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能力驚人 哈佛科學家將一部電影上傳到了DNA中

2021-02-24 全球IT科技館

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導,復活猛獁象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的夢想,現在我們離將其變成現實又近了一步,因為人類讀取生物DNA中存儲信息的技術正在快速提高。同時,DNA未來可能還會成為新的海量存儲裝置。據估算,DNA存儲的數據量可達相同大小光碟的1萬億倍。

近日,哈佛大學威斯生物工程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就利用先進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打造了首款「分子記錄儀」。

有了分子記錄儀,人類就能記錄基因組中的數據,未來這些數據可以隨意訪問或複製,幫助醫生抗擊疾病,同時加深我們對生物學的理解。

為了證明這一理論,該團隊成功將複雜的信息編碼在了細菌細胞的DNA中。這段複雜信息包括一張人手的照片和1878年一部經典電影中駿馬飛馳的片段。

被編入DNA的經典電影片段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未來你能拿著自家的基因改造寵物直接觀看新一季的《權力的遊戲》。

其實主導該項目的專家喬治-秋奇也在做猛獁象的基因測序,他希望能將這種原始生物復活來保護西伯利亞凍土區的生態環境。

鑑於基因能成為海量存儲裝置,秋奇和他的團隊希望將活體細胞變成人體的「黑匣子」,用來存儲各種關鍵數據。

「我們想把細胞變成歷史學家。」神經科學家塞斯-斯普曼說道。「我們設想了一個生物記憶系統,它體積更小,而且是全能型選手,未來將負責追蹤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件事,打造專屬的紀錄片。」

對科學家來說,這種能解讀細胞中存儲初始數據的工具簡直是無價之寶。「我們可以將它當成配方來設計類似的細胞。」斯普曼說道。「醫生可以分析疾病的成因並找到相應的治療方法。」

