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能遏制全球變暖嗎?

2020-11-25 澎湃新聞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燃燒導致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我們的地球持續升溫,由此導致的生態問題日益嚴峻,頻發的森林大火引發公眾對於地球環境的擔憂。氣候變化究竟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態,增加綠地面積能緩解當下之急嗎?

在10月13日的「國際減災日」特別直播中,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劉曉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呂振綱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森林,對淨化環境有重要作用。|圖蟲創意

100年升溫1.1度,地球真的發燒了

在過去一百年裡,全球溫度升高了1.1度,並且趨勢還在加劇。魏科介紹,1.1度聽起來不高,但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人,體溫升高了1.1度,就需要非常謹慎了。因為它不僅會導致極熱天氣,還會引發大氣環流異常,由此產生極寒、乾旱、暴雨等一系列極端天氣,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所說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水汽和其他氣體。這些氣體會阻礙地球向外的(長波)熱輻射,就像給地球蓋上了一床棉被。當棉被厚度合適時,可以幫助地球維持宜人氣溫,而當棉被過厚時,地球就不那麼宜人了。

據統計,在過去100多年裡,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45%左右,逼近50%。在過去80萬年裡,全球二氧化碳變化幅度一直維持在170~300之間,而現在這個數值提高到了410多,非常驚人。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對減輕碳排有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無疑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我們的呼吸就會產生二氧化碳,但絕大部分二氧化碳都來自礦物燃料的燃燒。像石油、煤炭、天然氣,它們在地質層裡形成需要上千萬年,但一把火燒掉只要幾分幾秒。二氧化碳的迅速釋放,是眼下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一些人會想到,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大面積種樹會不會好一些?

對此,魏科介紹,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路。大規模種樹,通過自然的解決方案,來提高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很多國家都在做。但是植物的吸收能力是有上限的,而全球碳排放總量太大,這個上限遠遠低於我們期望能夠減少的部分。所以植物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遠遠不足。

不過,植樹對環境的改善還是很明顯的。劉曉東介紹,從廣義上來講,不管是森林還是城市綠地,植物帶來的生態效益都不可小覷。

森林最主要是固碳釋氧——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空氣中游離的二氧化碳氣體,釋放出氧氣。對於空氣中的顆粒物(粉塵),包括PM2.5,植物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增溫增溼,比如北京建設城市綠地就是為了使我們周圍的環境更宜居,空氣品質更好一點。

他回憶說,十幾年前,北京春天風沙很大,但是這幾年風沙天氣明顯減少了。很大原因就是當時我們國家提出了「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也就是說,人類和山水林甸湖草合起來,組成了生命共同體,號召我們人要最好地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

植物對周圍環境的改善很明顯。|圖蟲創意

我們國家因為沙漠化面積比較大,曾經大規模建造生態防護林。比如其中一個跨世紀工程叫三北防護林工程,主要就是為了防止風沙,還有一個長江中上遊天然林保護工程,也叫「天保」工程,這些都是為了防止水土流失。生態林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涵養水源,固土固沙。

過去10年,我國植樹造林的面積增加了7千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但也受到一些西方國家質疑,認為我們雖然造林面積大,但光合生產力、也就是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比較差。所以我們國家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要提質增效,林業精準提升,一方面要增加數量,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

在最近的聯合國峰會上,還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就是在現在的GDP基礎上,扣除掉資源和環境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這也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注生態,關注綠色發展,包括植樹造林,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等。

氣候變暖,催生更多森林「天敵」

森林對於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如此重要,卻可能面臨諸多「天敵」的強大威脅。

劉曉東介紹,森林面臨的主要災害有三種:病、蟲、火。而這些都和當前的氣候變暖相交織。

其中森林火災因為涉及到人民的生命財產,甚至會上升到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高度,所以往往更能引起人們的重視。一次大火常常造成很多人員的疏散,也可能威脅到重要的基礎設施,像2010年俄羅斯森林火災曾經威脅到一個核設施基地。

而森林火災和氣候變暖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大火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都是溫室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氣溫升高,又會加重局部乾旱,使得森林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雷擊火,重特大火災,和極端天氣的增加呈正相關。

