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電材料有望使計算機告別矽時代 計算處理與存儲為一體

2020-12-06 電車之家網

如這張彩色照片中所示,鐵電材料的這種魚脊形結構或許可以使它適於作為電晶體使用

經過幾十年的反覆再造,矽電晶體開始顯現出了其發展的瓶頸,整個行業都開始尋找它的替代品。目前,一種新的符合計算機行業使用要求的材料出現在人們面前。如果這種材料可以成功運用於計算機領域,這將使計算機處理器不僅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能夠提高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 

經過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利用電荷在四種不同狀態之間進行快速切換的鐵電材料來存儲數據。由這種材料製成的電晶體可以利用這些不同的電荷狀態表達比1和0更多的計算機數字邏輯基礎,而且它不需要外部供電即可保持這些電荷狀態,這種材料既可以處理信息也可儲存信息。

如今的矽電晶體已縮小到了納米級別,已經達到性能極限,不能很好地處理功耗過高、散熱和速度等問題。

託馬斯·塞伊斯(ThomasN.Theis)是位於紐約約克鎮的IBM公司沃森(Watson)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他是一家工業財團半導體研究集團下屬的納米電子學研究創新計劃的執行董事,他認為,使用了這類處理器的產品都需要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克服這些挑戰。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材料科學家萊恩·馬丁(LaneMartin)目前領導這項新研究。他指出,鐵電材料的一個主要優勢在於,這種材料對於半導體產業來說並不是新生事物。富士通、德州儀器以及其他幾家公司都已經製造出了鐵電存儲設備。

「我們只不過是將現有的這種材料進行升級,如果有公司想要採用它,它不會像新材料那樣要十年才能實現規模化,」馬丁這樣說道。 

馬丁正與理論化學家安德魯·瑞普(AndrewRappe)共同合作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建模並測試鐵電體。 

與矽電晶體一樣,鐵電元件可以在不同狀態之間進行切換來表達信息。但是切換的物理特性與矽電晶體是完全不同的。鐵電體不是在傳導與絕緣狀態之間切換,而是切換電極,即改變電荷在材料中的位置。 

鐵電材料具有天然的電極,可以通過電場來改變電極方向。到目前為止,切換隻需要幾納秒,對於數據存儲來說這已足夠快了,但對於數據處理而言,這樣的速度還是太慢,而這需要消耗相當多的能量。

瑞普預測,通過增大鐵電晶體一定角度並從另一個角度施加電場,鐵電材料的切換會發生改變。除了上下兩極切換,還有一種瑞普稱為「次狀態」的中間狀態。 

馬丁對用各種不同鐵電材料製作的元件進行測試,包括鋯鈦酸鉛。在測試中,當狀態從上電極狀切換到次狀態再到下電極狀態時,與從上電極直接切換到下電極相比,它展示出了更快的切換速度,而且只需要較低的電壓。測試結果公布在了《NatureMaterials》雜誌上。

馬丁指出,這種鐵電材料的切換速度比常規設計至少快了兩至三倍。 

IBM的塞伊斯表示,這項測試研究的結果似乎表明了,我們對這些材料的了解取得了「非常重大的進步」。 

馬丁表示,他和瑞普希望,不僅僅局限於將鐵電材料應用於存儲設備上。他們的一個想法是,將這些鐵電材料與矽材料進行結合,從而製造出新型電晶體。這種新設備將會高效節能,會將計算處理與存儲結合為一體。

