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全球氣候變暖 《京都議定書》今日生效

2020-12-06 南方新聞網

  南方網訊 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於16日正式生效。議定書要求全球工業化國家到2012年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排放總量的基礎上削減5. 2%,每個國家的具體目標由各國根據現狀決定。目前全球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籤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

  然而,作為發起國之一的美國後來宣布退出,澳大利亞沒有籤署。在籤署國中,即使狀況較好的日本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也有一定困難。

  抗議將指向美國

  全球各地的環境保護主義者計劃16日舉行活動,在慶祝《京都議定書》生效的同時提出抗議。不少地方的抗議者都將矛頭指向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四分之一的美國。

  美國總統布希在2001年第一個任期上任伊始就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理由是議定書對美國經濟發展帶來過重負擔。布希還對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表示懷疑。

  作為《京都議定書》誕生地的日本京都屆時也有集會抗議活動,其中一名發言者是肯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旺加裡。馬塔伊。

  馬塔伊因在「可持續發展、民主與和平」方面作出的貢獻而獲得200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她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洲女性。

  她說:「一些國家不願意支持《京都議定書》,原因之一就是它們不願意改變過度消耗資源的生活方式。減少這種過度消耗的辦法之一就是學會重新利用許多我們用了就扔的資源。」

  目標難以實現

  即使已經籤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和地區,要想實現協議規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縮減目標也非易事。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細田博之15日告訴執政盟友新公明黨議員,日本可以「勉強實現目標」。

  日本經濟產業部說,日本30個產業部門中有11個有可能無法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但日本的環保狀況優於其它大多數工業化國家。

  日本各行業各自製定目標,以協助政府實現在2012年前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6%的總體目標。如果日本不能實現上述目標,根據《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規劃,日本則必須在原來減少6%的基礎上再削減30%,以示懲罰。

  日本環境省提議對石化燃料徵收環境稅,通過經濟手段限制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一提議遭到一些大企業反對。在歐洲,一些國家已有徵收石化燃料稅的先例。

  陳濟朋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反應一聯合國呼籲美國參與合作

  據新華社奈洛比2月15日電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將於16日正式生效,但缺少了美國的參與,議定書的實際效果如何頗受關注。

  就此問題,新華社記者15日採訪了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克勞斯。特普費爾。

  特普費爾表示,毫無疑問,缺乏世界頭號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的參與,國際社會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氣候變化政策。因此,「美國需要(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與國際社會進行合作。」特普費爾認為,作為先進的科技大國,美國還應該在促使能源多樣化方面多作努力。

  鑑於多數發達國家已經批准了《京都議定書》,特普費爾說,即使美國沒有批准,也不必悲觀,因為《京都議定書》畢竟就要生效了。生效後的議定書將對籤約國具有一定的約束力,違反其中規定的籤約國會受到相應懲罰。

  特普費爾還讚揚中國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所作的努力。

  反應二歐盟呼籲發達國家批准《京都議定書》

  據新華社布魯塞爾2月14日電在《京都議定書》即將正式生效之際,歐盟輪值主席國盧森堡環境大臣呂西安。盧克斯14日代表歐盟發表聲明,呼籲至今尚未批准《京都議定書》的所有發達國家儘快作出相應努力,與全世界一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戰勝氣候變暖這一嚴峻挑戰。

  盧克斯說,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是人類在與氣候變暖進行鬥爭中邁出的第一步,但也僅僅是第一步,因為要真正戰勝氣候變暖的挑戰,人類還必須繼續加大減排力度。

  他呼籲全世界立即行動起來,以避免出現更大的甚至不可逆轉的損失。

  新聞背景《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由聯合國氣候大會於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過,目標是2008年至2012年間,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批准《京都議定書》,其中包括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佔199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從而使《京都議定書》得以正式生效。

  美國於1998年籤署《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義務」為藉口,宣布退出。

  《京都議定書》允許採取下列4種「協作」方式:

  一、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淨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三、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集團方式」。歐盟內部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評論:《京都議定書》生效對中國意味深長

