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晶片使用不同顏色的光、以類似於人腦的方式存儲數據

2020-12-03 cnBeta

據外媒報導,一些工程師最近專注於嘗試用人工突觸來模擬功能強大的人類大腦結構。現在,一個研究小組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人工突觸設計,使用一種稱為光遺傳學的光基生物技術。

光遺傳學領域就是利用光脈衝來影響細胞電活動的變化。過去的研究已經嘗試了該方法,以研究大腦中的神經元,「重置」我們的生物鐘,調整疼痛閾值,甚至「糾正」危險的不規則心跳。

由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新計算機晶片旨在運行光遺傳學原理並像大腦一樣運作。為此,它使用不同顏色的光來寫入,處理和刪除數據。

「我們的光學激發晶片模仿了大自然最好的計算機 - 人類大腦的基本生物學,」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Sumeet Walia說。「能夠存儲、刪除和處理信息對於計算至關重要,大腦可以非常高效地完成這項工作。我們只需在晶片上塗上不同的顏色就可以模擬大腦的神經方法。」

使用光在晶片上產生光電流,並且改變顏色改變方向或極性。以某種模式反覆執行此操作,允許人工突觸在組件之間創建和斷開連接,類似於大腦中的神經元如何傳遞消息以形成記憶。

該晶片採用黑磷製成,這是一種半導體材料,已成為未來電子產品潛在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人員表示,該晶片可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並有助於推進兩個計算領域 - 基於光的設備和受大腦啟發的設備。

「這項技術將我們帶入了快速、高效和安全的基於光的計算的道路,」Walia說道。「這也為我們向實現仿生大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其能像人類一樣可以從周圍環境中學習。」

