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終極數據存儲方式

2021-01-11 開源中國

北京時間8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談到信息存 儲時,硬碟完全不能和DNA相提並論。在人類的基因序列中,1克的重量就可以包含幾十億GB的數據,而1毫克分子的信息存儲空間就可以包含美國國會圖書館 全部的書籍,並且還有剩餘。在過去,這些只是理論上的概念。現在,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研究人員可以把一部遺傳學教科書的內容存儲到1微微克 (picogram,相當於萬億分之一克)DNA中,這一技術上的突破很可能會革命性的提升人類存儲信息的能力。

過去,有些研究團隊一直試圖向活細胞中的基因組寫入數據,但是這種方式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細胞會死亡,這並不是你存儲學期論文的好方法。另外,細胞還會分裂、複製,其中會不斷發生變異,從而改變數據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個由波士頓哈佛醫學院合成生物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領導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DNA信息歸檔系統,完全不需要利用細胞。相反,利用的是一臺噴墨印表機,從而將化學合成的一小段DNA嵌入到一 塊微型玻璃晶片的表面。為了給數字文件進行編碼,研究人員把文件劃分為微小的數據塊,並把這些數據塊以A、C、G、T(DNA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的字母組 合來表示,放棄了過去在計算機上的1和0編碼方法。每條DNA片段還包含了一個數字「條碼」,用來記錄數據在原文件中的位置信息。在讀取信息時,需要 DNA測序儀和電腦將所有片段按序重新組合起來,並轉換為數字的格式。計算機還需要負責處理錯誤信息,因為每個數據塊都可能會被複製上千次,經過比對,任 何小錯誤都可以被發現和糾正。

為了證實這一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能力,該團隊使用了這種 DNA晶片將丘奇同他人合著的一本遺傳學書籍進行了編碼。他們成功了。在將書籍內容轉換為DNA的信息、並將其翻譯成數字存儲模式後,該系統顯示的出錯率 為每百萬比特僅兩個錯誤,相當於一些小小的拼寫錯誤。這同DVD的性能差不多,遠遠好過硬碟。本周五,該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布的報告稱,考慮到DNA晶片的體積非常小,它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密集的信息存儲介質。

不 過,你最好別急著將快閃記憶體上的數據複製到基因存儲上。美國馬裡蘭州羅克維爾市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學家丹尼爾-吉布森(Daniel Gibson)表示,DNA測序儀和其他設備的成本相當高,目前還不適宜推廣,但是這一領域發展迅速,這項科技將會變得更便宜、更快速和更輕便。吉布森過 去領導的研究團隊曾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最完整的基因組,並在DNA中加入了一些額外的信息作為「水印」。不過,這些研究人員使用的是三個字母的編碼系統, 要比丘奇團隊的效率低一些,但是卻成功阻止了活體細胞的複製,從而不會將DNA轉換為蛋白質。吉布森說,「如果DNA要被用來存儲信息,並且使用環境不在 實驗室裡,那麼你還需要DNA測序儀的幫助,而這是很不現實的。」丘奇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表示,除非某人有意識的「破壞」他的DNA數據存儲系統,否則信 息將非常安全。