「如果發生斷電現象,你可在電源恢復後繼續原來的工作,這對於家庭用戶而言十分便利,而且節省了數據中心的開支,」馬丁這樣說道。 

相關焦點

  • 鐵電材料有望使計算機告別矽時代
    鐵電材料(Ferroelectric materials)可使計算機不再運用數字邏輯進行計算。目前,一種新的符合計算機行業使用要求的材料出現在人們面前。如果這種材料可以成功運用於計算機領域,這將使計算機處理器不僅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能夠提高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  經過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利用電荷在四種不同狀態之間進行快速切換的鐵電材料來存儲數據。
  • 矽谷變「鐵谷」:鐵電材料有望突破計算機發展瓶頸
    目前一種新的可供選擇的材料出現在了人們面前,如果這種材料可以成功運用於計算機領域,這將促使計算機處理器不僅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還能夠提高運算能力並能用於存儲設備。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利用電荷迅速地在四種不同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的鐵電材料來存儲數據。
  • 普渡大學打造計算與存儲一體化晶片,或推動類腦計算的發展
    該團隊找到了一種材料,它能夠克服矽與鐵電材料之間敵對的關係。 近日,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從材料的角度出發,實現了晶片在計算的同時也能夠存儲。研究人員稱,該晶片如若能在未來進一步改進,或將有利於類腦計算的發展。
  • 復旦微電子學院研製出高密度存算一體化非易失性鐵電單晶疇壁存儲...
    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預測,對於5nm以下技術節點工藝,現有存儲技術將不能滿足晶片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因此,高密度、低功耗的新型存儲器亟待開發。當前計算機架構基於「馮?諾依曼」體系,計算與存儲相互分離,二者間的數據反覆交換和速度差異佔據了大量冗餘時間,被稱為「存儲牆」,直接導致整個晶片系統運算速度下降和功耗增加。
  • 普渡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同時計算和存儲的晶片
    存內計算晶片在AI時代中也獲得了不少關注,不過普渡大學的工程師開發的方法是從材料的角度進行創新,實現了晶片在計算的同時也可以存儲。研究人員稱,未來如果這種晶片的進一步改進將有利於類腦計算的發展。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工程師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將用於處理信息的數百萬個微型開關(通常稱為電晶體)也能在晶片上進行信息的存儲。這種方法在《自然電子》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進行了詳細介紹,它通過解決另一個問題來實現這一目標:將電晶體與比大多數計算機中使用的性能更高的存儲技術相結合,稱為鐵電性RAM。
  • 計算機能不能像人腦一樣將存儲和計算合二為一,從而高速處理信息?
    受人腦工作機理、計算方式等啟發,近年來,科學家們試圖借鑑人腦的物理結構和工作特點,讓計算機完成特定的計算任務。不過,受制於傳統計算機架構瓶頸的限制,在目前的信息計算處理技術中,數據存儲和計算需要由存儲晶片和中央處理器分別來完成。
  • 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原標題: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國際合作,在鐵電材料中發現了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並發現了閉合結構核心處存在巨大彎電效應,有望使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功能,相關成果4月16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它不僅可並行處理和存儲大量數據,而且能耗極低。人腦處於全方位的互聯狀態,其中的邏輯(處理信息)和記憶(存儲信息)功能緊密關聯,其密度和多樣性均是現代計算機的數十億倍。因此,科學家們希望從人腦結構中汲取靈感,來解決傳統計算機所固有的問題。他們試圖模仿人腦的神經元與突觸,在同一地點處理和存儲信息。為此,他們努力打造了許多新型器件,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憶阻器、光學類腦計算晶片等。
  • ...化前景的高密度存算一體化非易失性鐵電單晶疇壁存儲器和電晶體
    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預測,對於5nm以下技術節點工藝,現有存儲技術將不能滿足晶片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因此,高密度、低功耗的新型存儲器亟待開發。當前計算機架構基於「馮•諾依曼」體系,計算與存儲相互分離,二者間的數據反覆交換和速度差異佔據了大量冗餘時間,被稱為「存儲牆」,直接導致整個晶片系統運算速度下降和功耗增加。
  • 未來信息存儲的領航者——多鐵性材料丨科普矽立方
    編者按: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聯合開設「科普矽立方」專欄,為大家介紹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前世今生。我們將帶你——認識晶格,挑戰勢壘,尋覓暗物質,今古論陶瓷;彌補缺陷,能級躍遷,嫦娥織外衣,溢彩話琉璃。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信息存儲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存儲記錄了這個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並推動它的發展。
