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全球變暖:為時未晚

2020-12-05 央視網

遏制全球變暖:為時未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5日 21:51 來源:

    壞消息出爐。巴黎時間2月2日,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出爐。報告預計,到2100年,海平面大幅度上升,上升幅度在18釐米到59釐米之間,溫度也將上升3攝氏度。中國、澳大利亞、美洲等地區將面臨乾旱威脅。

    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聽到關於氣候的壞消息了。可是,此次來自權威機構的警示,不得不讓我們繃緊那根弦:我們身處的世界開始了一個氣候變化的極端時期。氣候變暖,每個人都脫不了干係。

    工業生產是大氣中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在未來幾十年內,吐瓦魯可能因為海平面上升而消失。

    牛群也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之一。

    CO2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圖為CO2排放示意圖。

    《氣候變化2007:科學基礎》中的氣溫上升示意圖。A1為高經濟發展情景,人口得到控制。此情景包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A1FI)、不使用化石燃料(A1T)、能源種類平衡發展(A1B)。A2是低經濟增長情景,人口持續增長。B1假定各國對環境保

    護形成共識,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B2同B1類似,但強調區域的發展。人口增長處於中間水平。圖表右側表示氣溫上升幅度。

  0.5度的差別

    與第三次《評估報告》相比,新《評估報告》中的未來100年升溫上限上漲了0.5度。全球變暖的趨勢比科學家們之前預測的還要明顯。

    在過去的一周內,各國的氣候學家及相關專家雲集巴黎,就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一些具體表達進行最後討論。評估報告終於浮出水面。

    不過,這次發布的僅僅是該報告中第一工作組的報告《決策者摘要》。第二工作組、第三工作組的報告也將於今年4、5月逐步公布。其中,第一工作組主要研究氣候變化的情況:從科學上分析氣候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未來會有什麼變化;第二工作組重點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包括農業、經濟、生活、沿海地理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第三個工作組研究的則是對策:面對如此的氣候變化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到底各個國家和全世界該採取何種對策。

    進入今年1月以來,關於第四次評估報告發布的消息便成為該組織官方網站的「頭條新聞」。網站提供了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的一個報告框架,其中包括氣候變化的歷史評估,大氣層和輻射的變化,雪、冰、凍土的變化;海洋氣候變化和海平面;氣候變化與生態圈的關係;氣候模型及所給出的評估;全球氣候項目、區域性氣候項目等11個部分的內容。

    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本世紀末,也就是2099年,溫度上升幅度至少達到2度,最高可能達到6.3度。而此前該組織在2001年發布的第三次評估報告中,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5度和5.8度,升溫上限上漲了0.5度。從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開始,就參加這項工作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石廣玉指出,預測結果的差別由不同的情景模式導致,但這還是顯示「全球變暖的趨勢比我們之前預測的還要明顯。我們也有更多的事實證明第三次報告關於全球變暖的說法是正確的。」石廣玉介紹說,IPCC通常使用六種情景模式進行氣候變化預測,這些模式包含了溫室氣體排放、人口增加等各種情況。在B1情景模式(溫室氣體低水平排放)中,研究者預計到2099年,全球溫度上升水平在1.1度-2.9度間,平均值為1.8度。在A1FI情景模式(溫室氣體高水平排放)中,升溫範圍上升到2.4度-6.4度之間,平均值4度。在科學家眼中看來,這些都屬於設想的情景,不確定性很大。可以肯定的是,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壽命」很長,一旦被排放到大氣中,影響就會持續存在。因此,在未來20年內,每10年氣溫肯定會升高0.1度-0.2度。

    報告對於過去的氣候變化幅度也有了一些與此前不同的結論。2001年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從1901年到2000年,氣溫上升範圍在0.4度-0.8度,平均值為0.6度。

    而到了第四次報告則指出在過去100年內氣溫上升範圍在0.56度-0.92度,平均值0.74度。

    這兩個數字前後相差0.1度,從表面上看,這樣的差別僅僅表示2001年到2005年這5年相對比較溫暖而已。不過,在石廣玉看來,這些觀測的結果還並不能給出一個統一的結論。通過統計數據來看,近150年以來,氣溫上升是比較平穩的。如果觀察範圍縮小到最近50年,上升曲線的斜率就變大了。而如果僅考察最近5年的溫度上升曲線,斜率更大。

