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勇(現實制度問題研究學者、兩部「制度困局」作者)
【導讀】在如今人類智慧不夠,始終無法達成實質性共識,因而一再延誤的情況下,全球變暖已經加速且不可逆轉。在整體上,地球村村民除了靜候氣候災變,似乎已經無計可施。
(一)
2020年8月8日,央視新聞報導,今年進入夏季以來,北極等地氣溫攀升。在加拿大,冰蓋冰架消失瓦解;在義大利,冰川冰塊即將崩落。
近30年來,北極氣溫上升值達到全球平均值的2倍,這被稱為「北極放大現象」。
今年的北極升溫現象尤其顯著,極地海冰(面積)7月以來已降至40年最小。加拿大北極區域今年夏季平均氣溫比近30年平均值高出5℃。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5號報導,加拿大兩座北極冰蓋,今日已完全消失。
歷史數據顯示,在1959年,兩座冰蓋中較大的一座面積約7.8平方公裡,較小的約2.8平方公裡。(見下圖)
隨著全球氣溫逐年升高,冰蓋面積不斷萎縮。在美國宇航局2020年7月份拍攝的最新圖片中,這兩座冰蓋已消失不見。(見下圖)
早在3年前(2017年),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主任馬克·塞雷茲就預言說,這兩個冰蓋「會在5年內消失」。而現在,3年內便消失殆盡。可見,全球變暖的趨勢出人預料地大大加快。
也是在本月(8月)初,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的北極冰架,米爾恩冰架,已經解體。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在義大利,一處冰川上約50萬立方米的巨大冰塊隨時有斷裂脫落的危險。8月6號,位於該巨大冰塊下方的義大利西北部山區小鎮庫馬約爾開始鬆散居民和遊客。[]
儘管央視主持人「套路」式地評論說,上述「觸目驚心的場景,提醒著我們所有人,遏制全球變暖趨勢刻不容緩」,但是,在科學界,也許誰都清楚,北極冰蓋加速融化,已停不下腳步;全球變暖已經加速且不可逆轉。
圖片來自網絡,聲明版權即刪。
2019年11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威爾·斯特芬教授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在15個已知的全球氣候臨界點中,已經有9個被激活,這包括,(1)北極海冰面積大量減少,(2)格陵蘭冰蓋消融加速,(3)南極西部冰蓋消融加速,(4)南極東部冰蓋消融加速,(5)古老凍土層開始融化,(6)亞馬遜雨林面臨經常性乾旱,(7)高緯度森林開始消失,(8)珊瑚礁大規模死亡,(9)大西洋環流減弱。
全球氣候臨界點60%已經被激活,而且,情況還在進一步的惡化。
據此,威爾.斯特芬教授悲觀地認為,「目前全球氣候的變化,或許已經不可逆轉,人類文明的崩潰,是最有可能的結果」。[]
(二)
早在2009年,國際科學界便定義並量化了「地球生態」可承受的9條「安全界線」,它們分別是,氣候變化、臭氧空洞、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淡水資源使用、化學汙染、大氣汙染和生物化學地球循環。科學家們認為,如果不突破這些界線,人類便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存和發展。
然而,僅僅過去了不到6年(2015年1月),18名國際頂尖環境專家便在《科學》雜誌發表題為《地球的界線:在變化的星球上引領人類發展》的文章,警告人類已經「越界」,即人類活動已經突破地球9條「生態界線」中的4條,這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和生物化學地球循環,從而把人類帶入「危險地帶」。
其中,氣候變化和物種銳減最值得關注。當年(2015)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已達到397ppm(即百萬分之397),遠遠超過了350pmm的安全線。與此同時,環境汙染和森林退化導致的動植物滅絕的速率也比正常值高出數十倍。
