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2020-09-21 黑瞳宇宙探秘

「大腦本質是一個 CPU」在現有科技水平下,無法被否定也無法被證實。

雖然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設計製造的,兩者之間有著相似性,也有著差異性。

一,人腦和電腦的相似性。

a,電腦就是能夠輸入信息,處理信息和輸出信息的機器

(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硬體組成及工作原理示意圖。)

截至2019年11月,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理論上浮點運算速度每秒20億億次。

b,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同樣包括接受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階段。

人的大腦有1000多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

(令人驚嘆的人腦組織3D版。)

c,計算機的基本計算單元是電晶體,它可以把電壓這個模擬信號轉化為0/1的數位訊號。

人腦的基本認知單位是神經元,粗略地看,神經元其實也是一個電晶體。

二,目前人腦的綜合能力遠高於電腦,但電腦的前途可能更光明。

a,人腦是大自然經過幾十億年生物演化自生的產物,而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功能設計出來的產物,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神經元結構。)

目前為止人類的神經元比電晶體強悍太多,遠遠不是一個電晶體能夠比擬的。

(晶片)

其實一個神經元,更像一個微電腦。

首先,神經元的基本結構是樹突, 胞體和軸突。

(神經元構成的電腦網路。)

一個神經元就類似全球網際網路上的一臺電腦,樹突接收器,軸突發射器,細胞體處理器(胞體也可以接受輸入,樹突也可以進行處理計算)。

人腦就是由1000億個神經元(微電腦)聯網形成的超級生化電腦,它們之間的連接靠神經信號,神經信號又分為電信號 和 化學信號。兩種信號的相輔相成,編碼了我們的一顰一笑,喜怒哀樂。

至於這1000億個神經元是如何整合的(算法),迄今為止還是一個謎。

三,全球人腦電腦互聯會不會形成超級智慧——全球腦。

理論上未來極有可能產生超級智能——地球腦。

藉助網際網路為核心的通信網絡,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他們聯結在一起,彼此交流信息,形成一個特別巨大的智能系統---全球腦。

