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3D列印創建仿生機器人手指

2020-08-27 工程學習

人類天生就可以通過關節的骨骼內結構進行複雜的運動。韌帶和肌腱彈性地連接到相當剛性的骨骼結構,使這些運動成為可能。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並製造了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機器人手指。在今年的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展示的這種仿生機械手手指是使用多材料3-D印表機組裝而成的。

「發展有軟硬組件,就像人的手的機器人手,是一個研究課題,我想探索多年,」瑪麗亞姆Tebyani,誰進行了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告訴TechXplore。「將彈性和非彈性材料結合起來將解決機器人技術中的一個普遍空白,在這種情況下,柔性系統可能很難處理重物,而剛性平臺可能需要複雜的製造或控制才能獲得與人手相當的靈活性。」

Tebyani和她的同事們最近的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創造一個受自然系統啟發的機器人手。但是,研究人員希望將他們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設計人造手上,而不是在製造和組裝上。因此,他們決定採用最先進的3D列印方法,該方法可以簡化並加速整個原型生產過程。

Tebyani解釋說:「在設計過程中利用多種材料的3D列印使我們可以自由設計3D肌腱和韌帶結構,同時還允許我們在單張列印中創建電纜驅動的機器人。」 「粘彈性印刷材料嵌入了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機械靈活性,因為這些材料允許產生真正有趣的被動行為。從本質上講,該過程使機械設計能夠將某些功能編程到機器人中。」

研究人員設計的機器人手指具有類似於人類的骨骼幾何形狀,韌帶結構,人造肌肉和粘彈性腱。所有這些組件都使用多材料3-D印表機合成為單個部件。Tebyani和她的同事還使用稱為MuJoCo的流行物理仿真引擎開發了手指模型。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將機器人手指在模擬中所獲得的結果與現實環境中手指印刷的原型所獲得的結果進行比較。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獲得的結果很有希望,突出了將3D列印和模擬技術相結合以創建複雜的機器人系統並獲得對這些系統的更好控制的巨大潛力。他們最終使用的方法使他們可以將軟機器人技術中普遍使用的粘彈性材料與更傳統的機器人技術相結合,從而使人類骨骼內結構的複製更加緊密。

Tebyani說:「我們提出的設計過程使我們能夠縮放機器人設計中每個元素的幾何形狀和材料屬性,以匹配各個人,並通過自主組裝快速生產這些原型。」 「先進的假肢和遠程操作機器人技術在與人類用戶交互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步。我們正在嘗試通過設計平臺來輔助這一進步,這些平臺是人類形態的自然延伸,而可定製模型是不可或缺的。實現這一目標。」

將來,這組研究人員使用的設計和製造過程可以應用於創建其他幾種受生物啟發的機器人結構,例如其他受人或動物啟發的肢體。此外,他們開發的仿生手指可用於開發機械手,然後將其連接到現有和新機器人上。

Tebyani說:「我們目前正在努力將該設計擴展到整個手和手腕,以實現對象操縱。」 「我們還計劃開發依賴於所提出的製造方法的變型的設計,以便可以使用其他機器人專家更容易使用的3-D印表機實現這些系統。」

