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微電子學院研製出高密度存算一體化非易失性鐵電單晶疇壁存儲...

2020-11-26 電子產品世界

自戈登·摩爾提出至今,摩爾定律已持續發展半個多世紀,晶片集成度不斷提高,性能不斷提升。然而如今器件特徵尺寸不斷縮小,特別是接近納米尺度的量級時,出現量子尺寸效應、界面效應、短溝道效應等問題,影響了器件性能。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預測,對於5nm以下技術節點工藝,現有存儲技術將不能滿足晶片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因此,高密度、低功耗的新型存儲器亟待開發。當前計算機架構基於「馮?諾依曼」體系,計算與存儲相互分離,二者間的數據反覆交換和速度差異佔據了大量冗餘時間,被稱為「存儲牆」,直接導致整個晶片系統運算速度下降和功耗增加。眾所周知,計算機存儲架構涉及到多種揮發性和非揮發性存儲器,其中揮發性存儲器讀寫速度快(0.2-20ns),但是存儲密度低(幾十Mbit至幾個Gbit)。相較而言,非揮發性存儲器(3D NAND)存儲密度大(512Gbit-1Tbit),功耗較低,但是單元擦寫速度慢(ms-s),壽命短(~10萬次),制約了計算機和移動通訊設備等整體性能的提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6/414373.htm

近期,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江安全課題組柴曉傑和江均等聯合韓國首爾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中北大學、中科院物理所、浙江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以及濟南晶正公司等研發出的新型鐵電疇壁存儲器,採用鈮酸鋰單晶薄膜材料與矽基電路低溫鍵合,存儲介質無缺陷、晶界和空洞等,突破了新型多晶薄膜存儲器的單元一致性和高可靠性集成技術的瓶頸。日前,相關研究成果以《與矽底集成和自帶選擇管功能的LiNbO3鐵電單晶疇壁存儲器》(「Ferroelectric domain wall memory with embedded selector realized in LiNbO3 single crystals integrated on Si wafers」)為題發表於《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以《非易失性全鐵電場效應管》(「Nonvolatile ferroelectr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為題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團隊採用納米加工技術在薄膜表面製備出15-400nm大小不等的鐵電存儲單元,通過施加面內電場產生平行和反平行的鐵電疇結構,電疇間形成可擦寫的高電導疇壁,可非揮發地存儲邏輯「0」和「1」的信息,1V下讀出電流最高可達1.7 μA,且具有單向導通特性,開關比大於105。同時證明了存儲單元的表面層具備天然選擇管的功能,可應用於大規模交叉棒集成陣列,突破傳統鐵電存儲器高密度發展的技術瓶頸。存儲器讀寫速度可達納秒甚至皮秒量級,讀寫次數基本不限,保持時間大於10年,可實現三維堆垛。

此外,團隊在以上存儲器的研究基礎上集成了非易失性的全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這種無結的場效應管具有極低的漏電流、超快的操作速度、導通電流可達~110 μA μm-1、亞閾值擺幅接近於零。在源、漏和柵等電脈衝作用下可實現單刀雙擲開關功能,與鐵電存儲器同質集成能夠實現簡單的邏輯運算,實現存算一體化,有望突破「存儲牆」限制,預計可規模化生產。

鈮酸鋰晶體是一種集電光、聲光、壓電、光彈、非線性、光折變等效應於一身的人工合成晶體,原材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易生長成大晶體,國內外生產廠商眾多,常應用於聲表面波、電光調製、雷射調Q、光陀螺、光參量振蕩/放大、光全息存儲等。目前研製成功的6英寸大面積摻雜鈮酸鋰單晶薄膜表面具有原子層平整度,能夠與矽基電路實現低溫鍵合(LOI),存儲性能穩定,可靠性高。8-12英寸鈮酸鋰單晶薄膜材料還在研發過程中,預計不久能夠推向市場。

以上存儲技術均為該團隊原創,復旦大學擁有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並獲發明專利10項。承擔該項工作的博士生柴曉傑和項目研究員江鈞為共同第一作者。該項工作得到了洪家旺、張慶華、王傑、黃榮、James F. Scott和Cheol Seong Hwang等國內外知名專家的頂力支持和幫助。該項目得到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基礎研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專項資助。


