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研發模擬人腦神經元結構計算機 有望具備人類學習能力

2020-11-26 觀察者網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上周的《科學》雜誌用封面報導的形式,介紹了美國IBM公司新近研發出的一種模擬人腦神經元結構的計算機晶片「TrueNorth」。這一美國國防部資助、康奈爾大學等科研機構參與研發的新型計算機,完全不同於此前所謂的「人工智慧」——無論是戰勝西洋棋大師的「深藍」,還是通過了圖靈測試的「尤金·古特曼」,都是依靠事先儲存大量數據的方式來「偽裝」博學,而IBM的新式神經元計算機則從硬體構架上模擬了人類神經系統,有望真正具備人類的學習能力。

當然,在大腦的秘密完全被揭開之前,神經元計算機也不太可能完全模擬人腦。但至少IBM的這一技術是人類首次顛覆傳統諾依曼式計算機的計算方式,可望成為個人電腦誕生以來,整個計算機行業最大的一次變革。而且,這一晶片僅用現有的半導體材料和技術就可大規模生產,而且功耗極低,簡單的實際應用並不遙遠。

IBM研製模擬人腦神經元結構的計算機

模擬神經元突觸結構

8月8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報導的形式介紹,美國IBM和美國康奈爾大學成功開發了一種模擬人類大腦的信息傳遞機制的SyNAPSE晶片(Systems of Neuromorphic Adaptive Plastic Scalable Electronics,即「自適應可塑型可伸縮電子神經形態系統」)。根據這種技術製造出的晶片從設計理念上就不同於現有計算機使用的半導體晶片,將來可能應用於研發即使沒有人類命令也能自己學習,進而解決問題的人工智慧。

這款晶片名為「TrueNorth」,能夠模擬神經元、突觸的功能以及其它腦功能執行計算,由三星電子負責生產,擁有54億個電晶體,是傳統pc處理器的四倍以上。它的核心區域內密密麻麻的擠滿了4096個處理核心,產生的效果相當於100萬個神經元和2.56億個突觸。目前,ibm已經使用了16塊晶片開發了一臺神經突觸超級計算機。

8月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封面

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試圖仿真人類大腦的研究都集中在軟體層面——這些軟體最終的運算還是要由傳統計算機用0和1來完成,本質上,它們依然沒有擺脫傳統計算機結構的束縛。而在今天,藍色巨人IBM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IBM研發出了名為「TrueNorth」的神經元晶片,它真正的從「頭」開始,完完全全從底層模仿了人腦的結構。

人腦的計算方式和傳統計算機完全不同。在人腦中,神經元相當於處理器,一個成年人的大腦至少有數百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與其它神經元相連,它們的連接處被稱為突觸,突觸是人腦的存儲器,用計算機術語來說,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分布式計算系統。這種處理器與存儲器緊密相連的結構,讓人腦內的通信效率非常高。這裡的效率並不單指計算速度,還包括對外部信息的感知能力。

人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細胞和突觸結構

TrueNorth的4096個核心之間就使用了類似於人腦的結構,每個核心包含了約120萬個電晶體,其中負責數據處理和調度的部分只佔掉少量電晶體,而大多數電晶體都被用作了數據存儲、以及與其它核心溝通方面。在這4096個核心中,每個核心都有自己的本地內存,它們還能通過一種特殊的通訊模式與其它核心快速溝通,其工作方式非常類似於人腦神經元與突觸之間的協同,只不過,化學信號在這裡變成了電流脈衝。IBM把這種結構稱為「神經突觸內核架構」。

「不同於傳統計算機的馮·諾伊曼架構,我們將處理器(神經元)與內存(突觸)緊密結合在一起,能在並行計算中實現更高效的通信。」參與研發的IBM研究人員保羅·梅洛拉在論文裡寫道。

IBM科學家是怎樣把人腦的數學模型抽象成一顆晶片的?圖為「TrueNorth」晶片結構

超越馮·諾伊曼?

從你每天都會用上的手機,到每秒運算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目前幾乎所有的處理器都依據馮·諾伊曼架構體系開發,在這種體系中,數據的存儲和處理是分開進行的,處理器和內存各司其職,程序向計算機發出一組指令,數據此次從硬碟、內存、緩存、處理器寄存器中穿梭而過。

這樣的體系最符合人類工業化所帶來的生產條件,但它存在一些重大瓶頸——數據的傳輸路徑過於冗長,不同數據組之間的溝通成本高昂,而且整個計算過程非常消耗能源。

IBM開發的「深藍」超級計算機曾經戰勝了西洋棋大師卡斯帕羅夫,但它依靠的並非智力,而是蠻力——擊敗卡斯帕羅夫的那臺「深藍」擁有90個機架,存儲的象棋資料庫超過1TB,每秒鐘能分析兩億種走法,然後選出最優的那一步。但問題是,這些東西都是由科學家們教給它的,人們事先想好所有對策,「深藍」只負責按部就班的執行。

「簡單說,馮·諾伊曼體系的計算機是一個又快、又笨的東西。事先編好程序,它能每秒完成數億次計算。但它想不出任何聰明的解題方法。」科學家麥可·特羅特(Michael Trott)這樣解釋人腦與計算機的差異。