  進入專題:人類何以應對全球變暖

編輯:王秀

相關焦點

  •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2009-12-07 15:07 ]The Kyoto Protocol is a protocol to the United《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制定的一項協議,目的在於制止全球變暖,最初於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籤署,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 聚焦全球氣候變暖新聞分析從66%到90%意味著什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日發布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的梗概,就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給出了最新、最全面的分析。這份報告的發布,將進一步喚起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有望對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起到促進作用。
  •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_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是什麼意思-天氣網...
    考慮到協議的實施操作環節所耗費的時間,如果《哥本哈根議定書》不能在2009年的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共識並獲得通過,那麼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後,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文件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導致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行動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會議被視為全人類聯合遏制全球變暖行動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 全球氣候治理新變數
    氣候問題本身是科學和社會問題,今天卻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問題,其演化的基本邏輯為:人類社會特別是工業化之後的活動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負面影響又涉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諸多方面,最終威脅全人類生存和發展。全球重大非傳統安全問題需要全球共治,但全球氣候治理涉及各國的碳排放減排額度及其緊密聯繫的經濟發展空間,因此各國圍繞氣候問題展開激烈博弈。
  • 全球變暖,一個已經不再單純的科學問題
    開篇語:全球變暖已經是一個既定事實了,地球的氣溫在近幾十年中急劇上升,把地球的時間尺度放大到1000年,似乎很容易看出這樣的一個溫度變化。在這其中,人類的活動是最大因素,特別是工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全球溫室效應加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 【盤點】歷屆氣候變化大會成果(組圖)
    這次會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通過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是是世界上第一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以後歷年召開的氣候變化大會談論的氣候問題,都是以這個公約為基礎的,而且該公約具有法律效力。
  • 日本達成《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排指標
    報導稱,在積極啟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影響下,日本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的年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得以下降,與1990年數值相比減少了8.4%,實現了要求同比減少6%的《京都議定書》指標。《京都議定書》中規定,在2008年度至2012年度,日本有義務保證其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6%。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全球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歷時兩年於1997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不僅設置了發達國家的集體減排目標,同時,每個國家還確定了各自的減限排目標。  從1991年《公約》談判進程啟動到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達成歷時僅6年,如此高效的節奏,最主要的原因是得益於當時國際社會對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重視,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水平和溫室氣體排放上尚存在巨大差距。
  • 氫氟碳化物也能導致氣候變暖
    近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的研究文章稱,氫氟碳化物(HFCs)在導致氣候變暖的各種因素中所起的作用會越來越大,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       報導稱,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所進行的研究表明,氫氟碳化物對氣候的影響可能遠比人們所預想的要大。氫氟碳化物雖然不含有破壞地球臭氧層的氯或溴原子,但卻是一種極強的溫室氣體,其對氣候變暖的作用遠比等量的二氧化碳要強,有的氫氟碳化物的致暖效應要比二氧化碳高几千倍。
  • 《聯合國氣候變化公框架公約》(COP)簡介
    當上述兩個條件同時滿足,議定書將在其後第90 天生效。  1998年11月2日至13日COP4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會議通過第一號決議案《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方案》,該方案包括七項決議, 除了技術與操作層面的問題,還包括準備第一次京都議定書批准國會議。包括如何遵循議定書基本要素、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工具。
  • 胡建信:保護臭氧層與抑制氣候變暖共存亡
    其次,全球矚目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今年11月30日在法國巴黎舉行。會議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提出的目標——達成一項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協定,實現氣候保護。也就是說,今年是全球環境保護的大年。為此,記者再次採訪了多次代表中國參加臭氧層保護國際談判的我國環保專家、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建信。
  • 全球變暖已經加速且不可逆轉
    199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其實,「公約」只是框架,「議定書」才是具有國際法意義的具體減排指標),即著名的《京都議定書》(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
  • 專家呼籲民眾提高對全球變暖的認識
    這次氣候變化大會的主題是:未來環境將不復從前。  史丹福大學的全球變暖專家、《氣候變化》雜誌的創刊人史蒂芬.施奈德(StephenSchneider)也出席了大會。他說,那些更關注學科內爭執的科學家們應對信息的傳達不暢承擔部分責任。他認為科學家們也需要使用大眾能理解的語言。  施奈德說,科學界對全球氣候變暖有廣泛的共識。
  • 《巴黎協定》即將生效 開啟全球氣候治理新階段(高清組圖)
    據巴黎氣候大會主席國法國提供的數據,到11月1日,共有92個締約方批准了《巴黎協定》,其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總量的65.82%,跨過了協定生效所需的兩個門檻。這一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建章立制並作出行動安排,既立足當下又引領未來,意義深遠。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因紐特人或因此痛失家園
    自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活動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急劇升高,結果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日益增強,科學家們把這種人為活動引起的溫室效應稱為「增強的溫室效應」,這正是全球環境科學家們密切關注和擔憂的溫室效應。隨著大氣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全球平均氣溫也必將逐年升高,最終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產生一系列現在科學不可預測的全球性氣候問題。
  • 溫室效應危害堪比世界大戰 可致全球經濟大衰退
    斯特恩預測,全球各國需要將國內生產總值總數的1%,即約1840億英鎊,用於遏制全球變暖,否則付出的代價將是這個數目的5倍至20倍。  本報綜合報導 30日英國政府即將公開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繼續忽視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從而造成環境進一步惡化,人類有可能再次面臨類似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性經濟大衰退,全球將有兩億人會因為乾旱或食物短缺而成為難民。  英國這份長達700頁的報告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