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什麼「極寒」天氣反而變多了?

2021-01-13 騰訊網

夏天變得一年比一年熱,兩極冰川面積不斷減少,世界各地森林火災越來越頻繁,地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可是,許多人仍然在懷疑,地球的溫度真的在升高嗎?那為什麼極寒天氣也增多了?地球升溫就是因為二氧化碳嗎?氣候危機下人類的前景到底怎麼樣?

在10月13日的「國際減災日」特別直播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魏科副研究員對此進行了全面介紹。一起來了解一下~

(遏制地球升溫,對全人類已迫在眉睫。來源:圖蟲創意)

01.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熱和極寒一起出現

魏科介紹,這些年,新聞和時事進展經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叫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個話題所對應的最基本的科學問題,就是全球氣溫正在急劇增加。達到什麼幅度呢,我們現在的溫度,比100年前大概要高出1.1攝氏度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1.1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溫度變化,冬季溫度升高一點,可能還挺好的。但實際上對於地球系統,我們要計算的不是一個地方的溫度,而是全球平均溫度。

這麼大的地球,這麼大的面積,理論上它的溫度應該保持非常穩定,每年和每年、每天和每天,理論上差別不應該特別大。所以1.1度對於平均值是一個非常大的差別。這就相當於人會有一個穩定的正常體溫,它上下會有一點波動,但如果高出1.1度就要特別謹慎,看看是不是發燒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地球不僅發燒了,而且它還正在持續發燒,不知道盡頭在哪兒。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地球溫度持續升高。來源:圖蟲創意)

可是,在全球變暖的同時,我們又會聽說,一些地方在遭遇極寒天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的地球非常大,所以任何時刻當我們看地球的溫度時,總會有一些地方的溫度比其他地方高,也總有些地方的溫度比其他地方低。所以儘管全球溫度在增加,但是不排除有些地方會出現短時間的極寒天氣。

而且全球變暖還有可能讓這種極端天氣變得更為嚴重。因為天氣過程是被溫度、壓強、風等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如果整體溫度增加,就很有可能產生異常的大氣環流,進而就有可能造成極端高溫,也有可能造成極端低溫。

我們的地球之所以適合生存,是因為它不像其他行星,熱的時候溫度可以升高到零上幾百度,冷的時候又降低到零下一兩百度。地球的溫度本來是相對穩定的,如果這種穩定性被破壞了,就容易出現極端情況。

(氣候變化背景下,異常大氣環流造就冰火兩重天。來源:圖蟲創意)

02.全球變暖如何產生?主要還是因為二氧化碳

正如大家普遍知道的,全球變暖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大幅度增加。

魏科解釋,二氧化碳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之所以叫作溫室氣體,是因為它具有像溫室一樣的屬性。我們看到,在溫室大棚裡邊,如果把上面的草帘子揭開讓陽光照進來,這時候裡面的溫度會比外面高。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是因為太陽的輻射屬於短波輻射,地面向外的輻射屬於長波輻射。塑料大棚會讓短波輻射透進來,但是會把長波輻射攔下來,結果就導致有更多熱量進來,但出去的熱量比較少,最終產生了溫室效應

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產生的效果與塑料大棚類似。太陽短波輻射照到地面,然後地面向外發出長波輻射,二氧化碳會吸收這個長波輻射,造成增溫效應。

溫室氣體不僅包括二氧化碳,還有水汽和其他氣體。因為這些溫室氣體的存在,我們的地球保持在一個比較舒適的溫度,大概是零上15度左右。如果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去掉之後,地球的平均溫度大概會降到零下13度左右,所以溫室氣體很重要。

(溫室大棚會讓短波透進、阻止長波透出,使得棚內溫度升高。來源:圖蟲創意)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二氧化碳越來越多,溫室氣體越來越多。我們把二氧化碳比作為地球外面的大被子,外面冰天雪地,被子裡面很溫暖,但是現在這層被子太厚了,由鴨絨的變成兩層鴨絨的了。