    氣候變暖的速度正在加快。

    「與六年前相比,我們並不吃驚。」美國生態學家斯泰芬·朗寧(StevenLanning)表示,2001年,第三次評估報告出來時,對大多數人來說「氣候變暖」還是一件新鮮事,但六年以後,公眾對新評估報告的反應或許只是「哦,我知道了」而已。他一再強調,事實上溫度上漲的速度一直在挑戰人類社會的生存底線。

  不僅僅是暖冬

    暖冬成為這些地方民眾感受全球氣候變暖的最直接方式,不過,氣候變暖還將帶來海平面上升、乾旱等。

    2006年入冬以來,世界多個地區———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美國東部、中國北部陷入了「暖冬」的困惑。暖冬成為這些地方民眾感受全球氣候變暖的最直接方式,不過,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卻不止於此。

    早在2005年,已有科學家發出警示:北冰洋在未來100年內將出現夏季冰融。這在過去的1000年內從未發生過。現在,這種巨變的情景可能要提前上演了。據最新的估計,到2050年,阿爾卑斯山的瑞士部分將不再覆蓋冰雪。各地的冰川將加速消融,這將直接導致海平面的上升。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根據科學家觀測結果推算,預計到2100年,海平面將至少升高18釐米,甚至可能達到59釐米。

    事實上,這樣的言論並不罕見。1月《科學》雜誌也曾報告過有關氣候變化的論文。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預計2100年,冰川(尤其是格林蘭冰蓋)消融後,海平面甚至可能上升超過16釐米。

    海平面迅速上升,海岸線將因此被改變,無數的小島將被廢棄。南太平洋的島嶼國家吐瓦魯就面臨因全球變暖而消失的危險。這個僅有1萬多人口的國家,領土最高點僅海拔4.5米,一次大規模的潮汐就可能淹沒它。在馬紹爾群島,當地人不斷加高堤壩以抵禦上升的海平面。不過,不知道人類加高堤壩的速度,能否趕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根據評估報告,未來100年內,全世界將有700萬戶沿海居民的房屋因為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沒。由於海平面的上升,沿海岸線的文物將首當其衝。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的湯姆·唐寧(Tomtanning)在此前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警告說,在歐洲,高鹽度的海水正在侵蝕西班牙都娜娜(Donana)國家公園的溼地;在非洲,肯亞唯一的文化遺產,建於12世紀的拉姆古城(Lamu)可能被海水吞沒。

    乾旱是全球性氣候變暖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根據評估報告,包括中國、澳大利亞、歐洲及美洲在內的部分地區將在未來一個世紀內出現嚴重的乾旱,因此而面臨缺水問題的人口將達到11億至32億,其中2億至6億人將面臨食物匱乏的局面。

    颱風「碧利斯」、「桑美」接連突襲,特大旱災「烤」驗重慶四川。放眼全球,類似的災害天氣也屢屢出現———剛過去的2006是個重災之年。

    IPCC的報告卻指出,災害天氣還剛剛開始,在21世紀未來的幾十年裡,尤其是21世紀末,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將會呈上升趨勢。

    美國國家氣候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克勞迪亞·提芭蒂(ClaudiaTebaldi)指出,同平均氣溫升高相比,突發的極端天氣對人體健康、農作物和經濟建設造成的影響更大。

    更嚴重的是,也許我們還將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嚴寒天氣———印度上空飄起了雪,東京被冰雹統治,紐約市被淹沒在水中———電影《後天》中驚人的場景在一些科學家的原理推算中,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冰蓋迅速融化,進入海洋。這些新增的海水鹽分很少,這使上層海水的鹽度發生變化,並降低海洋環流速度。這樣的結果,切斷了從赤道地區攜帶溫暖海水到達北半球的熱鹽灣流,北半球的溫度便迅速下降,新的冰期由此出現。