相關焦點

  • 我,就是數據:高中生把數據編入體內,1公斤DNA 未來可儲存全球數據
    Lucy最終化身為超級「U盤」而目前我們正處於數據爆炸增長的時代,現存的硬碟、3D內存晶片等數據存儲方式已然出現「負荷過重」的跡象。若是要存儲全球的數據似乎是一件較為棘手的事情,更不要提做到像Lucy那般集「全宇宙數據於一身」了。一種新的方式便應運而生——DNA數據存儲。其實,這種嘗試早就已經開始了。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2016年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套新的編碼系統,可以極大的增加dna分子的數據存儲容量他們將一部電影,一個電腦作業系統,一篇論文,一個電腦病毒,一張電子券進行了「鹼基編碼」,並成功的合成了實體dna
  • DNA存儲,拯救人類數據危機的良方?
    相對於磁存儲和光存儲而言,DNA存儲有哪些優勢?首先,就是節約空間。但這些單層平鋪式的存儲方式,比起DNA的雙螺旋立體結構來說,其存儲量就有了多個數量級的差距。DAN本身的物理體積極小且又是立體結構,單位空間的數據密度非常高。
  • DNA數據存儲,有了新方法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全新的DNA數據存儲系統,可使用戶在不破壞原始文件的情況下讀取或修改數據文件,並且具有更強的實用性。  「現有的大多數DNA數據存儲系統都需要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來訪問存儲的文件,這在複製信息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帶來了一些重大的挑戰。」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卡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的助理教授Albert Keung說,「我們開發了一種不依賴PCR的『動態操作且可重複使用的信息存儲系統』(DORIS),解決了DNA數據存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面臨的一些關鍵問題。」
  • Nature:用2斤DNA就能存儲世界上所有的數據
    那時,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和他的團隊也發表了一種DNA編碼的實例。當時739KB數據量的EBI文件構成了有史以來的最大DNA存儲;但是在2016年7月,微軟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利用DNA存儲技術完成了約200MB數據的保存,是信息存儲的一個飛躍。
  • 科學家用DNA來存儲數字數據
    我們處於一個數據大爆炸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的數據的激增和豐富,迫切新計算機制出現,因為我們現在的計算機可能無法有效地處理由於數位技術的日益使用而湧入的數據。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正在提出創造性和尖端的解決方案,以利用這些大量的數據,以推動創新。然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麼有新的更有效的計算機,要麼有更好的工作和存儲數據的方法。
  • 關於Xilinx FPGA如何獲取FPGA的Device DNA
    一般來說,用戶在邏輯上可以通過特定的接口把這個Device DNA讀取出來,經過一系列加密算法之後和預先在外部Flash存儲的一串加密後的字節串做比較,這個flash存儲的加密後的字節串也是由該DNA經過加密後得到,fpga加載程序後可以先從flash讀出該段字節做比較,如果相同,則讓FPGA啟動相應的邏輯,如不同,則代表該FPGA沒有經過用戶授權,用戶邏輯上可以關閉FPGA的邏輯功能甚至可以通過一些手段讓硬體損壞
  • 科研團隊研發出「萬物DNA」材料 傳統存儲方式面臨極限
    全球的數據量不斷增加,傳統的存儲架構,如硬碟和磁帶,越來越難以跟上數據存儲的需要。隨著這些裝置逐漸達到存儲極限,DNA被當作一種長期存儲方案提出來。過去的研究已經強調了DNA的持久性和存儲海量信息的能力,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可利用其持久性進行存儲。
  • 存儲能力驚人 哈佛科學家將一部電影上傳到了DNA中
    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導,復活猛獁象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的夢想,現在我們離將其變成現實又近了一步,因為人類讀取生物DNA中存儲信息的技術正在快速提高
  • 1公斤DNA就能存儲全球數據!未來人體就是行走的超級「硬碟」
    DNA存儲技術作為未來潛在的無限存儲方式,或將打開數據存儲的新紀元。DNA是如何實現數據存儲的?DNA存儲是一種相對於傳統存儲設備的生物存儲技術。它是一種用人工合成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存儲文本文檔、圖片和聲音文件等數據,隨後完整讀取的技術。
  • 一篇文章搞懂 數據結構中的 線性表存儲方式(順序表 與 鍊表)
