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的記憶能「外包」給電腦嗎?-青年參考

2020-12-05 青年參考

    英文中,「人腦的記憶」和「電腦存儲」共用「memory」一詞,但兩者差距很大,不過谷歌「眼鏡」的出現,似乎預示著兩者會走得越來越近。以後人腦的「memory」能不能完全「外包」給電腦呢?

    上個月,谷歌推出了一款可以當眼鏡一樣戴的電腦,令全球的「技術宅」們嘆為觀止。這款超酷「眼鏡」,號稱集拍攝、話筒、網絡、平視顯示器和觸摸板於一身。為了展示這款新品,谷歌玩了很多噱頭。先是極限跳傘者向地面俯衝時,用它拍下了實時狀況;之後是自由式單車車手炫特技;最後一個攀巖者沿會議中心側壁而下,將這款新品交到客戶手上……

    這些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不過更讓我叫絕的還在後面。谷歌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此款新品的主導者謝爾蓋·布林現身說法,他把小兒子向上拋起,並用「眼鏡」實時記錄下了這一刻,拍下的畫面與他的雙眼所見完全相同,無一遺漏。

    布林是這樣描述的:「太不可思議了!……要是沒有『眼鏡』,全憑我的大腦進行如此精準的記憶,是根本不可能的。」這話聽著有些不可思議,我理解為技術發展到現在,居然可以把大腦和記憶層面的功能「外包」給我們手中的設備。

    即使不去考慮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文字具備的記錄功能,谷歌這款新品的理念也毫無新意。早在1945年,美國工程師兼發明家範內瓦·布希就曾描述過自己的假想系統,他稱之為Memex,這種裝置可以把人這輩子做過的事、說過的話經壓縮後貯存起來,方便日後查找。微軟的「我的人生比特」項目即是基於這個假想,試圖以數據形式記錄下現代生活的點點滴滴。圍繞該項目,微軟研究團隊成員戈登·貝爾和他的研究夥伴吉姆·詹梅爾共同創作了一本書《全面回憶:數字記憶革命》。

    不過在我看來,谷歌「眼鏡」並非僅是實時捕捉和傳播生活點滴這麼簡單。谷歌把技術「照進現實」,濃縮成如此輕便的生活必需品「眼鏡」,這將著實改變未來100年人類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在思考這個問題:一旦計算機記憶逐步成為人類記憶處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人類而言將意味著什麼?

    英文中,「人腦的記憶」和「電腦存儲」共用「memory」一詞,但兩者差距很大。計算機帶給我們的記憶一絲不苟,完整、忠實、客觀地記錄下所見所聞,並不依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褪色或錯誤。這些記憶可以毫無減損地進行無數次的分享、複製,或者依個人意願徹底刪除。人類能夠將其完整編入索引,並迅速檢索到;還能進行遠程登錄,瞬間傳送至世界各地。記憶的內容能夠被無限制地混合、擴充或升級。

    在計算機看來,人類的記憶不值一提。而人類正日益以計算機的標準衡量和評判大腦的種種功用。我們正逐步將大量生命中重要的記憶存入機器,從電話號碼到照片,從文件資料到日記。除了這些信息外,瞬間的感受、與家人朋友之間的親密交流也逐漸被封存進了機器。

    我既沒有一個可以戴在身上的電腦,也還沒有可以拋著玩的孩子。不過在我這個年齡,許多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我發現朋友升格做父母的消息,沒有比用手機傳遞更明白無誤的了。回看近幾年手機上留存的信息,我發現有6條和孩子出生有關,通常是在寶寶出生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之內發來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新生寶寶的姓名、出生時間、重×磅×盎司,並附上照片一張。

    這些信息留著讓人頗感美好。但在回看時,卻立時激起我內心的不安,因為我知道自己為何要存著這些信息。如果不存,大多數好友的第一個孩子姓甚名誰,生在哪天,我會全部忘記。

    但即使再完備的資料庫,相對於人類大腦而言也會有缺失,比如編故事這個人類大腦再普通不過的能力。我們是自然的產物,更是每個人獨特經歷塑造的產物。也許我們能識別大腦中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不同區域,但我們的大腦卻並不具備機器那般簡單的模塊。

    其實,獨立於想法、情感和自我之外的記憶是不存在的。我們所經歷的、從事的或習得的,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經過的事、遇到的人、有過的想法都被我們內化了。而不管是對現實的思考與改變,還是過去褪色的記憶,都是當下生活的繼續。真實的記憶是無法進行「外包」的,如同我們無法「外包」自己的情感與信念一樣,因為這些與我們自身密不可分。