當年,該文章作者之一的斯德哥爾摩大學環境科學教授約翰·洛克斯特倫說,氣候變化可能引發地球「突然且不可逆轉」的變化,「在人類歷史上,我們首次需要面對整個地球不穩定的風險」。[]
人們當年肯定想不到,4年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便迅速超過了415 ppm,達到415.26 ppm的新高。這是人類歷史上,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前所未有的峰值。這個精確數據值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的研究基地莫納羅亞山天文臺的傳感器。[]
圖片來自「文獻」,紅色字體為作者所加
請注意,這個「415.26ppm」測量數據,是在太平洋中心、美國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的莫納羅亞山測量所得。
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可以肯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峰值」會不斷被刷新。
* * *
這不,在我書房裡的空氣過濾「新風機」二氧化碳濃度儀表上,從室外抽進室內的新鮮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經常超過450 ppm。而我的書房對面不到10米處,便是一座鬱鬱蔥蔥的小山,周圍沒有二氧化碳汙染源。(見下圖)
2020年8月18日暴雨後,該儀器顯示的二氧化碳濃度為452 ppm。(見下圖)需要注意的是,該儀器顯示的PM2.5為。這是因為一夜大雨、暴雨,使得空氣清新,PM2.5汙染值降為。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然在450 ppm左右。
「新風機」儀表顯示:PM2.5=、CO2濃度=452pmm
拍攝日期:2020年8月18日中午,攝影:李尚勇
可見,我們今天已經生活在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經常超過450 ppm的時代,「350pmm安全線」離我們已經遠去,而且一去不復返了。
(三)
事實上,我們的地球村早就開啟了「發燒模式」。兩極熱了。赤道燃了。
在經歷了好些年「不經意間」的高溫炙烤後,2018年成為地球村「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之一」(世界氣象組織高級官員如是說)。
2018年6、7月,包括北極圈在內的全球多地氣溫普遍上升,出現極端高溫天氣。
進入7月,瑞典北部北極圈內的溫度已達到30℃;挪威部分地區達到創紀錄的33.5℃;西伯利亞北部地區,氣溫也在7月初一度達到32℃。而往年同期,這一地區的平均溫度只有10℃。
在英國,多地出現30℃以上的高溫,甚至高達38℃。
在日本,7月15日,有200個氣象觀測站最高溫度均超過35℃,日本多地觀測到超過40℃的高溫。
在北非,7月初,多個國家出現熱浪。7月5日,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地區的瓦爾格拉最高氣溫達51.3℃。世界氣象組織稱,這是阿爾及利亞有可靠溫度記錄以來的最高值。7月3日,摩洛哥監測到43.4℃的高溫。
在北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國家公園,7月8日觀測到52℃高溫,在洛杉磯近郊奇諾市最高氣溫達到創紀錄的48.9℃。而在加拿大魁北克省,高溫高溼的天氣造成老人和弱勢人群等數十人死亡。
世界氣象組織高級官員當年曾經說,「2018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之一,多國氣溫都已打破紀錄,這並不令人意外」。[]
「這並不令人意外」——這話出自氣象專家之口,非常刺耳!