  • 新技術揭示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迄今拍下鐵電亞原子結構最小尺度,有助於理解鐵電材料的性質,擴大其研發和應用,研發新一代先進電子設備。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8日的《自然—材料》雜誌上。 這種電子全息攝影術能以皮米(10的負12次方)精確度,拍下材料原子位移所產生的電場圖像。布魯克海文物理學家朱毅梅(音譯)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原子的確切位置,並把它和納米粒子的鐵電現象聯繫起來。
  • Nature:鐵電材料性能的預測與優化——第一性原理計算本徵鐵電翻轉
    它具有介電、壓電、熱釋電、鐵電以及電光效應、聲光效應、光折變效應和非線性光學效應等重要特性。鐵電體概括起來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以KH2PO4為代表,具有氫鍵,從順電相過渡到鐵電相是無序到有序的相變,屬有序無序型。另一類為位移型鐵電體,以BaTiO3為代表,從順電相到鐵電相轉變是由其中兩個子晶格發生相對位移。
  • 下一代信息存儲材料——反鐵磁材料
    此外,由於技術的不斷更新,基於矽的傳統電子技術正快速接近其極限,例如物理特性的極限,如存儲信息所需的比特數或電子數。自旋電子學以及反鐵磁材料都是可替代方案。它們不僅僅可用來存儲信息的電子,還有它們的旋轉都包含電磁信息。這樣,可以在相同空間內存儲兩倍多的信息。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可以在反鐵磁材料中存儲信息,並能評估其寫入操作的效率。
  • 相變材料能在0.5納秒內快速切換
    英國劍橋大學、新加坡數據存儲研究所與新加坡技術和設計大學的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用可以在不同電狀態間快速來回切換的相變材料替代矽,他們有望研製出信息處理速度快1000倍且更小、更環保的計算機。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 【材料】電極化材料:從共線鐵電到非共線亞鐵電
    到了二十世紀,人們開始研究固體中的磁和電,誕生了鐵磁學、鐵電學等學科。並且這些磁、電功能材料在資訊時代作為信息存儲介質和信號傳感器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正如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指出的,磁與電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始終相伴而生,在物理性質方面展示著一一對應的關係。這在固體中也不例外,有鐵磁體就有鐵電體、有反鐵磁體就有反鐵電體、有磁滯回線就有電滯回線,有鐵磁疇就有鐵電疇等等,連它們的朗道理論公式都如出一轍。
  • 矽中雙量子比特計算 精確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八
    精確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八  科技日報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3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測量了矽中的雙量子比特邏輯運算的精確度,高達98%,為全尺寸量子處理器的研發奠定了基礎。結果表明,雙量子比特門的精確度為98%。  研究人員亨瑞·楊說:「準確性是一個關鍵參數,它決定了量子比特技術的可行性。只有量子比特操作接近完美,僅存在微小誤差,才能利用量子計算的巨大潛能。」  量子計算機有望在諸多領域「大顯身手」,包括解決現在的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問題。
  • FeFET有望延長摩爾定律壽命
    (FeFET ),但我們已經在德克薩斯高級計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上通過詳細的仿真證實了我們的理論是可以實現的。」Alexander Demkov教授說道,「我們所做的就是建立完整的門堆棧,並得到了材料和製造技術的權利,我們下一步將要製造鍺通道來完成FeFET。」
  • 鉿基氧化物材料有望成為未來晶片的選擇?
    其中,採用類腦型神經形態計算方式,擬通過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有望解決傳統技術的瓶頸問題,成為變革性技術發展路線之一。類腦型神經形態計算方式與系統實現的基礎是能夠滿足新系統需求的新型功能器件的發明與構建,而新型功能器件的構建,必須依賴新效應材料研究與應用作為支撐。
  • 鉿基氧化物材料有望成為未來晶片的選擇?
    其中,採用類腦型神經形態計算方式,擬通過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有望解決傳統技術的瓶頸問題,成為變革性技術發展路線之一。類腦型神經形態計算方式與系統實現的基礎是能夠滿足新系統需求的新型功能器件的發明與構建,而新型功能器件的構建,必須依賴新效應材料研究與應用作為支撐。
  • 後矽時代,這種材料被看好
    ,那麼如今石墨烯以外的其他穩定材料將成為「第二把鑽研後矽時代的火」。十多年前,矽半導體工業通過切換到新的介電材料二氧化鉿(hafnium dioxide)解決了電流洩漏並浪費能量的問題。而碳納米管的問題在於,它們不允許在控制按比例縮小的設備所需的薄層中形成電介質。形成high-k電介質一直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