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中緯度風能資源減少—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一個美國研究小組預計,隨著氣候變暖,北半球中緯度可用的風能資源將減少,而風能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研究認為受影響較為明顯的是美國中部、英國、愛爾蘭、中東北部以及亞洲中部、北部和遠東區域。但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高碳排放場景下,熱帶區域和南半球可用的風能資源將顯著增加。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論文連結)

目前,全球風電場的產能正在快速增長,藉此降低人類對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賴。儘管如此,區域性研究表明,風能資源(可通過渦輪轉變成能源的風量)受制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Kristopher Karnauskas及同事將全球氣候模型模擬結果與工業風能渦輪曲線結合起來,得出預期氣候變化對未來風能產能的影響。他們發現以美國中部為例,到2050年該地區的平均風能預計將減少8~10%,到2100年將減少14~18%,具體取決於排放量。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點可以通過北極區快速變暖解釋,因為北極區變暖降低了北極區與熱帶地區的溫度差異——最終影響風暴強度。(張章)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中緯度風能資源減少
    近日,一個美國研究小組預計,隨著氣候變暖,北半球中緯度可用的風能資源將減少,而風能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研究認為受影響較為明顯的是美國中部、英國、愛爾蘭、中東北部以及亞洲中部、北部和遠東區域。但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高碳排放場景下,熱帶區域和南半球可用的風能資源將顯著增加。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 目前,全球風電場的產能正在快速增長,藉此降低人類對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賴。儘管如此,區域性研究表明,風能資源(可通過渦輪轉變成能源的風量)受制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 全球變暖,北半球風力會減弱?
    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風電開發潛力整體向南轉移。  1.風能資源分布或向南半球轉移  極地冷,赤道暖,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常年盛行西風,也叫熱成風。這一道風帶中,平均風速比其他地方更大,聚集了大量的風能資源,並覆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北半球許多國家。
  • 全球變暖,北半球風力會減弱?最新研究成果到底咋說的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不久前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風電開發潛力整體向南轉移。
  • 北半球的風在減少嗎?
    [1]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也指出,全球變暖條件下全球風能資源分布將發生變化,下一世紀北半球的風能資源可能會減少,而南半球的風能資源會增加。北半球風能減少是全球變暖的「副作用」之一嗎?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風能資源分布 下世紀風電潛力北減南增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風能資源分布 下世紀風電潛力北減南增 2017-12-18 11:36:41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讀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圖,尋找我國風能資源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中國風能資源分布情況目前,最為人類關注的環境問題就是「全球變暖」,其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人類大量的向自然界索取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在使用的過程中,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得地球大氣的保溫作用加強,導致「全球變暖」的發生。
  • 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是誰?
    圖片來源於網絡溫室效應的加劇必然導致全球變暖,那麼溫室效應有哪些影響呢?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的報告,若全球變暖的趨勢不能被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世界將有1/3的動物棲息地發生根本性變化,這將導致大量物種因不能適應新的生存環境幣滅絕。氣候變暖很可能造成某些地區蟲害與病菌傳播範圍擴大,昆蟲群體密度增加。溫度升高會使熱帶蟲害和病菌向較高緯度蔓延,使中緯度面臨熱帶病蟲害的威脅。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專家警告:全球變暖或重創青藏高原!
    但隨著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進行,地球上這個奇特的庇護區在地球的許多地區都處危機之中。來自我國山東臨沂大學的研究者們用美國宇航局(NASA)和其他一些衛星觀測資料展開了相關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全球變暖已經影響了這一重要的棲息地,特別是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
  • 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今年還這麼冷?」很多民眾不解。「殊不知,我們現在感覺到的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北極增溫 冷空氣得以長驅南下我們知道,北極是北半球冷空氣的發源地。在漫長的冬季,冷空氣堆積在一起,伺機南下,勢力強勁時可一路衝上青藏高原或奔向南海甚至南半球。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孫丞虎認為,CMIP5所模擬出的結果具有一定參考性,但由於自然季節性恢復以及大氣內部變率的影響,海冰也會出現短暫恢復性增長,對於海冰範圍的減少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北極未來海冰情況是樂觀的,由於重新生成的海冰大多為薄冰,可能會發生破碎融化而重新消失。全球變暖、海冰融化關乎人類生存和命運,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阻止全球進一步變暖。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海冰的退縮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這些跡象也表明北極海冰的面積和厚度都呈現出快速的減少趨勢,或者也可以說海冰正在退縮。」  海冰的消失讓北極深色的水域越來越多,太陽輻射更容易被海水吸收而不是被冰雪反射回太空,導致北極變暖的不斷加劇,這是一種被稱為「北極放大」的反饋過程。
  • 我國風能資源儲量與分布
    能資源取決於風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風能年累積小時數。風能密度是單位迎風面積可獲得的風的功率,與風速的三次方和空氣密度成正比關係。風能資源受地形的影響較大,世界風能資源多集中在沿海和開闊大陸的收縮地帶,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沿岸和北歐一些國家,中國的東南沿海、內蒙古、新疆和甘肅一帶風能資源也很豐富。   在自然界中,風是一種可再生、無汙染而且儲量巨大的能源。
  • 釋新聞|院士解讀:「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啥有關聯?
    北半球冬季的氣候正「受控」於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在極地的「冷」與赤道的「暖」之間,形成跨半個地球的「溫度梯度場」,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南北溫度梯度。正常情況下,這個溫度梯度很大,使得西風帶穩定而強大,存在於其中的環流形勢(槽和脊)很穩定,稱為緯向環流型,這種環流型主要使氣流從西向東沿緯圈運動。
  • 其實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今年還這麼冷?」很多民眾不解。 「殊不知,我們現在感覺到的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 12月29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園路上,行人冒雪出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圖 北極增溫 冷空氣得以長驅南下我們知道,北極是北半球冷空氣的發源地。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aavi Pae 近日,研究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遏制全球變暖:為時未晚
    從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開始,就參加這項工作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石廣玉指出,預測結果的差別由不同的情景模式導致,但這還是顯示「全球變暖的趨勢比我們之前預測的還要明顯。我們也有更多的事實證明第三次報告關於全球變暖的說法是正確的。」石廣玉介紹說,IPCC通常使用六種情景模式進行氣候變化預測,這些模式包含了溫室氣體排放、人口增加等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