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想把人腦上傳到電腦

2021-01-13 IT之家

據國外媒體報導,這是一個直接從一部科幻小說中拿出來的計劃,或許是一個使人永生的方法。舊金山一位發明人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

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他認為,通過將人腦繪製成圖,將它的能力簡化為計算指令,然後用代碼複製這些指令,人類可無限期活下去。

  

科學家科尼希望可將人腦上傳到一部電腦中,使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甚至在沒有必要前往的情況下造訪其他星球。

這位科學家在最近於舊金山舉行的一個科學會議上表示:「當我說到仿真時,你應該想到它和用一部個人電腦模仿一部麥金塔電腦具有同樣的意義。這有點像平臺獨立代碼。」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

科尼表示,這不只是一個人工智慧,而是將人的頭腦下載到一部電腦中。他說:「神經系統科學家99.9%地相信人腦是一個機制。」它是一個具有計算能力的東西,又是一個執行各個功能的東西。如果你弄清楚它是如何運作的,就可用其他科技替代它。

科尼對美國雜誌《Vice》說:「你取下一小塊人腦然後複製它是一個非常主流的想法,也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想法。那為什麼不用整個大腦呢?為什麼不將人腦上傳到一部電腦中,然後我們可以處理更多數據,更好地存儲它,像電腦一樣組織我們的思想,將其放入我們無論何時都可使用的文件夾呢?」

這位科學家認為,通過使用他的系統,我們將能夠生活在其他世界甚至虛擬世界中。他說:「生活在一個更虛擬的世界中會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製造的身體或許不是為了存在於這個環境,而是其他世界,例如太空等。」

科尼成立了一個名為「複寫」(Carboncopies)的組織,致力於這個項目的技術和倫理問題的研究。該組織說:「我們支持幫我們闡述高級基質獨立頭腦(ASIM)術語、將頭腦功能從生物基質轉成為另一個可以執行各個功能的基質的實用方法。複寫組織最初將使一項技術處在不可知論的立場。然後,我們組織研討會和學術會議,讓對我們的項目感興趣的人交流看法,和其他人建立密切聯繫,一直留意該領域的最新進展。」

