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原子電晶體的創新將使量子計算機具有無與倫比的內存和處理能力

2020-12-05 量子認知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與馬裡蘭大學合作,開發出進行原子級控制的新型單原子電晶體以生產原子級裝置,可以精確地調整單個電子流過其電晶體中的物理間隙或電子勢壘的速率,儘管經典物理學會禁止電子這樣做,因為它們缺乏足夠的能量。這種嚴格的稱為量子隧穿的量子現象僅在間隙極小,例如在微型電晶體中時才變得重要。精確控制量子隧穿是關鍵,因為它使電晶體能夠以僅通過量子力學可能的「糾纏」方式互連,並為創建可用於量子計算的量子位(qubit)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為了製造單原子和少量原子的電晶體,該團隊依靠一種已知的技術,即在矽晶片上覆蓋一層容易與矽結合的氫原子。然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細小尖端去除了選定位置的氫原子。剩餘的氫起到了屏障的作用,因此當將磷化氫氣體(PH3)引導到矽表面時,單個的磷化氫分子僅附著在氫被去除的位置。具體工藝製造過程如下面動畫視頻所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研究人員加熱了矽表面。熱量從磷化氫釋放出氫原子,並使殘留的磷原子嵌入表面。通過額外的處理,鍵合的磷原子為一系列可能用作量子位的高度穩定的單原子或少數原子裝置奠定了基礎。

研究人員認為,由這種設計的方法中的兩個步驟:用矽的保護層密封磷原子,然後與嵌入的原子進行電接觸,對於可靠地製造許多原子精確的器件來說,這似乎是必不可少的。

過去,研究人員通常在所有矽層都生長時施加熱量,以消除缺陷並確保矽具有將單原子器件與常規矽晶片電子組件集成在一起所需的純晶體結構。但是該研究團隊發現,這種加熱可能會使結合的磷原子脫落,並可能破壞原子級裝置的結構。取而代之的是,在室溫下沉積了前幾個矽層,從而使磷原子得以保留。只有在隨後的層被沉積時,才施加熱量。

研究人員說:「我們相信,我們使用這些層的方法可以提供更穩定,更精確的原子級設備。」甚至沒有單個原子都可以改變具有單個或小的原子簇的電子組件的電導率和其他屬性。

該團隊還開發了一種新技術,用於與埋藏原子進行電接觸的關鍵步驟,從而使它們可以作為電路的一部分運行。科學家們輕輕地加熱了一層鈀金屬,該金屬層施加在矽表面特定區域上,該區域直接位於嵌入式矽器件的選定組件上方。加熱的鈀與矽發生反應,形成稱為矽化鈀的導電合金,該合金自然穿透矽並與磷原子接觸。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這種方式的成功率接近100%,這是一項關鍵成就,「您可以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單原子電晶體器件。」

研究人員證明了他們可以精確地控制單個電子穿過單電子電晶體中原子精確的隧道勢壘的速率,製造一系列單電子電晶體,除了隧穿間隙的大小不同外,它們在各個方面都相同。對電流的測量表明,通過將電晶體組件之間的間隙增加或減小不到1納米(十億分之一米),該團隊可以以可預測的方式精確地控制單個電子通過電晶體的流動。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量子隧穿對於任何量子器件都至關重要,包括構造量子位,因此一次控制一個電子流的能力是一項重大成就。」此外,隨著工程師在微型計算機晶片上封裝越來越多的電路並且組件之間的間隙不斷縮小,理解和控制量子隧穿的影響將變得更加關鍵。這種單原子電晶體的創新將可能使量子計算機具有無與倫比的內存和處理能力。

該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的《高級功能材料》雜誌上。該研究團隊及論文作者中,有兩位中國學者,一個為論文第二作者王西喬(Xiqiao Wang),一位為劉可宜(Keyi Liu)。