從馮·諾伊曼計算機被發明那一天開始,科學家們另闢蹊徑、開發其它計算機體系的嘗試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很多人寄希望於模仿人腦——它是有史以來最複雜、最聰明的機器,TrueNorth的出現讓我們離這個夢想又近了一步。

如果研究進展順利,TrueNorth將是自個人電腦誕生以來,整個計算機行業最大的一次變革——也許,未來的計算機不僅僅只是依靠計算速度和海量資料庫進行工作,它們還能真正進行「思考」。

這是IBM開發出的神經元計算機原型,它搭載了16顆TrueNorth晶片

 

研發陣容豪華

儘管外行人知之甚少,但TrueNorth的研發工作在業內可謂規模巨大,陣容豪華。早在2001年,IBM就宣布該公司正在致力研究新一代智能計算機系統,這種計算機系統以人的神經系統為基本模型,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全新的智能神經計算機。

為了獲得業界和學術界的支持,IBM公司發送了大約七十五萬份聲明,希望全球各地的業界專家和學者能夠支持公司的這項計劃。IBM公司還出資進行「自動」技術的研究,「自動」技術能夠幫助智能計算機擺脫對人類的依賴,自動對自身的狀態進行調節。

2008年初,TrueNorth研究項目獲得了美國五角大樓高級計劃研究局(DARPA)的5300萬美元注資,該局是一個負責網際網路開發援助等的美國政府科研援助機構。DARPA認為,IBM的研究有助於突破傳統的馮·諾伊曼計算機體系,為未來的計算機模式注入新鮮血液。

該項目還同包括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在內的諸多科研機構和高通等商業公司進行了大量的合作。

已具備商用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布的TrueNorth已經是商用版本,它由三星代工生產,完完全全使用市面上現成的半導體技術製成,晶片的主要成分是矽,沒有使用任何複雜的材料或生產工藝——換句話說,只要IBM願意,三星可以像造Galaxy手機一樣把它量產出來。

「這是一個非常乾淨、整潔的架構,他們邁出了正確的一步。」擁有「神經元晶片之父」頭銜的加州技術研究所工程師、名譽教授卡佛·米德評價道。

TrueNorth神經元晶片在降低功耗方面同樣做出了表率。和人腦一樣,TrueNorth的每一個內核都使用了事件驅動設計,也就是說,它不會一直運行,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啟動。 這樣設計讓晶片更加節能,標準處理器每平方釐米的功耗是50到100瓦,而TrueNorth每平方釐米的晶片只會消耗20毫瓦或千分之一瓦的能量。

TrueNorth(左)對比傳統處理器(右)的熱成像圖,很明顯,右邊要火熱得多

成人大腦的功耗和一隻燈泡差不多,卻比今天任何一臺超級計算機都能更準確地識別語音和圖像。參與新架構開發的IBM研究院科學家約翰·阿瑟說:「系統和晶片的架構設計儘可能效仿腦內的神經網絡,因為大腦的架構效率非常高。」

IBM已經開發出一臺神經元計算機原型,它搭載有16顆TrueNorth晶片。IBM對它進行了一系列測試,結果讓人欣喜——「神經突觸內核架構」可以像普通處理器一樣快速識別圖像、區分場景,而消耗的能源要少得多。

在與史丹福大學合作的一次「模糊邏輯」測試中,用TrueNorth晶片搭建的神經元計算機對人、自行車、轎車、大巴、卡車有80%以上的識別率,更令人欣喜的是,TrueNorth晶片可以用30fps的速度播放高清流媒體視頻,而消耗的能源只有63毫瓦!

人腦和計算機功耗對比:橫軸是處理器頻率,縱軸是處理器每平方釐米所消耗的能源,傳統的馮·諾伊曼結構處理器已經在煎雞蛋(溫度過高)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沒有CPU、沒有GPU,但我們消耗的能源要低好幾個數量級」,測試負責人Dharmendra Modha說道,「它簡直就像是為了效率而生的有生命的機器,這是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裡程碑。」

去年9月,在IDEMI國際設計、工程與管理一體化大會上,IBM就公布了TrueNorth一些可能的商業應用場景,包括實時分析環境為盲人導航、與人對話、識別數字、圖像等。TrueNorth表現出了初步的「認知計算」能力,它甚至不需要程式設計師事先「教導」,就能通過自學理解簡單的電子遊戲規則。

儘管以TrueNorth為基礎打造的神經元計算機並沒有產生科幻小說那樣的自我意識,在人腦之謎真正解開以前,計算機誕生自我意識恐怕也只是一個科學幻想。但由於上述優點,這種晶片的實際應用或許並不遙遠。

