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變化促使古人類改造工具

2020-10-24 今日科學

本報訊 古人類生存的關鍵工具——石制手斧——在70萬年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這種長時間停滯背後的原因。10月21日,《科學進展》發表的一項對肯亞古湖床異常環境數據的研究表明,大約40萬年前,在氣候變化、地貌演變和動物種群快速變化的綜合影響下,新的社會和技術適應性形成了,包括更小的黑曜石刀片和遠距離貿易網絡。

「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家Nick Blegen說。但他警告,不能從單一地點的環境條件得出關於人類技術進步背後動機的廣義結論。

大約120萬年前,在肯亞南部的奧洛戈賽利葉盆地,人類開始製作邊緣剝落的粗糙切割石斧,相較於更古老、更原始的石制工具技術,這些手斧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進步。古人類使用改進的工具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包括屠宰動物、刮皮、鋸木頭和挖掘可食用塊莖。他們的新石材技術,被稱為阿舍利文化,在大約70萬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在那段時間裡,工具製造者的生存環境非常穩定,有豐富的淡水湖和廣闊的草原,供養著長頸鹿、水牛和大象等大型動物。但是,領導該研究的美國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學家Rick Potts說,大約50萬年前,情況就不太明朗了。50萬年至32萬年前,大規模的侵蝕摧毀了該地區的考古記錄。「到這一時期末期的化石和工具重新出現時,事情顯然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Potts說。

Potts及其同事在2018年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中稱,新的工具升級為更小、更便攜的黑曜石刀,比粗糙的手斧精度高得多。從大而笨重到小而便攜,這些刀片還可以附在木頭上製作長矛和拋射物。Potts說,因為最近的黑曜石產地在幾十公裡之外,所以它們很可能是當地居民交換所得。然而,考古記錄中難以彌合的鴻溝阻礙了研究人員確定這些技術和社會創新背後的因素。

2012年,在肯亞一家鑽井公司的幫助下,Potts團隊從附近盆地的一個古湖床底部提取了沉積物。通過觀察沉積物的微觀特徵,研究人員得出了該地區氣候和生態的粗略時間表。硅藻和藻類的存在讓科學家了解了湖水的水位和鹽度,例如,葉蠟幫助他們判斷周圍的環境是木質的還是草質的。

研究人員發現起初大約60萬年前,該地區的環境是穩定的。而後,大約40萬年前,「事情變得有點混亂了」。Potts說,淡水供應出現增減,環境在草地和林地之間快速循環。在50萬到30萬年前,盆地上的湖泊經歷了8次乾涸。化石記錄顯示,在草原變得零零碎碎的那段時間,大型食草動物被小而靈活的動物所取代,如瞪羚、跳羚

研究人員從既往研究中了解到,大約50萬年前,該地區因火山爆發而發生震蕩,導致地貌斷裂,大湖乾涸,形成易於發生洪水和乾旱事件的小盆地。簡而言之,該地區的人類面臨著極其不穩定的環境。Potts表示,這種不穩定可能使他們從阿舍利文化的自滿情緒中解脫出來,並促使他們開發工具來捕捉更小、更快的獵物,進而發展出更廣泛的運輸網絡和更複雜的通訊方法。

