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龍類動物為何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

2021-01-09 中華網

近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發現了離龍類動物新屬種,並將其命名為「侏儒黑山龍」。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

離龍類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1.67億年前),至早中新世(2000萬—1750萬年前)消失,延續生存了1.47億—1.5億年,分布於勞亞大陸(即現在的北半球)的暖溫帶或亞熱帶。在恐龍滅絕的白堊紀末大滅絕中,離龍類動物中的一些種類倖存了下來,其中就包括體型較大的鱷龍屬和西莫多龍屬,但它們至古新世與始新世之交又消失不見了。整個離龍類動物至早中新世也全部消失了。

離龍類動物的這一演化歷史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問題:離龍類動物為何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是因為其水生生活習性使得它們能夠找到合適的避難所嗎?而喜涼的新離龍類動物在古新世與始新世之交消失是緣於全球溫度極速升高嗎?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

可能與恐龍親緣關係遠

離龍類動物是一類水生或半水生生活、已滅絕的雙孔類爬行動物。由於離龍類動物的形態很特別,至今未發現它的早期原始代表,它們在雙孔類內的分類位置一直都未能確定,不同的研究把它放在鱗龍型類(蜥蜴、蛇等)或初龍型類(恐龍、鳥、鱷魚等)中,或放在鱗龍型類和初龍型類共同構成的類群之外。因此,雖然離龍類動物也叫做「龍」,但其與恐龍的親緣關係可能較遠。

「目前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已然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董麗萍說,如鱷龍屬、西莫多龍屬等的新離龍類動物體型巨大,最大者可達5米長。

董麗萍表示,大型的新離龍類動物吻長頸短,尾巴側扁,適應水生生活;頭骨上具有非常大的下顳孔,顯示其強大的咬合力。而如滿洲鱷、潛龍等的異離龍類動物(原來使用「非新離龍類動物」來稱呼這些種類)的體型小,一般不超過1米。它們的吻部短,有長頸和短頸兩種類型。例如,滿洲鱷是短頸類型,四肢粗壯有力,可能會經常上岸活動;潛龍為長頸類型,四肢縮短、尾巴長高,說明其具有較強的遊泳能力。

離龍類動物中大型種類在其生存的生態系統中可能具有和現代鱷魚相似的生態位,以捕食生活在水環境中或周圍的動物為生;小型種類生活在沼澤洩湖等溼地環境,種群數量可以非常大,如熱河生物群中數以千計的潛龍,是整個脊椎動物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發現的侏儒黑山龍來自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屬名取自化石產地黑山縣,種名緣於該屬種與其他白堊紀離龍類動物相比體型較小的特點。

找到時代分布最晚的新成員

亞洲尤其是東亞,被認為是離龍類動物在早白堊世時輻射演化的關鍵地區。中國的離龍類動物絕大多數為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成員,如滿洲鱷和潛龍等。而在熱河生物群之外離龍類動物的化石記錄很少,只有來自內蒙古下白堊統羅漢洞組的孫氏伊克召龍、新疆上侏羅統齊古組一些不確定的破碎頜骨材料,以及河北中上侏羅統髫髻山組的侏羅青龍。

董麗萍介紹,該所王元青研究員的團隊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在遼寧阜新地區出野外,採集到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這次報導的化石採自2003年,是他們近期對非哺乳類材料進行整理時發現的,來自遼寧省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

由於沙海組為煤系地層,沒有可測年的層位;不同化石類群的研究學者對沙海組年代存有爭議。從其中產出的脊椎動物化石來看,研究人員認為,沙海組應位於九佛堂組之上,因此侏儒黑山龍是我國報導的時代上最晚的離龍類動物。

沙海組產出的侏儒黑山龍標本表面只暴露了一個齒骨和一個顴骨。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CT掃描在巖石內部發現了更多骨片,包括小半個頭骨和一些零散骨片。他們對掃描數據進行建模,再放大、鏡像後3D列印,最終恢復出侏儒黑山龍的大部分頭骨結構。與侏羅紀的櫛頜鱷和青龍相似,侏儒黑山龍吻短、下顳孔未閉合。根據下頜長度推測,侏儒黑山龍的體長約30釐米,與櫛頜鱷的大小相當。