相關焦點

  • IBM成功構建模擬人腦功能的認知計算機晶片
    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矽晶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晶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能力,基於這樣的晶片,新一代計算機即將閃亮登場。
  • IBM研發「電子血液」:可驅動模擬人腦計算機
    北京時間3月25日晚間消息,IBM正在研發一種「電子血液」,用於將來的可模擬人腦的超級計算機上,從而對大型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進行實時分析。要對大型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進行實時分析,如即將於2014年完成的「平方公裡陣列天文望遠鏡」(Square Kilometer Array)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需要處理這些數據的超級計算機擁有極高的運行速度。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大腦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架構。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在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看來,這種計算模式制約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性能提升。潘綱認為,數據驅動的智能算法、訓練需要海量樣本與密集計算,但舉一反三、自我學習等高級能力比較差,「現在的機器智能離人的智能差得還很遠。」
  • 關於IBM量子計算機,你知道嗎?
    2016年5月4日,IBM 正式推出了一個名為「IBM 量子體驗」(IBM Quantum Experience)的網上平臺,將一臺位於紐約 TJ Watson 研究中心、擁有5個量子位元(qubit)的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向公眾開放。用戶可以通過桌面或者移動端設備訪問由IBM雲環境提供的量子計算平臺。
  • 我國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堪比小鼠
    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大腦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架構。
  • 人工智慧來助力 機器人有望具備自我意識
    意識是理解人類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在人工智慧首次作為一種學術追求出現以來的70年裡,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將感知與機器綜合起來。近日,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創造性機器實驗室(Creative Machines Lab)傳來好消息,該實驗室在一個項目在中研製出突破歷史性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手臂,人工智慧(AI)有望具備自我意識。有望開闢出人工智慧研究的新領域。
  • 人腦神經元發育速度更慢—新聞—科學網
    人腦神經元發育速度更慢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
    未來有一日,科學家或許可藉助量子模擬來研發新化學物質。相關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科學》雜誌。 研究人員解釋說,由於原子和分子是受量子力學控制的系統,因此量子計算機有望成為精確模擬它們的最佳工具。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比特存儲信息並執行計算,但一直很難達到模擬大原子或化學反應所需的精度。 在最新研究中,谷歌團隊使用該公司的Sycamore處理器首次對一個化學反應進行了準確的量子模擬:他們模擬了由兩個氮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二氮烯分子的異構化反應。這一量子模擬與研究人員在傳統計算機上進行的模擬吻合,證實了他們的研究。
  • 無限模仿人類大腦的計算機Darwin Mouse
    相比傳統計算機的高能耗問題,它的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目前它是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一成果也標誌著我國類腦計算技術發展迎來新的裡程碑。讓機器無限模仿人類,模擬大腦的機制和結構是人工智慧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在計算機發展方向上,借鑑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來打破「馮·諾依曼架構」就是大勢所趨。
  • 靠一種樣本學習多種氣味 神經擬態晶片拉近AI與人腦距離
    近日,一直致力於模仿人類五感的人工智慧又有新突破,通過神經擬態晶片,人工智慧已經掌握了丙酮、氨和甲烷等10種氣味的神經表徵,強烈的環境幹擾也不會影響它對氣味的準確識別。這項由英特爾研究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共同參與的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神經擬態即通過模擬人腦神經元的工作機制,讓計算機具備像人一樣的自然智能特性。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第二看臺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近日,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阿爾佩託·薩萊奧介紹道。他是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資深作者。「此前從來沒有報導過類似的結構,所以這完全是一種嶄新的器件。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導,谷歌公司研究人員首次藉助量子計算機,成功模擬了一個化學反應!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轉載)
    他們表示,儘管這一反應很簡單,但卻是量子計算機走向實用化的重要一步。未來有一日,科學家或許可藉助量子模擬來研發新化學物質。相關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研究人員解釋說,由於原子和分子是受量子力學控制的系統,因此量子計算機有望成為精確模擬它們的最佳工具。
  • IBM認為模擬晶片可為機器學習加速1000倍
    人工智慧或許能解決一些科學和行業最棘手的挑戰,但要實現人工智慧,需要新一代的計算機系統新的處理硬體IBM研究院的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硬體副總裁Mukesh Khare表示,目前的機器學習限制可以通過使用新的處理硬體來打破,例如:數字AI核心和近似計算帶模擬內核的內存計算採用優化材料的模擬核心
  • 法國完成首個宇宙結構計算機模型 模擬大爆炸至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法國宇宙理論實驗室研究人員完成了迄今首個宇宙結構計算機模型——「迪烏斯:全宇宙運行」,模擬了全部可觀察到的宇宙從大爆炸到今天的結構演化過程。法國宇宙理論實驗室宇宙學小組的科學家經7年努力完成了該模型。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希望今天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的創新一小步,可以成就人類美好生活的發展一大步。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轉載)
    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希望今天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的創新一小步,可以成就人類美好生活的發展一大步。
  • IBM計劃2023年推出一臺能正常工作的量子計算機:擁有1000個量子比特
    量子比特是經典計算位元的量子等價物,它不僅可以被設定為1或0,還可以被設定為同時表示1和0的疊加態。這個看似簡單的特性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可用的計算能力。IBM計劃在2023年推出Quantum Condor,準確地說是運行1121個量子比特,我們應該開始看到量子計算機開始處理大量真實世界的計算,而不是局限於實驗室實驗。
  • 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來了!
    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或許大家已經忘了最初科學家是想通過機器模擬出一個人類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