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說魯白這個名字以前,我先知道的是《知識分子》,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個很有品位的科學傳播平臺,雖然不大眾,但是極具影響力,匯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科學家一起為科學發聲,一起去宣揚科學文化。再後來,自然也就知道了《知識分子》的主編、清華大學的教授魯白,但僅僅知道他是一位很牛的科學家,是世界著名神經科學家,在大腦發育和精神健康領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對他的研究並不甚了解。和他約訪源於最近和朋友吃飯聊起,才了解到魯白對兒童的大腦神經發育、對大腦如何學習和形成記憶有些很有意思的研究。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又正在研究創新教育,對兒童大腦發育當然極度感興趣。
魯白做事情特別認真。在這次訪問前,他還專門打電話跟我商討我感興趣的、想要探討的方向。我跟他坦言,對於大腦發育神經科學這方面,我並不十分了解,希望可以閱讀更多的資料,藉此機會學習一番。魯白便幫我找來了很多相關領域知識的文章。更令人感動的是,可能他擔心發來的文章太多,我不夠時間消化,採訪當天還羅列了一些關於兒童大腦神經發育方面的要點給我參考,特別細心。我當然讀完了他發給我的所有資料,因為這太有意思了,每次採訪都給予我特別好的學習機會。
打破刻板印象
做不走尋常路的清華教授
「當教授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魯白談起他的學術生活時,用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形容詞。這些年來,太多關於科學家「為國捐軀」、「奉獻一生」的刻板印象紮根在我們的腦海裡,這也成為了難以吸引年輕人加入科研隊伍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是在魯白看來,真正做好學問的人,並不是沒有家庭生活也不交朋友的苦行僧。在校園裡自由包容的氛圍裡做科研,與各式各樣的年輕人打交道,做學術的生活其實也可以很有趣。
魯白確實挺酷的。與大多數科學家古板而嚴肅的外表不同的是,魯白還是一個挺潮的人,採訪當天穿著黑色西式外套,手袖口翻開內面有花,搭配灰與綠交織的圍巾,腳上是綠色條紋的襪子,再搭上帶有鉚釘的運動鞋。他說他特別喜歡和年輕人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保持年輕,也積極參與到人工智慧、創新教育的討論和實踐當中。
「不是每個人都能來清華,通過媒體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 ,秉著這個初心,2015年,魯白決定跳出學術的框框站在鎂光燈前傳播科學,和同樣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兩位大牛好友饒毅、謝宇共同創辦了新媒體平臺《知識分子》,這個平臺如今收穫了上百萬粉絲,成為了國內佼佼領先的科學新媒體網站。
魯白相信,要打破「科學家」人設,就要把科學的思想和文化帶出校園,走向社會,影響更多不同階層的人,思想文化的變革對於中國走向成為科技大國的道路相當重要。感覺魯白是一位特別有情懷、有使命感的科學家。他不僅是出於興趣和好奇去研究科學,也希望可以引領科學發展,創建科學文化,推動國內科學思想的復興,想為這個社會多做點什麼。對於科學探索和真理傳播的執著,不畏阻力,不吝付出。
在魯白的辦公室裡,這幅《克裡斯蒂娜的世界》高高掛著,這是跟了他很多年,到哪兒都會帶著的畫。患有小兒麻痺症的畫中主角「爬也要爬到那個嚮往的地方」的決心深深地觸動了他。
魯白對《克裡斯蒂娜的世界》有這麼強的共鳴感是因為他自己的人生也經歷了不少挑戰和磨難。經歷了文革的魯白家庭出身不好,這幅畫一直激勵著他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難。他考大學考了2次,研究生考了2次,出國也是出了2次,他調侃自己:人生大事似乎都是要第二次才能成功。再到2003年,他不幸罹患惡性淋巴癌,經歷了非常痛苦的化療,全身有幹細胞的地方都會出血,掉了差不多20斤的體重,頭髮也掉光了。
一路從磨難中走來,魯白都以樂觀的心態和寬容的胸懷去面對。他是一個特別懂得感恩、待人十分友好的人。比如說,他很感恩自己出國出了兩次才成功,因為第二次出國遇到了著名的生物學家饒毅,和他做了室友,遇到饒毅對他的生命發展軌跡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影響頗深,如果沒有第一次的失敗,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他就是習慣了這樣,把挑戰和磨難看成是一種恩賜。包括他後來罹患癌症,他也覺得是一種上天的給予。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開始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假如你只有三個月可以活了,你會想要去做什麼事情?假如這一生到此為止,剩下的時間會怎麼做?在生死邊緣險走一遭的魯白,徹悟了人生的意義,學會了原諒,也學會了把注意力從發展影響力轉到享受生命的過程。
他更加從容,心無雜念,單純地享受工作,享受每個重要時刻。他接受命運帶給他的任何結果,卻也保持初心,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用無限的熱情填滿人生。
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挫折讓魯白深信,人生並不一定要達到什麼目的,只要有憧憬有目標,一直不懈的努力,正如畫中的克裡斯蒂娜一樣,堅定地向遠方前行,雖然知道有些目標是自己達不到的,但達不到不代表就不做,有時甚至是缺陷帶來美,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也就實現了自我。感覺和魯白聊天,不只有知識上的增進,我更是學到很多做人方面的道理。
可以感覺到魯白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在美國闖蕩20多年以後回到中國,從企業回歸校園,從專心科研到傳播文化,他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科學家、老師、管理者、媒體人、影響政府政策的智庫研究者等等,他在多重角色、不同地域之間切換自如。他享受自己每一階段的人生旅程,珍惜每一階段的人生體驗。他真心認為自己在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盡情享受付出的過程,而不僅是追求成果或影響力。
當然,他的努力成果也可以彰顯他的影響力,但那只是副產品,不是主要目的,他將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灑脫。他現在所追求的人生,正如他欣賞的亞伯拉罕·林肯所說:「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活」。
從魯白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科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科學精神也並不是科學家的專利,它其實無處不在。探索未知、帶著好奇心去創造、排除萬難朝著目標前進的這種精神,就像一盞貫穿在你我生活中的明燈,能夠照亮我們前方的道路,引領社會進步。
編輯:Queenie、曉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