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9前沿報告》:探討全球五大新興環境問題

2020-12-02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郝靜

  《2018/19前沿報告》從合成生物學的創新和倫理困境,到國際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選擇等方面探討了地球面臨的新興環境問題。比如在監管到位的情況下,最前沿的基因拼接技術會惠及人類和環境健康嗎?如果及時行動,能否防止永久凍土泥炭地進一步退化,避免全球變暖達到失控的「臨界點」?能否避免整體氣候變化適應不良的陷阱,將其損害降至最低,以確保所有人而非少數群體的利益?

  報告涵蓋五大新興問題,包括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現狀、景觀連接度的關鍵優勢、永久凍土泥炭地複雜的相互作用和脆弱性、氮汙染肆虐引發的環境挑戰以及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適應不良產生的危害。報告旨在將最新科研成果與以結果為導向的政策聯繫起來,重點關注環境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問題。

  合成生物學:重新設計整合環境

  報告第一章詳細探討合成生物學帶來的益處和挑戰。基因編輯技術正迅猛發展,它在生物和生態領域帶來了很多好處,包括根除人類疾病,以及防止物種滅絕等,激發了科學家和大眾的強烈興趣。

  然而,這種創造人工合成的生命形式並改變現有DNA的技術,很容易引發交叉汙染和意外後果,亟須相關管理部門加強合作,確保這一領域的安全研發。那些執著於拿自己身體做實驗的生物黑客群體的興起,以及將基因改造生物意外釋放到環境中可能產生的風險,也成為呼籲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的重要原因。

  生態連接度:搭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橋梁

  報告探討了自然世界棲息地碎片化問題和解決方案,包括建立海洋保護區、打造野生動物走廊等,強調在規劃生物多樣性和物種保護的過程中,應採取聯合思維的必要性。

  大規模工業化導致地球原本完整的景觀支離破碎,孤立存在的生態系統會產生連鎖效應,不僅只是影響到動植物健康,甚至會導致物種滅絕,這種破壞性不僅體現在陸地領域,還會影響蔓延至海岸和大洋地區。報告指出,自然棲息地碎片化使哺乳動物和其他物種的移動距離不到原來的一半。這種有限距離的遷徙、分散、繁殖,意味著野生動物被迫面臨更大的滅絕威脅。

  促進景觀連接度的舉措和倡議為全球帶來希望,需重點關注如何重新連接破碎成小塊的棲息地以及做好景觀現有連接度的保護。這對守護現有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我們賴以生存又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由於生態系統不受國界限制,這些努力需要從國家層面提升至國際層面,需要人類共同努力。

  永久凍土泥炭地:氣候變暖下不斷縮減的生態系統

  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北極地區的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永久凍土泥炭地面臨不斷縮減的危機。雖然有些相關研究正在開展,但目前我們對永久凍土層和存有大量植物殘體的泥炭層之間複雜的動態關係還了解較少。

  永久凍土的融化不僅對泥炭地的生態產生直接影響,也可能成為溫室效應問題失控的「關鍵撬動點」。保護這些土壤,可以減少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影響,避免氣候變暖加劇。

  氮固定:從氮循環汙染到氮循環經濟

  報告探討了氮汙染問題的化學性質和各項細節,並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潛在途徑。

  氮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天然元素之一,過多氮氣累積會產生副作用,氮汙染對生態系統和人類都有嚴重的影響。比如,氧化亞氮比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強300倍。此外,各種氮化合物都會對空氣品質、土地、水以及臭氧層產生影響。

  為了將氮循環轉變為可持續、無汙染、可收益的循環經濟,需要採用綜合的全球氮管理方法。雖然當前在國家層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要想真正落實全面有效的氮管理戰略及方案,還需要各方加強合作。未來,向氮循環經濟的轉型將成為尖端科學,以及政策制定領域致力於開拓的一大方向,能夠助力實現無汙染地球的目標。

  氣候變化適應不良:避免可進化性途徑的陷阱

  報告探討了幾個不同概念之間的區別,包括真適應、適應不良和假適應,涉及國際論壇和案例研究中的關鍵性討論。具體來說,為將全球平均溫度相較工業化前水平的升幅保持在1.5℃以下,什麼樣的情況屬於適應不良?這一相對較新的關注領域要求政策制定者憑藉遠見卓識,制定長期的發展和適應策略,實現必要的「進化」,為子孫後代做出正確的可持續發展決策。