魏科介紹,在2019年澳大利亞特大火災之後,英國科學家緊急做了文獻調研,並寫了一個報告,估算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可能全球四分之一的地方,火災的發生頻率會增加60%到300%。有些地方可能一年會燒好幾遍,全球過火面積大到超乎想像。像澳洲大火累積加起來的話,每年大概要燒350到450萬平方公裡,這個面積超過印度,相當於我們國土面積三分之一,英國國土12倍。

  

加州大火、澳大利亞大火、巴西大火,這些重特大火災都和極端天氣增多有關。圖為澳大利亞大火。|圖蟲創意

除此之外,我們國家的森林事實上面臨著很嚴重的病害和蟲害。比如說大家可能聽過松材線蟲病,它對很多地方的松樹林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以前的研究表明,這種森林病害都是出現在北緯37度以南的地方,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這個松材線蟲病逐步向西向北蔓延,現在最北端已經到達吉林省的南部。

前一段時間,聯合國秘書長在非洲領導人峰會上談到非洲的蝗災,他認為這也和氣候變暖有關係。事實上,我們國家很多年前也發生過蝗災,用術語來說就是蟲孔密度比較大,單位面積上蟲子數量很多,會對莊稼地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有一年八月份他到山東工作,看到蝗蟲把樹葉幾乎都嗑光了。

而全球升溫,還會導致兩極冰雪融化,以及高山冰川融化,雪線上升。比如我國的青藏高原,還有吉力馬札羅山,冰川退縮都特別嚴重,對局部地區的生態影響非常大。因為很多雪山就是當地的生命線,水源全部從這裡來,如果冰雪融化太多,春季的時候可能會引起春汛,然後等到夏季沒水了,這對生態確實有影響。

2018年底中科院海研所做了一個關於冰凍圈危機的報告,分析了青藏高原上冰川的變化情況,雪山、冰川都在大幅減少,與之相關的生態圈受到重大衝擊。

減少碳排,新能源是根本途徑

那麼,未來地球的生態環境會有所改善嗎?我們每個人能為此做些什麼呢?

魏科介紹,使用新能源替換化石能源,是根本途徑。我們如今冬天開著暖氣,夏天開著空調,出門坐車、坐飛機等等,這些都會產生很高的碳排放量。

北京算是比較發達的城市,但每個人平均的碳排放量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左右。這意味著全球有好多地方的碳排放量是非常高的。而北京相對於非洲,碳排放又高了去了。為了抵消他一個人的碳排放量,大概需要種220棵樹,如果他出門開車,則可能要種1000多棵樹才足夠。

所以美國提出來要種10萬億棵樹。但即便是這樣雄心勃勃的口號,也還是很不夠的。

  

飛機是嚴重的碳汙染源。|圖蟲創意

而談到種樹,劉曉東介紹,我們還面臨著沒有地方種的問題。以北京為例,在響應國家號召、進行過兩次百萬畝平原造林之後,山地造林幾乎都滿了。即使美國想種那麼多樹,也沒有地方種。所以有的國家提出清潔發展機制,認為發達國家可以把錢投到欠發達國家或者發展中國家,在他們那兒種樹,把碳排放在他們那兒固定下來,全世界共同治理。

魏科認為,減輕碳排的挑戰非常大。今年一個疫情,全球大面積停工停產,才將碳排減少了不到7%,照這個速度,連續10年,我們都沒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從2020年到2030年,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7.5%)。何況我們還不能指望疫情。

所以,要實現減排目標,真正還是要靠能源方式的徹底轉型,將化石能源替換為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尤其風能和太陽能,近十年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本大幅降低,甚至和火電的成本持平,是最有潛力的兩種能源方式。這對於商業機構來說,是巨大的商機。

清華大學估算,為了開發新能源,實現碳減排目標,從2020年到2060年,中國新能源放慢的總投資將達到100萬億人民幣。而歐洲提出的目標裡面,每年的投資大概是2600億歐元。即便關停火電廠,我們也無需擔心失業問題,因為新能源的產業將帶來全新機遇,我們只需要積極轉型。

劉曉東說,自己很多年前曾看過兩部紀錄片,一個叫《難以忽視的真相》,另外一個叫《第十一個小時》。這兩部片子都認為我們的生態環境在惡化,如果我們全人類不採取共同行動的話,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片名《第十一個小時》,是說假如第12小時是世界末日的話,那麼我們人類已經處在第11個小時的末尾,剩下的時間很有限了。

