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2015-12-05 09:17 來源:澎湃新聞
你知道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並不是最有效的辦法。
1991年的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發生大噴發,就導致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發生的全球變暖一度被大部分逆轉。是的,你沒看錯,就是一次大型火山爆發,就產生了如此驚人的效果。2014年發布的《自然地球科學》稱,
火山爆發釋放的硫磺具有減弱日光的作用,這種作用曾一度被忽略,直到現在才引起氣候科學家的重視。來自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哈佛大學約翰•甘迺迪政府學院(Kennedy School ofGovernment)公共政策學的教授大衛•凱斯(David Keith)曾提出,可以採用類似的「人造火山噴發」方法,對抗氣候變暖。這種方法就是像火山一樣,向空中噴射含硫酸性物質。不過,這樣方法並不在此次巴黎氣候大會的討論之列。
簡單來說,這種方法是讓若干架經改裝過的商用噴氣式飛機向大氣平流層噴灑微小的硫酸液滴,讓它們與水蒸氣結合形成硫酸鹽氣溶膠,這些氣溶膠會將射向地球的1%左右的陽光反射回太空,從而能夠部分抵消因溫室氣體水平上升所造成的全球變暖。
1991年皮納圖博火山噴發時的衛星雲圖,中間黃色為火山所在地,紅線為菲律賓地形這種方法所需要的硫的比較少。根據大衛•凱斯的計算,幾克重的硫化物就足以抵消一噸二氧化碳引發的溫室效應。
相較於減排等方式來說,採用該方法得成本也低,可能遏制氣候變化的成本只佔全球年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01%。並且,通過此方法遏制全球氣候變暖每10年所花費的成本,比義大利為保護水城威尼斯不受海平面上升威脅所投入的大約60億美元也多不了多少。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種想法的雛形其實就已由俄羅斯氣候科學家米哈伊爾•布德科(Mikhail Budkyo)提出。近幾十年來,它的作用機理得到了更完善的討論和發展,其中還有數以百計與此相關的論文發表。
包括上述「人造火山噴發」在內的諸多想法和研究被稱為「地球工程」,而對「地球工程」表示支持的人中,不乏科學界名流。比如,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Edward Teller),他便是庫布裡克電影《奇愛博士》的原型。暢銷書《超級魔鬼經濟學》的作者作者史蒂文•萊維特(Steven Levitt)和史蒂芬•達布納(Stephen Dubner)也都曾讚頌了地球工程。
甚至,連一些大型的環保團體也已經地球工程表示了保留性的支持,其中包括美國環保協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規模較小的ArcticMethane Emergency Group甚至支持立即部署地球工程措施。
連最近因為「能源突破聯盟」而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大放異彩的世界首富、IT狂人比爾•蓋茨也是這類研究項目的資助者之一。他個人為大衛•凱斯和卡內基科學學會(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大氣科學家肯尼斯•卡爾代拉(Kenneth Caldeira)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幾百萬美元的資金。不過,該方案也招致了諸多人士的反對,這其中包括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氣候學家艾倫•羅博克(Alan Robock)在內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反對的理由有:
●可能會破壞臭氧分子,人類為填補臭氧層空洞所做的努力可能會因此而白費;
●從空中飄落的硫化物顆粒也可能造成空氣汙染,從而導致人員死亡;
●令繁殖力強大的珊瑚礁遭遇致命性的白化;
●如果某個國家認定其他國家採取這樣的氣候幹預使其遭殃,甚至可能會引發戰爭;
●如果只需將裝載著硫酸彈的改裝灣流G650商務飛機派遣到平流層就能輕鬆暫停全球變暖,各國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動力會在原本並不高的水平上進一步下降。
總之,這一以毒攻毒的方案,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視。
地球工程引發的辯論既是世界觀的衝突,也關乎圍繞太陽輻射管理複雜性所產生的分歧。正因為該方法會產生諸多負面的問題,所以如何確保不讓某些國家甚或個別企業擅自行動,也成為研究的重中之重。
《經濟學人》雜誌的編輯奧利弗•莫頓(Oliver Morton)在他的新書《重塑地球》(The Planet Remade)中想像了這樣的情景,幾個小國正秘密策劃並實施了地球降溫行動。肯尼斯•卡爾代拉對此也表示擔憂,其稱,如果印度因天氣炎熱造成作物收成銳減而陷入大饑荒,唯一可以實現快速降溫的辦法就是在大氣中個地球打個「遮陽傘」。這種方法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國家都可以單方面進行這種技術幹預的。
為了避免某些國家經受不住誘惑而貿然行動會對破壞臭氧層或改變降雨規律,相關研究必須儘快進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澎湃澎湃新聞,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火山爆發,硫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