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2D材料能讓計算機像神經元一樣具備處理和存儲數據的能力

2020-11-07 cnBeta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工程團隊近日開發出了一種新型計算機晶片,可在相同電路中處理和存儲數據。團隊使用了名為二硫化鉬(MoS2)的二維材料,能夠讓電子產品更小、更節能。

在傳統計算機中,通常會在一個區域(CPU)處理數據,然後在將數據傳遞到另一個區域(例如硬碟和固態硬碟)進行存儲。這種模式已經為我們服務了數十年,但這並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例如在人類大腦(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中,神經元就具備處理和存儲信息的能力。工程師試圖模仿此功能,創建具有內存中邏輯架構的晶片,有時也稱為「憶阻器」。這個想法是,無需大量傳送數據,我們可以製造更小更快的設備,消耗更少的能量。

而 EPFL 的這項研究朝著這個目標邁出了新的一步。該團隊的新型內存中邏輯晶片是第一種使用2D材料製成的晶片,該材料包括一層只有3個原子厚的MoS2。這種材料的超薄厚度不僅非常適合縮小器件的尺寸,而且還可以製成出色的半導體。

新型晶片稱之為浮柵場效應電晶體(FGFET),通常在快閃記憶體系統中使用,這些電晶體擅長長時間保持電荷。 MoS2對這些存儲的電荷特別敏感,從而使其能夠執行邏輯和存儲功能。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德拉斯·基斯(Andras Kis)說:「我們的電路設計具有許多優勢。它可以減少與在內存單元和處理器之間傳輸數據相關的能量損失,減少計算操作所需的時間,並減少所需的空間。這為更小,更強大和更節能的設備打開了大門」。