  

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和《第十一個小時》|來自網絡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宣傳片主題為「The World We Want」(我們需要的世界),意思是說,必須全社會、全人類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共同承擔,共同治理。不管是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我們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包括現在提出的光碟行動,減少食物浪費,都是對地球這個藍色星球的貢獻。

樂觀地說,雖然我們人類對星球的破壞力非常大,但同時我們對它的正面影響也可以很大。只要全球一起努力,未來仍然是很光明的。

結語:關於國際減災日

每年的10月13日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人類的生存。了解自然災害知識,學習災害預防和治理方法,是每個國家和公民的當務之急。

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中國科協科普部和國家地震局、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共同發起特別直播活動。本次直播涵蓋「地震」、「氣象災害和水利工程」、「全球變暖危機」三個主題,由央視頻、新浪、百度共同支持,各平臺同步推出。

更多內容請見「國際減災日特別直播」回放:

https://www.kepuchina.cn/more/202010/t20201014_2734008.shtml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遏制全球變暖:為時未晚
    遏制全球變暖:為時未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5日 21:51 來源:     壞消息出爐。  不僅僅是暖冬    暖冬成為這些地方民眾感受全球氣候變暖的最直接方式,不過,氣候變暖還將帶來海平面上升、乾旱等。    2006年入冬以來,世界多個地區———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美國東部、中國北部陷入了「暖冬」的困惑。暖冬成為這些地方民眾感受全球氣候變暖的最直接方式,不過,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卻不止於此。
  • 頂級期刊《科學》報導,全球變暖沒有得到遏制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ICCES)2019年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15年人類的努力並沒有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並且,即使將來達到了《巴黎協定》的預期目標,海洋仍將繼續變暖,海平面將繼續上升,2050-2100年期間的風暴預計將比1950-2000年期間的風暴更加強烈
  • 哈佛教授:用減排遏制全球變暖太費勁,不如人造火山以毒攻毒
    哈佛教授:用減排遏制全球變暖太費勁,不如人造火山以毒攻毒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2015-12-05 09:17 來源:
  • 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什麼「極寒」天氣也變多了?
    夏天變得一年比一年熱,兩極冰川面積不斷減少,世界各地森林火災越來越頻繁,地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可是,許多人仍然在懷疑,地球的溫度確實在升高嗎?那為什麼極寒天氣也增多了?地球升溫就因為二氧化碳嗎?
  • 遏制全球氣候變暖 《京都議定書》今日生效
    南方網訊 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於16日正式生效。議定書要求全球工業化國家到2012年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排放總量的基礎上削減5. 2%,每個國家的具體目標由各國根據現狀決定。目前全球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籤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  然而,作為發起國之一的美國後來宣布退出,澳大利亞沒有籤署。
  • 迄今最廉價有效的解決方案——種上萬億棵樹或能緩解全球變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周刊上撰文指出,對抗全球變暖最有效的方法是:種植大量樹木——1萬億棵甚至更多。當然,與此同時,世界仍需擺脫對燃燒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  研究人員使用「谷歌地球」來查看哪些區域可以種植更多樹木,並同時為人類和農作物留出空間。
  • 一萬億棵樹助人類擺脫氣候變暖?
    那麼就剛好與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吻合了——2018年,全球氣溫上升了1.16℃,這一年是有記錄以來的第四熱年份。氣候變暖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出來了,如果不加以遏制,那麼變暖的趨勢不會自動停止,預計到203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5℃,屆時,地球上的冰川和冰山大面積消融,海平面將大幅升高。
  • 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什麼「極寒」天氣反而變多了?
    夏天變得一年比一年熱,兩極冰川面積不斷減少,世界各地森林火災越來越頻繁,地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可是,許多人仍然在懷疑,地球的溫度真的在升高嗎?那為什麼極寒天氣也增多了?地球升溫就是因為二氧化碳嗎?氣候危機下人類的前景到底怎麼樣?