事實上,二氧化碳變化的速度特別驚人。在過去100多年裡,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增加了45%左右,現在逼近50%。如果往前看,在過去80萬年裡,全球溫度雖然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但二氧化碳變化的幅度總是有一個上限和下限,從來沒超過300,從來沒低於170。但是在最近過去的100年,這個數值從低於300一直提高到410多,像2020年5月份就達到了417左右,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這些二氧化碳中的絕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過程,比如我們燒煤、石油、天然氣的過程都會快速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些化石燃料在地質層裡面形成需要上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結果我們一把火燒掉它們,只是幾秒鐘、幾分鐘的事,這個過程把二氧化碳迅速釋放出來,就是現在二氧化碳排放增多的主要原因。

(化石燃料燃燒,是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來源:圖蟲創意)

03.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根本措施是使用新能源

既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多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我們是否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減少二氧化碳呢?

魏科介紹,現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思路包括大規模種樹,也就是通過自然的解決方案,來提高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比如我國是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但是我們希望通過植樹造林,把排放的二氧化碳固定下來。所以在過去10年,我們國家植樹造林的面積增加了7千萬公頃,居世界第一,而且我們也在努力提高這些人造林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數據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劉曉東教授)。

但是因為碳排放總量太大,光靠植樹造林達不到要求。而且植物的吸收能力是有上限的,這個上限遠遠低於我們期望能夠減少的部分(隔了好幾個數量級),所以植物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遠遠不足。

魏科表示,自己計算了一個人需要種多少棵樹才能抵消一天活動的碳排放量。結果發現,假如不開車,將自己一天的各種活動都轉換成碳排放量後,大概需要種220多棵樹,如果開車則需要種一千多棵樹才能抵消掉自己的碳足跡。

所以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能源產業的變化,從源頭根本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們現在主要依靠火力發電,包括做飯、汽車,利用的主要都是化石燃料,未來要把化石燃料的產業全面轉移到可再生能源去,包括太陽能、風能、水電、核電等,尤其風能和太陽能是最有潛力的兩種能源。

(風能和太陽能,是目前最具潛力的兩種能源。來源:圖蟲創意)

事實上,我們國家最近這些年來一直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前幾天我們國家已經做出承諾,讓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達到峰值,到2060年達到碳中和。

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挑戰高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通過對比來理解:去年的全球碳排放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值,今年全球疫情,封國封城,全球碳排放量大概降低了多少呢?數據表明,今年4月份的降低非常大,大概有14%,如果計算整個全年,大概會降低4%~7%

而為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的目標,把全球溫度升高控制在1.5度以內,2020年到2060年,我們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需要減少7.5%左右。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

今年9月份,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發表了一個報告,叫作《團結在科學之下2020》。報告呼籲,在後疫情時代,我們不能又恢復到原來的那種發展方式,而是要徹底向新能源轉型。

以前新能源發展不起來是因為新能源太貴,太陽能、風能成本太高,商業機構不願意去投資。但是過去10年,太陽能和風能成本大幅度降低,比如現在太陽能板的成本是10年前的大概20%,降低非常快,所以風能和太陽能的成本甚至可以和火電的成本相提並論了。

現在需要的就是把原來的能源方式切換到新能源,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對於各種商業機構來說,意味著巨大的產業投資機會。

清華大學有一個估算,如果要實現我們國家的減排目標,2020年到2060年,中國新能源方面的投資將達到100萬億人民幣。歐洲這些年提出的目標是每年投資大概2600億歐元。

在面對這種經濟轉型的時候,如果能夠目光長遠,調動起各種社會機制,會形成完全不同的局面。

(淘汰舊能源,需要國際社會一起努力。來源:圖蟲創意)

04.全球合作應對,未來仍然是「非常光明」的

個人在面對自然時有時候會覺得無能為力,好像自然完全主宰了我們,但實際上經過過去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人類已經成為影響這個星球最主要的力量

地質學家認為,以前是侏羅紀、白堊紀,但是從1945年之後,我們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叫作人類世的時代。

進入人類世之後就意味著,人類活動對整個地球的基本狀況有了很大的作用。人類如果要破壞地球的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全球一起努力建設地球的話,也容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從今年疫情來看,要應對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災難,唯一靠譜的方法就是科學應對。對於全球變暖這樣大的環境危機,唯一的正確思路也是通過科學性的指導,全球共同來應對。