    「電影《後天》的名字也翻譯成『過了明天你在哪』。」石廣玉指出,這是每個人都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中國也在變暖

    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降水將大幅度減少。而我國的華北地區正處於這一地區範圍之內。

    對研究氣候的學者來說,氣候模型非常重要。10多年來,中國的氣象學家一直積極地參與IPCC評估報告制定工作。目前,已經有兩個中國學者製作的全球氣候模型被納入IPCC的評估報告中。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所製作的「大氣海洋耦合模式」,在第一次評估報告的補充部分就已經被列入。而最新一次評估報告中,中國氣象局的全球氣候模型也被評估報告納入。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宗慈一直參加了IPCC中國專家組的工作。她指出,全球變暖是個大趨勢,中國也不能倖免。「現在的冬天都比較暖和了,只有年長者才知道冬天會冷到怎樣的地步。」「中國最近100年裡,氣候變得越來越溫暖。近50年來,中國地區氣候變暖的平均幅度比全球變暖平均水平還要高0.6度-0.9度。」趙宗慈指出中國的變暖也分區域:華北地區變暖的速度非常快,華南地區就不是非常明顯,而四川盆地的氣溫狀況則呈現變冷的趨勢。

    中國的氣象研究人員根據IPCC報告經常採用的全球氣象觀察站點轉換成網格點資料,製作出4條中國地區氣溫變化曲線。大體來說,近百年氣溫線性變化水平在每100年0.12度至0.18度之間,而1950年至1999年這50年中氣溫線性變化趨勢更高一些,達到每50年0.16度至1.11度。

    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預測減災司司長宋連春指出,中國氣象局通過研究得出,2007年1月全國平均氣溫為-4.5攝氏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4攝氏度。其中華北地區氣溫偏高尤為明顯。而2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將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至於降水,1月份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1.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

    而在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出來之前,中國的氣象學家們就普遍推測,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多個地區將面臨降雨減少的問題,出現嚴重的乾旱災情。石廣玉指出,在此次評估報告的「區域性氣候變化」這一章節中,也有專門論述中國氣候變化的情況。報告的基本結論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降水將大幅度減少。而我國的華北地區正處於這一地區範圍之內。同時,我國西北地區的降雨則會增加,西北地區的氣候將由暖乾性變為暖溼性———不過,這一變化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之後,才能明顯覺察到。

    對於這些推論,石廣玉指出其間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為降水通常都與雲的構成與運動有關。評估報告只能估算氣候的大致走向,卻無法預測未來100年相關地區的雲層變化情況,因此報告中提到的降水狀況,僅僅是一個預計量而已。

  節能降耗,人人可為

    積極節能降耗,遏制全球變暖勢頭的主動權掌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

    新的評估報告明確提出,人類活動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而溫室氣體的排放,則是氣候變暖最主要的直接因素。所謂溫室氣體,指大氣層中易吸收紅外線的氣體,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氧化亞氮(N 2 O)、臭氧(O 3)、氟利昂或氯氟烴類化合物(CFCs)等。

    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就已經明確,全球變暖可能使20世紀成為這一千年內最暖的世紀,這主要與人類排放溫室氣體有關。新的報告顯示,溫室氣體的作用更為明顯。而自然原因的影響力卻有所減少。石廣玉指出,新評估報告對全球變暖原因的評價,基本體現了目前人類面對的主要問題,「很難會有顛覆性的改變」。

    人類活動顯然是溫室氣體生成的最主要原因,它們來自於工業時代以來的人類活動:人居、建築、交通、生活用電器等。而甲烷則與牧業有關。以牛為代表的一些動物有反芻的習性,它們的消化過程會產生大量甲烷。這些氣體以屁的形式排放到大氣當中。在紐西蘭等國家,大規模飼養的牛群成為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

    「如果我們人類停止使用化石燃料,那麼在我們有生之年,所謂的氣候變暖所引發的乾旱、水澇、一系列極端氣候事件可能都不會發生。」提芭蒂無情地道出了這個真理。專門負責IPCC語言統籌的工作人員馬爾曼(Malman)也指出,新報告把更多的「罪過「放在化石燃料的使用上,這種肯定性達到了90%。」而在2001年的評估報告中,研究人員所採用的措辭還僅僅是:有可能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地時間2月1日19點55分,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上的20000盞燈完全關閉;在義大利羅馬,圓形大劇場關閉照明,漸漸融入夜色;西班牙馬德裡,自然女神中央廣場上的阿爾卡拉門也準時關燈。

