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日發布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的梗概,就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給出了最新、最全面的分析。這份報告的發布,將進一步喚起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有望對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起到促進作用。
新報告最引人關注之處,在於它以前所未有的肯定語氣,確認了人類活動與全球變暖之間的因果關係。報告稱,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很可能」由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導致。在這裡,「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該委員會上一次發布類似報告是在2001年,當時在描述全球變暖和人類活動之間關係時使用的措辭是「可能」,或者說有66%的可能性。
雖然全球變暖已經成為普通人可以感受到的事實,但否認人類活動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甚至質疑有關科學依據目前仍有市場。從66%到90%,從「可能」到「很可能」,說明各國科學家對造成全球變暖的原因有了更深刻和更明確的認識,這將有助於消除在這一問題上所存在的模糊看法。全球變暖主要是「人禍」,對於這一點不應該再有爭論。
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國際環境和發展研究所負責人圖爾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出,IPCC的新報告提供了「人類活動導致危險氣候變化的最具結論性的證據」。來自麻薩諸塞州的美國國會議員馬基也認為,新報告就全球變暖的原因提供了科學上的「確鑿證據」。
從歷史上來看,對氣候變化問題認識上的深入,往往會成為行動的先導。1988年成立的IPCC此前已先後發布三份報告,它們分別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等的通過起到了重要鋪墊作用。其中的《京都議定書》規定了2008年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礎上平均減少5.2%。
雖然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拒絕加入,但《京都議定書》依然於2005年如期生效。目前,有關各方在2012年之後如何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所謂「後京都」問題上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分析人士指出,繼2日發布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的梗概後,IPCC今年還將陸續發布其他一系列報告,這有可能為推動「後京都」談判取得進展營造有利的「氣候」。
伴隨著IPCC新報告的發布,世界範圍內圍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開始出現一些積極跡象。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等近日先後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建議,在年內召開專門討論氣候變化問題的世界首腦峰會。雖然短期來看美國不會改變在《京都議定書》問題上的立場,但在中期選舉後由民主黨掌控的美國國會,氣候變化正成為一個辯論熱點。
IPCC的新報告表明,全球變暖正在加劇,「還將持續幾個世紀」。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目前最需要的是行動,2007年也許意味著轉機。
記者 毛磊(據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