地球是一個腦(超級智慧),每一個人腦是一個神經元,每臺電腦是一個機器神經元

生物神經網絡(人腦)+數字神經網絡(網際網路)共同組成全球腦。

總的來說,小編認為人腦和電腦並無本質區別,電腦是人類根據人腦設計出來的機器腦,目前電腦的綜合能力遠低於人腦,但長遠來看機器腦的前途遠大於人腦,兩者也有可能融合。

理論上,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若地球超級智慧形成,其智能單個人腦無法想像。

也許宇宙文明之間的交流是發生在超級腦之間的,在地球文明未發展到地球腦之前,沒有資格進行宇宙文明交流,因此人類文明沒有邂逅外星人。

相關焦點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迄今機器人無論在外貌與功能方面正逐步向真人過渡,但是要想使未來的智慧機器人完全具備同人一樣的高度智能和夏雜的動作,這可能是永遠也實現不了的夢想,但它作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活躍在第一工業領域到第三工業領域中的前景是無量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代替人的大量手工、體力勞動為主要標誌,第二次工業革命將是以人工智慧代替人的大量腦力勞動為主要標誌。
  • 施路平: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
    在今年的WE大會上,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同臺,分享了細胞療法、弦理論、腦晶片、粒子機器人等前沿科學進展,為人類從「微觀」層面進一步了解自身、了解宇宙打開一扇科學之門。
  • 腦科學家魯白:在這五個方面電腦是勝不過人腦的
    在腦科學研討會上,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魯白主持了圓桌討論,圓桌討論主要討論了三個話題:為什麼要研究腦?為什麼開展腦計劃?未來機器會戰勝人腦嗎?對於為什麼要研究腦,BrainCo創始人、哈佛大學博士生韓璧丞認為,主要是因為人類會遇到相關的問題。
  • 「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可穿戴設備將破譯腦電波
    近期,一些科技前沿研究顯示,通過可穿戴設備,人腦的腦電波可能被破譯,而人腦通過直接連通電腦,從而獲得更強大的智能,也可能在十年內得以實現。 「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現在您看到的畫面,是1995年日本科幻動畫片《攻殼機動隊》裡的片段。通過脖子後方的埠,人類可以實現大腦與外部網絡的連接。
  • 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是相同的
    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是相同的,但由於基礎不同,也存在一些不同點。(1)信息表達基礎不同人腦的軟體的基礎工作平臺是知覺。知覺本身就是一種軟體,人在知覺的基礎上才形成的串行化的語言形式表達,才形成了思維意識,人的知覺的工作卻是並行化的。能夠上升到一個抽象的具體概念,需要大量的知覺的相關單元參與,才能完成的。
  • 人腦與電腦的PK——記憶與聯想能力的差別
    #######計算機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各種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處理工具,被人們譽為「電腦」。人腦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加工器官,而「電腦」則是人類為了模擬自己大腦的某些功能而設計出來的一種信息加工機器。
  • 馬斯克要「人腦與電腦共生」,這就有點嚇人了……
    馬斯克16日晚在一個產品演示會上表示,人類面臨被人工智慧(AI)超越的風險,但如果人腦能通過與電腦連接,將讓人類實現「某種與人工智慧的共生」。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立即在世界範圍內遭到質疑。「我們的大腦會被人工智慧劫持嗎?」德國《焦點》周刊18日稱,「這將是非常可怕的結局」。還有網友幽默補刀:「好的,我們很快在睡夢中也要看到跳不過去的廣告了!謝謝馬斯克!」
  • 讓人腦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2020-09-11 05:59:01 來源:科技日報腦機接口正從科幻走向現實讓人腦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像人類一樣思考一直是人工智慧不斷追尋的目標。馬斯克發展腦機接口的初衷是希望用機器來提高人腦智力,從而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抗衡。裝進大腦的智能設備,似乎跟智能穿戴設備沒什麼區別,只是它可以清晰讀取大腦的信號。有人說,這就像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其潛力幾乎是無限的,人類的發展也會迎來重大的改變。
  • 人腦PK電腦;人腦十個神奇的特點。
    難道大腦跟電腦一樣,電腦應該也沒有疼痛感。難道電腦最終會進化到人的 大腦的程度,電腦進化後的大腦會去掉疼痛感嗎?2. 壓力會導致大腦變小,難怪很多人壓力一大就做蠢事。    若干研究會證明,負面情緒會導致大腦萎縮變小,大腦一小就會笨,這點跟電腦也相似,信息量一大,電腦也就變蠢了,死機了。
  • 20年後,電腦可備份人腦記憶
    英國的科學家12日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未來20年的時間內,人們只需要一個方糖大小的電腦裝置,就可以完整地備份人類每一秒鐘的思維和記憶。  只需方糖大小的裝置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13日報導,12月12日,國際最頂尖的計算機專家、心理學家以及神經科學專家聚集在倫敦大英圖書館舉行會議,共同討論計算機人工智慧以及如何利用計算機記錄人腦的思維等問題。
  •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好嗎?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有人設想,把電腦晶片植入大腦,人直接和電腦通過大腦意識和電腦交流。當你需要某一資料或考試卷答案時,馬上會有資料或試題答案出現在你的腦中。如能這樣,學生們將再也不害怕考試了,個個都是學霸了。
  • 「詭異」的對應——電腦視覺和人腦視覺的共同策略
    一項10月22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的文章指出,大腦在視覺形成的初始階段就會檢測到三維形狀信號這一自然人腦策略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訓練人工智慧時發現的智能視覺策略一致。研究人員對自然神經元和人工神經元進行了同樣的圖像反應測試,並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大腦視覺皮層V4區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三維形狀信號的,打破了過去40年來的研究局限性(過去科學家只關注二維形狀信號)。
  • 讓電腦控制人腦將成為現實?馬斯克的瘋狂正在改變未來
    馬斯克正在通過他的行動把很多在科幻世界裡才有的東西在現實世界中實現了,而這次他瘋狂的要把電腦植入到人腦中。因為通過電腦控制人腦,那麼就會出現無法預估的風險,比如黑客入侵腦機後對人腦的控制,這樣的風險還是非常大的。
  • 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容量勝過所有電腦
    東方網9月16日消息:英國《獨立報》14日報導說,研究人員首次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容量,發現人腦在這方面的能力超過所有的電腦。那些預言電腦的能力將超過人腦的人已經能夠被證明是絕對錯誤的。報導說,在《大腦與思維》雜誌發表了上述計算結果的科學家們說,儘管最大的電腦的記憶容量是1,000,000,000,000個字節(10的12次,即方),人腦的記憶容量的字節數則大到10後面跟8432個零。研究人員說,記憶是自然智慧的基礎,而人腦的記憶容量至今還是個謎,因為沒人能建立合適的計算模型將其測算出來。
  • 科學家想把人腦上傳到電腦
    舊金山一位發明人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他認為,通過將人腦繪製成圖,將它的能力簡化為計算指令,然後用代碼複製這些指令,人類可無限期活下去。
  • 電腦到人腦,計算機必不可少的4大思維
    計算機在解決數學問題,診斷疾病,下西洋棋等智力運動的方面大大超越了人腦的優勢,但是在控制機器人做事情(例如:洗碗,打掃房間,繫鞋帶……),或者學習5歲大的兒童就能理解的常用語言方面卻困難重重。邏輯門的準確性可能通過錯誤偵查和校正碼達到任意高的精度。而冗餘出現的首要原因是神經傳輸系統自身的不可靠性。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為了解決CPU在大量數據運算效率低能耗高的問題,目前有兩種發展路線:一是延用傳統馮諾依曼架構,主要以3中類型晶片為代表:GPU、FPGA、ASIC;二是採用人腦神經元結構設計晶片來提升計算能力,已完全擬人化為目標,追求在晶片架構上不斷逼近人腦,這類晶片被稱為類腦晶片。
  • 人腦即電腦之腦機接口的實現,什麼是爬行腦?基因的本質是懶惰
    爬行腦的結構與功能大家都一樣,因為這些事大家都不能少,要是你不一樣就代表你的身體要發生功能障礙了。雖然如此,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差別的,每個人的大腦開放程度是不一樣的,這與大家的基因教育和後天成長環境相關。對於爬行腦的功能,總結下就是我們常說的有些事我們不用想也會。
  • 電腦必須有電才能啟動,人腦是怎樣驅動的呢?
    人的大腦比電腦不知道要複雜多少倍,因此消耗的能量也大,人每天汲取的食物轉化為能量,每口呼吸得到的氧同樣也轉化為能量,這些能量的25%供應給腦了。所以一些程式設計師一動不動,每天只在用腦子,但吃起來也不比運動員少。因為運動員只是運動四肢,而程式設計師必須開動腦筋馬達,消耗能量有得一拼。某種意義上說,人腦和電腦一樣,也是需要通電才能夠工作的。
  • 人腦的記憶能「外包」給電腦嗎?-青年參考
    英文中,「人腦的記憶」和「電腦存儲」共用「memory」一詞,但兩者差距很大,不過谷歌「眼鏡」的出現,似乎預示著兩者會走得越來越近。以後人腦的「memory」能不能完全「外包」給電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