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容量勝過所有電腦

2020-12-05 東方網

東方網9月16日消息:英國《獨立報》14日報導說,研究人員首次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容量,發現人腦在這方面的能力超過所有的電腦。那些預言電腦的能力將超過人腦的人已經能夠被證明是絕對錯誤的。

報導說,在《大腦與思維》雜誌發表了上述計算結果的科學家們說,儘管最大的電腦的記憶容量是1,000,000,000,000個字節(10的12次,即方),人腦的記憶容量的字節數則大到10後面跟8432個零。研究人員說,記憶是自然智慧的基礎,而人腦的記憶容量至今還是個謎,因為沒人能建立合適的計算模型將其測算出來。人腦中神經元的數量是已知的,大約為1000億個,許多分析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電腦不久將超過人腦的觀點。但是研究人員並不局限於這個角度,他們運用一系列運算法則,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總量,其中包括不同神經網絡的龐大數量,這項發現可能會改變電腦設計的思路。今後的電腦可能不是增加字節,而是模仿人腦,特別是更加注重神經網絡。

相關焦點

  • 20年後,電腦可備份人腦記憶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永久保留自己的思維和記憶。  英國的科學家12日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未來20年的時間內,人們只需要一個方糖大小的電腦裝置,就可以完整地備份人類每一秒鐘的思維和記憶。
  • 人腦與電腦的PK——記憶與聯想能力的差別
    #######計算機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各種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處理工具,被人們譽為「電腦」。人腦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加工器官,而「電腦」則是人類為了模擬自己大腦的某些功能而設計出來的一種信息加工機器。
  • 人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人腦的記憶存儲容量有多大?這是一個老話題了。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佔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腦和大腦,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大腦只是腦人腦的一部分。腦是思維意識的本體,位於顱腔內,大腦只是腦的一部分,此外還包括間腦、小腦和腦幹。
  • 人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人腦的記憶存儲容量有多大?這是一個老話題了。 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 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佔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
  • 腦科學家魯白:在這五個方面電腦是勝不過人腦的
    在腦科學研討會上,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魯白主持了圓桌討論,圓桌討論主要討論了三個話題:為什麼要研究腦?為什麼開展腦計劃?未來機器會戰勝人腦嗎?對於為什麼要研究腦,BrainCo創始人、哈佛大學博士生韓璧丞認為,主要是因為人類會遇到相關的問題。
  • 記憶等於多大硬碟?探人腦存儲的奧秘
    當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向宇宙深處探索時,一場旨在發現人類自身奧秘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人類對大腦的研究由來已久,吸引了多少人前赴後繼,但至今對人類大腦的奧秘的研究仍未有一個被較為認可的結果。大腦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
  • 人腦記憶上限在哪裡?
    根據現實研究,人腦的記憶容量顯然是有上限的。一個突觸約可存儲4.7比特的信息。整個人腦的硬碟容量約910TB。神經細胞通過軸突和樹突相互發生聯繫,傳遞信息,形成神經網絡,構成大腦記憶和思維的物質基礎。突觸是記憶的物質儲存結構基礎,每個突觸可存儲約4.7比特信息,整個人腦約可儲存910TB信息(作為對比,2017年整個網際網路約有500萬TB信息)。神經細胞不斷有新的突觸形成,也不斷有舊的突觸消失。動物受到外界刺激時,突觸形成和消失的數量驟然增加。據觀察,有些突觸只存在幾個小時,而另外一些則長時間存在並可能固定下來形成新的神經線路。
  • 假如說人腦是一個「超級硬碟」,容量能達到多少TB呢?
    隨著人類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式各樣的儲存設備容量越來越大,體積也越來越小。利用硬碟或者其他介質來儲存文件,大多數的時候都會比人腦直接記憶好得多。但是我們也不能小看人類的大腦,人類的大腦實際上可以記憶的東西非常之多,可以說人腦是一個「超級硬碟」。
  • 人腦也有「內存條「?DIGIX TALK為你科普大腦中的「記憶宮殿」
