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領域的好消息,科學家發明了製造單原子電晶體的新方法

2020-10-30 用戶92322398432

難以想像的是,僅由幾個原子團甚至單個原子組成的電晶體有望成為新一代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它們具有無與倫比的內存和處理能力。但要充分發揮這些微型電晶體(微型電子開關)的潛力,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對這些眾所周知難以製造的元件進行大量複製。

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和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逐步開發出一種可以生產原子尺度裝置的方法。至此,NIST領導的團隊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建造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也成為了第一個對器件的製造在幾何尺寸上進行原子級控制的單電子電晶體團隊。

科學家們證明,他們可以精確地調整單個電子通過電晶體中物理間隙或電勢壘的速度,即使經典物理學因為電子缺乏足夠的能量而禁止它這樣做。這種嚴格意義上的量子現象被稱為量子隧穿,只有當間隙非常小時才變得重要,例如在微型電晶體中。精確控制量子隧穿是關鍵,因為它能使電晶體變得「糾纏」或以只有通過量子力學才能實現的方式互連,並為創造可用於量子計算的量子比特開闢新的可能性。

為了製造單原子和少原子電晶體,研究小組依賴於一種已知的技術,即在矽晶片上覆蓋一層很容易與矽結合的氫原子。然後,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細針尖移除選定位置的氫原子。剩下的氫起到了屏障的作用,因此當研究小組將磷化氫氣體(PH3)導向矽表面時,單個PH3分子只附著在氫被移除的位置。研究人員隨後加熱矽表面,熱量將氫原子從PH3中噴射出來,使留下的磷原子嵌入到表面。通過附加的處理,結合的磷原子產生了一系列高度穩定的單原子或少原子器件,並且它們具有作為量子比特的潛力。

過去,研究人員通常在所有矽層生長的過程中加熱,以消除缺陷並確保矽具有將單原子器件與傳統矽片電子元件集成所需的純晶體結構。但NIST的科學家發現,這種加熱可能會使結合的磷原子移位,並可能破壞原子尺度裝置的結構。相反,研究小組在室溫下沉積了前幾層矽,使磷原子保持原位。只有當隨後的層被沉積時,研究小組才開始加熱。

此外,研究小組還開發了一種新技術,用於與深埋的原子進行電接觸,以便它們可以作為電路的一部分工作。科學家們輕輕地加熱了一層鈀金屬層,該層鈀金屬應用於矽表面的特定區域,該區域位於嵌入矽器件選定組件的正上方。加熱後的鈀與矽反應形成一種稱為矽化鈀的導電合金,它自然地穿透矽並與磷原子接觸。這種接觸方法目前有將近100%的成功率。

在發表在《通信物理學》上的相關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他們可以精確地控制單個電子通過單電子電晶體中原子級精確隧穿勢壘的速率。NIST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系列的單電子電晶體,除了隧穿間隙的大小不同外,其他方面都是一樣的。對電流的測量表明,通過將電晶體組件之間的間隙增加或減少不到一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研究小組可以以可預測的方式精確控制單個電子通過電晶體的流量。

因為量子隧穿對任何量子器件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量子比特的構造,所以一次控制一個電子的流動是一項重大的成就。此外,隨著工程師們將越來越多的電路封裝在微型計算機晶片上,元件之間的間隙不斷縮小,理解和控制量子隧穿效應將變得更加重要。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吧!