    尼克拉斯·卡爾在其2010年的作品《淺水區》中講道:「正是偶然性的特點,讓真實的記憶羽翼豐滿,個性鮮明,也正是偶然性讓記憶變得神秘而脆弱。它適時而生,依身體變化而改變……一旦我們開始藉助電腦和網絡替代自身的記憶,從而忽視記憶內部處理的統一與連貫,我們的大腦將失去財富,變得蒼白空洞。」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

    連結

    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是谷歌公司於2012年研製的一款智能電子設備,具有網上衝浪、電話通訊和讀取文件的功能,可以代替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作用。

    「眼鏡」原型機看起來像一款環繞式眼鏡,包括一條可橫置於鼻梁上方的平行框架、一個位於鏡框右側的寬條狀電腦,以及一個透明顯示屏,並配有內置麥克風。該眼鏡還有一款內置攝像頭,可以進行視頻錄製及照片拍攝。

    平時,佩戴者可以正常走路、寫字,處理他們的日常事務。當他們想上網時,僅需輕晃一下頭部。這款產品是靠輕微搖動頭部實現滑鼠的滑動及按鍵功能的。

    谷歌「眼鏡」預計於2012年年末上市,價格在380英鎊(約3766元人民幣)以內。

相關焦點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人腦是人類智能的物質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科學家研究使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產生了所謂電腦,出現了人工智慧這樣的新興邊緣科學,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對人腦與電腦。在某些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將有助於對人腦及其思維過程的理解。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雖然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設計製造的,兩者之間有著相似性,也有著差異性。一,人腦和電腦的相似性。人腦的基本認知單位是神經元,粗略地看,神經元其實也是一個電晶體。二,目前人腦的綜合能力遠高於電腦,但電腦的前途可能更光明。a,人腦是大自然經過幾十億年生物演化自生的產物,而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功能設計出來的產物,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 人腦PK電腦;人腦十個神奇的特點。
    難道大腦跟電腦一樣,電腦應該也沒有疼痛感。難道電腦最終會進化到人的 大腦的程度,電腦進化後的大腦會去掉疼痛感嗎?2. 壓力會導致大腦變小,難怪很多人壓力一大就做蠢事。    若干研究會證明,負面情緒會導致大腦萎縮變小,大腦一小就會笨,這點跟電腦也相似,信息量一大,電腦也就變蠢了,死機了。
  •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好嗎?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有人設想,把電腦晶片植入大腦,人直接和電腦通過大腦意識和電腦交流。當你需要某一資料或考試卷答案時,馬上會有資料或試題答案出現在你的腦中。如能這樣,學生們將再也不害怕考試了,個個都是學霸了。
  • 科學家想把人腦上傳到電腦
    舊金山一位發明人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他認為,通過將人腦繪製成圖,將它的能力簡化為計算指令,然後用代碼複製這些指令,人類可無限期活下去。
  • 人的記憶能移植嗎
    人類記憶原理《辭海》中「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它作為大腦中的思維材料和全部知識,對思維和創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神奇的記憶移植試驗我們聽說過世界上有許多記憶力超強的人,但是你聽說過有人能把大英百科全書背下來嗎?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然而,科學研究發現,如果將人腦記憶力比作一隻電腦硬碟,就算有某位奇人能夠完成以上工作,他的「記憶硬碟」,也只用了不到1/10的空間。
  • 腦科學家魯白:在這五個方面電腦是勝不過人腦的
    未來機器會戰勝人腦嗎?對於為什麼要研究腦,BrainCo創始人、哈佛大學博士生韓璧丞認為,主要是因為人類會遇到相關的問題。另外,一部分人年齡大了之後會有老年痴呆症,這個病的發病原理也不清楚,這都需要對人腦有進一步的認知。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駱利群進一步指出,人類對腦的了解太少了,正因為如此,他編寫了腦科學方面的一本教科書《神經科學原理》,在國外已經出版,翻譯過來的版本正要在國內上市。對於為什麼各國都開展了腦計劃。
  • 「詭異」的對應——電腦視覺和人腦視覺的共同策略
    這一自然人腦策略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訓練人工智慧時發現的智能視覺策略一致。研究人員對自然神經元和人工神經元進行了同樣的圖像反應測試,並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大腦視覺皮層V4區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三維形狀信號的,打破了過去40年來的研究局限性(過去科學家只關注二維形狀信號)。
  • 人腦與電腦的PK——記憶與聯想能力的差別
    #######計算機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各種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處理工具,被人們譽為「電腦」。人腦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加工器官,而「電腦」則是人類為了模擬自己大腦的某些功能而設計出來的一種信息加工機器。
