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美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隧穿場效應電晶體

2020-11-27 科學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7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聖母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借用量子隧穿效應,研製出了性能可與目前的電晶體相媲美的隧穿場效應電晶體(TFET)。最新技術有望解決目前晶片上電晶體生熱過多的問題,在一塊晶片上集成更多電晶體,從而提高電子設備的計算能力。

 

電晶體是電子設備的基本組成元件,在過去40年間,科學家們主要通過將更多電晶體集成到一塊晶片上來提高電子設備的計算能力,但目前這條道路似乎已快走到盡頭。業界認為,半導體工業正在快速接近電晶體小型化的物理極限。現代電晶體的主要問題是產生過多的熱量。

 

最新研究表明,他們研製出的TFET性能可與目前的電晶體相媲美,而且能效也較以往有所提高,有望解決上述過熱問題。

 

科學家們利用電子能「隧穿」過固體研製出了這種TFET。「隧穿」在人類層面猶如魔術,但在量子層面,它卻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行為。

 

聖母大學的電子工程學教授阿蘭·肖寶夫解釋道:「現今的電晶體就像一個擁有移動門的大壩,水流動的速度也就是電流的強度取決於門的高度。隧穿電晶體讓我們擁有了一類新的門,電流能夠流過而非翻過這道門,另外,我們也對門的厚度進行了調整以便能打開和關閉電流。」

 

賓州州立大學的電子工程系教授蘇曼·達塔表示:「最新技術進展的關鍵在於,我們將用來建造半導體的材料正確地組合在一起。」

 

肖寶夫補充道,電子隧穿設備商業化的歷史很長,量子力學隧穿的原理也已被用於數據存儲設備中,借用最新技術,未來,一個USB快閃記憶體設備或許能擁有數十億個TFET設備。

 

科學家們強調說,隧穿電晶體的另一個好處是,使用它們取代目前的電晶體技術並不需要對半導體工業進行很大的變革,現有的很多電路設計和電路製造基礎設施都可以繼續使用。

 

儘管TFET的能效與現有電晶體相比稍遜色,但是,去年12月賓州州立大學和今年3月聖母大學的科研團隊發表的論文已經表明,隧穿電晶體在驅動電流方面已經取得了創紀錄的進步,未來有望獲得更大的進展。

 

達塔說:「如果我們在能效上取得更大成功,將是低能耗集成電路上的重大突破,這反過來會加大我們研製出能自我供能設備的可能性,自我供能設備同能量捕獲設備結合在一起,有望使我們研製出更高效的健康檢測設備、環境智能設備以及可移植醫療設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高驅動電流的隧穿器件設計
    隧穿場效應電晶體(TFET)具有低亞閾值擺幅和低關態電流的優點,然而受到隧穿面積和隧穿機率的限制,TFET器件的電流密度通常比MOSFET低2~3個數量級左右,限制了TFET器件的實際應用[3]。在器件中使用高K介質提升電場強度[4-5]或者窄禁帶材料減小禁帶寬度已經成為提升TFET性能常見的方法。
  •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打開APP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環球創新智慧 發表於 2019-12-12 15:45:45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是由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於1946年提出的。 在馮·諾依曼體系結構中,存儲器存儲程序指令和數據;處理器執行指令與處理相關數據。可是,存儲器與處理器是完全分離的兩個單元,數據需要在處理器與內存之間來回移動。
  •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 中科院研製出神奇電晶體,隱形戰機將無處躲藏
    據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在日前宣布,該所瀋陽分部研發出了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這種被稱為「矽石墨烯-鍺」電晶體可以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一千倍以上,這一科研成果將有希望用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並為太赫茲雷達性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所獲得的 MoS2 隧穿電晶體僅通過門電壓調控,即可實現具有不同功能的整流器件,包括 pn 二極體、全關、np 二極體、全開器件。這項工作首次將雙向可調的二極體和場效應管集成到單個納米器件中,為未來超薄輕量化、柔性多工作組態的納米器件提供了研究思路。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韓拯就是玩轉 「納米積木」 的一位年輕教授,他通過設計特殊的結構,借用傳統半導體器件的範例,在微納米尺度新型半導體結構,展示了二維層狀材料垂直組裝電子器件的諸多新奇物理現象。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高速電晶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
  • 英美研發出首個高溫自旋場效應電晶體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3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物理學家傑羅·斯納夫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在2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宣布,他們研製出了首個能在高溫下工作的自旋場效應電晶體(FET),該設備由電力控制,其功能基於電子的自旋,其中包含一個與門邏輯設備。新突破將給半導體納米電子學和信息技術領域帶來新氣象。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論文—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傑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教授鮑駿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 物理學家發明量子隧道效應電晶體
    騰訊科學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瑞士洛桑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阿德裡安·約內斯庫在為英國《自然》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上述看法,該文章是《自然》雜誌有關矽的特別報導的一部分。
  • 全球首次,中國科學家製成高速電晶體,有望終結半導體矽晶片時代
    他們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逐步認識到半導體中電流放大效應產生的原因。在1950年,第一隻「PN結型電晶體」問世,今天的電晶體,大部分仍是這種PN結型電晶體。PN結型電晶體的出現,開闢了電子器件的新紀元,引起了一場電子技術的革命。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室實驗室和物理學院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二維類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封東來教授和吳驊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幾個納米厚度的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我在晶片這個領域研製出來的晶片性能與其他發達國家研製出來的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人也在說中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出好消息
  • 中國科學家製備出石墨烯高速電晶體,有望應用於太赫茲領域
    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取得新的科研突破,該中心先進碳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
  • 量子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可為計算機節能99%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
  • 科學家觀察到 克萊因隧穿效應
    《自然》雜誌6月20日封面文章  封面故事  在本期《自然》中,竹內一郎及同事報導了電子完美穿過普通金屬與拓撲超導體間接觸勢壘的證據,觀察到了克萊因隧穿效應。克萊因隧穿效應是一種相對論效應,它指的是粒子可以穿過兩種材料之間的勢壘——如同勢壘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