    「5月8日,華為視頻和滔客說APP最新上線的DIGIX TALK演講《人腦動作記憶:從科學到科技》中,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教授、長江青年學者高在峰為大家科普了人類大腦進行記憶存儲的奧秘,還介紹了腦容量測試的統計情況。不妨一起來演講中探索大腦的「記憶宮殿」。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人腦是人類智能的物質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科學家研究使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產生了所謂電腦,出現了人工智慧這樣的新興邊緣科學,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對人腦與電腦。在某些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將有助於對人腦及其思維過程的理解。
  • 人腦究竟能夠存儲多少東西?人腦的信息存儲容量有多大?
    這種話題應該是電腦發展到今天,人類本能的提出來的一個疑問吧。大家都一定很好奇,如果參考電腦的存儲能力,人腦究竟能存儲多少東西。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這是因為:第一、人類對自己的大腦的研究只能算是剛給起步,對於大腦的精確運轉機制還不能完全掌握,所以也無法拿出一個準確的數值出來,於電腦進行比較。第二、目前人的大腦的功能也遠比電腦多,遠不是電腦所能比擬的。不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雖然現在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二者的差距正在縮小也是一個可以看到的事實。甚至很可能有一天我們需要重新定義生命這個概念。
  • 人腦的記憶能「外包」給電腦嗎?-青年參考
    英文中,「人腦的記憶」和「電腦存儲」共用「memory」一詞,但兩者差距很大,不過谷歌「眼鏡」的出現,似乎預示著兩者會走得越來越近。以後人腦的「memory」能不能完全「外包」給電腦呢?
  • 研究揭示記憶更新訓練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工作記憶容量
    因此,研究者認為通過訓練提升工作記憶容量將對人的一般性認知能力產生事半功倍的積極影響。然而,以往研究更多地關注工作記憶訓練對一般性認知能力的影響,忽略了工作記憶容量本身是否可以擴展這一更為基礎的科學問題。即使對於那些關注工作記憶容量的早期訓練研究,由於往往採用測量工作記憶容量的任務進行訓練,因而無法確認訓練效應到底來自於練習效應還是真實能力的提升。
  • 人腦大約相當於多大的內存?
    人腦的記憶存儲容量有多大?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佔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
  • 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獲得者託馬斯·蘇德霍夫:未來的人腦研究應重視與...
    作為諾獎得主之一,託馬斯·蘇德霍夫把這種運輸活動聚焦於特定的身體部位進行研究——即人類的大腦。「人類大腦由幾十億甚至是幾萬億的腦細胞和腦神經組成,並通過腦神經之間的神經突觸來處理和傳遞信息。這跟電腦有相似之處,但從連接來講,大腦的網絡不是硬體,而且它們的傳遞方式在不斷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失去記憶。」
  • 人腦PK電腦;人腦十個神奇的特點。
    難道大腦跟電腦一樣,電腦應該也沒有疼痛感。難道電腦最終會進化到人的 大腦的程度,電腦進化後的大腦會去掉疼痛感嗎?2. 壓力會導致大腦變小,難怪很多人壓力一大就做蠢事。    若干研究會證明,負面情緒會導致大腦萎縮變小,大腦一小就會笨,這點跟電腦也相似,信息量一大,電腦也就變蠢了,死機了。
  • 電腦到人腦,計算機必不可少的4大思維
    神奇的網絡一、準確的溝通、記憶和計算能力準確的溝通、記憶和計算能力是計算機不可或缺的思維之一計算機電腦二、計算的通用性資訊時代所依賴的第二核心基礎:計算的通用性。邱奇-圖靈論的一種「強有力」的詮釋在本質上將人的思想或認知與機器的計算等同起來,其基本論點是人腦同樣遵循自然規律,因此它的信息處理能力不可能超過機器,即也不可能超越圖靈機。圖靈向我們展示了無法解決的問題和可以解決的問題一樣多。
  • 科學家發現人腦和宇宙有驚人相似性,難道宇宙是一個大腦?
    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有不可思議的相似性。費萊蒂(Alberto Feletti)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闡述了星系的宇宙網絡和人腦中複雜神經元網絡之間的相似之處。具體來說,人腦由大概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構成,這些神經元形成了100萬億個神經連接。
  • 科學家找到了證據,宇宙類似於人腦
    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物理學前沿》雜誌上。儘管這兩個網絡的規模差異很大,超過了27個數量級,但是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的物理過程極為不同,但它們可以導致相似程度的複雜性和自組織性。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雖然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設計製造的,兩者之間有著相似性,也有著差異性。一,人腦和電腦的相似性。人腦的基本認知單位是神經元,粗略地看,神經元其實也是一個電晶體。二,目前人腦的綜合能力遠高於電腦,但電腦的前途可能更光明。a,人腦是大自然經過幾十億年生物演化自生的產物,而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功能設計出來的產物,只有幾十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