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環境現狀及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方向
前言
地球已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如果不採取緊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動來保護環境,地球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將日益受到更嚴重的威脅。
——《全球環境展望6》
當前世界環境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一)氣候變暖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百種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所帶來的熱能供給空氣和海洋,從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颱風、颶風、海嘯等災難;氣溫升高會加劇陸地和海洋水分蒸發,造成內陸地區大面積乾旱,破壞海洋中以珊瑚為中心的生物鏈。
(二)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的破壞和臭氧空洞的出現,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也就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大量地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以及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廢氣造成的。ODS主要包括下列物質:CFCs(氯氟烴)、哈龍(Halon,全溴氟烴)、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礎,對於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
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人為對土地的開墾和擴張,使未受幹擾的自然生境面積急劇縮小和破碎化,環境汙染以及氣候變化也造成了物種的消失;二是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0%,而且還在擴大;三是過度利用與消費,大量的野生生物資源遭到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減退;四是生物入侵,外來物種的侵入造成很多當地物種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改變了生態系統的構成,造成一些物種在當地的喪失,甚至滅絕;五是規模化農業生產的影響,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會間接造成幾千年來農民培育和保存的大量作物品種和家畜品種的喪失,使遺傳多樣性受到影響。
(四)酸雨蔓延
酸雨正式的名稱是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於5.6的雨、雪、霧、 雹等大氣降水。它可分為"溼沉降"與"幹沉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汙染物或粒狀汙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後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灰塵所帶的一些酸性物質。礦物燃料燃燒排放出來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它們的鹽類,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酸雨對於生態環境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具體而言,酸雨直接導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不僅如此,酸雨還能使土壤中含鋁的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風化,釋放大量鋁離子,植物吸收鋁離子會直接中毒甚至死亡。酸雨還能誘發植物病蟲害,致使農作物大規模減產。
我們人類居住的城市,也無法逃脫酸雨的毒害。根據研究表明,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築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等)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建築表面受酸雨腐蝕出現空洞和裂縫,直接導致建築的強度降低、建築材料變髒和變黑,。酸雨對建築的危害,不僅僅是建築外觀的汙染,更為危險的是,酸雨正逐漸侵蝕建築的壽命。如果我們不能打敗酸雨,未來的某一天,酸雨會奪走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建築文物,我們留給子孫的只剩滿目瘡痍和喟然嘆息。
(五)森林銳減
地球上的陸地面積大約是130億公頃, 8000年前地球上大約有61億公頃森林,近1/2的陸地被森林覆蓋。截止2019年全球森林存量面積為38.25億公頃,預計到2025年這個數值將降至38.15億公頃。世界上每年都有1130-2000公頃的森林遭到無法挽救的破壞,特別是熱帶雨林。
全球森林退化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農業擴張、採礦、人工林建造、基礎設施建設、森林火災等。但是造成全球森林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工業採伐。據世界資源研究所對現有原始森林的風險評估,工業採伐已成為原始森林最大的威脅,影響著70%以上的瀕危森林。
(六)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由於乾旱少雨、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其危害及其產生的災害卻是持久和深遠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直接導致區域內水土流失,動植物消失甚至滅絕,給區域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危害。人類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土壤生產力下降所帶來的貧困,更要面對江河安全威脅和沙塵暴災害。
(七)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是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並因此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的現象。
大氣汙染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人類是大氣汙染的直接受害者之一。人類在大氣汙染的荼毒下,壽命逐漸縮短,各類呼吸道疾病病例隨著大氣汙染的日趨嚴重與日俱增。大氣汙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可直接縮短植物壽命甚至導致植物死亡。
(八)水體汙染
水體汙染主要是指人類活動排放的汙染物進入水體,引起水質下降,利用價值降低或喪失的現象。
造成水的汙染原因有兩類: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工業排放的廢水、生活汙水、農田排水、降雨淋洗大氣中的汙染物以及堆積在大地上的垃圾經降雨淋洗流入水體的汙染物等。另一類為自然因素造成的水體汙染,諸如巖石的風化和水解,火山噴發、水流衝蝕地面、大氣降塵的降水淋洗。由於人類因素造成的水體汙染佔大多數,通常所說的水體汙染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汙染。
(九)海洋汙染
海洋汙染是指人類改變了海洋原來的狀態,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海洋汙染的各類有害物質進入海洋環境,直接或間接導致海洋內各類生物的生存環境惡化。近年來海洋中各類汙染事故,頻繁出現海洋生物減少或死亡,甚至部分生物物種滅絕。隨著海洋生態系統的逐步惡化,人類從海洋獲取的海洋資源也逐漸減少。我們餐桌上的海鮮,逐漸由捕撈改由人工養殖,最初的無公害海鮮也逐漸出現了重金屬超標。海洋汙染已經危害到人類的健康和安全使用海洋資源,如果任由海洋汙染惡化,海洋中的生態資源可能會成為人類的毒藥。
(十)固體廢物汙染
固體廢物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三種。此外,還有農業固體廢物、建築廢料及棄土。
固體廢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處理處置將會汙染大氣、水體和土壤,危害人體健康。
如何著手解決全球環境問題
(一)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隨著世界環境問題逐步惡化,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已無法適用於當前世界環境現狀。
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亟需一種綠色發展模式,這種綠色發展模式必須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提高全球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汙染物和廢棄物的產出效率;二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障生物的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三是大力提倡循環經濟,合理利用有限資源,做到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資源開採中的能源損耗和環境破壞;四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降低大氣環境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控制在全球生態系統相適應的水平。特別是後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發展方式。
(二)加強科學研究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著力於環境科學研究,通過一系列的環境科學技術,減緩和改善全球環境問題惡化的趨勢。科學家對環境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問題的研究,是指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對環境技術的研究,如清潔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
(三)加強環保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貧困和過度消費促使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富裕的人過度追求高消費生活水平,揮霍社會資源;貧困的人為改善基本的生活條件,無視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後果,過度地開採地球的有限資源。
鑑於全球環境的惡劣現狀,世界各國環境專家普遍認為人類需要在個人理念中樹立的環保意識。假如人類能清晰的認知到當前全球環境的惡劣現狀和環境繼續惡化的嚴重後果,人類的行為趨勢就會由破壞環境向保護全球環境和修復全球生態系統逐漸轉變。當人類群體性、持續性的從事環保活動,全球環境問題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全球環境保護的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倡導下,逐步加強對國民的環保宣傳和環保教育工作。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國專家和學者的推動下,各國政府逐步制定和完善保護環境的政策和法規。
人類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驅動下,逐漸減少破壞全球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行為。人類開始有意識的參與環保活動,減緩全球環境問題惡化趨勢,逐步修復全球生態系統。但是,環保活動的頻次和力度,對於全球環境問題日趨惡化的局勢無疑是杯水車薪。改善全球環境問題,修復生態系統,仍需人類長期性、持續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