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造出有感情的「電子腦」
大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發明可以真正算得上改變人類歷史的發明,長生不老藥算一個,時間穿梭機是另一個,超光速旅行在生命期限內看遍所以星星可能也算一個,不過它們與具有人腦思維的機器人比起來,都不算什麼。
因為與前面三個遙遙無期的發明相比,一個瑞士科學團隊已經聲稱到2020年他們就能研製出一個人腦的全功能複製品。
「藍腦」工程的難點在哪
這個由計算機天才亨利。馬克拉姆領導的「藍腦」工程在過去5年中一直用世界頂級的超級電腦對宇宙中最複雜的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研究。
上個月,馬克拉姆教授在英國牛津大學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宣布,他計劃在10年之內造出電子人腦。
也許科幻小說家們更關心一些諸如「你怎樣讓它看或聽?怎樣讓它有像人一樣的皮膚?怎樣讓它笑得像人一樣自然?」等問題,不過,雖然在許多人想像中大腦諸多方面都像是一臺計算機,但科學家們更關心的卻是:我們究竟對人腦了解多少?如果我們不了解大腦,又怎麼能說複製它?
雖然人腦不能像計算機一樣計算天氣變化、核爆影響,但即使最強大的計算機也做不了人腦最重要的工作——思考。到底是什麼讓人腦有自我意識,有疼痛、愛恨的感覺,這是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及哲學家多年的問題。傳統的解釋是一種猜想——某種「靈魂」在人腦中賦予了它各種感情。如果這種猜測是真的,那麼人腦是永遠無法被複製的,「藍腦」工程也不會成功。
從老鼠身上找到信心
但大多數神經學家們堅信,人腦中的自我意識及各種情感就是在無數神經中無數電及化學物質產生脈動的反應,所以,如果你能夠造出一個跟大腦一樣的計算機,至少從理論上來說,它也會產生各種意識。
兩年前,IBM在美國內華達州大學的試驗室用一臺叫「藍色基因/L」超級計算機模擬半個老鼠大腦的功能。半個老鼠大腦包括大約800萬個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可以與相鄰的細胞形成約8000個連結。這超出了「藍色基因」這樣可以每秒進行20萬億次計算的機器的極限。
這個電子模擬「老鼠大腦」以真老鼠大腦十分之一的速度運轉了10秒鐘。科學家們說,他們期間從電子腦中探測到了一種信號模式,和他們掃描真老鼠大腦時探測到的「思想」信號十分相似,也就是說,電子腦中可能也出現了一種短暫的「意識」。
關機將等於謀殺?
造出人腦一樣的「電子腦」卻顯然要困難得多,神經科學家認為,人腦結構極其複雜,根本無法通過電腦進行模擬。
但馬克拉姆的團隊並未因此退縮。他們用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複製人腦中1000億神經細胞的運作。這是他們希望獲得成功的方法,即模擬大腦的工作方式而並不去了解它的行為。
如果試驗真的成功,我們就會複製出一個能夠感覺到疼痛、欲望及恐懼的意識體,如果那我們關掉這樣的機器算不算是謀殺?
當然,這種擔心目前還為時過早,馬克拉姆教授的科學實驗結果可能並不樂觀。另外,目前人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仍沒有詳盡的解釋,而且,也沒有任何一臺能夠證明自己可以「思考」的計算機。(實習編輯:蔡明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