最終,該技術還能幫科學家解讀人類的終極奧秘——大腦的工作方式。

斯普曼表示:「我們想利用神經元記錄下大腦的分子歷史,有了分子記錄儀,科學家就能一次性採集到腦細胞攜帶的數據並對細胞進行直接觀察。」

該團隊表示,整個編碼過程中,動物並不會受到傷害,但細菌細胞卻受到了不少影響。

(*圖文內容整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用DNA存儲電影,未來你家寵物狗就是移動電影院
    最終,該團隊將一部經典電影的每個像素指定一個DNA編碼,形成了一個代表整部電影的DNA序列,然後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把這一DNA序列插入到一種常見腸道細菌——大腸桿菌的基因中。上圖左為原始圖像,上圖右為從細菌中重新提取重建的圖像。   研究團隊發現,這部電影不但隨著宿主生物體的生長和分裂,可以被隨意訪問和無限複製。而且在細菌的每一代後代中,存儲在基因中的電影都「完好如初」。
  • 哈佛都用DNA存儲電影了
    一個多世紀後,這個電影片段與高科技結緣:成為首部被編碼在活體細胞DNA中的電影。隨著宿主生物體的生長和分裂,這部電影可以被隨意訪問和無限複製。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周三發表了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的這一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是基因用作海量存儲裝置潛力的最新和最令人震撼的例子。科學家已成功地將莎士比亞的全部十四行詩編碼到DNA中。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2016年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套新的編碼系統,可以極大的增加dna分子的數據存儲容量他們將一部電影,一個電腦作業系統,一篇論文,一個電腦病毒,一張電子券進行了「鹼基編碼」,並成功的合成了實體dna
  • 科學家想把人腦上傳到電腦
    據國外媒體報導,這是一個直接從一部科幻小說中拿出來的計劃,或許是一個使人永生的方法。舊金山一位發明人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
  • 【地球周報】神奇的DNA 竟然可以存儲電影
    歡迎收看地球周報,各位好,您現在看到我,是一個「人」吧,不過也許在哈佛大學的一些研究人員眼中,我就一個會說話的移動硬碟。為什麼呢,因為我全身是細胞,細胞裡有DNA。《紐約時報》報導,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把電影片段放在了細胞DNA中存儲,可以被隨意訪問和無限複製。這是一部1878年拍攝的關於馬的電影。
  • 未來記憶可上傳存儲,下載到新身體或機器人中
    長生或者永生這個詞,只在神話故事和科幻片中才會出現。科幻電影中的「人類永生」要實現了?在現場演示過程中,馬斯克為了讓演示更真實,還找來了一頭豬作為實驗,這頭豬已經在兩個月前就被植入了晶片設備,這隻豬目前狀態良好,十分活潑,無任何異常。
  • 馬斯克:未來記憶可上傳存儲 下載到新軀體或機器人中
    科幻電影中的「人類永生」要實現了?現場演示中,馬斯克還找來了一頭豬,這頭豬在兩個月前被植入Neuralink設備,目前狀態良好,十分活潑。演示現場可以看到和聽到這頭豬腦部的Neuralink設備發出的實時信號,無論它是走來走去還是觸碰什麼東西,都能轉化為可探測的神經信號。
  • 將整本《綠野仙蹤》存入納米級DNA中,高效準確,讀取無壓力
    DNA中,基本方法就是將0和1轉換為4種核苷酸(鹼基組成的序列)。好消息是,現在科學家們研究出了一種新的編解碼方式HEDGES,全名Hash Encoded, Decoded by Greedy Exhaustive Search,可以更高效地將數據合入DNA,或取出來。
  • DNA存儲,拯救人類數據危機的良方?
    而如果像諾亞方舟一樣,一股腦把人類、動植物和人類的知識搬運到飛船上,現有的火箭運載能力,恐怕也裝不下這些物質的億萬分之一。如果想儘可能多、儘可能長久地保存地球的生物,我們只需要把所有物種的DNA序列信息收集打包,在飛船的低溫環境下便可以保存長達數十萬年;而人類文明的信息呢?我們知道這些信息最高效的形式就是數據,而這些數據主要存儲在硬碟和光碟當中的。
  • 複製保存 科學家計劃將人腦上傳到電腦
    中關村在線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舊金山一位發明人蘭德爾·科尼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    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
  • DNA:終極數據存儲方式
    在人類的基因序列中,1克的重量就可以包含幾十億GB的數據,而1毫克分子的信息存儲空間就可以包含美國國會圖書館 全部的書籍,並且還有剩餘。在過去,這些只是理論上的概念。現在,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研究人員可以把一部遺傳學教科書的內容存儲到1微微克 (picogram,相當於萬億分之一克)DNA中,這一技術上的突破很可能會革命性的提升人類存儲信息的能力。
  • 哈佛大學新研究:一克DNA能存儲704TB數據!
    DNA是人體正常的遺傳物質,由於它獨特的的雙螺旋結構,科學家總是想著用它來幹點遺傳介質之外的事情。對DNA的早期研究成果已經有了「DNA電路」和「DNA納米級流水線」,不過我們尚未見過將DNA作為存儲介質來使用,我們差點就錯過了這一幕——一個由George Church、Sriram Kosuri and Yuan Gao三人領導的哈佛科研小組已經實現將數據塞進一個DNA的脫氧核糖核苷酸裡面(A,C,G,T,分別是帶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它們各有二進位數據96bit。
  • 從BT電驢到磁力連結 分布式存儲發展史就是一部網際網路商業恥辱史...
    從2000年誕生的電驢,到後來的電騾,再到2001年誕生的BT,再到後來的磁力連結,分布式網絡在為大型文件上傳與下載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變成了滋生犯罪的溫床。從瑞典到美國,從英國到德國,從西班牙再到中國,分布式網絡上的犯罪行為不斷遭到打擊,可以這樣說,分布式存儲發展史,就是一部網際網路商業恥辱史。先來梳理一下HTTP超文本存儲協議的誕生歷程與弊端。
  • Nature:用2斤DNA就能存儲世界上所有的數據
    當時739KB數據量的EBI文件構成了有史以來的最大DNA存儲;但是在2016年7月,微軟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利用DNA存儲技術完成了約200MB數據的保存,是信息存儲的一個飛躍。目前,全球範圍內都面臨著數據量的快速增長。最近的實驗有跡象表明,對使用DNA作為存儲介質的興趣已經遠遠超過了基因組領域。
  • 哈佛大學新研究:DNA秒變U盤.看片?插嘴就好了啊~
    7月13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賽斯•希普曼(Seth Shipman)帶領的研究人員,將一部視頻短片(Gif圖)存進了活的大腸桿菌裡。
  • 15部全球科學家一致推崇的硬科幻電影
    2021-01-09 13:24:22 來源: 戀愛與技巧 舉報   15部全球科學家一致推崇的硬科幻電影
  • ARM處理器的程序與數據存儲(馮·諾依曼與哈佛結構)
    現在常用的ARM版本中,都不支持非對齊字的傳輸(ARMv3、ARMv4、ARMv5)。在ARMv6中,開始支持非對齊字的傳輸。3、「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和「哈佛」體系結構 說到ARM程序與數據存儲,應該講一下「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和「哈佛」體系結構。因為ARM7系列採用馮·諾依曼體系結構,而ARM9~ARM11採用哈佛體系機構。
  • 科學家用DNA來存儲數字數據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正在提出創造性和尖端的解決方案,以利用這些大量的數據,以推動創新。然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麼有新的更有效的計算機,要麼有更好的工作和存儲數據的方法。最近,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DNA作為數字數據的存儲材料,在數據存儲方面取得了這樣的突破。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ASU和上海交通大學(SJTU)的一個由分子科學學院米爾頓格利克教授郝巖領導的科學家團隊,以及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以及合成生物學領域。
  • 一隻塑料兔竟有DNA,身體每處都能「克隆」 本兔
    然後,將PCR擴增的寡核苷酸裝載到SPED(silica particle-encapsulated DNA)珠子中,並將其嵌入聚己內酯(PCL)中。PCL是一種可生物降解的熱塑性聚酯,具有低熔點和在各種有機溶劑中的高溶解度,使其成為在溫和條件下進行共混和印刷的理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