相關焦點

  • 下一代計算機的關鍵?單原子電晶體在原子尺度下操控量子計算
    微型技術可能對下一代計算機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幅增強內存性能和處理能力。取得這些進步的關鍵在於數個原子甚至單原子電晶體的發明。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如何實現這種微型技術提供了設計藍圖。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導,該項嘗試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複製這麼小的電晶體,其作用類似於微型開關。
  • 晶片領域的好消息,科學家發明了製造單原子電晶體的新方法
    難以想像的是,僅由幾個原子團甚至單個原子組成的電晶體有望成為新一代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它們具有無與倫比的內存和處理能力。但要充分發揮這些微型電晶體(微型電子開關)的潛力,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對這些眾所周知難以製造的元件進行大量複製。
  • EUV光刻機還沒買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上路了
    也許有一天,光刻機不再是今天的樣子,而子電晶體會成為新一代計算機中處理器和存儲器的基礎。單原子電晶體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這樣的微型電晶體處理器,研究人員必須找到可靠的方法來將電晶體重複製造許多次,並且將他們連通在一起。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人類首次實現單原子量子信息存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近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這項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並讓其遠距離聯網構建「量子網絡」。
  • 這種2D材料能讓計算機像神經元一樣具備處理和存儲數據的能力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工程團隊近日開發出了一種新型計算機晶片,可在相同電路中處理和存儲數據。團隊使用了名為二硫化鉬(MoS2)的二維材料,能夠讓電子產品更小、更節能。在傳統計算機中,通常會在一個區域(CPU)處理數據,然後在將數據傳遞到另一個區域(例如硬碟和固態硬碟)進行存儲。這種模式已經為我們服務了數十年,但這並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 調查員講科技: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霸權?
    近日谷歌公司興奮的宣布已經造出了具有極高運算能力的量子計算機。計算機內部的CPU晶片就是用於來完成繁重的計算任務的。晶片是一種電子元器件,在一個晶片中有無數個叫電晶體的東西,它們在晶片裡組成了無數個電子開關,通過不停的打開和關閉,來控制二進位數字電信號是否能通過。無論我們用計算機完成工作,看電影,還是玩遊戲,其實對於cpu來說沒有什麼不同,在它眼中都是一堆0和1組成的點信號流。這種二進位數被稱為比特。一個比特位非0即1。
  • 量子計算機將如何革新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大數據
    每天都有32億全球網際網路用戶每天每分鐘通過Pinterest上的9,722個圖釘,347,222條推文,420萬個Facebook點讚以及我們通過拍照和錄像,保存文檔,開設帳戶等創建的所有其他數據,為資料庫提供數據。我們處於傳統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的極限,並且數據一直在增長。
  • 量子計算的基礎:難以捕捉的單原子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原子幾乎從環境中孤立出來,是一個典型的量子體系,它將會展現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特性,如既是波又是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單原子物質波),既死又活的薛丁格貓態(單原子電子疊加態)、現在所走的路逕取決於未來的選擇(單原子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等。為了觀察到這些奇特的現象,我們需要將室溫下的原子冷卻到極低溫的狀態,意味著將原子的速度從幾百米每秒降到幾米甚至幾釐米每秒。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過去幾十年來,微電子技術產業沿摩爾定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按照摩爾定律的預測,集成電路可容納電晶體數目大約每兩年增加一倍。目前集成電路中可實現的最小加工尺寸為3-5納米。當前,隨著集成電路特徵尺寸逼近工藝和物理極限,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器件特徵尺寸極具挑戰。   圖1: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 電晶體繼任者大步走來 憶阻器或成計算機領域新寵
