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魯白:在這五個方面電腦是勝不過人腦的

2020-12-05 網易科技

網易科技訊10月29日消息,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未來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網易科技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對未來論壇進行了全程直播。在腦科學研討會上,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魯白主持了圓桌討論,圓桌討論主要討論了三個話題:為什麼要研究腦?為什麼開展腦計劃?未來機器會戰勝人腦嗎?

對於為什麼要研究腦,BrainCo創始人、哈佛大學博士生韓璧丞認為,主要是因為人類會遇到相關的問題。他在哈佛的一位同學腦補受傷,喪失了部分能力,但是依據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另外,一部分人年齡大了之後會有老年痴呆症,這個病的發病原理也不清楚,這都需要對人腦有進一步的認知。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駱利群進一步指出,人類對腦的了解太少了,正因為如此,他編寫了腦科學方面的一本教科書《神經科學原理》,在國外已經出版,翻譯過來的版本正要在國內上市。

對於為什麼各國都開展了腦計劃。駱利群類比人類基因組計劃,因為人類基因組當時雖然投入巨大,但是未來卻會對人類健康帶來巨大的幫助,收穫也是巨大的,因此開展腦計劃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人們擔心的電腦會不會超過人腦。清華大學魯白清晰地給出答案:在計算和記憶兩個領域,電腦是勝過人腦的。但是在另外五個領域:情緒、想像與創造、意識、社交、適應與變化,電腦是勝不過人腦的。事實上,對任何確定的任務、並且已經明確通過哪些步驟可以完成的,電腦就可以勝過人。但是對於解決新問題、探索新問題,電腦是勝不過人腦的。(溫泉)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侯維鋮_NT4124