    我們知道:數據結構是計算機存儲和組織數據的方式。選擇不同的數據結構來處理數據,可以在不同的場景發揮很棒的效率。數據結構從邏輯層面上分為線性結構和非線性結構。線性結構:顧名思義,就是數據連成線一樣存儲。非線性結構:分為 樹 和 圖,樹與圖的區別就是:樹是沒有環路的,從大的意義來看,圖是包含樹的,即沒有環路的圖就是樹。
  • CRISPR技術成功將數據存儲在活細胞DNA中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通過CRISPR技術,將數字電子信號直接轉換為存儲在活細胞基因組中的遺傳數據,這或是邁向開發用於長期數據存儲的新介質的關鍵一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將編碼二進位數據(計算機用來存儲數據的1和0)的特定DNA序列插入細菌細胞。通過將這些DNA序列的不同排列分配給不同英文字母,研究人員將文本消息「hello world!」成功編碼進了大腸桿菌細胞內的DNA中。研究團隊隨後通過提取和測序細菌DNA解碼了該消息。
  • 威騰電子「分區存儲「技術席捲2019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
    12月3日,由百易傳媒(DOIT)主辦的2019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DATA & STORAGE SUMMIT,DSS)在京召開幕,與眾專家對新一代關鍵存儲技術趨勢及數據創新應用進行了熱議,數據智能成為關注的焦點。
  • ...出席 2020 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 詮釋雲原生時代存儲「進化論」
    11 月 18 日,「2020 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在北京召開,青雲QingCloud 受邀參加。  「2020 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由百易傳媒(DOIT)主辦,中國數字經濟百人會、中國電子學會信息存儲專業委員會、全球網絡存儲工業協會(SNIA)協辦,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存儲專委會領導,與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代表,共同探討新數據時代存儲技術發展趨勢,分享數位化轉型成果,共話智慧未來。
  • 哈佛教授用DNA存儲電影,未來你家寵物狗就是移動電影院
    現在我們離復活猛獁象又近了一步,因為人類讀取生物DNA中存儲信息的技術正在快速提高。 而且在細菌的每一代後代中,存儲在基因中的電影都「完好如初」。據估算,DNA存儲的數據量可達相同大小光碟的1萬億倍。這就意味著,DNA未來或將成為新的海量存儲裝置。   試想一下,現在一個硬碟可以存1T的電影,將來你家的寵物狗可以存幾萬億T的電影,把人類拍的所有電影裝進去,還沒裝滿。想看什麼電影,把你家寵物狗連到電腦上……
  • DNA硬碟:16GB的英文版維基百科,正以4Mb/s的速度存入DNA
    Catalog認為,生物分子的壽命將遠遠超過最新的計算機存儲技術。——DNA寫入機的哲學基礎據CNET報導,StartCatalog已經將所有16 GB的英語維基百科存儲在這個小瓶中的dna上。上個世紀60年代,生物存儲信息的想法被科學家提了出來。而今,美國是DNA存儲技術的最大玩家,其次是歐洲。對於大多數人而言,DNA用來存儲數據,是一項非常神奇的技術。但是,我們的大自然,億萬年來的各種生物,都是利用DNA來傳遞信息,也就是遺傳,從而實現了繁衍生息。DNA數據存儲技術的的原理是什麼?
  • 2019年十大新興技術:生物降解塑料、社交機器人、DNA數據存儲
    假設世界人口達到78億,到2020年,全球每人每秒可創建1.7兆字節的數據,相當於每年約418萬億億兆。如果是這樣的話,目前存儲0和1容量的磁性或光學數據存儲系統無法持續超過一個世紀。此外,運行數據中心需要大量的能量。簡而言之,我們即將面臨一個嚴重的數據存儲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只會變得更加嚴重。
  • 2019年十大新興技術:生物降解塑料、社交機器人、DNA數據存儲……
    假設世界人口達到78億,到2020年,全球每人每秒可創建1.7兆字節的數據,相當於每年約418萬億億兆。如果是這樣的話,目前存儲0和1容量的磁性或光學數據存儲系統無法持續超過一個世紀。此外,運行數據中心需要大量的能量。簡而言之,我們即將面臨一個嚴重的數據存儲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只會變得更加嚴重。硬碟驅動器的替代方案正在取得進展:基於DNA的數據存儲。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ASU和上海交通大學(SJTU)的一個由分子科學學院米爾頓格利克教授郝巖領導的科學家團隊,以及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
  • 將整本《綠野仙蹤》存入納米級DNA中,高效準確,讀取無壓力
    他們開創了一套新的DNA數據編碼和解碼方法,不僅非常高效,還可以長期保存數據。最關鍵的突破在於,準確率也非常高。DNA技術近些年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力:存儲密度大。例如,一個鞋盒能裝下的所有DNA,足以保存100個大型數據中心的所有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