董麗萍表示,在離龍類動物的系統發育樹上,滿洲鱷、潛龍、戲水龍、復活龍等構成了異離龍類動物這一支;櫛頜鱷、青龍和黑山龍位於新離龍類動物和異離龍類動物構成的支系之外,個體都比較小、形態特徵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龍在時代分布上最晚。

「這個發現說明,在我國,離龍類動物在熱河生物群的繁盛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繼續延續了下去;另外,侏儒黑山龍形態原始,但出現時代晚,說明離龍類動物的演化過程是複雜的,並不是簡單地由更進步類群演替了原始類群的過程。」董麗萍說。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困擾科學家的離龍類動物演化史 新屬種「侏儒黑山龍」能說清嗎
    離龍類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1.67億年前),至早中新世(2000萬—1750萬年前)消失,延續生存了1.47億—1.5億年,分布於勞亞大陸(即現在的北半球)的暖溫帶或亞熱帶。在恐龍滅絕的白堊紀末大滅絕中,離龍類動物中的一些種類倖存了下來,其中就包括體型較大的鱷龍屬和西莫多龍屬,但它們至古新世與始新世之交又消失不見了。整個離龍類動物至早中新世也全部消失了。
  • 可以說沒有白堊紀末的大滅絕,就沒有數千萬年後人類的誕生和崛起
    第三次:二疊紀大滅絕 95%物種滅絕 地球生命最大浩劫 這時幾乎所有地球生命都忍受著高溫折磨,只有海中的厭氧細菌「喜大普奔」,不斷繁衍,釋放大量硫化氫,這導致臭氧層被破壞,溫室效應加重,全球更熱了。第四次:三疊紀大滅絕 76%物種滅絕 爬行動物改朝換代 爬行動物在這次大滅絕中遭到重創,除恐龍之外的大型動物幾乎凋零殆盡,於是早期恐龍失去大批競爭對手,得以稱霸接下來的侏羅紀、白堊紀。另一支不起眼的倖存者,就是出現於三疊紀的原始哺乳動物。
  • 科學家發現中國已知最晚的離龍類——侏儒黑山龍
    離龍類是一類已滅絕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侏羅世,至中新世消失。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離龍種類並不多,僅有12屬25種,但這個類群呈現出多樣的形態特徵,如新離龍類(Neochoristodera)體型大、吻長頸短且下顳孔不閉合(如西莫多龍Simoedosaurus),而「非新離龍類」(non-neochoristodere)的體型小、吻短、下顳孔閉合,有長頸(如潛龍Hyphalosaurus)和短頸(如滿洲鱷Monjurosuchus)兩種類型。
  • 第六次生命大滅絕預兆!珊瑚中已發現最後一次生命大滅絕災難特徵
    地球歷史上已發生過5次大規模的生命滅絕事件,最近一次發生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摧毀了恐龍的家園,也讓地球上大多數的動植物徹底消失,其中60%的珊瑚也滅絕了。然而珊瑚堅硬的骨骼卻保存下來,留下了永久的,有時間標記的化石記錄,從而為科學家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證據。
  • 為何恐龍滅絕?恐龍滅絕的7個可怕的原因
    恐龍是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盛行的大型爬行動物。恐龍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但是現在我們看不到恐龍了。因為它們已經滅絕了。為何恐龍如此滅絕? 這次我想介紹一下恐龍時代和滅絕的原因。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古生物學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劃分,是因為6600萬年前的一場大災難。一顆直徑超過6英裡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的尤卡坦半島,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隕石碎片散落世界各地,並引發了森林大火。然後,天空被菸灰和灰燼遮住,溫度下降。總的來說,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超過75%的已知物種沒有存活下來,而喙鳥是唯一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的恐龍。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但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經歷了一場浩劫,在這場浩劫中,恐龍滅絕殆盡。那麼,為什麼小小的蒼蠅卻能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蒼蠅蒼蠅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生物,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 大滅絕後的生物復甦之路
