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環境現狀及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方向

2020-11-25 小市民點評

當前全球環境現狀及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方向

前言

地球已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如果不採取緊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動來保護環境,地球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將日益受到更嚴重的威脅。

——《全球環境展望6》

當前世界環境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一)氣候變暖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百種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所帶來的熱能供給空氣和海洋,從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颱風、颶風、海嘯等災難;氣溫升高會加劇陸地和海洋水分蒸發,造成內陸地區大面積乾旱,破壞海洋中以珊瑚為中心的生物鏈。

(二)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的破壞和臭氧空洞的出現,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也就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大量地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以及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廢氣造成的。ODS主要包括下列物質:CFCs(氯氟烴)、哈龍(Halon,全溴氟烴)、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礎,對於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

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人為對土地的開墾和擴張,使未受幹擾的自然生境面積急劇縮小和破碎化,環境汙染以及氣候變化也造成了物種的消失;二是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0%,而且還在擴大;三是過度利用與消費,大量的野生生物資源遭到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減退;四是生物入侵,外來物種的侵入造成很多當地物種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改變了生態系統的構成,造成一些物種在當地的喪失,甚至滅絕;五是規模化農業生產的影響,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會間接造成幾千年來農民培育和保存的大量作物品種和家畜品種的喪失,使遺傳多樣性受到影響。

(四)酸雨蔓延

酸雨正式的名稱是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於5.6的雨、雪、霧、 雹等大氣降水。它可分為"溼沉降"與"幹沉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汙染物或粒狀汙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後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灰塵所帶的一些酸性物質。礦物燃料燃燒排放出來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它們的鹽類,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酸雨對於生態環境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具體而言,酸雨直接導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不僅如此,酸雨還能使土壤中含鋁的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風化,釋放大量鋁離子,植物吸收鋁離子會直接中毒甚至死亡。酸雨還能誘發植物病蟲害,致使農作物大規模減產。

我們人類居住的城市,也無法逃脫酸雨的毒害。根據研究表明,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築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等)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建築表面受酸雨腐蝕出現空洞和裂縫,直接導致建築的強度降低、建築材料變髒和變黑,。酸雨對建築的危害,不僅僅是建築外觀的汙染,更為危險的是,酸雨正逐漸侵蝕建築的壽命。如果我們不能打敗酸雨,未來的某一天,酸雨會奪走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建築文物,我們留給子孫的只剩滿目瘡痍和喟然嘆息。

(五)森林銳減

地球上的陸地面積大約是130億公頃, 8000年前地球上大約有61億公頃森林,近1/2的陸地被森林覆蓋。截止2019年全球森林存量面積為38.25億公頃,預計到2025年這個數值將降至38.15億公頃。世界上每年都有1130-2000公頃的森林遭到無法挽救的破壞,特別是熱帶雨林。

全球森林退化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農業擴張、採礦、人工林建造、基礎設施建設、森林火災等。但是造成全球森林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工業採伐。據世界資源研究所對現有原始森林的風險評估,工業採伐已成為原始森林最大的威脅,影響著70%以上的瀕危森林。

(六)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由於乾旱少雨、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其危害及其產生的災害卻是持久和深遠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直接導致區域內水土流失,動植物消失甚至滅絕,給區域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危害。人類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土壤生產力下降所帶來的貧困,更要面對江河安全威脅和沙塵暴災害。

(七)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是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並因此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的現象。

大氣汙染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人類是大氣汙染的直接受害者之一。人類在大氣汙染的荼毒下,壽命逐漸縮短,各類呼吸道疾病病例隨著大氣汙染的日趨嚴重與日俱增。大氣汙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可直接縮短植物壽命甚至導致植物死亡。

(八)水體汙染

水體汙染主要是指人類活動排放的汙染物進入水體,引起水質下降,利用價值降低或喪失的現象。

造成水的汙染原因有兩類: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工業排放的廢水、生活汙水、農田排水、降雨淋洗大氣中的汙染物以及堆積在大地上的垃圾經降雨淋洗流入水體的汙染物等。另一類為自然因素造成的水體汙染,諸如巖石的風化和水解,火山噴發、水流衝蝕地面、大氣降塵的降水淋洗。由於人類因素造成的水體汙染佔大多數,通常所說的水體汙染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汙染。

(九)海洋汙染

海洋汙染是指人類改變了海洋原來的狀態,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海洋汙染的各類有害物質進入海洋環境,直接或間接導致海洋內各類生物的生存環境惡化。近年來海洋中各類汙染事故,頻繁出現海洋生物減少或死亡,甚至部分生物物種滅絕。隨著海洋生態系統的逐步惡化,人類從海洋獲取的海洋資源也逐漸減少。我們餐桌上的海鮮,逐漸由捕撈改由人工養殖,最初的無公害海鮮也逐漸出現了重金屬超標。海洋汙染已經危害到人類的健康和安全使用海洋資源,如果任由海洋汙染惡化,海洋中的生態資源可能會成為人類的毒藥。