2019年2月,世界氣象組織以及英美等國氣象機構發布報告說,「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4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熱年」;並且,「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過去4年還要熱」。
各研究機構的結論也都一致:「無論陸地還是海洋,過去4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
世界氣象組織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過去22年中,有20個史上最熱年」,「這是持續長期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跡象」。[]
* * *
南極情況同樣不妙。(南極洲蘊藏了全世界90%的冰)
2月7日,世界氣象組織公布消息稱,在南極半島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蘭薩觀測到18.3℃,這一記錄打破了了2015年3月24日曾記錄到的17.5℃的南極大陸觀測到的最高溫度。僅僅兩天後,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測得高達20.75℃的氣溫,再次刷新了南極大陸氣象觀測記錄溫度的最高值。
儘管距西摩島很近的中國南極「長城站」沒有測得同樣的高溫,但中國氣象科學院的氣象專家表示,「巴西科學家觀測到的20.75℃的最高溫度是可信的」。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號船長表示,他1998—2020年隨「雪龍」號前後13次來南極科考,他感覺「2019年到2020年南極的這個夏天,確實是他記憶中比較熱的一個夏天」。曾參加過17次南極科考的隊員表示,「南極這20年確實是變暖了」;每次卸貨所依靠的海冰冰面,「感覺越來越薄」。
中國南極「中山站」前的陸緣冰的距離,「往年都有將近40公裡左右,今年(2020年)只有20公裡左右」。[]
南極血紅一片
圖片來自網絡[],聲明版權即刪
(四)
關於全球變暖的後果,人們一般有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人們(非專家)通常認為,全球變暖的後果主要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各國沿海地區,再就是凍土消融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從而加劇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的進程。
第二個誤區,人們(甚至包括一些專家)往往認為全球變暖的後果只是發生在幾十年、上百年以後,與我們現世關係不是太大。
對於前者,近些年的研究已經大大刷新了人們當初的認識。比如,凍土消融不僅僅會釋放二氧化碳和甲烷,還會導致遠古細菌病毒的復甦,這對於現代人類,搞不好就是滅頂之災(參見下圖)。再如,全球變暖所引起的氣候模式改變,可能會導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也可能會使大洋洋流重新分布,這些深度氣候問題導致的後果,如今還缺乏足夠的數據得出具體結論,但其影響對於相關國家的人類生存已構成潛在威脅。
其實,全球變暖的後果還遠遠不止這些,許多嚴重後果也許還沒有進入人們的視野。例如,科幻片《後天》展示的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災變,北半球陷入冰河世紀的情形,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許多年前,有氣象專家就一直擔心地球會進入一個小冰期)。因為,從長周期來看,地球氣溫會呈波浪形變化,一段時間溫度高,甚至進入至高點;爾後,溫度逐漸下滑,甚至跌到至低點。
實際上,全球區域性氣候突變已經常態化了。
這幾年,尤其是近兩年,人們已經越來越多地體驗到了氣候異常帶來的極端天氣影響:北方南方都出現大面積嚴重乾旱,動不動就是「幾十年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北方酷熱,南方六月飛雪,北方屢屢遭遇龍捲風……
2019年7月,遼寧開原市遭遇了「被稱之為中國內地史無前例的超級龍捲風」的襲擊。這場龍捲風只持續了短短十幾分鐘,卻造成了6人死亡,190餘人受傷,受災人數達到9900餘人,經濟損失上億元。[]
遼寧開原市遭遇內地史無前例的超級龍捲風襲擊
上面2張圖片來自網絡[11],聲明版權即刪
同樣在北方,2020年8月14日下午4時許,黑龍江省密山市農村,遭受龍捲風襲擊。據《黑龍江日報》報導,有68戶民宅受損,其中13戶較為嚴重,1590畝地莊稼受災,其中,絕產莊稼地達到925畝。[12]
黑龍江密山農村遭龍捲風襲擊
圖片來自網絡[13],聲明版權即刪
近幾年,颱風一再超過16級、17級,也不是好兆頭。
2018年第22號颱風「山竹」達到了「超強颱風」級別,颱風風力超過16級、17級及以上,已經超過了過去氣象學定義的最大級別了。[14]
2020年8月27日至9月8日,第8號颱風「巴威」、第9號颱風「美莎克」和第10號颱風「海神」連續登陸我國東北地區腹地(見下圖),這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的首次。其中,8號「巴威」是「強颱風」級別,9號「美莎克」和10號「海神」都是「超強颱風」級別,後者以17級以上風力,成為2020年首個「風王」。[15]
