;電視機和生活中的機器人等等。至於在工業上的;軍事上的;醫療和航天以及科考深潛器上的晶片技術用途更是廣泛。由此可以看出,晶片雖小,它被稱為電子產品的心臟卻是沒有絲毫的誇張,它的功能如同人類的大腦一樣重要那更是不必細說。
  • 這種電子皮膚具有觸覺,可用於機器人或假肢
    據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一種電子皮膚,可用於機器人或者假肢,使其具有觸覺,這種皮膚被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的人造皮膚,由一個傳感器網絡通過單根電導體連接而成。科學家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這種電子皮膚,它可以用於機器人或假肢,以重新創造一種感覺疼痛、溫度、形狀和質地的觸覺。
  • Cytena將公布生物列印技術的大幅升級
    打開APP Cytena將公布生物列印技術的大幅升級 南極熊3d列印 發表於 2021-01-13 11:54:31 Cytena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然後,在分析人類觸覺的基礎上探討機器人 「觸覺傳感」 系統的構建,特別是觸摸感知(Tactile Perception)的方法和應用。最後,具體分析兩篇關注在具體應用場景中向機器人引入觸覺傳感技術的文章。一、人類「觸覺」首先,我們來分析人類的觸覺究竟是什麼。人類的 「觸覺」 包括兩個主要的亞型,即 「皮膚(Cutaneous)」 和「動覺(Kinesthetic)」。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展現了一種採用新穎的手段製造線驅動的機器人系統。尤其是,展示了精確仿造骨骼形狀、韌帶結構 、粘彈性肌腱的仿生手指。這一手指是採用多材料3D列印的辦法製作出來的一個單一部分。
  • 3D列印人體皮膚可實現自然色素沉著
    目前在3D列印領域正在進行著許多不同的研究領域,其中之一就是人體皮膚的3D列印。 3D列印的皮膚不僅在製藥和化妝品檢測方面具有價值,還可以通過為燒傷或事故受害者提供皮膚移植物來改變命運。
  • 新的電子皮膚創新賦予機器人和假肢一種特殊的觸覺
    由於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是一種人工神經系統,機器人和假肢裝置可能很快就會擁有相當於或優於人類皮膚的觸覺。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的電子皮膚系統已經實現了超高的響應性和對損傷的穩健性,並可以與任何類型的傳感器皮膚層配對,以作為電子皮膚的有效功能。
  • 英國首例"仿生眼"手術成功
    這例"仿生眼"手術的成功表明,未來可以幫助一些盲人重見光明。這種裝置還包括安裝在一副眼鏡上的攝像機和發射器。這些裝置又與一個人工視網膜相連,人工視網膜將移動的圖像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這樣就可以讓病人分辨基本的移動影像和光明與黑暗。穆爾菲爾茲眼科醫院的手術是一項名為"阿格斯二代"的視網膜移植技術的國際臨床試驗的一部分。
  • 科學家製造出可以讓機器人和假肢產生觸覺的電子皮膚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科學家團隊製造出可以在機器人和假肢中使用的電子皮膚,可以實現類似於人的觸覺。據介紹,電子皮膚也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通過單個電導體連接的傳感器網絡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