該研究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光基處理器晶片推動機器學習
    在當今數字時代,數據流量正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對於人工智慧應用,例如尤其是模式和語音識別、或自動駕駛汽車,對計算能力的需求,通常超出了常規計算機處理器的能力。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團隊合作,開發可以極其高效地應對這些任務的新方法和過程體系結構。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一、傳統晶片遇馮·諾依曼瓶頸 模擬神經元成新思路現代計算機基本都基於馮·諾依曼結構,它將程序和處理該程序的數據用同樣的方式分別存儲在兩個區域,一個稱為指令集,一個稱為數據集。計算機每次進行運算時需要在CPU和內存這兩個區域往復調用,因而在雙方之間產生數據流量。
  • 石墨烯的薄片,構建類人腦計算機晶片的關鍵
    石墨烯的微小薄片,是構建以類似於人腦的方式處理信息的計算機晶片的關鍵。——使得晶片運行速度大大增長,可以用來做更好的圖像識別,甚至包括控制高超音速飛機系統。  研究人員正在開發由電晶體網絡組成的所謂的神經形態晶片,即電晶體網絡的網絡交互方式類似神經原,使其可以比傳統晶片更快速、精準地處理如視覺信息等的模擬輸入。
  • 科學家利用AI技術造出更快,更精準,更清潔的光碟機納米晶片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 AI 技術,該技術將成像、數據處理、機器學習和內存部件全部集成在一個納米級電子晶片中,以模仿人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 AI 的決策效率和精準度。
  • 英特爾將推新型神經擬態計算系統,可模仿人腦工作方式 | 硬科技
    記者 | 彭新編輯 |1CPU和GPU等傳統通用處理器特別擅長處理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例如高精準度的數學運算。然而,當此類處理器即時處理非結構化和充滿雜訊的數據,並同步進行記憶、演算、推理和計算時,例如在圖像和聲音上,將很難滿足需求。
  • 探人腦存儲的奧秘
    電腦可以計算,人腦可以思考,電腦可以儲存數據,人腦可以存儲記憶。所以,自從電腦誕生後,人類就不斷的試圖將腦子裡的所有數據都輸入電腦。但如今,隨著數據量的逐漸增長,電腦的存儲空間已經遇到了瓶頸。那麼人類是否可以利用電腦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呢?
  • 人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人腦的記憶存儲容量有多大?這是一個老話題了。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佔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腦和大腦,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大腦只是腦人腦的一部分。腦是思維意識的本體,位於顱腔內,大腦只是腦的一部分,此外還包括間腦、小腦和腦幹。
  • 人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人腦的記憶存儲容量有多大?這是一個老話題了。 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 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佔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
  • 矽光晶片研究新進展:特製納米線可選擇性透射不同顏色的光
    光學微處理器有朝一日可提供光速般的計算能力,而新研究表明,我們可以生產矽納米線,從而選擇性地透射不同顏色的光。
  • 計算機能不能像人腦一樣將存儲和計算合二為一,從而高速處理信息?
    受人腦工作機理、計算方式等啟發,近年來,科學家們試圖借鑑人腦的物理結構和工作特點,讓計算機完成特定的計算任務。不過,受制於傳統計算機架構瓶頸的限制,在目前的信息計算處理技術中,數據存儲和計算需要由存儲晶片和中央處理器分別來完成。
  • DNA:終極數據存儲方式
    過去,有些研究團隊一直試圖向活細胞中的基因組寫入數據,但是這種方式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細胞會死亡,這並不是你存儲學期論文的好方法。另外,細胞還會分裂、複製,其中會不斷發生變異,從而改變數據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個由波士頓哈佛醫學院合成生物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領導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DNA信息歸檔系統,完全不需要利用細胞。
  • 澳大利亞新AI技術:極大地提高了AI的決策效率和精準度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 AI 技術,該技術將成像、數據處理、機器學習和內存部件全部集成在一個納米級電子晶片中,以模仿人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 AI 的決策效率和精準度。
  • 科學家找到了證據,宇宙類似於人腦
    博洛尼亞大學的兩位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類似於宇宙,並且找到了證據。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物理學前沿》雜誌上。儘管這兩個網絡的規模差異很大,超過了27個數量級,但是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的物理過程極為不同,但它們可以導致相似程度的複雜性和自組織性。
  • 人腦究竟能夠存儲多少東西?人腦的信息存儲容量有多大?
    大家都一定很好奇,如果參考電腦的存儲能力,人腦究竟能存儲多少東西。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這是因為:第一、人類對自己的大腦的研究只能算是剛給起步,對於大腦的精確運轉機制還不能完全掌握,所以也無法拿出一個準確的數值出來,於電腦進行比較。第二、目前人的大腦的功能也遠比電腦多,遠不是電腦所能比擬的。
  • 新型光碟機動晶片:打造更小巧的人工智慧!
    這讓我們離一體化的人工智慧設備更近了一步,其靈感來源於自然界最偉大的計算創新『人腦』。我們的目標是複製大腦學習方式的核心特徵,將視覺印記作為記憶。我們開發的原型設備是朝著神經機器人學、更好的人機互動技術和可擴展的仿生系統的目標努力的過程中所取得的重大飛躍。」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前言: 人類除視覺、聽覺之外,在嗅覺研究上有新突破,帶來新想像空間和應用空間,人類對大腦的認知以及類腦晶片、AI晶片又跨上新臺階,未來的晶片發展之路又有可能另闢蹊徑。神經擬態計算可以大幅度提升數據處理能力和機器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神經擬態晶片比傳統晶片的能耗要低得多。神經擬態計算是英特爾為應對計算領域非結構化、有噪聲數據日益增加等挑戰而研發的新的計算機架構。應用神經科學的最新見解,來創造作用方式更類似於人腦的晶片而非傳統計算機的晶片。神經擬態系統在硬體層面上複製了神經元組織、通信和學習方式。
  • 浪潮存儲聯合華中大,探索科研新基建背後的大數據奧秘
    人腦的體積大約是小鼠腦的1500倍,擁有860億個神經元,人腦的三維圖譜數據量將會再提升幾個量級。現如今,單純的腦成像已經不成問題,但成像之後巨大的數據量如何存儲和分析成為當下腦科學等多個科研領域最為棘手的挑戰。
  • 果蠅如何看到顏色?研究發現工作方式類似人腦迴路
    Zuckerman思維腦行為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論文作者高級研究員Rudy Behnia博士說:「大腦可以識別超過一百萬種不同的顏色,這是我們才剛剛開始理解的驚人能力。通過今天的研究,我們確定了神經細胞的迴路,該迴路充當果蠅大腦的顏色合成器。這一發現非常令人興奮,因為這種類似的系統似乎在人腦中起作用。隨著我們對果蠅大腦的深入研究,我們將會發現更多關於我們自己看到和處理色彩的能力的信息。」
  • 人腦不能處理和檢索知識存儲記憶
    進入十八世紀,電和化學方面的發現又引發出人類智能的新理論,這些理論實質上依舊多為比喻性的。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有感於當時最新的通信發展,將人腦比喻成了電報機。這些比喻性理論都反映當時相關的最新思想。可以想見,上世紀四十年代計算機科技出現之後,不出幾年就有了人腦像計算機一樣運作的說法:大腦是硬體,思想則是軟體。
  • 會「學習」的人工突觸 比人腦處理信息快
    【IT168 資訊】「以神經元為模型的超導計算晶片可以比人腦更快、更高效地處理信息。」《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於近日所描述的這一成就是開發用於模擬生物系統的高級計算設備的關鍵基準。它可以打開更自然的機器學習軟體的大門,雖然許多障礙仍然可以在商業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