一直以來,國際上都是以颱風中心附近的平均最大風力來確定颱風強度並進行分類,並且,一直到2000年,都是把12級以上風力的通稱為颱風。2003年,中國制定《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3),仍然把12級以上風力稱為颱風。但是,不到3年,新的颱風等級誕生了。中國於2006年6月15日起正式實施新的《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6),該標準增加了「強颱風(即14-15級)」和「超強颱風(即16級或以上)」兩個等級。
短短幾年一再修改颱風標準,說明極端氣候在不斷升級。
在美國,極端氣候甚至已經開始表現為氣溫在兩三天內驟降30多度。
這個情況就發生在前幾天。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9月5-8日遭遇到了「從酷暑到嚴寒」,氣溫驟降35℃的極端氣象。澎湃新聞報導說,當地時間9月5、6日,丹佛氣溫高達38.3℃和37.2℃,隨後,美國氣象局預報稱,7-8日,氣溫將驟降35℃,「屆時最高氣溫將只有2.7℃,並伴有大風及雨雪天氣」[16]。
2020年7、8月,極端高溫氣候在美國多地蔓延,內達華州、亞利桑那州和加州都遭遇了高溫炙烤。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更是創造了歷史,氣溫高達51.7℃。不過,隨後的信息說,死亡谷的氣溫「很可能是130華氏度(即54.4攝氏度)」,而且,「預計本周氣溫會繼續升高」。[17]
也許,我們距離氣候災變僅一步之遙。
(五)
然而,許多人(甚至包括相當多的科學家和社會精英)都認為,全球變暖導致的嚴重後果,只會發生在幾十年、上百年以後,與我們現世關係不是太大。
正是基於這一錯誤認識,儘管國際社會從1980年代末便開始試圖通過國際公約的形式約束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全球變暖導致嚴重後果,但是,一直到今天,30多年過去了,這些國際公約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發揮「減緩並制止全球變暖」的作用,有些重要的國際公約甚至一開始便沒有得到國際上一些主要國家的認同。
一句話,在整體上,當代人類無法在「減緩並制止全球變暖」這個關係人類(或者相當大數量人口)生死存亡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 * *
最初,1992年5月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的終極目標是「將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在該水平上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危險幹擾不會發生」。截至2016年6月底,共有197個締約方。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締約方大會在柏林舉行以來,締約方每年都召開會議。
199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其實,「公約」只是框架,「議定書」才是具有國際法意義的具體減排指標),即著名的《京都議定書》(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
但是,一些主要國家並不看好《京都議定書》。主要但不限於以下原因:它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減少碳排放量的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
美國雖然在1998年11月象徵性地籤了字,但國會參議院並不批准,之後也首先宣布退出。2011年12月,加拿大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籤署後又宣布退出的國家。
《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是2008—2012年,第二承諾期於2013年實施。澳大利亞一直對《京都議定書》「三心二意」,並對第二承諾期不做承諾,成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溫和反對派。而俄羅斯和日本則成為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堅定反對派。
加拿大在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時表示,「當年決定加入《京都議定書》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由於《議定書》的減排控制綱要並不適用於美國和中國這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所以註定會失敗」。[18](美國退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顯而易見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意味著終究要縮減經濟或者放緩經濟增長,這明顯涉及各國的經濟利益,所以,很難(甚至完全不可能)形成共識,達成一致。