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正改變地球運作
至少90%生態環境遭破壞現象緣於此
南極企鵝數量銳減、歐洲植物開花時間提前、美國河流流量變化……在研究人員眼中,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現象其實可能有著共同解釋:全球變暖。
一個由多國專家組成的聯合調查小組分析近40年來研究報告後認為,全球變暖正在改變地球運作方式,至少90%的生態環境遭破壞現象歸咎於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
罪魁禍首
參與此次調查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還包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的環境問題專家。
這是研究人員首次正式把全球生物習性重大變化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相聯繫。研究報告刊登在英國雜誌《自然》上。
調查小組詳細查閱1970年以來涉及28800種動植物數量或生活習性變化的研究報告,以及829份針對七大洲內河水水位暴漲和冰川消融等環境變化現象的分析報告。還查閱相關區域內人類砍伐森林、改變土地用途等行為對環境或生物種群產生影響的歷史記錄。經過比較後發現,全球變暖是全球90%的生物習性和數量變化的唯一解釋,也是95%的自然環境變化現象的罪魁禍首。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美國專家辛西亞·羅森茨魏希說:「我們認為,氣候變化正在改變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
連鎖反應
研究發現,全球變暖的惡劣影響呈現連鎖反應,氣溫升高造成的一個環境變化,可能接著導致其他變化發生。
比如,一篇研究報告認為,全球變暖造成南極冰層減少,磷蝦數量隨之減少85%。另一篇研究報告則指出,同一地區內,以磷蝦為食的帝企鵝數量也在一個暖冬內減少50%。還有報告認為,磷蝦數量減少導致以磷蝦為食的海豹「減員」,處於下一食物鏈環節的北極熊跟著面臨「缺糧」。
美國地質學會的北極熊研究專家2006年專門調查了北極熊咬食同類的3起事件。調查結果顯示,食物短缺可能是它們攻擊同類的原因。美國內政部14日以北極熊受全球變暖威脅為由,把它列入瀕危物種名單。
前景堪憂
調查小組的研究多涉及1970年至2004年發表的報告,這一期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6攝氏度。羅森茨魏希說,過去30多年來僅0.6攝氏度的氣溫增幅已影響世界眾多區域內的環境和生物,這不得不讓研究人員擔憂今後可能發生的情況。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先前預計,21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增幅可能達到2至6攝氏度。
羅森茨魏希警告說:「顯然,我們不得不適應氣候變化,我們需要試著緩解它。氣候變化真實存在,現在正在發生。」 陳立希(新華社供本報特稿)(現代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