相關焦點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展現了一種採用新穎的手段製造線驅動的機器人系統。尤其是,展示了精確仿造骨骼形狀、韌帶結構 、粘彈性肌腱的仿生手指。這一手指是採用多材料3D列印的辦法製作出來的一個單一部分。
  • 這款仿生機器人手指,完美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
    在最近舉辦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 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仿生機器人手指,包括韌帶結構、人造肌肉、粘彈性腱和剛性骨骼,完美的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軟』『硬』齊全。還利用了最先進的多材料3D列印技術,可一次性將仿生機器人手指列印出來。
  • 3D列印"仿生皮膚"讓機器人也有觸覺
    明尼蘇達大學的工程師們使用自己研發的一臺3D印表機製作了這些可伸展的電子感受設備。這臺特製的印表機具有4個噴嘴,可以為「仿生皮膚」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類型的特製「墨水」。「我們開發的這種可伸展電子織物具有許多實際用途,」機械工程助理教授麥可·麥卡爾平(Michael McAlpine)說,「將這種『仿生皮膚』用在外科手術機器人上,可以使外科醫生在微創手術中有真實的感覺,從而使手術更加容易,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使用攝像機。對其他機器人來說,這些感受器有利於它們更方便地行走並與周圍環境互動。」
  • 科學家首次使用3D列印創建「生物仿生舌頭」
    然而,一種新的仿生舌頭卻不是這樣,它可能會有一些有趣的應用。為了創建該設備,來自英國利茲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首先對15名成年志願者的舌頭表面進行了矽膠印記。然後對這些印模進行3D掃描,繪製出數百個被稱為舌乳頭的芽狀結構的尺寸和密度。
  • 現實版的3D列印仿生手臂
    該公司使用3D列印技術為手臂截肢者製造出價格更便宜的仿生假肢,而Melville佩戴它的多手柄Hero Arms至今已有大約三年時間。但是現在,視頻遊戲迷的運動方式更加酷炫:官方的《合金裝備》「毒蛇」 3D列印封面可以夾在他現有的英雄手臂上。「這是令人難以置信。這是仿生手臂所需要的一切,」梅爾維爾談到他的全新金屬齒輪固體毒蛇仿生手臂時說。
  • 仿生3D印表機器人可以吞噬水中細菌
    Row-bot(意為划水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在湖泊和池塘的表面自我推進或「划行」,並且能夠在行走的過程中吞噬微生物獲取能量,因此它不需要充電也能永遠運行下去,直到壞掉。Row-bot在水中張開口——右上的插圖為口部關閉據中國3D列印網了解,這個機器人的原型是由兩個仿生的子系統組成的:首先是推進系統,可以讓甲蟲在水面上滑動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僅使用3D印表機,便能實現製造類似昆蟲的柔性機器人。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就是3D列印出柔性骨架。柔性骨架與傳統的柔性機器人很不同,會像昆蟲的結構一樣在特定區域增強剛度,而傳統的柔性機器人一般只在實體上黏附柔性材料。據悉,一個完整組裝的類昆蟲柔性機器人,由幾個柔性骨架組成。
  • 英國科學家3D列印仿生舌頭,具有潛在的味覺功能
    研究人員使用基於點處理的模型,通過將3種與真實器官中相似的「****」(或味蕾)3D列印到有機矽彈性體上,創建了他們的軟仿生設備。該團隊利用其模仿真實物品質地的添加劑背面,來量化人舌與某些食物之間的機械相互作用。
  • ...機器人企業,Open Bionics讓每個殘障人士都有機會得到3D列印假肢
    英國的Open Bionics公司是一家通過開源3D列印技術,結合機器人傳感器製造仿生手的公司,他們希望為截肢者、研究人員、製造商提供能夠負擔得起的仿生手。其創始人Joel Gibbard十幾歲對仿生學著迷,其大學的論文就圍繞此主題展開。
  • 3D列印生物仿生舌頭
    3-D列印技術創建了具有舌狀紋理的合成柔軟表面,從而為測試食品,營養技術,藥物和口乾療法的口腔加工特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類舌頭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生物物理特徵:例如微乳頭密集的拓撲結構、最佳潤溼性和可變形性,在設計人造舌頭表面時面臨著結構上的挑戰,而缺乏這種仿生表面則會阻礙舌頭對食物/流體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解。在這裡,研究人員首次製造了3D軟仿生表面,該表面可複製真實人舌的形貌和可溼性。