相關焦點

  • 複製保存 科學家計劃將人腦上傳到電腦
    中關村在線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舊金山一位發明人蘭德爾·科尼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    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
  • 谷歌工程師預言2045年人腦思想可上傳電腦
    庫茨魏爾提出了幾個觀點:到2045年前,人將可以將大腦的思想全部上傳到電腦,這個大事件將成為「奇點」;到本世紀末,人類身體部件將可以用機器替代;如果預測成了現實,人類將可以長生不老。  庫茨魏說:「根據對模擬人腦功能所需計算力的保守估計,我們可以將智力增加10億倍。」換言之,如果到時我們能夠用電腦來模擬人腦功能,意味著人類智力將大幅增長。
  • 《賽博朋克2077》:把意識上傳到電腦,這種事情可能發生嗎?
    但從很久以前開始,人類就開始渴望突破體驗的極限,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革新,拋卻人類的軀體、將自我意識上傳到一個完全數位化的世界,這一設想已經逐漸具備了可行性,甚至在人類的演化旅程中,它或許就是接下來的一步。就像遊戲《賽博朋克2077》一樣,把意識上傳到電腦,這種事情可能嗎?要上傳的是什麼呢?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人腦是人類智能的物質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科學家研究使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產生了所謂電腦,出現了人工智慧這樣的新興邊緣科學,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對人腦與電腦。在某些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將有助於對人腦及其思維過程的理解。
  • 人腦數據能上傳到晶片,人將以數據流永存下去
    在單向腦機接口的情況下,計算機或者接受腦傳來的命令,或者發送信號到腦(例如視頻重建),但不能同時發送和接收信號。而雙向腦機接口允許腦和外部設備間的雙向信息交換。通俗一點來說,腦機接口就是一個連接器,把腦與電腦連接起來,從而實現電腦對人腦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做到可以修復任何大腦問題,包括恢復視力、治療癱瘓和阿茲海默症等。
  • 俄羅斯億萬富翁的「全息永生」計劃,預計30年內將大腦上傳至電腦
    【導讀】俄羅斯億萬富翁德米特裡 · 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想把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上,這樣他死後就能以全息圖像的形式繼續生活。俄羅斯億萬富翁的「阿凡達」之夢 伊茨科夫希望在未來的三十年,自己能夠成為變成這樣一個不朽的全息化身。
  • 「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可穿戴設備將破譯腦電波
    近幾十年,研究者們一直想將人腦和電腦直接聯接起來,而這種科幻作品中的場景,不久後可能將成為現實。在解決完這個問題以後,「神經連接」公司將會著手研究「人腦電腦交互技術」。腦機互聯為提升人類智力穆斯克:腦機互聯為提升人類智力據報導,「神經連接」公司將使用「神經織網」的技術,通過手術,在人類大腦中植入微型電極,使人腦與電腦間建立聯繫,實現思維的上傳和下載,使人類的智能達到更高水平,從而確保人類能夠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威脅
  • 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容量勝過所有電腦
    東方網9月16日消息:英國《獨立報》14日報導說,研究人員首次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容量,發現人腦在這方面的能力超過所有的電腦。那些預言電腦的能力將超過人腦的人已經能夠被證明是絕對錯誤的。報導說,在《大腦與思維》雜誌發表了上述計算結果的科學家們說,儘管最大的電腦的記憶容量是1,000,000,000,000個字節(10的12次,即方),人腦的記憶容量的字節數則大到10後面跟8432個零。研究人員說,記憶是自然智慧的基礎,而人腦的記憶容量至今還是個謎,因為沒人能建立合適的計算模型將其測算出來。
  • 「詭異」的對應——電腦視覺和人腦視覺的共同策略
    一項10月22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的文章指出,大腦在視覺形成的初始階段就會檢測到三維形狀信號這一自然人腦策略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訓練人工智慧時發現的智能視覺策略一致。研究人員對自然神經元和人工神經元進行了同樣的圖像反應測試,並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大腦視覺皮層V4區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三維形狀信號的,打破了過去40年來的研究局限性(過去科學家只關注二維形狀信號)。
  • 人腦PK電腦;人腦十個神奇的特點。
    難道大腦跟電腦一樣,電腦應該也沒有疼痛感。難道電腦最終會進化到人的 大腦的程度,電腦進化後的大腦會去掉疼痛感嗎?2. 壓力會導致大腦變小,難怪很多人壓力一大就做蠢事。    若干研究會證明,負面情緒會導致大腦萎縮變小,大腦一小就會笨,這點跟電腦也相似,信息量一大,電腦也就變蠢了,死機了。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雖然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設計製造的,兩者之間有著相似性,也有著差異性。一,人腦和電腦的相似性。人腦的基本認知單位是神經元,粗略地看,神經元其實也是一個電晶體。二,目前人腦的綜合能力遠高於電腦,但電腦的前途可能更光明。a,人腦是大自然經過幾十億年生物演化自生的產物,而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功能設計出來的產物,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好嗎?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有人設想,把電腦晶片植入大腦,人直接和電腦通過大腦意識和電腦交流。當你需要某一資料或考試卷答案時,馬上會有資料或試題答案出現在你的腦中。如能這樣,學生們將再也不害怕考試了,個個都是學霸了。
  • 腦科學家魯白:在這五個方面電腦是勝不過人腦的
    未來機器會戰勝人腦嗎?對於為什麼要研究腦,BrainCo創始人、哈佛大學博士生韓璧丞認為,主要是因為人類會遇到相關的問題。另外,一部分人年齡大了之後會有老年痴呆症,這個病的發病原理也不清楚,這都需要對人腦有進一步的認知。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駱利群進一步指出,人類對腦的了解太少了,正因為如此,他編寫了腦科學方面的一本教科書《神經科學原理》,在國外已經出版,翻譯過來的版本正要在國內上市。對於為什麼各國都開展了腦計劃。
  • 電腦到人腦,計算機必不可少的4大思維
    計算機在解決數學問題,診斷疾病,下西洋棋等智力運動的方面大大超越了人腦的優勢,但是在控制機器人做事情(例如:洗碗,打掃房間,繫鞋帶……),或者學習5歲大的兒童就能理解的常用語言方面卻困難重重。一臺計算機可以運行我們定義的各種算法,人腦卻只能運行一套特定的算法。而且,模仿計算機在很大一個限制上是準確性存在問題的,而避免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增加通道的準確性。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傳送中出現錯誤的概率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模擬計算機通過柔性降級的方法處理該問題。這是怎麼做到的呢?秘訣就在於冗餘。
  • 20年後,電腦可備份人腦記憶
    英國的科學家12日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未來20年的時間內,人們只需要一個方糖大小的電腦裝置,就可以完整地備份人類每一秒鐘的思維和記憶。  只需方糖大小的裝置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13日報導,12月12日,國際最頂尖的計算機專家、心理學家以及神經科學專家聚集在倫敦大英圖書館舉行會議,共同討論計算機人工智慧以及如何利用計算機記錄人腦的思維等問題。
  • 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得永生?你可能想多了
    雖然長生不老這種美好的願景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如今,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圍繞思維永生的相關研究不斷引得眾多科學家關注。比如在身體死亡後,講人的大腦意識上傳到雲端,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是否能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能夠通過電話或視頻通話與現實世界中的親人保持聯繫?這種未來的可能性就稱為思維上傳,也就是在「數字來世」中繼續維持一個人的思想意識。
  • 施路平: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
    施路平教授的演講題目是《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他為我們介紹了發展類腦計算的必要性及其挑戰,並分享了關於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人腦和電腦這兩個系統可以互補,類腦計算能夠支撐人工通用智能發展,其關鍵在於多學科融合。
  • 讓人腦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2020-09-11 05:59:01 來源:科技日報腦機接口正從科幻走向現實讓人腦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像人類一樣思考一直是人工智慧不斷追尋的目標。目前,儘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其與人類思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於人腦的認知始終影響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了解和模擬人腦已成為迫切需求。本期兩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腦機接口和類腦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前沿信息。——編者打開人類的頭顱,植入電子晶片,讀取腦電波,獲取海量知識,這種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正在逼近現實。
  • 人腦與電腦的PK——記憶與聯想能力的差別
    #######計算機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各種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處理工具,被人們譽為「電腦」。人腦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加工器官,而「電腦」則是人類為了模擬自己大腦的某些功能而設計出來的一種信息加工機器。
  • 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是相同的
    串行化對於人類的思維非常重要,是人類的思維從感知到理性的必經的橋梁,這個串行化的工具就是一種程序的語言,對於人類而言,就是人類的自然語言。人類學會了語言之後,才真正的進入理性的思維世界。這種語言的工作原理,本質上和我們目前計算機的程序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是相同的,但由於基礎不同,也存在一些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