(十)固體廢物汙染

固體廢物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三種。此外,還有農業固體廢物、建築廢料及棄土。

固體廢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處理處置將會汙染大氣、水體和土壤,危害人體健康。

如何著手解決全球環境問題

(一)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隨著世界環境問題逐步惡化,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已無法適用於當前世界環境現狀。

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亟需一種綠色發展模式,這種綠色發展模式必須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提高全球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汙染物和廢棄物的產出效率;二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障生物的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三是大力提倡循環經濟,合理利用有限資源,做到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資源開採中的能源損耗和環境破壞;四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降低大氣環境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控制在全球生態系統相適應的水平。特別是後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發展方式。

(二)加強科學研究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著力於環境科學研究,通過一系列的環境科學技術,減緩和改善全球環境問題惡化的趨勢。科學家對環境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問題的研究,是指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對環境技術的研究,如清潔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

(三)加強環保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貧困和過度消費促使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富裕的人過度追求高消費生活水平,揮霍社會資源;貧困的人為改善基本的生活條件,無視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後果,過度地開採地球的有限資源。

鑑於全球環境的惡劣現狀,世界各國環境專家普遍認為人類需要在個人理念中樹立的環保意識。假如人類能清晰的認知到當前全球環境的惡劣現狀和環境繼續惡化的嚴重後果,人類的行為趨勢就會由破壞環境向保護全球環境和修復全球生態系統逐漸轉變。當人類群體性、持續性的從事環保活動,全球環境問題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全球環境保護的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倡導下,逐步加強對國民的環保宣傳和環保教育工作。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國專家和學者的推動下,各國政府逐步制定和完善保護環境的政策和法規。

人類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驅動下,逐漸減少破壞全球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行為。人類開始有意識的參與環保活動,減緩全球環境問題惡化趨勢,逐步修復全球生態系統。但是,環保活動的頻次和力度,對於全球環境問題日趨惡化的局勢無疑是杯水車薪。改善全球環境問題,修復生態系統,仍需人類長期性、持續性的努力。