    圖片來源: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普通電晶體的替代者或許能在這個10年後進入市場,這預示著傳統計算機功能結構將出現徹底性的重新設計。憶阻器——過去6年間大量研究的主題——將成為一系列新設備的基本構件,這些設備從「物聯網」內部的傳感器和記憶晶片,到科學家、工程師和華爾街職員用於處理海量數據的巨型計算機。
  • 十分鐘看懂量子計算機到底是什麼
    電晶體是能讓計算機處理數據的最基本單元,從功能上來說,它像開關,可阻擋或允許電流通過。高低電信號便組成了數據,即比特,對一個比特來說,有0和1兩種,比特位數越多,能表示的數也就越大。如今1個電晶體,已經能做到幾納米的大小。由於小到僅數個原子的大小,電子有時會無視其中的阻礙而直接通過一個已關閉的三極體開關。這種神奇的超自然現象被稱為:量子隧道(量子隧穿)效應。
  • 厲害了量子計算機!瞧瞧它是如何「秒殺」其他計算機
    據新華社消息,學術界有三個達成共識的指標性節點:首先是計算能力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再是超越商用CPU;最後是超越超級計算機。中國造的這臺量子計算機,已經比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ENIAC)和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TRADIC)的運行速度快了10倍至100倍。
  • 摩爾定律將令經典計算機至極限?量子科學家看法不一
    隨著電晶體集成度的提高,晶片的耗能和散熱成了全球關注的大問題。據英特爾公司負責晶片內部設計的首席技術官蓋爾欣格預測,如果晶片的耗能和散熱問題得不到解決,到2005年晶片上集成了2億個電晶體時,就會熱得像「核反應堆」;到2010年就會達到火箭發射時高溫氣體噴嘴的水平;2015年就會與太陽的表面一樣熱。  因此,科學界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傳統的矽晶片計算機將不可避免地遭遇發展極限。
  • 人類科技的極限——量子計算機
    當火和尖銳物逐漸演變成為發電站和核武器時,腦研究引發了科學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革命。從1960年(20世紀60年代)開始,電腦的計算能力一直呈指數級增長。電腦正變得越來越小,同時計算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但這個過程即將到達它的物理極限。電腦中基礎電子元件的尺寸正在逼近一個原子的大小,在了解這個現狀引發的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弄清楚一些電腦的基本知識。
  • 人類科技的極限——量子計算機
    當火和尖銳物逐漸演變成為發電站和核武器時,腦研究引發了科學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革命。從1960年(20世紀60年代)開始,電腦的計算能力一直呈指數級增長。電腦正變得越來越小,同時計算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但這個過程即將到達它的物理極限。
  • 新興的「概率計算機」會彌合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之間的差距?
    量子計算機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才能做到解決今天經典計算機不夠快或效率不足以解決的問題,但新興的「概率計算機」可能會彌合經典計算和量子計算之間的差距。普渡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工程師建造了第一個硬體演示概率計算機的基本單元(稱為p位),如何能夠執行通常需要量子計算機執行的計算。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期刊上,引入了一種設備,作為構建概率計算機的基礎。
  • 量子計算機—瞬間提升人類現有科技
    概述量子計算機,簡單地說,它是一種可以實現量子計算的機器,是一種通過量子力學規律以實現數學和邏輯運算,處理和儲存信息能力的系統。它以量子態為記憶單元和信息儲存形式,以量子動力學演化為信息傳遞與加工基礎的量子通訊與量子計算,在量子計算機中其硬體的各種元件的尺寸達到原子或分子的量級。
  • 新型電晶體依靠移動一個銀原子開啟或關閉電路
    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僅有一個原子組成的量子電晶體,而且能夠在室溫下運行。 這一研究開啟了計算能力和效率的新篇章。控制電子信號傳輸的電晶體是現代電子產品的基礎。在逾半個世紀以來,電晶體尺寸和能耗的穩步降低,一直是推動計算能力增長的基本動力。 新型電晶體依靠移動一個銀原子開啟或關閉電路。材料科學新聞網站Nanowerk稱這種電晶體是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更重要的是,新型電晶體被描述為「量子開關」,這意味著它可以比目前的電晶體攜帶更複雜的信息。
  • 量子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可為計算機節能99%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