    為了響應第四份《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發布,歐洲多個城市發起斷電5分鐘的活動。這個象徵性的活動,提醒公眾、媒體以及決策者意識到浪費能源的危害,從而積極參與到對抗氣候變暖的全球性行動中來。與此同時,環境保護者在艾菲爾鐵塔上拉起了一條寫著「為時未晚」字樣的條幅。

    積極節能降耗,利用公共運輸工具出行,調整室內溫度,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其實遏制全球變暖勢頭的主動權掌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

責編:張鑫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的危害及措施 全球變暖人類會滅亡嗎
    談到全球變暖這個話題,與人類息息相關,卻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實全球變暖的危害已經逐步逼近人類了。了解了具體內情的人們甚至擔心,全球變暖人類會滅亡嗎?若是再不實行強有力的控制措施去補救,人類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要知道網上有很多消息稱全球變暖接近臨界點,挽救地球的行動刻不容緩。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頂級期刊《科學》報導,全球變暖沒有得到遏制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ICCES)2019年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15年人類的努力並沒有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並且,即使將來達到了《巴黎協定》的預期目標,海洋仍將繼續變暖,海平面將繼續上升,2050-2100年期間的風暴預計將比1950-2000年期間的風暴更加強烈
  • 哈佛教授:用減排遏制全球變暖太費勁,不如人造火山以毒攻毒
    哈佛教授:用減排遏制全球變暖太費勁,不如人造火山以毒攻毒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2015-12-05 09:17 來源:
  • 遏制全球氣候變暖 《京都議定書》今日生效
    南方網訊 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於16日正式生效。議定書要求全球工業化國家到2012年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排放總量的基礎上削減5. 2%,每個國家的具體目標由各國根據現狀決定。目前全球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籤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  然而,作為發起國之一的美國後來宣布退出,澳大利亞沒有籤署。
  • 聯合國呼籲改變管理土地和生產的方式 遏制全球變暖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聯合國警告,世界必須改變管理土地、生產和食用食物的方式,以遏制全球變暖;若不採取行動加以應對,糧食安全、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都將面臨風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導致這些生態系統排放量顯著增加,從而加速全球暖化。」IPCC在為政策制定者準備的近60頁報告摘要中指出,土地與氣候密切相關,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消費模式改變,土地和水資源使用率已提高到「前所未見」的水平。目前,人類活動直接影響著全球超過70%的無冰土地,農業的淡水使用量佔總使用量的70%。
  • 柳葉刀:少吃牛肉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遏制全球變暖
    來源:金融界網站醫學雜誌《柳葉刀》周三發布的2020年《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稱,鼓勵人們少吃牛肉可以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從而挽救生命,並幫助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該報告總結稱,就在人們被新冠大流行病打得措手不及的時候,全球各地的醫療系統還沒有做好應對氣候變化最嚴重影響的準備,包括與炎熱天氣有關的疾病。報告稱,減少紅肉消費是解決排放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食品生產佔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來自肉類和乳製品生產。
  • 植樹造林,能遏制全球變暖嗎?
    氣候變暖,催生更多森林「天敵」森林對於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如此重要,卻可能面臨諸多「天敵」的強大威脅。劉曉東介紹,森林面臨的主要災害有三種:病、蟲、火。而這些都和當前的氣候變暖相交織。其中森林火災因為涉及到人民的生命財產,甚至會上升到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高度,所以往往更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 太陽活動將處於低谷,全球變暖或被遏制?
    太陽活動將處於低谷,全球變暖或被遏制?地球一直是我們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人類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地球逐漸的走向了一條有去無回的道路。這條道路對於地球來說,也許經過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還能夠折回來,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就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了,這是因為人類的生命力非常的脆弱,同時人類的壽命也是相當短暫的,人類並沒有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折返。