相關焦點

  • ...化前景的高密度存算一體化非易失性鐵電單晶疇壁存儲器和電晶體
    近期,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江安全課題組柴曉傑和江均等聯合韓國首爾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中北大學、中科院物理所、浙江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以及濟南晶正公司等研發出的新型鐵電疇壁存儲器,採用鈮酸鋰單晶薄膜材料與矽基電路低溫鍵合(圖1),存儲介質無缺陷、晶界和空洞等,突破了新型多晶薄膜存儲器的單元一致性和高可靠性集成技術的瓶頸。
  • 微電子學院江安全課題組研製出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高密度存算一體化...
    近期,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江安全課題組柴曉傑和江均等聯合韓國首爾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中北大學、中科院物理所、浙江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以及濟南晶正公司等研發出的新型鐵電疇壁存儲器,採用鈮酸鋰單晶薄膜材料與矽基電路低溫鍵合(圖1),存儲介質無缺陷、晶界和空洞等,突破了新型多晶薄膜存儲器的單元一致性和高可靠性集成技術的瓶頸。
  • 今日Nature Nano: 中國團隊自組裝拓撲保護鐵電納米島,調控疇壁...
    但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發展,人們需要探索新的物理概念和材料體系,以解決傳統的半導體或磁存儲器件所面臨的能源損耗問題– 據估算,到2030年,全球微電子器件將會造成2000億美元以上的能源消耗。鐵電材料在外加電場作用下體現出其自發電極化的回滯行為,有望應用於新型數據存儲器件,從而大幅度降低能耗。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明集成存儲計算的鐵電電晶體技術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周鵬教授團隊針對當下系統存算分離的能效瓶頸難題,發現了新型二維鐵電半導體在集成電路領域的應用方案,實現了鐵電存儲計算技術的原始創新,提供了發展存算融合系統的器件範式。
  • :鐵電材料極化保持研究取得進展
    ,具有低功耗,高讀寫速度,高理論存儲密度,抗電磁輻射等優勢,其中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儲器件的發展與小型化更是在射頻系統,空間技術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激活場的顯著增加可以被理解為,局部缺陷可以有效地釘紮鐵電疇壁,所以需要更高的能量來克服能量壁壘以此來解除疇壁釘扎。從掃描透射顯微圖中,研究者估算出缺陷區域的密度,即使對於最小的直徑為20 nm的圓柱形鐵電疇,疇壁也會被40-50個這種缺陷釘扎,這表明薄膜中有足夠多數量的缺陷來釘扎住近鄰的鐵電疇。圖3(d)中給出了圓柱形鐵電疇的疇壁被缺陷釘扎的示意圖。
  • 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原標題: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國際合作,在鐵電材料中發現了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並發現了閉合結構核心處存在巨大彎電效應,有望使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功能,相關成果4月16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能效比GPU高兩個數量級,清華大學研製首款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
    集微網消息,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報導了基於憶阻器陣列晶片卷積網絡的完整硬體實現。該成果所研發的首款基於多個憶阻器陣列的存算一體系統,在處理卷積神經網絡(CNN)時的能效比圖形處理器晶片(GPU)高兩個數量級,大幅提升了計算設備的算力,成功實現以更小的功耗和更低的硬體成本完成複雜的計算。
  • 西安交大研發獲得具有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新聞—科學網
  • 【科技日報】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什麼是鐵電效應?
    兩疇之間的界壁稱為疇壁,根據兩個電疇的自發極化方向,可分為90°疇壁、180°疇壁等。疇壁通常位於晶體缺陷附近,因為缺陷區存在內應力,疇壁不易移動。BaTiO3的鐵電相晶體結構有四方、斜方、菱形三種晶系,它們的自發極化方向分別沿[001],[011],[111]方向,這樣,除了90°和180°疇壁外,在斜方晶系中還有60°和120°疇壁,在菱形晶系中還有71°,109°疇壁。電疇轉向鐵電疇在外電場作用下,總是要趨向於與外電場方向一致,稱作電疇「轉向」。
  • 西安交大《Nature》: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 鐵電材料中發現周期性半子晶格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馬秀良研究團隊在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半子(Meron,也有音譯為麥紉)拓撲疇以及周期性半子晶格。這一發現是繼通量全閉合(Science 2015)之後,該研究團隊在有關鐵電材料拓撲疇結構方面的又一項重要突破,為與鐵磁材料類比的結構特性再添新的實質性內容,也將為探索基於鐵電材料的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提供新思路。2020年6月1日,《自然·材料》以「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極化半子晶格」為題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由馬秀良、朱銀蓮、王宇佳、馮燕朋、唐雲龍等人共同設計和完成。
  • 雷射脈衝沉積製備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全球首款基於憶阻器的CNN存算一體晶片,能效高出GPU兩個數量級
    被認為具有「存算一體」潛力的憶阻器,因而成為類腦計算領域的熱門器件,被寄予提高算力,突破技術瓶頸的厚望。撰文 | 四月2 月 27 日機器之心獲悉,據清華大學新聞網消息,該校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成功研發出一款基於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在處理卷積神經網絡(CNN)時能效比前沿的圖形處理器晶片(GPU)高兩個數量級。
  • 哈工大(深圳): 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最近的研究表明,非平凡自旋/極性拓撲結構的出現均伴隨著大量新奇的物理特性(如拓撲霍爾效應和負電容等)。當今,與鐵電/鐵磁相關聯的非平凡拓撲結構已為下一代高密度存儲器件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這為材料科學以及凝聚態物理學的相關研究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 哈工大Adv.Mater: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在眾多擁有拓撲結構的材料中,鐵性薄膜材料,如鐵電、鐵磁和多鐵材料,由於場致翻轉的自發極性/磁有序,在信息存儲和傳感驅動等領域具有極大應用價值,從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當今,與鐵電/鐵磁相關聯的非平凡拓撲結構已為下一代高密度存儲器件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這為材料科學以及凝聚態物理學的相關研究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 Nature:鐵電材料性能的預測與優化——第一性原理計算本徵鐵電翻轉
    本文作者實現了多尺度理論研究方法來逐漸使鐵電系統的微觀電子與離子自由度內在化。從基於量子力學的第一性原理計算開始,提供鐵電材料的結構與能量模型的關鍵信息。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的結果,建立原子間相互作用勢模型,這個模型可以研究大的系統,達到845000個原子,用來探索在有限溫度下電場驅動疇壁的運動。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反鐵電單晶生長難度大,目前有關研究報導主要集中在陶瓷體系,關於反鐵電單晶的較少。該研究還深入探討了晶體的相結構、結晶學取向及微觀結構特徵與高儲能密度等優異電學性能的關聯關係,為探索新型反鐵電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