  • 3D列印定製仿生手僅需10小時即可完成
    截肢者通常需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獲得定製的仿生手,如今他們能夠獲得在10小時內通過3D列印完成的定製仿生手。WMG和華威大學的工程師團隊在其他公司的協助下創建了3D列印仿生手,可在10小時內生產。WMG和華威大學的工程師們進行了耐久性測試,以了解印刷電路將如何經受反覆使用,該團隊還創建了一個網站,在那裡可以訂購仿這款仿生手。買家輸入手臂的尺寸,選擇想要的顏色,定製的3D列印仿生手可在10小時內完成。
  • 科學家們首次3D列印出仿生舌面
    3D列印的舌面負模。仿生的舌頭。近日,來自英國利茲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利用3D列印技術複製了人類舌頭的複雜表面設計,創造出了一種仿生舌面。隨後研究團隊使用計算機模擬和數學建模創建了一個3D列印的人工表面,形狀和尺寸不同的乳突以合適密度隨機分布其上。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這種技術使用一個擠壓3 d印表機,存款材料不是放在一個平面上在空氣中,但浴,暫停印刷材料,防止沉澱和崩潰(圖1)。因此,它提供了一個範式轉變生物列印通過減少需要生物仿生材料和可製造性之間的妥協。因此,印刷軟質材料或低粘度流體,往往含有高的水含量,是可行的與懸浮媒體的使用。這代表了可以使用基於擠壓的列印技術列印的材料調色板的顯著增加。圖1提供了懸浮介質中列印策略的示意圖,為製造冠狀動脈樹而量身定製。
  • 3D列印已過時?4D列印時代已來臨
    材料學院史玉升教授團隊提出材料組合的思想製備柔性4D列印器件,為性能變化、功能變化的4D列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關成果以封面文章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為解決傳感/執行一體化的難題,史玉升教授團隊受蠍子縫感受器超敏縫結構的啟發,仿生設計出梯度縫結構,4D列印炭黑納米粒子/聚乳酸(PLA)複合材料,成形出具有自主形變並能自感知應變和溫度的仿生縫結構器件,實現了傳感/執行一體化功能,相關成果以封底文章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 福祉科普|柔性抓取機器人
    柔性抓取機器人可以說是現代機器人產業中的一股"泥石流",和目前機器人最常用的剛性結構不同的是:其具有較多的自由度且結構簡單,不僅需要保證靈活性和柔韌性,還要在不傷害物品的前提下進行抓取。哈佛大學研發的超軟納米纖維機器人抓手,可抓取水下軟體生物,例如水母。又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1.使不可能的設計成為可能準確地呈現複雜設計的能力是3d列印的最大優點之一。例如,它已經徹底改變了珠寶市場。這只是開始。其他還有像執行器、LED和音頻設備這樣的元件可以嵌入到具有新響應度的3D列印藝術作品的結構中。
  • Facebook開發3D列印虛擬實境手套
    3D列印軟機器人設備 與使用傳統合成材料製造的裝置相比,使用軟質材料製造的裝置具有固有的減震、負載管理和被動能量回收的優勢。軟組織在機器人中特別有用,它們的低模量和大的可延伸性使其能夠創造出靈活的機器人,可以變形為幾乎任何狀態而不會破裂。矽橡膠由於其耐熱性和化學惰性,是製造軟性機器人的理想材料。儘管如此,傳統的製造工藝通常涉及注射成型,這種工藝只能用於製造簡單的稜柱形狀。最近也有研究使用液態矽材料作為擠出的3D列印油墨,但其改性的特性也削弱了其交聯密度。
  • NASA太空人在空間站使用3D列印醫療工具
    在她的測試期間,她遇到了幾個美國宇航局醫生,並告訴他們,最終可能在空間站3D列印醫療工具,並很快被要求在一個火星模擬棲息地測試她的理論,其被稱為火星沙漠研究站,在那裡她將3D列印第一個醫療用品。正如他們所說的那樣,Wong博士一直在努力使她的理論成為現實,本月晚些時候,NASA太空人將使用一個3D印表機在空間中創建醫療工具。
  • 我國科學家受摺紙啟發開發3D列印軟機器人
    先前的研究已經產生了微型機器人,軟機器人,用於醫療任務的可攝取機器人,兼容模塊,醫療設備,抓手等。最終,由於3D列印材料根據需要摺疊,他們的原型能夠爬行行為。將摺紙模型轉換為完全可編程的機器人系統的流程圖。 可摺疊彈簧的靈感來自一個摺疊並扭曲成均勻直角三角形的紙矩形。
  • 這些仿生機器人真是逆天了
    仿生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臘語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術涵義的ics而組成的詞。大約從1960年才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