  • 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容量勝過所有電腦
    東方網9月16日消息:英國《獨立報》14日報導說,研究人員首次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容量,發現人腦在這方面的能力超過所有的電腦。那些預言電腦的能力將超過人腦的人已經能夠被證明是絕對錯誤的。報導說,在《大腦與思維》雜誌發表了上述計算結果的科學家們說,儘管最大的電腦的記憶容量是1,000,000,000,000個字節(10的12次,即方),人腦的記憶容量的字節數則大到10後面跟8432個零。研究人員說,記憶是自然智慧的基礎,而人腦的記憶容量至今還是個謎,因為沒人能建立合適的計算模型將其測算出來。
  • 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是相同的
    而電腦卻恰恰相反,電腦的0和1,是在人類的思維基礎上,先驗地明確表達,採用的先驗的硬體進行運算。所以電腦在這方面的運行速度,要遠遠高於人腦。但是,電腦在處理「人腦知覺處理的問題」的時候,卻是依靠軟體實現的,比如圖像識別,電腦要採用大量的軟體串行化運算來實現,速度很慢,效果也不一定好。
  • 馬斯克要「人腦與電腦共生」,這就有點嚇人了……
    「我們的大腦會被人工智慧劫持嗎?」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想要在2020年底之前將人腦連接到計算機上。「從移居火星到改造人類,瘋狂的馬斯克正在讓科幻變成現實」,據英國《金融時報》18日報導,他旗下的腦機接口初創公司Neuralink,希望在明年年底之前開始對人類患者進行試驗。
  • 複製保存 科學家計劃將人腦上傳到電腦
    中關村在線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舊金山一位發明人蘭德爾·科尼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    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
  • 「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可穿戴設備將破譯腦電波
    「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可穿戴設備將破譯腦電波 央視網4月25日報導,關注一些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的科幻場景。
  • 施路平: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
    施路平教授的演講題目是《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他為我們介紹了發展類腦計算的必要性及其挑戰,並分享了關於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人腦和電腦這兩個系統可以互補,類腦計算能夠支撐人工通用智能發展,其關鍵在於多學科融合。
  • 人腦PK電腦!三首富大腦PK!
    難道大腦跟電腦一樣,電腦應該也沒有疼痛感。難道電腦最終會進化到人的 大腦的程度,電腦進化後的大腦會去掉疼痛感嗎?2. 壓力會導致大腦變小,難怪很多人壓力一大就做蠢事。    若干研究會證明,負面情緒會導致大腦萎縮變小,大腦一小就會笨,這點跟電腦也相似,信息量一大,電腦也就變蠢了,死機了。
  • 電腦到人腦,計算機必不可少的4大思維
    計算機在解決數學問題,診斷疾病,下西洋棋等智力運動的方面大大超越了人腦的優勢,但是在控制機器人做事情(例如:洗碗,打掃房間,繫鞋帶……),或者學習5歲大的兒童就能理解的常用語言方面卻困難重重。一臺計算機可以運行我們定義的各種算法,人腦卻只能運行一套特定的算法。而且,模仿計算機在很大一個限制上是準確性存在問題的,而避免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增加通道的準確性。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傳送中出現錯誤的概率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模擬計算機通過柔性降級的方法處理該問題。這是怎麼做到的呢?秘訣就在於冗餘。
  • 20年後,電腦可備份人腦記憶
    英國的科學家12日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未來20年的時間內,人們只需要一個方糖大小的電腦裝置,就可以完整地備份人類每一秒鐘的思維和記憶。  只需方糖大小的裝置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13日報導,12月12日,國際最頂尖的計算機專家、心理學家以及神經科學專家聚集在倫敦大英圖書館舉行會議,共同討論計算機人工智慧以及如何利用計算機記錄人腦的思維等問題。
  • 適合外包的抖音帳號 濟寧抖音外包
    , 後期特效外包指用實際拍攝所得的素材,利用電腦軟體製作出的現實中一般不會出現的特殊效果,在視頻中加入特技鏡頭,然後把前期拍攝所需要的鏡頭外包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並且為其製作聲音。一般價格在3000/min。 豪華調色包裝包括視頻的外包、調色包裝等內容,製作出的外包更加高端,最終呈現的效果也更好,收費價格一般在5000/min。
  • 抖音外包公司 抖音外包怎麼賺錢
    外包不僅僅只看價格,更要看外包視頻公司或者個人的實力,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下視頻外包怎麼選擇、怎麼判定收費是否合理、籤訂合同需要注意什麼。, 普通外包會按照腳本的順序將前期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拼接在一起,不進行調色、特效、渲染等操作,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的視頻,外包主要是為了故事情節而服務的,通過不同的外包方法來完善故事情節,傳達故事內容,讓觀眾了解故事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