  • 全球變暖是有好處的,但為何科學家都抵制全球變暖?答案很簡單
    現如今,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工業化進程越來越快,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空氣,給大氣造成了一定的汙染。相信大家都知道全球變暖之後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海平面會上升,就連人類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 研究:吃素或不是遏制氣候變暖的有效方法
    中新網9月17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9月17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宜居未來中心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適當吃肉對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並不大,吃素不一定是遏制氣候變暖的有效方法。他們發現,在他們調查絕大部分國家中,人們每天只吃一次肉、魚或乳製品,這對氣候變暖和水資源造成的影響,甚至比某些素食還小。研究員表示,包括攝取昆蟲、小魚和軟體動物等在內的飲食對環境的影響,跟吃素差不多,但相對而言營養價值卻更高。報導稱,當今世界,許多氣候運動人士和科學家都呼籲改吃素食,以遏止氣候變暖、減少森林砍伐。
  • 科學家發現快速減緩全球變暖方法
    【美聯社華盛頓1月12日電】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說,他們已經發現能在短期內減慢全球變暖且預防數百萬人死於不潔淨空氣的方法。所以不要再過多關注二氧化碳了。
  • 治理全球變暖!專家另闢蹊徑想出了新辦法!
    全球變暖、極端氣候頻發,在近些年頻頻進入人類視野,人類活動釋放了過多的碳元素進入了大氣,使得溫室效應日漸顯著,帶來的變化非常劇烈,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就指出,2016年成為繼2015年以來最為溫暖的一年。全球偏暖的狀況已經大幅超出了科學家們的想像。而且全球變暖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對於低海拔和沿海地區的人們是實打實的威脅。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就是海平面上升的犧牲品。
  • 美科學家發現城市熱島效應對全球變暖影響不大
    他和研究生約翰-特恩-霍夫發現,溫室氣體在氣候變暖過程中的影響比例大約在79%左右,炭黑則在18%左右。炭黑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燃料燃燒產生的煤煙的組成成分,其吸收陽光的效率很高,導致大氣升溫。全球變暖總量是指所有因素導致的變暖總量,主要包括溫室氣體、炭黑顆粒和熱島效應。全球變暖淨量是指總量減去顏色大氣顆粒的冷卻效應,它們能夠將陽光反射回太空,讓全球變暖幅度降低大約一半左右。
  • 全球變暖或導致自殺率升高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日前,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全球變暖或導致自殺率升高。據《科學美國人》雜誌網站23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地球系統學助理教授馬紹爾·布爾科等研究人員在分析數十年來美國和墨西哥兩國的自殺案例後作出了以上結論。
  • 聯合國呼籲採取措施減緩全球變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天在泰國曼谷發布氣候變化報告指出,各國應該採取切實措施,減緩全球氣溫升高的趨勢
  • 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是誰?
    圖片來源於網絡溫室效應的加劇必然導致全球變暖,那麼溫室效應有哪些影響呢?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的報告,若全球變暖的趨勢不能被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世界將有1/3的動物棲息地發生根本性變化,這將導致大量物種因不能適應新的生存環境幣滅絕。氣候變暖很可能造成某些地區蟲害與病菌傳播範圍擴大,昆蟲群體密度增加。溫度升高會使熱帶蟲害和病菌向較高緯度蔓延,使中緯度面臨熱帶病蟲害的威脅。
  • 地震也會導致全球變暖?科學家研究表示,它確實是變暖的「元兇」
    提到全球變暖,我們都知道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和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原因,不過,最近的一項新研究卻表明,除了人類活動之外,大地震或許也是全球變暖的「元兇」之一,這項研究成果也發表在近日的《地球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意外發現「冷卻劑」,或將克制全球變暖?但有副作用?
    文/濤聲依舊科學家發現「冷卻劑」,或將克制全球變暖?但人類必須付出代價?地球的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在一些人看來問題似乎已經嚴重到了無法遏制的地步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今天的夏天熱浪並不及前幾年的夏天,但是為何今年的氣候問題收到了這麼人,乃至於這麼多國家的重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