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真正造出量子計算機還有多遠?潘建偉:10到20年

2021-01-14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今天,你一定被這條新聞刷屏了:《中國造出世界首臺量子計算機》,不過就如同前兩天的「一滴血驗癌症」一樣,這個標題也有些「標題黨」。實際上,潘建偉、陸朝陽等科學家構建出的是量子計算的原型機,比早期經典計算機(指世界首臺經典算法計算機埃尼阿克)運行速度快10到100倍。由於該計算機目前尚屬於早期的實驗室階段,在運算能力上還無法與現代的計算機相比,因此這是我國量子計算機研究取得的重大國際突破,並不是真正造出了可投入應用的量子計算機。潘建偉院士也表示,要造出有一定應用價值的量子計算機,還需要10到20年的努力。

5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右二)在上海宣布,我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的光量子計算機,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能力。

潘建偉(右)和陸朝陽(左)

據央視新聞報導,近日,中國科技大學的潘建偉、陸朝陽等科學家成功構建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速度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而且在全球首次實現了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為邁入量子計算時代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實驗測試表明,該量子計算原型機,比早期經典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到100倍。由於該計算機目前尚屬於早期的實驗室階段,在運算能力上還無法與現代的計算機相比,但是隨著可操縱粒子數的增加,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將呈現指數級的爆發式增長,未來性能將遠超現代計算機,如果現在的傳統計算機的速度是自行車,那麼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就好比飛機。

中國科技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指出,在這個原型機上運行一些量子算法,我們發現它的速度跟我們國際同行進行比較,比第二名要快24000多倍。

量子計算機是指利用量子相干疊加原理,理論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的計算機,其中,多粒子糾纏的操縱是量子計算機研發中最關鍵的技術制高點。

2015年,谷歌、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宣布實現了9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此次,潘建偉及其同事朱曉波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首次實現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在基於超導體系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不過,由於高精度量子操控技術的極端複雜性,目前對其的研究仍處在早期發展階段。「量子計算機就像初生的嬰兒,未來最終會長成什麼樣子,對整個科學界還是個未知數。」潘建偉說。

潘建偉說,在量子計算基礎研究領域,就計算能力而言,科學界有三個達成共識的指標性節點:第一步超越首臺經典計算機,第二步超越商用CPU,第三步超越超級計算機。「目前我們實現的只是其中的第一步,但這一小步卻是重要的一步。」

陸朝陽表示,預計年底可以實現操縱20個量子比特、達到目前商用CPU水平;到2020年,有望實現操縱45個量子比特的目標,向經典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發起挑戰。

5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中)和學生們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上海實驗室檢查光量子計算機的運行情況。

潘建偉表示,希望通過10到20年的努力,看看能不能真正搞出一臺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的、比較普遍的、可以穩定運行的專用量子計算機。這是我們的一個奮鬥目標。

對於量子計算機的未來,潘建偉有足夠的樂觀。

「10年內,超導量子操縱有可能做到100個粒子。到那時,它對某些特定問題的計算能力就可以達到目前全世界所有計算能力之和的100萬倍,計算能力將會突飛猛進。」潘建偉說,此外量子計算機能耗更低。

專家認為,計算能力極限的大幅提升,意味著量子計算機可以分析更多數據。比如,實現精準的天氣預報,躲避颶風海嘯;計算優化的出行線路,讓城市減少堵車;識別有效的分子組合,降低藥物的研發成本和周期;甚至可以用於探索太空,較快辨別可能存有生命體的行星。

潘建偉預測,造出「專用」量子計算機,在求解材料設計、化學研究、物理研究等特別需要、特別有用的問題上超越「超級計算機」,有望在10年後出現,最終還將拓展到量子人工智慧領域。

5月3日,一名科研人員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上海實驗室內調整操作臺上的雷射幹擾器。

延伸閱讀:

潘建偉:中國量子計算將如「雨後春筍」

中新社記者 張素

47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再一次站在聚光燈下。5月3日,他代表團隊在上海宣布兩件關於量子的喜訊:成功研製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成功實現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

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和《物理評論快報》,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我們實現的是量子計算基礎研究領域的第一步,一小步,但也是重要的一步。」面對蜂擁而至的媒體,潘建偉穿著慣常的駝色絨衫平靜地說。

學界公認量子計算基礎研究有「三步走」。第一步是展示超越首臺電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第二步是展示超越商用中央處理器的計算能力,第三步是展示超越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潘建偉與陸朝陽課題組製造出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計算速度超越了71年前誕生的世界首臺經典算法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一位審稿人評價:「你們構建了第一代『ENIAC』量子機器。」