事實上,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所要承擔的「減排」義務和責任也不同,這更為曠日持久地「扯皮」留下了無窮無盡的話題。更何況,有些國家還在縱容本國國民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後來,相關專家們的評估也顯示,「京都議定書如果能被徹底完全的執行,到2050年之前僅可以把氣溫的升幅減少0.02℃~0.28℃」。面對這個數據,誰都會問,這對於「減緩並制止全球變暖」能夠起到多大作用呢?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為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大會」。每年都在「開會」,每年都在「辯論」,每年都有「成果」:
但是,30多年的所有努力都沒有能夠阻止「全球變暖已經加速且不可逆轉」這個基本事實的出現。
* * *
據說,當年,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7年「峇里島氣候變化峰會」前,主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綜合報告發布會時,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調警告和類似哀求的呼籲(見下圖):
圖片來自網絡,聲明版權即刪
IPCC的這份報告(這是當年IPCC四份報告中的最後一份)集中了2500多名科學家的研究,參考了800多位學者的著作,由來自世界130多個國家450多名主要撰寫者編寫而成。該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是『明確的』事實,已令冰川溶解、平均氣溫愈來愈高和水位上升,如果持續下去,全球暖化將導致饑荒和疫症蔓延、水源受汙染、更多風暴和更頻密的旱災,可能令70%的動植物品種絕種。如果不採取行動,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可能帶來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轉的』」影響。[19]
據當年中新社報導,潘基文在主持IPCC綜合報告發布會並高調警告和呼籲前,曾以聯合國秘書長的身份考察了南極。「南極洲蘊藏了全世界90%的冰,但是科學家說有部分正在快速溶解」。在飛過了正在溶解的冰川之後,潘基文感慨地說,南極「非常美麗」,但又讓他「感到困擾」[20]。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考察南極
圖片來自中國新聞網
悲哀的是,差不多13年又過去了,潘基文秘書長的警告和呼籲依然無濟於事,全球人類精英甚至都無法在「減緩並制止全球變暖」上達成共識,而全球變暖正在以人們甚至都還沒有完全認識清楚的「鐵的規律」一步步向我們逼近。
近日(9月13日)剛剛傳來更壞的消息。
科學家發表在《冰凍圈》(The Cryosphere)雜誌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有「末日冰川」之稱的南極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1990年代,該冰川每年融化100億噸冰,現在差不多是800億噸。如果思韋茨冰川以現在的速度持續融化,則冰架最終崩塌不可避免,地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將被嚴重扭曲,後果堪憂。(我再說一遍:該冰架崩塌及其後續影響會使「海平面上升2~3米」,這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後果。)
科學家已經初步查明,南極思韋茨冰川加速融化的元兇來自「水溫較高的大西洋暖流」(水溫2℃)。這些暖流來自墨西哥灣的溫暖水流,且因其含鹽量高而沉於大西洋洋流下方,最後隨大西洋深海洋流進入南極,匯入環繞南極大陸的洋流,神不知鬼不覺地衝刷冰川底部和懸浮的前緣,使冰層從底部開始融化。[21]
全球變暖,海洋水溫升高,已經改變了海洋風向、風力,並且正在改變海洋洋流的相關參數(溫度、流向、路徑……)。極端氣候正在滑向氣候災變。
* * *
與成熟理智的智慧人類(生命)相比,當代人類的智慧還只是一個「任性的十歲孩子」……一個個不計後果地只想著攀上樹梢,爭搶到那些懸吊著的大鮮果……
(六)
【說明】下面的論述只就人類整體而言,與某個具體的種族、民族、國家、地區或者人類個體無關。
一方面,當代人類的智慧無法在「減緩並制止全球變暖」這個關係人類生死存亡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另一方面,全球變暖又越來越表現出「加速且不可逆轉」的趨勢,並且,其嚴重後果已經開始出現,氣候災變完全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出現。
從長期發展趨勢來看,目前全球極端氣候逐漸升級,以及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出現氣候災變,這都與現代當代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就其問題的實質來說,人口,全球人口數量,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的地球生態環境沒法容納如今70億人口這麼龐大的規模。地球生態環境實質性破壞的歷史進程與程度,與全球人口數量非理智迅速膨脹的歷史過程正相關。