  廣義上講,進化取決於成功的適應環境,而適應不良則導致失敗。就氣候變化而言,適應戰略需要在全球範圍內解決脆弱性問題並提高抵禦能力,要避免採用那些只產生短期局部效益的解決方案。如今,世界各國逐步明確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國際合作和規劃,以避免某些表面上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但實際上會使問題複雜化的適應性方法。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2019年100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一覽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11月26日,「2019研究前沿發布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發布了《2019研究前沿》報告,報告對2019年全球科技發展布局和競爭結構提出了分析和解釋,遴選出2019年十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排名最前的100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
  • 公派參考|熱點和新興前沿領域
    那麼哪些為熱點前沿領域呢?知識人網小編特推薦本篇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該系列報告通過大數據和文獻計量分析方法,聚類揭示了基礎科學領域的年度熱點前沿和新興前沿,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其中,臨床醫學
  • 2018年全球戰略新興產業呈現四大特徵
    2018年,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紛紛制定戰略,加快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共性技術高度重視,重點突破。積極促進跨學科、跨行業的交叉融合,搶佔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先機。其中人工智慧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新焦點,並在戰略、投資和研究等方面持續加大。
  • 《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發布 新冠病毒研究入選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12月1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在京發布。報告圍繞信息與電子工程、醫藥衛生等9個領域,遴選出年度工程研究前沿93項和工程開發前沿91項。遴選6G、類腦智能等新興研究方向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寶峰介紹,報告圍繞機械與運載工程、信息與電子工程、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能源與礦業工程、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環境與輕紡工程、農業、醫藥衛生、工程管理9個領域,遴選出年度工程研究前沿93項和工程開發前沿91項,並對其中關鍵的28項工程研究前沿和28項工程開發前沿從國家布局、合作態勢以及發展趨勢等角度進行詳細剖析
  • 《2018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全面...
    本報訊 (記者段曙東)據中國新聞網消息,今年1-7月,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27個重點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8%,增速較2016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部分營業收入增速為13.9%,持續高於規模以上工業整體水平;七大產業均實現全面回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全面提速。這是近日發布的《2018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披露的。
  • 2018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展望:新興產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18 年全球新興產業有望繼續獲得科技巨頭的青睞,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受國家政策和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優勢領域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部分領域領先優勢得到進一步強化。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發布,這些數據值得關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6日訊(記者佘惠敏)科技部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報告由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組織國內多個相關研究機構編寫。  我國2017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今天上午在科技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報告由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組織國內多個相關研究機構編寫。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作者 | 鄭金武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報告。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報告。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1.
  • 2020年以來國內外發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研究前沿
    本報告整理了2020年以來國內外部分高校在學科前沿的最新布局和科技突破,研究機構、學者專家提出的前沿科學技術問題,旨在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一流學科發展提供參考。二.《2020研究前沿》報告發布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報告。
  • EmTech China 2020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在蘇州相城區成功舉辦
    2020 年11 月19 日- 20 日,第四屆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於蘇州市相城區圓滿召開。作為在全球享有盛譽,以權威見解臨摹科技的盛會之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EmTech 系列峰會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會議風向標。今年,EmTech China 2020 繼續以技術與商業的結合為主線,數十位世界頂級科學家、海內外院士、商業領袖、科創精英將蒞臨現場,探討新興科技發展現狀及其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此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 家聰明公司」2020 年榜單也在現場重磅發布。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地理時空大數據、智能納米藥物、類腦智能晶片、可再生合成燃料……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遴選出93個工程研究前沿與91個工程開發前沿,旨在把握全球工程科技趨勢,推動工程科技創新發展。
  • 探討計算機視覺前沿技術,加速智慧城市落地應用 | CNCC 2019
    本次會議據估計將有8000+人次參會,會議包括十六位國內外計算機領域知名專家、企業家的大會報告、三場大會主題論壇,七十餘場前沿技術論壇,二十場特色活動,以及一百個科技成果展。19日下午,為探索計算機視覺與智慧城市發展,申省梅等著名學者將共同從學術和產業角度探討計算機視覺的場景解譯、人臉識別、人體姿態、視覺內容理解等前沿技術,以及在智能安防、自動駕駛等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發展前景與技術應用,值得期待!作為AI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與應用方向,目前計算機視覺技術在學術研究和產業落地方面都走在人工智慧發展的最前沿。
  • EmTech China為你全面梳理全球顛覆性新興科技
    2020 年 11 月 19 - 20 日,在蘇州中惠鉑爾曼酒店開啟,EmTech China 2020將繼續以技術與商業的結合為主線,尋找專家學者、科創精英對上述問題的合理答案,重塑全球合作背景下的新興科技魅力。
  • 全球148個研究前沿,中國的優勢和短板在哪?
    作者 |鄭金武11月13日,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在京向全球發布《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2020 研究前沿》報告遴選出11大領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並對重要的前沿進行了解讀分析。
  • 深度報告:2018年全球五大洲TOP電商平臺詳實盤點
    2017年,全球電商零售額達2.3萬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4.88萬億美元。網購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2016年僅在中國,約有19%的零售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銷售的。 點擊查看《FBA發貨操作及常見問題解答》 重要指標: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0119位院士齊聚探討海洋科技前景秦大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為更好的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可持續利用海洋,海洋領域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深入認識海洋資源的自然賦存、形成條件和受控機制,釐清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因子和演變規律,建立「海—陸—天—空」四基綜合觀測網絡,發展新一代海洋觀測與監測技術,為國家海洋管理、開發
  • 中科院發布醫學領域熱點和新興前沿!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報告。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 劉衝,鄧門佳:新興生物技術發展對大國競爭與全球治理的影響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2015年發表報告認為,合成生物對未來安全環境的塑造及防務決策者的影響深遠,隨著合成生物學、材料科學、納米技術等領域的發展,2045年人類可以實現生產替代性器官,是未來最值得關注的科技趨勢之一。新興生物技術還與3D列印、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等技術相融合,可望進一步對生物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
  • 全球148個研究前沿,中國的優勢和短板在哪?
    作者 | 鄭金武11月13日,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在京向全球發布《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2020 研究前沿》報告遴選出11大領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並對重要的前沿進行了解讀分析。在《2020研究前沿》報告的基礎上,《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採用「研究前沿熱度指數」的方式,揭示了全球主要國家在上述148個研究前沿的研究活躍程度,以觀察主要國家在這些研究前沿中的表現和激烈較力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