潘建偉院士

與此同時,朱曉波、王浩華、陸朝陽和潘建偉等科學家協同工作,成功實現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打破了美國方面在2015年創造的9個超導量子比特操縱的紀錄。

30年前,潘建偉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與量子結緣。21年前,潘建偉師從量子力學大師塞林格,當被導師問及夢想,他脫口而出:「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如今作為中國量子領域研究的領軍者,潘建偉雄心勃勃。他並不滿足這兩項最新成果,而是瞄準更高的要求。他說,要在2017年底實現大約20個光量子比特的操縱,同時製備出20個超導量子比特樣品。他還說,要到2020年做到45至50個光量子比特的操縱,最終實現量子計算超越經典超級計算機的「量子稱霸」目標。

由於量子計算的巨大潛在價值,歐美各國都在積極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資源開展協同攻關,大型高科技企業如谷歌、微軟、IBM等早早布局量子計算研究。中國的科研院校及企業也必須參與這場國際競爭。

出生在浙江省,潘建偉用當地常見的「筍」來比喻中國量子計算領域的發展。他描繪說,筍尖剛長出來時進展較為緩慢,一旦長起來便越來越快。他說中國的量子計算就如「春筍」,「我們的爆發式增長已到了相變點」。

潘建偉有此判斷,一方面是基於中國科學家多年積累。以他的團隊為例,從1999年突破4光子糾纏操縱到2016年首次實現10光子糾纏操縱,他們始終「領跑」國際。

另一方面是國內已形成協同創新的良好風氣,比如最新成果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完成,並且得到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等方面的資助。

「未來將面臨激烈的競爭,我希望結合國家實驗室建設,讓許多研究者面向同一個目標,集中全國力量去攻克量子計算機,突破國外的封鎖。」潘建偉微笑著說,「保守一點說,用5至10年時間造出幾臺解決材料設計、化學研究、物理研究等需求的專用量子計算機」。