「如果做到這一點,相信未來還是非常光明的。」魏科最後說到。

結語:關於國際減災日

每年的10月13日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人類的生存。了解自然災害知識,學習災害預防和治理方法,是每個國家和公民的當務之急。

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中國科協科普部和國家地震局、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共同發起特別直播活動,涵蓋「地震」、「氣象災害和水利工程」、「全球變暖危機」三個主題。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什麼「極寒」天氣也變多了?
    夏天變得一年比一年熱,兩極冰川面積不斷減少,世界各地森林火災越來越頻繁,地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可是,許多人仍然在懷疑,地球的溫度確實在升高嗎?那為什麼極寒天氣也增多了?地球升溫就因為二氧化碳嗎?
  • 如何解釋極寒天氣是全球變暖導致的?
    今年的一場寒潮 ,自北向南吹透了大江南北 ,全國 多地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溫突破建站以 來的歷史極值 , 南方室外結霜,北方室內結霜。就是這麼冷,少有的極寒天氣。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為什麼這麼冷?原因就是全球變暖!嗯,有點拗口,原因就是全球變暖!
  • 全球經歷「最冷」冬天?十問極寒天氣(二)
    NO. 1 氣溫低成什麼樣才能稱之為極寒?極寒天氣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中國天氣網的首席氣象專家李小泉表示,極寒天氣在氣象上沒有明確的定義,因為不同地區氣候條件不一樣。例如廣東沿海氣溫在0 左右的時候,人們會感到極度寒冷,可稱為極寒;但在北方,0 是常有的事,就算不上極寒了。
  • 曾稱全球變暖是騙局的川普會如何應對美國極寒天氣?
    據外媒報導,本周,美國東部地區發生了極寒天氣,對此,曾公開表態過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的川普總統表達了他「獨特」的見解--「在東部,今年新年可能是歷史上最冷的一年。或許我們能利用一些我們國家的全球變暖,而不是其他國家,這將能節省下數兆美元。多穿一點吧!」
  • 極寒天氣的解釋需要時間驗證特約
    中國有295個氣象站出現極端低值,霸王級寒潮席捲全國24個省份,全球則進入速凍模式,北美、歐洲、東南亞等部分地區迎來強烈的寒潮。全球變暖與極寒天氣看起來很矛盾,也似乎是在全球變暖之說打臉。為此,專家紛紛出來答疑解惑。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觀點。一是局部與全局、短期與長期的關係並不影響全球變暖的趨勢,二是正是全球變暖才導致了極寒天氣。對於第一種觀點,公眾可能比較好理解。
  • 川普借美國極寒天氣質疑全球變暖,遭眾多科學家及機構打臉
    川普借美國極寒天氣質疑全球變暖,遭眾多科學家及機構打臉 1月7日,在美國密爾沃基,行人走在冰封的密西根湖邊。
  • 專家解讀全球變暖天氣變冷現象
    氣候「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何頻現大冷天?氣象專家為您帶來權威解答。京津日降雪量破1月份歷史極值新年的第一場大雪,從1月2日到3日,紛紛揚揚降臨京津冀等地。北京和天津地區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年以來的1月份歷史極值。中央氣象臺3日預計,未來三天,強冷空氣將繼續影響我國大部地區。
  • 全球遭遇極寒天氣 有專家指出小冰河期來臨說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為何這個冬天反而變得更冷?近期各地為何頻現極寒天氣?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氣象專家。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於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出現「看海模式」,這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氣候變暖還會影響水質。隨著氣溫的升高,河流、湖泊和水庫的水溫也會升高,這會導致溶解氧的能力降低,對依賴氧氣生活的魚類、昆蟲、甲殼類動物和其他水生動物產生不利影響。
  • 「知識科普」全球變暖和全球變冷,哪個更可怕?
    一直以來全球變暖的話題備受關注,網絡上各種全球變暖的危害鋪天蓋地。但是在今年冬天的,極寒天氣卻又讓人受不了,大家又會懷念久違的陽光。按照這樣的規律,給大家一個問題,全球變暖和全球變冷,哪個更加可怕?【知識科普】全球變暖和全球變冷,哪個這樣的一個選擇題的答案可能大家都還比較模糊,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假如地球年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上加50攝氏度,為全球變暖的天氣;減50攝氏度為全球變冷的天氣,大家一定會選擇後者,因為全球變暖溫度過高