    在經歷了大滅絕後,生物是如何劫後餘生再現輝煌的呢?這是當今科學界最前沿的研究熱點之一,因為它不僅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生命演化過程,而且對於當代人類應對自然災變也有一定的啟示。顯生宙以來的5.41億年間,曾發生五次全球性生物大滅絕,包括奧陶紀末大滅絕、泥盆紀晚期大滅絕、二疊紀末大滅絕、三疊紀末大滅絕和白堊紀末大滅絕。五次大滅絕的起因不同,規模和影響有差別,復甦之路也不盡相同。
  • 專家:它們倖存了下來!
    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我們所說的白堊紀-古第三紀(K-Pg)大滅絕,這場空前的災難殺死了世界各地的物種。海洋中四分之三的動物以及除了鳥類以外的所有恐龍都在這次大滅絕中死亡。那麼小行星撞地球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上,在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中,植物和樹木倖存了下來。所以,我們知道對植物的影響比恐龍要小。儘管如此,這次事件並沒有讓植物毫髮無損,植物們也受到了波及。
  • 鳥類為什麼能夠躲過那場大災難而沒有滅絕?
    動物與動物之間,動物與植物之間都存在著你強我弱的各種關係。從最遠古的行星撞擊地球到現在的自然環境汙染。這一系列的自然缺損。導致了許多物種的滅絕。毋庸置疑,許多物種在演化史上都具有它相對的優勢。這些優勢或許將使他們躲過災難而免遭滅絕的命運。
  • 史前蜻蜓大如鷹,為何如今動物普遍都很小?
    藍鯨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也是體重最大的動物,藍鯨有多大呢?它的體長將近35米,體重超過170噸,可能大家對此沒有什麼概念,讓我們將藍鯨換算到我們熟悉的動物身上,一頭藍鯨大約可以抵27頭大象,如果大家想要用卡車來拉走一頭藍鯨,按照一輛車4噸計算,大約需要43輛卡車,才可以將藍鯨給拉走。
  • 生物大滅絕之二——三疊紀末大滅絕研究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三疊紀末的大滅絕在五大事件中所留存的謎團最多。重創雙殼類儘管它重創了菊石、雙殼類、腹足類和脊椎動物等, 並使二疊紀末大滅絕倖存下來的古生代動物群殘餘分子(如牙形類和腕足動物石燕類瑞替期內, 一些生物滅絕速率較高,陸生爬行類更替速率較高。就植物而言,儘管北美地區有滅絕事件, 其他則僅顯示漸變的特點。 有關這場大滅絕的型式, 或認為不是突發性事件, 或主張既是災變性、又是多幕階段性的。
  • 爬行動物會飛還會遊?帶你探秘神奇的爬行帝國!
    然而白堊紀末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當時稱霸海陸空的大部分爬行類群遭到滅絕,但恐龍中的一支飛上藍天,成為新生代天空的主人;另有一些低調的類群也存續下來,在新生代生態位中佔據一席之地。兩棲動物雖然已經可以在陸地生活,但它們的繁殖必須要在水中進行。
  • 地球生物發展史上是生存環境大劇變生物大滅絕促成了生物大進化8
    2億年前生物大進化的情況3—— 正如點斷平衡理論所揭示的,適應2億年前大劇變、大滅絕的生物——恐龍的先祖——已經出現! 地質出版社《生命進化簡史》王章俊,王菡編著. 2017年1月第1版
  • 若無這次大滅絕,哺乳類或提前1.5億年統治地球,就沒恐龍的事了
    二疊紀末大滅絕腰斬了合弓動物的稱霸之路距今2.52億年前,地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發生了。這次大滅絕事件的起因尚不可知,但其結果是96%的海洋動物和70%的陸地動物滅絕了。據統計,兩棲動物、合弓動物和蜥形動物的物種損失都達到了70%。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05-13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董麗萍 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 知否|為啥劍齒虎等遠古食肉動物滅絕了 土狼卻倖存?
    實際上,劍齒虎更喜歡在森林的掩護下捕獵,而巨狼更喜歡在開闊的環境中追蹤獵物。古生物學家的最新發現還可能會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線索,解釋為什麼諸如劍齒虎等遠古食肉動物滅絕了,而土狼為什麼倖存了下來。所謂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可以追溯到距今250萬年前到大約1萬年前,這段時期包括氣候的劇烈變化和人類向生態系統的進化。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大?巨大動物競爭力更強,為何都滅絕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