相關焦點

  • EUV光刻機還沒買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上路了
    單原子電晶體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這樣的微型電晶體處理器,研究人員必須找到可靠的方法來將電晶體重複製造許多次,並且將他們連通在一起。單原子電晶體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新的方案,以生產原子級晶片。NIST是世界上第二個構造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並且是第一個製造一系列原子尺度控制的單電子電晶體的團隊。
  • 單原子電晶體的創新將使量子計算機具有無與倫比的內存和處理能力
    這種嚴格的稱為量子隧穿的量子現象僅在間隙極小,例如在微型電晶體中時才變得重要。精確控制量子隧穿是關鍵,因為它使電晶體能夠以僅通過量子力學可能的「糾纏」方式互連,並為創建可用於量子計算的量子位(qubit)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為了製造單原子和少量原子的電晶體,該團隊依靠一種已知的技術,即在矽晶片上覆蓋一層容易與矽結合的氫原子。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單原子電晶體在原子尺度下操控量子計算
    取得這些進步的關鍵在於數個原子甚至單原子電晶體的發明。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如何實現這種微型技術提供了設計藍圖。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導,該項嘗試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複製這麼小的電晶體,其作用類似於微型開關。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製備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晶體之後,韓拯與合作者湖南大學劉松教授、金屬研究所孫東明教授等人,首次提出了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電晶體 FinFET 的 fin 的溝道材料,通過模板生長結合多步刻蝕的方法,製備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0.6nm)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也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韓拯憑藉上述研究成果,韓拯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用二維功能材料製造新型的納米電子器件,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
  • 科學家研製出穩定單原子層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0日報導,60年前,鍺被用來做成了第一塊電晶體,但隨後被矽取代,現在,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製造出了單原子厚度的鍺——單鍺(germanane),其電子遷移率是矽的10倍,因而有望取代矽用於製造更好的電晶體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
  • 晶片製造的前沿領域都在研究什麼?
    晶片,是製造業中的最前沿。在晶片製造領域裡,最前沿的研究又是什麼呢?今天帶領大家盤點一二。把微觀控制做到極致晶片給人的直觀感受就是小,釐米見方的面積能容得下比中國人口還多的電晶體。80年代晶片製造工藝節點進入亞微米時代,而現在,已經進入亞10nm時代,翻譯過來就是: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我們將電晶體的尺寸縮小了至少100倍。
  • 中國發明抗輻射和可修復集成電路 可用於晶片製造
    事實上,高能輻射會損壞常用於製造電子器件的場效應電晶體的幾個部件,包括超導通道、柵極氧化物及其周圍的絕緣材料,如隔離或襯底氧化物。因此,全世界的研究團隊一直在嘗試設計能夠使電晶體更耐輻射的方法。然而,到目前為止,事實證明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過去提出的技術中只有少數幾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中國新聞網·遼寧 2020年03月09日 17:16
  • 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加速集成電路工業發展,科學改變生活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電子管器件在電子技術領域裡佔統治地位長達四十年,但是,它的笨重、能耗大、壽命短、嗓聲大、製作複雜等缺點卻越來越成為電子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早在二次大戰前,人們就在尋求新的電子器件。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的單電晶體邏輯結構:可使電晶體縮小50%
    事實上自從電晶體製造工藝進入10nm時代之後,繼續提升製程工藝變得原來越困難,特別是Intel在14nm工藝上足足停留了5年之久,因此想要繼續提升晶片性能最好的辦法就是另闢蹊徑。日前,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日在集成電路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項突破。他們發明了讓單電晶體「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的新邏輯結構,使電晶體面積縮小50%,存儲計算的同步性也進一步提升。
  • 從電子管到電晶體,讓我們看看「前世今生」晶片
    自從華為開發了5G通訊,華為就成了外國人眼中的眼中釘,因此為了遏制華為的發展,他們會選擇在晶片上進行,那麼我們就很好奇,為什麼中國這麼大,以至於怎麼會在這麼小的東西晶片上被全民推翻?為什麼中國不能突破晶片製造技術。我想帶你一起來來欣賞一下「前世今生」晶片。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回顧二十世紀,無論是科技、商業,還是政治、軍事、娛樂生活,幾乎每一個領域都發生了狂飆突進式的巨變,每個領域也都誕生出了足以彪炳史冊的「關鍵」人物。在二十世紀的「群星閃耀」中,我們該如何理解三位發明家能夠位列第一的殊榮呢?要知道,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而集成電路的出現又真正奠定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基石。
  • 科學家造出全球最薄「一維納米線」:僅單原子寬度
    幾十年來,「摩爾定律」一直是晶片製造業界的「金科玉律」——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第一塊商用晶片,內部只有兩個電晶體,價格卻高達這個數
    後期隨著電子管使用的增多,使用電子管所製造的電子產品的弊端也隨之出現,那就是用它所製造出來產品那巨大的體積。如我們所熟知的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僅重量就達31噸,它使用了17,468個電晶體,而且它的體積大的驚人,佔地面積約170平米,耗電量高達150千瓦。鑑於此,發明一種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的元器件替代電子管就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