相關焦點

  • 腦科學家魯白講述大腦如何工作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被湯森路透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魯白,昨天在上海科技館首期「科學+X」論壇運用其大腦的工作,讓現場觀眾「腦洞大開」。 前額葉,就像電腦裡的內存 每個人都有一個大概3磅重左右,像豆腐一樣的東西裝在頭顱裡面,這個就是我們的大腦。
  • 施路平: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
    施路平教授的演講題目是《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他為我們介紹了發展類腦計算的必要性及其挑戰,並分享了關於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人腦和電腦這兩個系統可以互補,類腦計算能夠支撐人工通用智能發展,其關鍵在於多學科融合。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b,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同樣包括接受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階段。人的大腦有1000多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人腦的基本認知單位是神經元,粗略地看,神經元其實也是一個電晶體。二,目前人腦的綜合能力遠高於電腦,但電腦的前途可能更光明。a,人腦是大自然經過幾十億年生物演化自生的產物,而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功能設計出來的產物,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人腦是人類智能的物質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科學家研究使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產生了所謂電腦,出現了人工智慧這樣的新興邊緣科學,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對人腦與電腦。在某些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將有助於對人腦及其思維過程的理解。
  • 魯白:瀟灑科學家的多面人生
    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又正在研究創新教育,對兒童大腦發育當然極度感興趣。我跟他坦言,對於大腦發育神經科學這方面,我並不十分了解,希望可以閱讀更多的資料,藉此機會學習一番。魯白便幫我找來了很多相關領域知識的文章。更令人感動的是,可能他擔心發來的文章太多,我不夠時間消化,採訪當天還羅列了一些關於兒童大腦神經發育方面的要點給我參考,特別細心。
  • 魯白:在大腦的宇宙裡探尋教育真知 | 領航名人館
    清華大學的教授魯白長期從事神經發育的研究,在大腦發育和精神健康領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2003年關於神經營養因子改變學習記憶功能的發現,更是被《科學》雜誌評為了當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中的第二大進展。究竟人腦有哪些奧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影響大腦發育的因素有哪些?怎樣科學育兒?怎樣提升學習力和記憶力?
  • 科學家想把人腦上傳到電腦
    據國外媒體報導,這是一個直接從一部科幻小說中拿出來的計劃,或許是一個使人永生的方法。舊金山一位發明人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
  • 馬斯克要「人腦與電腦共生」,這就有點嚇人了……
    馬斯克16日晚在一個產品演示會上表示,人類面臨被人工智慧(AI)超越的風險,但如果人腦能通過與電腦連接,將讓人類實現「某種與人工智慧的共生」。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立即在世界範圍內遭到質疑。「我們的大腦會被人工智慧劫持嗎?」德國《焦點》周刊18日稱,「這將是非常可怕的結局」。還有網友幽默補刀:「好的,我們很快在睡夢中也要看到跳不過去的廣告了!謝謝馬斯克!」
  •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好嗎?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有人設想,把電腦晶片植入大腦,人直接和電腦通過大腦意識和電腦交流。當你需要某一資料或考試卷答案時,馬上會有資料或試題答案出現在你的腦中。如能這樣,學生們將再也不害怕考試了,個個都是學霸了。
  • 20年後,電腦可備份人腦記憶
    英國的科學家12日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未來20年的時間內,人們只需要一個方糖大小的電腦裝置,就可以完整地備份人類每一秒鐘的思維和記憶。這一推測目前不存在是否會實現的問題,因為這事實上已經在發生了。」  「你可以想像一下,這種裝置就像是一個人一樣與你形影不離,甚至還可以在你的耳邊不停地向你發出警告,提醒你吃的食物不對,或者你今天花的錢已經超過了自己的收入等。最可怕的事件是,這種裝置甚至還可以對你進行欺騙。」沙德博爾特教授說。
  • 人腦即電腦之腦機接口的實現,什麼是爬行腦?基因的本質是懶惰
    第二個是腦橋:這相當於是文員,人體內七七八八的零碎小事都由它來幹,比如吞咽,小便,表情,咀嚼和流淚等。第三個是中腦:這個相當於是安保員,它主要負責我們的視覺,聽覺,警覺,體溫和體溫控制,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遠離危險。
  • 人腦PK電腦;人腦十個神奇的特點。
    難道大腦跟電腦一樣,電腦應該也沒有疼痛感。難道電腦最終會進化到人的 大腦的程度,電腦進化後的大腦會去掉疼痛感嗎?2. 壓力會導致大腦變小,難怪很多人壓力一大就做蠢事。    若干研究會證明,負面情緒會導致大腦萎縮變小,大腦一小就會笨,這點跟電腦也相似,信息量一大,電腦也就變蠢了,死機了。
  • 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容量勝過所有電腦
    東方網9月16日消息:英國《獨立報》14日報導說,研究人員首次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容量,發現人腦在這方面的能力超過所有的電腦。那些預言電腦的能力將超過人腦的人已經能夠被證明是絕對錯誤的。報導說,在《大腦與思維》雜誌發表了上述計算結果的科學家們說,儘管最大的電腦的記憶容量是1,000,000,000,000個字節(10的12次,即方),人腦的記憶容量的字節數則大到10後面跟8432個零。研究人員說,記憶是自然智慧的基礎,而人腦的記憶容量至今還是個謎,因為沒人能建立合適的計算模型將其測算出來。
  • 複製保存 科學家計劃將人腦上傳到電腦
    中關村在線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舊金山一位發明人蘭德爾·科尼公布了他要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電腦的計劃。這位科學家希望,他能夠將人腦複製為一個機械系統。    蘭德爾·科尼表示,這個系統的關鍵是一個「基質獨立頭腦」(SIM)。
  • 讓人腦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目前,儘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其與人類思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於人腦的認知始終影響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了解和模擬人腦已成為迫切需求。本期兩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腦機接口和類腦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前沿信息。——編者打開人類的頭顱,植入電子晶片,讀取腦電波,獲取海量知識,這種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正在逼近現實。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為了了解人腦的結構和功能,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 科學家稱10年造出電子腦 從老鼠身上找信心
    因為與前面三個遙遙無期的發明相比,一個瑞士科學團隊已經聲稱到2020年他們就能研製出一個人腦的全功能複製品。  「藍腦」工程的難點在哪  這個由計算機天才亨利。馬克拉姆領導的「藍腦」工程在過去5年中一直用世界頂級的超級電腦對宇宙中最複雜的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研究。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此時,一側的電腦記錄下小鼠在實施不同行為時腦電波的波形……這裡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解釋道,應用這套國際先進的虛擬實境實驗系統,通過對小鼠實驗,有可能最終解開人腦活動的諸多謎團。人腦研究迫不及待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馬蘭參加全國兩會時,曾多次闡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設立腦計劃的建議,她常用四個字「迫不及待」。人類思維的物質載體是大腦,組成人腦的神經細胞數量上千億,與銀河系星體總數相當;而作為神經細胞的連接點「突觸」數量,又是神經細胞的1000倍,達到10的14次方。
  • 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是相同的
    而電腦卻恰恰相反,電腦的0和1,是在人類的思維基礎上,先驗地明確表達,採用的先驗的硬體進行運算。所以電腦在這方面的運行速度,要遠遠高於人腦。但是,電腦在處理「人腦知覺處理的問題」的時候,卻是依靠軟體實現的,比如圖像識別,電腦要採用大量的軟體串行化運算來實現,速度很慢,效果也不一定好。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IBM稱如果 48 顆TrueNorth晶片組建起具有 4800 萬個神經元的網絡,那這48顆晶片帶來的智力水平將相似於普通老鼠。從2014年亮相後,這款晶片一直沒有大的動作。不久前,TrueNorth終於傳出了新進展,有報導稱IBM公司即將開發由64個「TrueNorth」類腦晶片驅動的新型超級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