  • 聯合國呼籲改變管理土地和生產的方式 遏制全球變暖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聯合國警告,世界必須改變管理土地、生產和食用食物的方式,以遏制全球變暖;若不採取行動加以應對,糧食安全、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都將面臨風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導致這些生態系統排放量顯著增加,從而加速全球暖化。」IPCC在為政策制定者準備的近60頁報告摘要中指出,土地與氣候密切相關,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消費模式改變,土地和水資源使用率已提高到「前所未見」的水平。目前,人類活動直接影響著全球超過70%的無冰土地,農業的淡水使用量佔總使用量的70%。
  • 柳葉刀:少吃牛肉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遏制全球變暖
    來源:金融界網站醫學雜誌《柳葉刀》周三發布的2020年《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稱,鼓勵人們少吃牛肉可以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從而挽救生命,並幫助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該報告總結稱,就在人們被新冠大流行病打得措手不及的時候,全球各地的醫療系統還沒有做好應對氣候變化最嚴重影響的準備,包括與炎熱天氣有關的疾病。報告稱,減少紅肉消費是解決排放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食品生產佔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來自肉類和乳製品生產。
  • 質疑中國植樹造林,學術分歧究竟在哪裡?
    在近期的一些研究和報導中,對於森林的作用產生了對立的爭論,在減緩氣候變化作用方面,有學者認為森林雖然能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但是也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線,使得地表溫度升高。而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國外相關媒體報導也對中國在乾旱地區的「植樹造林」活動產生質疑。有關這些爭議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
  • 種植樹木能夠緩解全球變暖,可科學家卻警告:莫把沙漠變綠洲?
    現如今,各個國家都在倡導保護環境,還地球一片綠色,於是許多國家都開始植樹造林,種植更多的綠色植物。綠色植物能夠防止水土流失之外,還能淨化空氣,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緩解全球變暖的趨勢。相信不少人都在支付寶上種過樹木。這也是一種倡導大家種植樹木保護環境的做法。在數億人們的努力之下,很多地區的環境都有所改善,甚至有不少沙漠正在變成綠洲。
  • 太陽活動將處於低谷,全球變暖或被遏制?
    太陽活動將處於低谷,全球變暖或被遏制?地球一直是我們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人類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地球逐漸的走向了一條有去無回的道路。這條道路對於地球來說,也許經過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還能夠折回來,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就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了,這是因為人類的生命力非常的脆弱,同時人類的壽命也是相當短暫的,人類並沒有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折返。
  •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小能手?科學家:一鯨相當於20億棵樹!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人類對地球上的資源需求越來越大,從而也導致了地球變得傷痕累累,例如海洋汙染、白色汙染、全球氣候變暖等等嚴重問題,而最嚴重的就是全球變暖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各國都在努力挽救
  • 治理全球變暖!專家另闢蹊徑想出了新辦法!
    全球變暖、極端氣候頻發,在近些年頻頻進入人類視野,人類活動釋放了過多的碳元素進入了大氣,使得溫室效應日漸顯著,帶來的變化非常劇烈,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就指出,2016年成為繼2015年以來最為溫暖的一年。全球偏暖的狀況已經大幅超出了科學家們的想像。而且全球變暖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對於低海拔和沿海地區的人們是實打實的威脅。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就是海平面上升的犧牲品。
  • 全球變暖的危害及措施 全球變暖人類會滅亡嗎
    談到全球變暖這個話題,與人類息息相關,卻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實全球變暖的危害已經逐步逼近人類了。了解了具體內情的人們甚至擔心,全球變暖人類會滅亡嗎?若是再不實行強有力的控制措施去補救,人類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要知道網上有很多消息稱全球變暖接近臨界點,挽救地球的行動刻不容緩。
  • 科學家懷疑森林拯救地球變暖的能力
    森林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人類抗擊全球變暖的一大盟友。現在,超過四分之一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都由森林吸收。所有預測二氧化碳水平和溫度的氣候模型都會計入樹木的貢獻。一般認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後,樹木會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並更快長大。然而似乎樹木的貢獻遠非我們希望的那麼大。
  • 中國科學實施「冰川蓋被子」試驗,來應對全球變暖
    聯合國氣象局曾表示:21世紀末,只要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2攝氏度,我們或許還有可能挽救地球,全球變暖這個曾經被世界公認的二十一世紀的最大謊言,被不攻自破。,我們這的天氣能熱死人,其他的地方能冷死人,氣溫不是變暖嗎,為何還會這麼熱(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