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據表明,在過去幾十萬年中,東南亞地區曾有眾多大型動物,它們的多樣性僅次於非洲大陸。然而今天人們卻再未發現它們的蹤跡,它們已早早滅絕。
每次一提到滅絕生物,咱們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人類自己,是否又是人類侵佔生存領地或者趕盡殺絕吃光了的?
然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直接怪在人類頭上其實是錯誤答案,雖然也出了一份力,但並不是主要元兇。
東南亞在我們的印象裡就是一片溼熱且危機四伏的熱帶雨林,主要了解途徑除了央視的紀錄片就是越戰電影,甚至誕生越南的樹會說話這個梗。
溼熱的東南亞熱帶雨林讓我們想到紅毛猩猩、蟒蛇、讓人深惡痛絕的吸血螞蟥等等。然而在過去,大型動物同樣繁盛,比如各種大型羚羊、馬來西亞貘、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等,這些動物要麼已經滅絕,要麼非常瀕危,人類應該負全責嗎?
紅毛猩猩
近日發表在《自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示,東南亞大型動物的滅絕,幾十萬年來東南亞氣候環境的改變才是主因。
自260萬年前第四季開始,東南亞就已經開始逐漸失去眾多大型哺乳動物。比如世界上最大的類人猿——巨猿、劍齒象和大型水牛。
劍齒象
還有很多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直立人,比如呂宋人和印尼的佛羅勒斯人,因為佛羅勒斯人個頭比較小,他們也是電影中霍比特人的原型。
之前眾多大型動物的滅絕,怪不到直到七萬多年前才出現在東南亞的智人頭上;之前眾多研究結論將更早的大型動物滅絕歸罪到今天的人類先祖身上,顯然並不正確。
群居的古人類
研究團隊研究了過去260萬年間東南亞的氣候環境變化,從公開的考古證據推斷,以確定過去兩百多萬年間,眾多動物食譜的變化。
通過研究遠古生物牙齒上的碳同位素,可以了解它們吃的有哪些種類的植物,以及其生存時代的環境潮溼程度。從而洞悉它們到底是在森林中生活以樹葉、水果為主食,還是在草原上吃草。
瀕危的犀牛
研究團隊發現,東南亞過去的氣候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第四紀頭150萬年中,科學家發現東南亞的北部大部分是森林,而南部則是林地或草原。後來大約從100萬年前開始,東南亞的森林普遍消失,草原開始佔主導地位。放在今天,人們絕難相信溼熱的東南亞雨林曾經有段時期像非洲大草原一樣。
這樣巨大的氣候改變,註定造成適合生活在森林的很多大型動物滅絕,比如巨猿和大熊貓的親戚。巨猿於約100-30萬年前主要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雖然沒金剛那麼恐怖,但也是身高三米體重500公斤的巨獸。
巨猿和人類個頭對比
後來大約在40萬年前,東南亞的巽他陸棚開始下沉(東南亞的向東南方向延伸的大陸架),氣候再次發生了改變,森林環境又開始逐步恢復了。
這一來一回可把各種生物折騰的夠嗆,本來花了幾十萬年適應並主宰草原的各種大型動物,開始水土不服起來。像各種大鬣狗、和適應草原生活的直立人開始消失,並基本滅絕。適者生存,一些動物被熱帶雨林馴服。
然而被氣候變化來回折騰的物種平靜生活數十萬年後,再次迎來新的挑戰,智人來了!
智人
智人的環境適應能力極強,他們還善於使用工具改變環境。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七萬年前智人才出現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但是直接改造環境卻是近一萬年以內的事兒。人們開始清除雨林,開拓領地,馴化野生動物。
犀牛種類
對領地的大面積侵佔更是要到生產力提高後,過去數千年間形成的文明帶來了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需要從荒野中開拓更多耕地。
在近萬年內,人類的快速擴張和生產力提升,過度捕獵才又導致一些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在這之前,主要是氣候環境的改變。
在過去兩百多萬年的氣候變化中,大自然無形間為人類剔除了不少競爭對手,讓智人更為順利的繁衍生息。雖然人類算不上主因,但對野生動物的威脅同樣不可小覷,很多動物確實因為人類的汙染問題和棲息地減少而滅絕。
大自然整個生態系統無比精密複雜,人類至今無法複製。
人類已經不再是其中的組成者那麼簡單,整個生態更需要人們去維護,提高它的安全冗餘。每一種現存的物種都需要盡力去守護,畢竟誰也無法預料,哪一環的缺失,會產生蝴蝶效應,造成整個系統的分崩離析。(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參考資料:《Environmental drivers of megafauna and hominin extinction in Southeast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