  • 全球變暖,為何天氣忽冷忽熱?
    04-22 14:26:21 來源:中國氣象科普公眾號 春日為什麼會「忽冷忽熱」呢?有時冷得像冬天有時熱得像夏天這讓小編想起了前段時間報導的「全球變暖」極端高溫事件增多的同時極端低溫事件卻也在增多比如2015/2016年冬季在超級厄爾尼諾和全球平均溫度創下歷史新高的背景下東亞屢遭極端寒潮重創我國多地突破歷史低溫紀錄
  • 【知識】為什麼在全球變暖下 寒潮卻頻繁發生?
    【知識】為什麼在全球變暖下 寒潮卻頻繁發生?全球變暖或稱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現象,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變暖效應。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帶來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氣候事件更強更頻繁。極端氣候包括乾旱、洪澇、高溫熱浪和低溫冷害等。
  • 天氣快訊!寒潮當前,多地「冷成北極」破記錄!全球變暖是騙局?天氣預報
    重點天氣分析                                                     1月6日下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轉為晴朗,而南方多地則被冷雲籠罩,實際上,渤海黃海大範圍的冷流雲宣告著今天天氣的不尋常
  • 拉尼娜造訪,極寒天氣要來?
    原標題:拉尼娜造訪,極寒天氣要來? 「拉尼娜要來了,今年冬天可能會冷哭。」 「今冬將遭遇60年來極寒天氣。」 「低溫冰凍雨雪災害可能再現。」 …… 這段時間,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這些有關天氣的預言刷屏?
  • 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解析極寒天氣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題: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新華社記者高敬冷透了!6日早上,寒潮如約而至,北京氣溫-10.6℃,呼和浩特-25.2℃。強冷空氣將繼續深入,華北、黃淮等地氣溫將創入冬新低。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
  • 厄爾尼諾指數突然飆升,2020年會出現極寒或極熱天氣嗎?
    作者:文/虞子期 2020年以來,全球的極端氣候現象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之下,可能是越來越多了,例如南極高溫,北極甲烷大爆發等問題,都說明了地球的一個升溫情況可能在持續。同時在升溫的時候,我們也在討論全球變暖之外的氣候現象問題,那就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發生。
  • 寒潮席捲全國,天氣越來越冷,全球變暖是騙局?
    在寒冷的極大刺激下,有些人就會想,全球不是在變暖嗎,天氣怎麼還越來越冷了?難道全球變暖是唬人的?其實,地球確實在變得越來越熱,而我們所經歷的冬天也確確實實是比之前更冷的,但二者並不矛盾。全球變暖的事實人類在古代並不對溫度感興趣,真正的溫度記錄出現在近代歷史上,但早期的記錄限於技術原因準確度並不高。
  • 全國多地花式秀「冷」,都說全球變暖,為啥今年這麼冷?
    海面上一片「熱氣騰騰」的景象↓據了解,這是在極寒天氣中,才會出現的「海浩」現象。「海浩」現象的出現需要具備溫度差和凝結核兩個條件。當海面上方氣溫突然降到-10℃以下時,海水溫度高於空氣溫度,海水蒸發為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後迅速凝結為冰晶,因此呈現出好像「白茫茫雲霧」的「浩氣」現象。北京「潑水成冰」北京到底有多冷?
  • 歐亞現極寒天氣 「小冰河期」說法飽受爭議
    有媒體援引專家的話說,全球氣候已經停止變暖,地球迎來「小冰河期」,甚至有專家推斷英國的溫度將比南極還低,一時間,「冰河期」這個似乎只在「DISCOVERY」中出現的名詞,走進了現代人的視野中。全球氣候究竟是變暖還是變冷,學界一直有爭議,2012真要來了麼?「小冰河期」的斷言是否準確?
  • 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題: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冷透了!  6日早上,寒潮如約而至,北京氣溫-10.6℃,呼和浩特-25.2℃。強冷空氣將繼續深入,華北、黃淮等地氣溫將創入冬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