最近的極端個案發生在南美洲。當地人證實,巴西政府縱容農民開發亞馬孫雨林,甚至「放火燒荒」,這至少是近幾年「亞馬孫雨林大火」的部分原因。[22]這個事件的背景是,2015年,巴西總人口超過2億,比1950年增長了2.8倍,超過世界平均人口增長約1倍。生存需要迫使巴西人打起了近在咫尺的亞馬孫雨林這個「地球之肺」的主意,這包括但不限於農民砍樹燒荒。
儘管科技進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某些資源短缺的問題,但是,任何科技進步都沒有辦法解決地球的環境容量問題,而溫室氣體排放僅僅是地球環境容量的問題「之一」。從五花八門的工業汙染、化學汙染,到人們的生活汙染、垃圾汙染;從漫山遍野的化肥、殺蟲劑、除草劑、激素、抗生素汙染,到遍布全球的塑料汙染、無處不在的微塑料汙染,再到人類事實上已經防不勝防的N多惡性病毒,無一不是地球環境容量嚴重不足的後果、惡果。
(其實,科技對於資源也不是全能的,例如,天然優質水資源除了優質自然環境能夠形成外,任何科技都無能為力。這便是目前只有極少數人口有此「口福」的重要原因。)
全球人口數量越多,人們對「享樂(幸福)生活」的欲望越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索取便越多,對環境容量的需求也越大,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也就越大越深刻,從而對地球生態環境構成當代人類遠遠沒有認識清楚的深遠、惡劣的影響。
2016年11月4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發布了一段展示「全球人口發展歷史」的視頻《人口(Human Population)》。
公元1-2100年全球人口增長趨勢
圖片資料來源:(1)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口》視頻截屏,(2)聯合國經社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前景(2017修訂)》。
《人口》顯示,現代人類在距今大約20萬年前於非洲演化形成,距今大約10萬年之前邁出了向全球遷移的步伐,公元元年之前全球人口僅有約1.7億。
人口數量到達10億,人類用了20萬年。即便到了1900年,全球人口數量也只有大約16億,但110年以後的2010年剛過,全球總人口就越過了70億大關。如果繼續保持當前的人口趨勢,全球人口將在210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110億。[23]
不過,聯合國人口專家要悲觀得多。他們預測,若按各國目前「不變生育率」計算,全球人口將在2051年超過110億。[24]
(事實上,在目前70多億總人口的基礎上,生育率的任何細微變化,都會導致2100年總人口數量的巨大差異。在聯合國對2100年全球總人口的預測中,高、中、低生育率的總人口分別是165億、112億和73億。[25]如此巨大的人口規模長期存在,對地球生態環境意味著什麼,實在是無法想像。)
實際上,2010年對人類來說,是一個「標誌性」年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和事件的「節點」。
對於中國來說也是如此,我的《人口困局》(研究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緊張關係)一書就是以2010年作為研究的時間「節點」。
2010年剛過,全球總人口邁過了70億大關。70億人口,對於我們地球這個唯一的家園來說,完全是一個難以想像的人口規模,它不僅僅是「人滿為患」這個詞所表達的字面意思,而且是已經實質性地造成了地球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進而導致地球氣候環境一步步變得越來越令人不安,而氣候的災變也許在不經意間便會與我們不期而遇。
面對如此嚴重的後果,不排除一些國際勢力針對人口採取極端手段。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視頻《人口》的結尾部分,對「我們今天所做的選擇」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如果人類今天選擇「計劃生育」、「節能降耗」、「汙染控制」、「棲息地保護」,那麼,對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都會有積極的影響。[26]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視頻《人口》結尾截屏
上述視頻《人口》的觀點,多少讓我有些意外,因為,它把「計劃生育」,實際上也就是把「人口控制」看成是當下和未來人類的第一希望。可是,10年前,至少在我的《人口困局:中國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一書2014年出版時(本書旗幟鮮明地反對中國放鬆放棄人口控制),美國的精英們還在反對中國以計劃生育為主要手段的控制人口基本國策。
而當初,國內的一大幫人,還「鼓」「弄」出了一個「放鬆放棄人口控制」的錯誤思潮。這一人口民粹主義錯誤思潮,甚至影響了中國主流人口學家,使他們在人口民粹主義泛濫時,迷失方向,喪失立場,做了動搖中國控制總人口基本國策的蠢事,成為人口民粹主義的尾巴,甚至誤導了國家高層的人口決策。
現在,美國精英開始重視通過「計劃生育」實現全球人口控制,以便應對全球環境問題,國內這幫人該如何「動」呢?
