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人腦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目前,儘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其與人類思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於人腦的認知始終影響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了解和模擬人腦已成為迫切需求。本期兩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腦機接口和類腦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前沿信息。——編者打開人類的頭顱,植入電子晶片,讀取腦電波,獲取海量知識,這種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正在逼近現實。
-
什麼是腦電波,它可以被探測解讀嗎?
用腦機接口、電極、頭環均可檢測「腦電波本身就是電信號,微伏測量確實難,但是檢測完全沒問題,至少實驗室沒問題。」北京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雷霆表示,腦電測量設備的先進性、貼合的緊密程度、測量方法、是否植入等均對是否能夠準確測量腦電波產生影響。據了解,目前獲得腦電波的方式,有腦機接口、電極貼片、頭環或頭盔等。
-
實時讀取腦電波,已被批准人腦實驗
馬斯克公布了最新Neuralink設備LINK V0.9 。>整個過程也只靠一個手術機器人,1小時內就可以完成植入。此外還可以實現「藍牙」實時數據傳輸、手機連接。具體實現路徑,就是在人腦打一個孔,將晶片放入,而這整個過程只需要一個小時,一個自動手術機器人就可以完成。
-
專家表示——腦電波讀出容易...
用腦機接口、電極、頭環均可檢測 「腦電波本身就是電信號,微伏測量確實難,但是檢測完全沒問題,至少實驗室沒問題。」北京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雷霆表示,腦電測量設備的先進性、貼合的緊密程度、測量方法、是否植入等均對是否能夠準確測量腦電波產生影響。 據了解,目前獲得腦電波的方式,有腦機接口、電極貼片、頭環或頭盔等。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實驗證實,這款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能夠對睡眠中的腦電波進行無線測量,精確水平與大型醫療設備基本持平。它不僅能夠檢測出深度睡眠期常見的δ波(頻率範圍0.5-2Hz),而且對人體的負擔非常小。 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讓使用者可以在家中自己進行大腦活動檢測,輕鬆確認自己和家人的睡眠品質。每天進行檢測還有助於及時發現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內的大腦疾病的初期症狀。
-
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功能分類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MS預測,2011-2016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複合年增長率為53.7%,到2016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0億美元,出貨量超過1.71億件。
-
那些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麼樣?
飛利浦和Accenture聯手共同研發一個名為Emotiv Insight的可穿戴腦波追蹤設備,通過掃描漸凍人症患者的EEG腦電波,可以繪製出「大腦計算機交互界面」,然後將數據傳輸到平板電腦上,患者就可以通過平板電腦來控制相關電子設備,比如操作電視、燈泡、撥打電話等等。
-
解開「腦電波控制」的虛偽面紗
如果能夠通過一個設備精準捕捉並破譯腦電波,轉化為具體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實現我們期待許久的「意念控制」。這種想像,在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有體現。網絡上有一些腦控受害者聚集的論壇、社群等,在腦控受害者眼中,他們認為是有人人為使用高科技設備,以遠距離向他們的大腦發射可轉換成影像、聲音、動作指令的電波,導致其大腦中產生一些影像、對話、場景,以及導致其產生一些匪夷所思、無法控制的舉動,例如傷害自己或者傷害別人。
-
傳遞腦電波意念溝通 網際網路實現「心靈感應」
原標題:傳遞腦電波意念溝通 網際網路實現「心靈感應」 華盛頓大學兩名科學家最近做了一個看似低調的實驗:兩人一動不動分別坐在跨越校園的兩個不同房間中,頭上戴著可讀取腦電波信號的設備,將計算機網絡作為中介,其中一人通過意念成功操縱另一位科學家的大腦,使其的一根手指在無意識下動了一下。
-
新技術可根據腦電波信號生成圖像信息