Blegen還不相信奧洛戈賽利葉盆地的黑曜石是貿易網絡存在的證據。他認為,很有可能人類只是在離家更遠的地方冒險,然後帶著這些珍貴的寶石回來。儘管如此,沉積物中所見的環境不穩定性可能影響了貿易的出現。他說,長途遠行可能促進了人們與其他人群的聯繫,以及被認為是發展貿易體系所必須擴展的社交網絡。(辛雨)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c8975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05日17:23
  • 氣候、地貌和動物種群的快速變化徹底改變古人類的工具製造
    氣候、地貌和動物種群的快速變化徹底改變古人類的工具製造(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辛雨):幾十萬年生存的關鍵工具——石制手斧——在70萬年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大約120萬年前,在肯亞南部的奧洛戈賽利葉盆地,人類開始製作邊緣剝落的粗糙切割石斧,相較於更古老、更原始的石制工具技術,這些手斧是一個相對先進的進步。古人類使用改進的工具來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包括屠宰動物、刮皮、鋸木頭和挖掘可食用的塊莖。他們的新石材技術,被稱為阿舍利文化,在大約70萬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 驚人的技術飛躍竟源自於環境變化
    一直以來,科學家關注的都是氣候變化,比如溼潤期或乾旱期的開始,這是我們早期祖先適應環境的關鍵驅動力。新研究檢查了近100萬年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以驗證這種觀點。這些記錄被保留在古代湖泊之下139米的沉積巖心中。
  • 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
    儘管科學家們還沒有在遺址中發現任何屬於早期人類的化石,但他們發現了一些工具,可以將該遺址的早期人類定位在180萬至200萬年前的20萬年間。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除了這些工具,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動物化石,包括豬、野牛、豹、河馬、獅子、鬣狗、靈長類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這些化石揭示了該地區的環境在20萬年期間是如何變化的。
  • 科學新論調:古人類物種滅絕,或因氣候變化!今天面臨同樣的危機
    試圖還原,古人類的種群們,在多樣化的棲息地裡、面臨不同情形的挑戰環境中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人類種群的大融合,高度混血,古人類重新進化更適應環境發展的物種等諸多假設如今,由多國科學家,再綜合考慮地球氣候環境的變遷因素,提出了一個新的推論:氣候變化,可能在人類物種滅絕中扮演了一個「狠角色」。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堅持認為,氣候的變遷或許才是其他古人類滅絕的主要驅動因素。
  • 表觀遺傳學變化促使細胞產生「永久性」癌變
    表觀遺傳學變化促使細胞產生「永久性」癌變 來源: 轉化醫學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11-15   今日/總瀏覽:1/2779
  • 中國20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研究稱系亞洲最古老居民
    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導外媒稱,古生物學家在中國找到了創紀錄的古代勞動工具,證明人類早在2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亞洲土地上,這些工具的照片和科學家們的結論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三年前,古生物學家在那裡遇到了一層厚厚的沉積物,這是他們不斷挖掘並研究的沉積物,在其內部不僅找到了古代奶牛和其他動物的頭骨,而且找到了近100種各種形式和用途的勞動工具。科學家們斷定,這些勞動工具的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212萬年以前。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我國是人類起源的地區之一,地下埋藏的古人類化石相當豐富。從地貌環境來看, 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主要發現於山地-平原交匯處,地貌類型包括河流階地、古湖畔和洞穴。洞穴多處向陽、近水處。這些地區往往具有環境和資源的多樣性,能同時滿足古人類生存的多項條件,包括水源、石器原料和動植物食物資源。
  • 中國古人類起源於非洲?
    [摘要]世界公認最早有人類活動並利用石頭製造工具的地方在非洲,距今有260萬年。因此,國際學術界普遍猜測——中國古人類最早也來自非洲。日前,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魏光飈博士在全球著名學術期刊《國際第四紀》發表的4篇論文,震驚國際考古學界。
  • 古人類是否也吃海鮮?
    ,當在特殊的環境中,陸地上的資源普遍變得匱乏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是以貝類為食來維持生命的,這個發現也意味著,遠古人類對於海洋資源的了解和掌握,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希望可以找到有關古人類走出非洲後的蛛絲馬跡。
  • 從泥土中提取出古人類DNA
    在沒有明顯可辨遺骸的情況下,研究人員首次從古人類居住過的洞穴塵土中,獲取了他們的DNA。這項技術為探索史前史帶來了一個新方法。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麥可·邦斯對此評論道:「從塵土中就能提取出大量古人類DNA,這件事非常激動人心。」  斯隆和邁耶並非解碼遠古塵土的第一人。為了研究史前環境中的動植物,丹麥自然博物館的古遺傳學家埃斯克·維勒斯列夫早在2003年就開創了這一方法。
  • 各省境內分別有哪些出名的「古人類」?湖北境內古人類最離奇!
    今天我們就來一觀各省境內有哪些出名的「古人類」? 年代離得近,榆樹人的思維發展自然也比金牛山人要更強一點,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榆樹人在四萬年前就已經開始製作更精美和高級的石器作為工具,甚至骨器也開始投入使用。精美使用的工具能夠幫助他們提高狩獵的成功率。
  • 古脊椎所等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遺址成因與生存行為
    然而,人類在早更新世不同時段活動的遺址成因、技術特點、生存行為以及對環境的適應等學術問題尚有待系統揭示。  近年來,裴樹文等在該區域進行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對多個地點的材料進行梳理和解讀,獲得了一批來自原生地層的考古材料和相關原始數據。
  • 找尋最早中國古人類的活動蹤跡
    此次由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牽頭,聯合該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等國內外十餘個合作機構,在上陳村遺址進行了歷時約14年的考察與地質發掘工作。
  • 《Nature》登新考古發現:古人類在210萬年前就從非洲來到中國
    此前,根據在喬治亞的德馬尼西出土的骨骼和石具,學界普遍認為古人類最早是於 177 萬至 185 萬年前從非洲的發源地遷移出去的。不過,此次在中國的發現證明,事實上這個日期應該再提早數十萬年。隨著時間推移,地球的磁極會不規律地發生倒轉,沉積層中的磁性礦物質也會跟隨地極的變化來排布,並在沉積層中保留這種分布。因此,考古學家根據掌握的地球磁極變化年份表,就能推算出什麼類型的礦物排布樣式對應哪個歷史階段。這批出土的石器在巖層中的分布跨度,表明它們來自 210 至 126 萬年前這個區間。
  • 亞洲和美洲隔海相望,古人類是如何完成大遷徙的?是靠遊泳嗎?
    雖然至少200萬年之前,第一個人類——能人,就已經出現在非洲了,此後過去的200多萬年時間裡,古人類也一直不斷進行遷徙,但是,由於古人類沒有任何的交通工具,所以,古人類的遷徙其實主要都集中在非洲、歐洲和亞洲。 隔海相望的美洲和澳洲等,是根本就沒有辦法抵達的。
  •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7月29日,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等,合作完成的關於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的研究成果。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深刻影響。
  • 被懷疑的古人類,其實並非罪魁禍首
    260萬年間東南亞的氣候環境變化,從公開的考古證據推斷,以確定過去兩百多萬年間,眾多動物食譜的變化。然而被氣候變化來回折騰的物種平靜生活數十萬年後,再次迎來新的挑戰,智人來了!,他們還善於使用工具改變環境。
  • 科學家發現中國最早古人類活動的證據
    這一發現表明,古人類可能很早就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地方——比此前認為的更早。資料圖片  迄今最早的非洲以外古人類證據來自喬治亞的德馬尼斯,該區域發現了185萬年前直立人的化石及其使用的工具。其他在中國和印尼爪哇島發現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可以上溯至150萬年至170萬年前。不過,一些科學家表示,有證據顯示古人類活動從200萬年前就開始了。
  • 如果生命能重新進化,那麼智人或其他的古人類會再次出現嗎?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讓生命重新進化,那麼智人——或其他的古人類——會再次出現嗎?或者,人類的出現靠的是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環境嗎?乍看之下,在38億年的地球生命歷史中,所有已發生之事似乎都較大程度上依賴於之前發生的一切。智人的出現也僅僅是20萬年前的事。人類出現之前,地球已存在了數十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