* * *
不過,說實話,視頻《人口》的一般性呼籲(計劃生育、節能降耗、汙染控制、棲息地保護)已經不足以應對今天全球變暖已經出現和將要出現的一系列嚴重後果。因為,全球變暖已經加速且不可逆轉,由「極端氣候頻發」滑向「氣候災變」完全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完成。
這一點,相當多的人,包括各國絕大多數社會精英,都缺乏足夠的認識。
至此,本文沒法再繼續往下寫了,就用我的《人口困局》一書後記中的一段話作為結語吧。
2020年9月14日於小書房
(紙質媒體刊用需要作者授權)
[]人民日報:《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全球變暖再發信號》,百度網,2020年8月9日。
[]CCTV-13:《極冰融化冰川崩塌》,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2020年8月8日13∶42時。
[]源泉WE視角:《澳大利亞教授:氣候臨界點過半已被激活,人類文明走向或已成定局》,百度網,2020年6月19日。
[]新華社特稿:《美〈科學〉雜誌:人類「越界」地球「危險」》,新華網,2015年1月18日。
[]京城熱點:《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首次超過百萬分之415》,網易號,2019年5月14日。
[]第一黃金網:《北極圈30℃!部分地區52℃!2018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2018年8月6日。
[]北京青年報:《2018年是史上第四熱以後五年可能「更熱」》,2019年02月08日,第A02版。
[]澎湃新聞:《南極20.75℃刷新紀錄?聽在南極的科學家們怎麼說》,網易新聞,2020年2月25日。
[]Maple澤:《罕見龍捲風襲擊遼寧,我以前只在電影裡見過這玩意》,360個人圖書館,2019年7月6日。
[11]Maple澤:《罕見龍捲風襲擊遼寧,我以前只在電影裡見過這玩意》,360個人圖書館,2019年7月6日。
[12]遠洋之聲:《龍捲風襲擊黑龍江,農村1590畝莊稼全毀》,快資訊,2020年8月15日。
[13]遠洋之聲:《龍捲風襲擊黑龍江,農村1590畝莊稼全毀》,快資訊,2020年8月15日。
[14]中國氣象愛好者:《颱風「山竹」風力超17級或將成2018「風王」》,漢豐網,2018年9月11日。
[15]太行曉朝:《2020年汛期天氣盤點:颱風有多「反常」》,新浪博客,2020年9月14日;騰訊新聞:《2020年首個「風王」誕生!17級超強颱風瞄準日韓,強度遠超美莎克》,2020年9月4日。
[16]旅遊筆錄:《美國加州遭高溫侵襲,氣溫高達51.7度,北極又一座冰山完全消失》,百度網,2020年8月16日;佚名:《美國死亡谷氣溫高達54.4攝氏度,全球最高》,滬江英語學習網,2020年8月26日。
[17]記者南博一等:《氣溫預計驟降35℃,美國丹佛三天內或經歷「冰火兩重天」》,澎湃新聞,2020年9月8日。
[18]百度百科:《京都議定書》。
[19]中國新聞網:《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促峇里氣候變化會議取得突破》,2007年11月2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警告七成物種可能滅絕》,2007年11月19日。
[20]中國新聞網:《聯合國秘書長首訪南極洲旨在研究氣候變化》,2007年11月11日。
[21]中國新聞網:《南極「末日冰川」融化速度驚人令人困惑元兇是誰?》,科學網,2020年9月13日。
[22]謝蓮:《亞馬孫雨林大火引全球怒火九問回答你關注的問題》,鳳凰網,2019年8月24日。
[23]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History):《人口(Human Population)》,騰訊視頻,2016年11月12日。
[24]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前景(2017修訂)》,聯合國網站/在線資料庫,2017年6月21日發布。
[25]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前景(2017修訂)》,聯合國網站/在線資料庫,2017年6月21日發布。
[26]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口》,@柚子木字幕組聽譯;轉引自:NASA中文愛好者團隊的《全球人口發展歷史》,搜狐網,2017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