新華社赫爾辛基9月21日電(記者朱昊晨 徐謙)芬蘭赫爾辛基大學21日發布公報稱,其研究人員研發出一項腦機交互技術,可以讓電腦通過監測腦電波信號推測特定場景中人腦中的想法,並生成相應圖像信息。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這項新技術可根據腦電波信號生成圖像信息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21日發布公報稱,其研究人員研發出一項腦機交互技術,可以讓電腦通過監測腦電波信號推測特定場景中人腦中的想法,並生成相應圖像信息。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赫爾辛基大學表示,這種腦機交互技術首次利用人工智慧對腦電波信號和電腦顯示的信息同時建模,通過人腦和人工神經網絡的交互作用,使電腦制出與人腦在特定場景下關注到的事物或特徵相對應的圖像,可應用於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將這項技術命名為「神經自適應生成模型」,並開展了有31名志願者參與的技術有效性測試。
-
能夠實現「心靈感應」的腦電波帽子
騰訊數碼訊(言言)在未來的十年後,在我們的生活中,將出現一頂可以閱讀我們的想法、並且將其轉化為命令然後發送給其它人的帽子。也許你不信,但是Openwater創始人Mary Lou Jepsen至少是這麼認為的。
-
腦電波告訴你答案
當人們欣賞4幅藝術圖片時,參觀者的「腦電波」會通過電極傳輸至電腦上,然後通過一系列運算,電腦會列印出一張獨特的照片,每張照片上面都有不同顏色的區域,如果大腦對這幅作品不感興趣,照片當中的白色線條會更加平滑和細小。 拉籌伯大學心理學和公共衛生的負責人肯特(Stephen Kent)教授表示,這種方法是由他們學院發明的一種全新方法,可以用來研究人們如何與藝術品產生互動。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定義可穿戴電子設備 可穿戴電子設備可定義為可接收輸入、處理接收的輸入和提供有用輸出的智能設備。 以活動手環的一項功能為例,該功能可接收並處理從傳感器接收的原始數據,隨後生成某個時間內行走步數的報告。 傳感器可對動作進行智能追蹤,分辨是步行還是其他動作。
-
用意念開飛機這事兒究竟是怎麼實現的?|神經元|腦電波|意念控制|...
「腦」指的是人腦,更準確地說,應是人腦的神經系統。「機」就是用於計算和處理的設備,包括晶片、電路、計算機等。腦機交互就是利用大腦神經活動產生的腦電信號,實現人腦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直接通信和控制。反過來,也可稱計算機通過腦信號推斷人的想法或目的。
-
腦電圖,腦電波,腦磁圖,科學還是忽悠?
1924年,德國精神學家Berger首次記錄到人腦的電活動,因此被稱為人類腦電圖之父。1936年,美國科學家Davis首次在正常人腦頭表記錄到事件相關電位(ERP),促進了神經電生理學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後,計算機技術發展開創了ERP研究的新時代,大量研究致力於對各種認知ERP成分的識別、記錄與分析。
-
將晶片植入人腦,就能和電腦相連?此技術或幫助癱瘓人士站起來
該公司的研究人員已經實現了讓大腦通過晶片就能直接聽到音樂的這項腦機接口技術。對此估計有不少朋友好奇,什麼是腦機接口技術?馬斯克為什麼要開創這樣一家公司來搞這方面的研發?什麼是腦機接口技術?腦機接口技術聽起來像是一種黑科技,實際上我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這種技術的服務。
-
意念控制腦電波,貓耳朵懂你的心
Necomimi是日本neurowear公司運用NeuroSky(神念科技)的腦電波技術開發出來的一款可愛特別的意念控制腦電波裝置,它可以體現出穿戴者的心情!NeuroMini貓耳朵採用的是NeuroSky(神念科技)世界領先的腦電採集及分析技術,通過乾電極採集人腦前額腦電數據(此位置腦電反應的是人的認知領域),所有數據由晶片進行處理,晶片內集成情感運算庫,能夠分析出人的注意力和放鬆度並量化為0-100的數值,電腦接收這些數據後,作為對玩具或其他外界互動產品的操作指令使用。
-
體溫——可穿戴計算設備的新能源?
電池技術的瓶頸正在成為可穿戴計算設備發展的一個阻礙因素,因為其屬性決定它應該是長期伴隨人體而非需要花長一部分時間去充電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如今大部分可穿戴設備的廠商都在耗電量上下功夫——減少應用在後臺的運行、降低屏幕損耗等。但實際上,這些可穿戴計算設備的發展趨勢是很人體結合的越來越緊密,未來它們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體的一部分。
-
隔空「玩」物不再科幻,科學家研發新型可穿戴設備,將可用於假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學術頭條想像一下以下場景,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在電腦上打字,在沒有控制器的情況下玩電子遊戲,在沒有方向盤的情況下駕駛汽車。這麼炫酷的場景,似乎只有科幻影片中才會出現。如今,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的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