相關焦點

  • 計算機能不能像人腦一樣將存儲和計算合二為一,從而高速處理信息?
    受人腦工作機理、計算方式等啟發,近年來,科學家們試圖借鑑人腦的物理結構和工作特點,讓計算機完成特定的計算任務。不過,受制於傳統計算機架構瓶頸的限制,在目前的信息計算處理技術中,數據存儲和計算需要由存儲晶片和中央處理器分別來完成。
  • IBM研發模擬人腦神經元結構計算機 有望具備人類學習能力
    這一美國國防部資助、康奈爾大學等科研機構參與研發的新型計算機,完全不同於此前所謂的「人工智慧」——無論是戰勝西洋棋大師的「深藍」,還是通過了圖靈測試的「尤金·古特曼」,都是依靠事先儲存大量數據的方式來「偽裝」博學,而IBM的新式神經元計算機則從硬體構架上模擬了人類神經系統,有望真正具備人類的學習能力。當然,在大腦的秘密完全被揭開之前,神經元計算機也不太可能完全模擬人腦。
  • 鐵電材料有望使計算機告別矽時代 計算處理與存儲為一體
    目前,一種新的符合計算機行業使用要求的材料出現在人們面前。如果這種材料可以成功運用於計算機領域,這將使計算機處理器不僅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能夠提高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 經過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利用電荷在四種不同狀態之間進行快速切換的鐵電材料來存儲數據。
  • 新型生物電路模仿突觸與神經元,向類腦計算邁出重要一步
    人腦遙遙領先於最先進的數字計算機,因為其處理和存儲信息是在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神經突觸,或者說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腦中有數以百萬億計的神經元。在這種架構中,記憶和信號處理的功能共同處於「記憶元件(憶阻器、憶容器、憶感器)」中。記憶元件組成類似突觸的硬體系統,可模仿自然信息處理、學習和記憶。之前筆者多次介紹的憶阻器,就是典型的記憶元件之一。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上神經元數量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我國科學家稱,創造了世界上神經元數量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個計算機被命名為:達爾文鼠(Darwin Mouse),它有1.2億個人造神經元和1000億個突觸,相當於一隻老鼠的大腦。在這種情況下,這意味著試圖讓計算機模仿精細的生理結構,使我們能夠通過使用神經元、突觸、神經迴路等來處理信息。科學家表示,設計出更像大腦的計算機可能會對人工智慧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人工智慧需要對大量數據進行密集計算。傳統的計算機需要大量的存儲空間和能量來完成這些任務。但是神經形態計算可以幫助減輕這種負擔。
  • 研究人員用半導體材料成功模仿了神經元
    計算機晶片是人工智慧(AI)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功能強大的小片段是自動圖像識別的基礎,並部分負責教會機器人如何進行某些活動,例如步行。隨著AI技術潛力的不斷增長,當今的計算機晶片必須既功能強大又經濟實惠,但這是很難完成的事情。由於傳統的微電子技術由於物理上的限制而只能進行最大程度的優化,因此研究人員像往常一樣轉向人的大腦,以尋求如何更有效地處理和存儲信息的靈感。
  • 浙大成功研製真正像腦一樣「思考」的類腦計算機
    隨著摩爾定理逐漸失效,馮·諾依曼架構帶來的局限日益明顯,存儲牆、功耗牆、智能提升等問題,讓當前計算機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比如,存儲牆問題是由於現有的馮·諾依曼架構中數據儲存和計算的分離產生的,「這就好比信息存儲在甲地,要計算的時候就把信息搬到乙地去,計算好了再搬回甲地去。但搬運的速度要遠遠低於計算的速度,反而讓搬運本身成為關鍵瓶頸。」
  • 人腦不能處理和檢索知識存儲記憶
    這些字節前後還有一些特殊字符,告訴計算機它們是圖片而不是文字。計算機切實地將這些模式從一個物理存儲區轉移到另一個,把它們寫入到電子元件上。有時計算機會複製這些模式,有時它們會改變這些模式,比如當我們更正稿件或是修改圖片時。計算機在移動、複製和操作數據組時遵循的規則也存儲在計算機內部。
  • 人腦細胞能像微型計算機一樣工作,人類神經元關鍵結構差異被揭示
    從根基來說,神經元的行為也不盡相同。人腦的神經元有更多的電生理分區,這些小單位也相對更加獨立,這就讓單個神經元的計算能力潛在增加了。」 神經計算 樹突就像計算機中的電晶體一樣用電信號進行簡單的運算,並從其他神經元接受信息輸入後傳遞給胞體。如果接受的刺激足夠大神經元會產生動作電位——一種足以對其他神經元進一步刺激的電衝動。正是有這樣的大型神經元網絡間相互交流,我們才產生了思想和行為。
  • 解讀神經擬態計算:讓機器像大腦一樣"思考"
    不出意外,這裡又如往常一樣堵了個水洩不通。原本被用來疏導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減少交通事故的紅綠信號燈,此時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想要使交通重新恢復順暢,一般情況下就只有兩種方法:一是等待交警來組織車輛進行疏通,另外一個就得靠熱心群眾來幫忙了。
  • 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嗎?—新聞—科學網
    如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在不少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上超過了人類,那麼,我們究竟能否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人工智慧會有一天超越人類智能嗎? 計算型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種類型 下圍棋是人類的高級智能活動之一,過去人們認為計算機不可能超越人類的這種智能。因此,下圍棋也被視為人工智慧的「聖杯」。
  • 這種新材料製作的磁帶,使數據存儲抗幹擾能力更強
    據外媒報導,將數據存儲在磁帶上,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復古,但實際上,由於磁帶的數據密度很高,它仍然被廣泛用於存檔。,這種材料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和更強的抗幹擾能力,同時還可以使用高頻毫米波向磁帶寫入數據的新方法。
  • 新型超材料:可存儲能量,甚至可成為機械計算機!
    導讀據美國普渡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的一個團隊演示了具有圓頂圖案的薄片形成一種存儲能量的皮膚,可以執行機械任務,甚至可以進行編程以存儲和處理數據,如同一臺機械計算機。,強勁到足以執行機械任務,甚至可以進行編程以存儲和處理數據,如同一臺機械計算機。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類腦晶片與依賴二進位計算的數字晶片有很大不同,類腦晶片的工作原理類似流過突觸的離子種類和數量來激活神經元,通過交換梯度信號或權重信號,達到模擬人腦的目的;而傳統晶片依循馮.諾依曼架構而設計的,由於存儲與計算在空間分隔開來,因此計算機在運算時需要在CPU和內存這兩個區域往復調用,頻繁的數據交換不僅導致了海量信息處理效率低下,在工作時也造成了功耗消耗嚴重。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此外,這種器件在很多關鍵參數上也優於無機器件。」該種新型人工突觸不但成功地模仿了人腦中的突觸傳遞信號的方式,而且能效也超過了傳統計算機。計算機處理信息和存儲信息是利用不同器件分別進行的。而在大腦中,進行信息處理的同時也自動儲存了記憶。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自然·材料》上。將來,這種突觸不但可能成為高仿人腦計算機中的一部分,而且還尤其適用於通過採集視覺和聽覺信號來工作的計算機。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日前,IBM 蘇黎世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利用相變存儲材料獲得了突破。IBM 研究員 Evangelos Eleftheriou 表示,過去十年來,IBM 一直從事相變存儲材料的研究。「現在,我們又展示了這些使用相變材料製作的人工神經元的能力,它們能夠以非常低的能耗進行高效無監督學習和數據相關的檢測等多種簡單的計算。」 Eleftheriou 說。
  • 最新Science:類腦「人造突觸」實現運算存儲同步,能耗僅需計算機的...
    對於特定的任務,人工突觸系統處理和記憶動作所需的能量,僅相當於最先進的計算系統的十分之一。   模仿大腦,計算機能夠同時處理存儲和運算了。   人腦可以在能耗很低的條件下具備同時學習和記憶大量信息的能力,而目前傳統的計算機系統只能先處理數據,再移動到存儲中。
  • 新晶片使用不同顏色的光、以類似於人腦的方式存儲數據
    過去的研究已經嘗試了該方法,以研究大腦中的神經元,「重置」我們的生物鐘,調整疼痛閾值,甚至「糾正」危險的不規則心跳。由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新計算機晶片旨在運行光遺傳學原理並像大腦一樣運作。為此,它使用不同顏色的光來寫入,處理和刪除數據。
  • 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腦和大腦,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大腦只是腦人腦的一部分。腦是思維意識的本體,位於顱腔內,大腦只是腦的一部分,此外還包括間腦、小腦和腦幹。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高級的部分,具有存儲處理信息的能力,運動、感覺、語言和情緒都是由它處理的。可以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半球之間通過神經纖維相連。
  • 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高級的部分,具有存儲處理信息的能力,運動、感覺、語言和情緒都是由它處理的 神經元的數量的對應著著腦的能力。研究發現,人腦大約包含了860億個神經細胞,其中大腦皮層就佔了140億個神經細胞。 神經細胞又叫做神經元,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功能和結構單位。這些神經元就像計算機中的門電路,是基本的邏輯單元,它們複雜的連接在一起,而且是大規模串並聯,最終和神經膠質細胞一起構成人腦這一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