相關焦點

  • 《2018/19前沿報告》:探討全球五大新興環境問題
    比如在監管到位的情況下,最前沿的基因拼接技術會惠及人類和環境健康嗎?如果及時行動,能否防止永久凍土泥炭地進一步退化,避免全球變暖達到失控的「臨界點」?能否避免整體氣候變化適應不良的陷阱,將其損害降至最低,以確保所有人而非少數群體的利益?
  • IGC2016 特別會議:「全球環境專題」論壇
    他指出,全球環境展望報告GEO-6是一份對亞太地區的區域評估報告。當今的區域主題涵蓋城市化、資源效率、環境變化及有關的健康風險等方面。隨著亞太地區特大城市的增多,土地汙染、淡水汙染、空氣汙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各國政府也頒布了多項重要政策來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 王家卓: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現狀 6個問題與10個發展方向
    王家卓: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現狀 6個問題與10個發展方向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當前水環境治理存在哪些問題?為什麼城鎮汙水處理廠越建越多,但是汙水廠進水COD濃度越來越低呢?未來水環境治理該朝著哪些方向發展?面對當前水環境面臨的眾多問題與挑戰,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院資源能源所所長、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家卓發表精彩演講,講述新時代背景下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現狀問題與未來方向。
  •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
    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全球氣候變暖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
  • 世界環境日 | 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終極方案竟是中國提出的,卻被印度「抄襲」了
    中國方案可以解決全球氣候問題?3. 電力聯網能否逾越地緣政治阻礙?4. 印度欲爭奪話語權?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也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但是近半個世紀來,全球氣候環境問題卻愈發嚴峻。剛剛過去的2010年代是全球歷史上最熱的十年。
  •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問題
    因而,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五次氣候評估報告關於環境問題的論述,對於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趨勢下有效改善環境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氣候變化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根據IPCC評估報告,1880年~2012年,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溫度升高了0.85℃。全球尺度上的升溫已然是科學事實,而溫度升高的結論在區域層面上的表現並不一致,比如依然存在溫度降低的區域。
  • 我國環境財政支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環境財政支出;事權;預算管理  一、環境財政支出概述  環境保護財政支出,即環境保護支出中政府投入的部分,用於實現政府環境保護職能和解決各類環境問題的那部分財政資金。  二、我國環境財政支出現狀  目前的預算管理體制中已有了環境保護的支出項目,但由於改革是漸進性的,改革前的舊科目與新科目並未實現數據轉換,無法進行比較。另外,統計部門對環境保護資金的數據也沒有按照財政資金和非財政資金的分類進行統計,所以很難直接從國家的統計數據中精確了解環境保護財政支出具體情況。
  • 解決人類當前社會問題,世界需要這一專業人才
    怎樣遏制全球環境汙染動物滅絕?  是什麼導致了全球金融危機?  如何才能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  一直以來,人類面臨很多諸如上述這樣的社會難題。這些問題難以單純用科學解決,只有那些不僅能解讀科學數據,還對社會影響、政策制定、公共傳播等領域有遠見卓識的人,才能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案。而這些人才,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科學家。
  •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全球環境治理特徵
    一是聚焦重大性、複合性的全球環境問題  G20領導人峰會聚焦重大性全球性環境問題集中體現在對全球氣候變化、綠色發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能源問題、全球海洋問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關注及治理。重大性全球環境問題在G20領導人峰會議題的權重在持續增加。
  • 「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會在京召開
    希望我們總結經驗和教訓,吸收對全球未來治理結構潛在的影響,改進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結構的設置和運作機制,為共同迎接挑戰和全球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攜手共治,應對全球資源環境挑戰和全球環境問題,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全球面臨的挑戰和必然選擇。在「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中,可以看到,人類正在積極採取行動,守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
  • 中國與全球環境現狀堪憂
    水聯合國有關機構認為,20年內,數以億計目前用水有保障的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將缺水;2050年,亞洲也將有多於10億的人口面臨同樣難題;2030年,全球變暖引發的疾病所導致的人口死亡率將上升
  • 起底美國破壞全球環境治理(環球熱點)
    美國是全球歷史第一排放大國,當前第二排放大國,目前全球排放佔比約為15%。《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指出,美國的減排表現是影響全球氣候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美國既不批准《京都議定書》,又退出《巴黎協定》,否認自身約束性量化減排義務,徹底游離於全球減排體系和安排之外,嚴重阻礙了全球減排、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相關進程。
  • 「地球快照獎」到2030年為全球環境問題提供50個解決方案
    威廉王子與英國著名廣播公司和博物學家大衛·阿滕伯勒聯手,推出了一項新的環境獎「地球快照獎」,其宏偉目標是「在未來10年激勵變革,幫助修復我們的星球」。威廉一生都沉浸在環境問題中「根據專家們的說法,這確實是一個不歸路的問題,」他告訴天空新聞我們有10年時間從根本上修復我們的星球。」該計劃預計,在未來10年內,每年將頒發5項獎金,獎金為100萬英鎊(130萬美元),到2030年,將為全球最大的環境問題提供至少50個解決方案。
  • 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之道
    南北極融化,海平面上漲,全球最高溫度逐年攀升,森林大火頻繁發生,全球物種銳減,氣候變化開始反覆無常甚至病毒開始頻繁肆虐。這所有一切的根源都是全球變暖,氣候和環境所導致的。進入新的世紀,這些問題已經日漸顯著。
  • 2016 年全球環境發展動態及啟示
    環境問題健康風險應對由空氣汙染等帶來的環境健康問題一直都是全球環境與發展機構所關注的重要內容。在2016年5月23日,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召開當日便發布了《健康環境健康人類》報告,報告稱,全球約1/4的死亡人口與環境問題有關,改善環境已成為人類健康發展的迫切任務。
  • 疫情應對給全球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啟示?
    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學,擅長分析空氣汙染、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等政策的實證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全球社會和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美國出臺的安全經濟燃油效率(SAFE)新規則可能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影響?經濟增速放緩,對於全球環境治理意味著什麼?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
    1 環境與健康研究的重要意義 解析研究環境與健康的關係是當前全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由於我國當前環境汙染的自身特點——傳統汙染與新型汙染並存、常量汙染與痕量汙染均不可忽略、複合汙染問題非常突出,我國汙染所致的健康危害亦與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異。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我國的環境與健康關聯機制研究不能照搬國外研究模式。因此,理論與方法創新是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全球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及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 環境與健康研究的重要意義解析研究環境與健康的關係是當前全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由於我國當前環境汙染的自身特點——傳統汙染與新型汙染並存、常量汙染與痕量汙染均不可忽略、複合汙染問題非常突出,我國汙染所致的健康危害亦與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異。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我國的環境與健康關聯機制研究不能照搬國外研究模式。因此,理論與方法創新是我國環境與健康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促進環境、政策、科技和社區行動的全球合作
    值此地球日50周年紀念日之際,研討專家總結了人類現已取得的進展,以及當前和未來挑戰的解決辦法,其中包括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專家強調要推動跨行業合作和跨區域協同。此外,除了要在學界內部提倡數據透明和跨學科研究手段以外,還應加強公共參與,確保學術圈以外的群眾也能獲取到科學和數據資源。科技創新能夠促進學術合作,並能加強人類共同應對環境挑戰的適應能力。
  • 如何認識和把握當前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對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進行了更全面地分析:「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多次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