相關焦點

  • 潘建偉團隊:希望通過15到20年,研製出通用的量子計算機
    攝影:馬瀟漢,梁競,鄧宇皓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計算玻色採樣問題,「九章」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需要6億年。
  • 潘建偉團隊:希望通過15到20年,研製出通用的量子計算機
    計算玻色採樣問題,「九章」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需要6億年。這是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這一突破也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12月4日,《科學》雜誌發表了該成果。
  • 20年攻克三大技術難關,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當求解5000萬個樣本的高斯玻色取樣問題時,「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需6億年;當求解100億個樣本時,「九章」需10小時,「富嶽」需1200億年。潘建偉團隊表示,相比「懸鈴木」,「九章」有三大優勢:一是速度更快。雖然算的不是同一個數學問題,但與最快的超算等效比較,「九章」比「懸鈴木」快100億倍。二是環境適應性。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0 年內有望實現通用量子計算
    11 月 10 日消息 量子科技作為一個國家戰略一直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0 月中旬,習總書記專門在中央政治局主持了關於量子科技的學習並指出,要統籌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工程技術研發,要培育量子通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量子科技國際競爭制高點,來構築發展的新優勢。
  • 國產量子計算機發布,量子計算離尋常百姓有多遠
    潘建偉曾經做過一次新量子革命和量子計算」主題演講,希望國內能實現50個量子比特的操作;未來十年能實現數百個量子比特的操作,在特定領域的計算能力達到目前全世界計算能力的100萬倍。在2018年穀歌推出72比特的量子晶片,2019年穀歌就製造出了142比特量子晶片。 「量子霸權」是指量子計算機在某些方面的計算能力、計算速度超越了我們現在大規模使用的電子計算機。簡單的說,量子計算機比電子計算機更有優勢,量子霸權了電子。同年,IBM公司宣布推出可「商用」量子計算機,向外部用戶開放使用。IBM該計算機擁有53量子比特的系統,是目前IBM公司研發的最強大的量子計算系統。
  • 中科大「九章」歷史性突破,但實現真正的量子霸權還有多遠?
    2019年10月谷歌科學家在《自然》雜誌創刊150周年之際,發表了封面文章《Quantum Supremacy Using a Programmable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文中谷歌宣稱他們研製的53位量子比特計算機,僅僅花了100秒就跑完了傳統超級計算機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
  • 潘建偉揭示量子計算發展三階段
    2019年,量子在人類科技進步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谷歌實驗證明了「量子優越性」,演示了量子計算具有超越經典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難道說,一場量子驅動的科技革命真的要來了?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0年內有望實現通用量子計算
    ,10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在中央政治局主持了關於量子科技的學習並指出,要統籌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工程技術研發,要培育量子通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量子科技國際競爭制高點,來構築發展的新優勢。2016年8月,中國發射了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此後,中國科研人員利用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等成果。2017年,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項目通過總技術驗收。
  • 潘建偉團隊:今年預計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機
    「中國科大今年預計可以實現60量子比特、99.5%保真度的超導量子系統,而5年後,希望能將這一數字提高到千個量子比特。」8月25日,在墨子沙龍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教授、潘建偉團隊超導量子計算負責人朱曉波透露了中科大研發量子計算機的時間表。
  • ——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當求解5000萬個樣本的高斯玻色取樣問題時,「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需6億年;當求解100億個樣本時,「九章」需10小時,「富嶽」需1200億年。潘建偉團隊表示,相比「懸鈴木」,「九章」有三大優勢:一是速度更快。雖然算的不是同一個數學問題,但與最快的超算等效比較,「九章」比「懸鈴木」快100億倍。二是環境適應性。
  • 裡程碑式突破 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當求解5000萬個樣本的高斯玻色取樣問題時,「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需6億年;當求解100億個樣本時,「九章」需10小時,「富嶽」需1200億年。潘建偉團隊表示,相比「懸鈴木」,「九章」有三大優勢:一是速度更快。雖然算的不是同一個數學問題,但與最快的超算等效比較,「九章」比「懸鈴木」快100億倍。二是環境適應性。
  • ——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徐海濤、董瑞豐、周暢在一個特定賽道上,200秒的「量子算力」,相當於目前「最強超算」6億年的計算能力!12月4日,《科學》雜誌公布了中國「九章」的重大突破。
  • 潘建偉團隊:今年預計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機,壓谷歌一頭
    澎湃新聞 「中國科大今年預計可以實現60量子比特、99.5%保真度的超導量子系統,而5年後,希望能將這一數字提高到千個量子比特。」
  • 量子計算離我們還有多遠?
    在量子世界裡,所有物質都可以被還原成61種基本粒子。其中最重的基本粒子,質量也不超過3.1×10^-25千克。20世紀40年代,圖靈精確定義了算法的含義,並描述了我們現在所稱的圖靈機(Turing machine):可以執行任何算法的單一通用可編程計算設備。此後,計算機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產業,並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 潘建偉團隊:今年預計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機,壓谷歌一頭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中國科大今年預計可以實現60量子比特、99.5%保真度的超導量子系統,而5年後,希望能將這一數字提高到千個量子比特。」8月25日,在墨子沙龍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教授、潘建偉團隊超導量子計算負責人朱曉波透露了中科大研發量子計算機的時間表。
  • 專訪潘建偉院士:量子科技幫我們理解人類智慧
    量子科技的基礎是量子力學,不治糖尿病、癌症等疑難雜症  記者:量子科技的基礎是量子力學,您能否介紹一下量子力學是什麼?量子革命是怎麼回事?  潘建偉:量子力學誕生於20世紀初。  潘建偉:經典計算機的一個比特只能處於0或者1兩種狀態之一,兩個比特就只能處於00,01,10,11四種狀態裡的某一個。
  • 專訪潘建偉院士:量子科技幫我們理解人類智慧
    潘建偉:量子力學誕生於20世紀初。從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論的百餘年來,眾多物理學家通過對量子規律的觀測,已經成功構建起量子力學的理論大廈。潘建偉:經典計算機的一個比特只能處於0或者1兩種狀態之一,兩個比特就只能處於00,01,10,11四種狀態裡的某一個。
  • 【中青在線】潘建偉團隊打開量子世界大門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未來還有更難啃的『硬骨頭』,要實現有實用價值的量子模擬機和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功能,起碼要實現幾十到上百個量子比特的糾纏。」潘建偉說。  潘建偉團隊重要成員之一、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陸朝陽教授則給自己定了一個時間表,「爭取在5年之內,實現20~30個光子的糾纏」。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今年預計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機,壓谷歌一頭
    「中國科大今年預計可以實現60量子比特、99.5%保真度的超導量子系統,而5年後,希望能將這一數字提高到千個量子比特8月25日,在墨子沙龍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教授、潘建偉團隊超導量子計算負責人朱曉波透露了中科大研發量子計算機的時間表。
  • 陳根:量子計算離我們還有多遠?
    1981 年,著名物理學家費曼觀察到基於圖靈模型的普通計算機在模擬量子力學系統時遇到的諸多困難,當量子物理與計算機器狹路相逢,1985年,通用量子計算機概念終於誕生。自此,量子力學進入了快速轉化為真正的社會技術的進程,人類在量子計算應用發展的道路上行進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如今,量子計算離我們已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